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开刀阔斧大动作频繁,从做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决策到绘制山东生态省建设的宏伟蓝图,再到全面启动,山东生态省建设之路一步一步循序展开,铺展开生态山东的鸿篇巨制。2011年底,山东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建设生态山东的决定,召开了全国环保系统史上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生态山东建设大会,着力勾画一个可期待的生态文明、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共享发展的“生态山东”。紧接着,2013年末,山东省委十届八次全会明确“将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改善作为区域发展的约束性要求”。此后,省委常委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每年多次专题研究环境保护工作。省人大常委会还以大气污染防治为内容首开专题询问。省委组织部将空气质量改善指标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体系,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分值提高至150分。省委政法委建立了政法机关服务保障环保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如此这般,生态发展实践在山东得以深度开掘,通过党委政府主导,人大政协监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
水,堪称山东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破题之处。2010年10月,山东出台《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次年1月正式实施,成为全国率先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省份。实施新制度后,山东严格规定各市的年度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各市再统一调配县(市)、区的用水计划。哪个地方踩了这三条“红线”,都会被暂停审批取水许可。严格管理带来丰硕成果:2011年,山东万元GDP取水量为51.6立方米以下,比上年下降20.4立方米;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为14立方米,比上年下降8立方米。
白天抬头看蓝天白云,晚上抬头仰望繁星闪烁,从2013年开始,这样诗意的情景已成为山东环保厅检测空气质量的指标。“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这个看似模糊、粗糙的指标,对应的是可量化的数据,即能见度和PM2.5。当能见度日均值大于10公里且当天超过16个小时能见度大于10公里时,视为“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如果当天湿度日均值高于85%并且PM2.5日均值低于75微克/立方米时,也视为达到“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对空气质量目标,山东强调“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对于流域治理目标,山东提出了“有河就有水,有水就有鱼”“常见鱼类稳定生长”。如此这般,这种迎合公众对环境基本需求的环境指标,把专业层面的环保目标具象化,进而转化成公众容易理解的描述性语言,这堪为山东一个有益的尝试性探索,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山东不仅在环保标准上屡屡创新,在环保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环节和领域,山东也屡屡开创全国先河。为推进环境空气质量逐年改善,山东打出重拳,从2014年初开始,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基于空气质量改善的生态补偿制度。空气质量同比改善、为全省治霾做出贡献的市将得到省级财政补偿;同比恶化的市拖了全省后腿,需要向省级补偿,每季度结算一次,1微克污染物价码20万元。这一制度的推行,在各地市掀起了改善辖区环境空气质量的比赛热潮。获得生态补偿资金多的市,加大力度,快马加鞭;获得生态补偿资金少的市,咬紧牙关,奋起直追。从2015年底,省里向各市发放的补偿资金翻倍,1微克污染物价码翻番至40万元,而当空气质量恶化时,各市向省里缴纳的资金也翻倍。2016年7月份,《山东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表决通过。大气环境生态补偿制度,由此以地方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
为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山东省实行最严格的资源环境管理制度。以治霾为例,山东采取信息公开、干部考核、生态补偿、项目限批、责任追究等五记重拳,向大气污染宣战。五记重拳与排名挂钩,与考核挂钩,与经济挂钩,与责任挂钩,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纷纷全力以赴抓环保,奋力实现“蓝天梦”。
产业绿色化,山东是如何担当的?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本质核心。传统产业占主导的山东实现绿色发展,关键是如何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使产业向生态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在生态建设语境中的山东,在推进传统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的基础上,推动产业绿色改造升级,并健全倒逼机制,让不环保的存量退出或升级,还要有绿色环保的增量“顶”上来。
2015年,环保部对滨州除节能减排和民生项目之外的涉水涉气项目环评暂停审批。魏桥热电的6台3万千瓦热电机组爆破拆除,方圆几十公里的天空上出现了久违的“断腕蓝”。魏桥创业集团计划在2017年底前,完成其他44台机组的超低排放改造工作。
在煤炭价格走低、转调发展任务艰巨的情况下,兖矿集团却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2015年,国内首套百万吨自主知识产权煤液化示范项目建成投产,这意味着他们的团队花了10年、投入10亿元的煤制油创新技术实现了工业化生产,煤制油往下延伸的产品有30多个,每一个前景都很广阔,生产出的柴油清得跟水一样。
撒下一把鱼食,几千条锦鲤便聚拢过来,抢完食物又集体徜徉而去……凭栏观鱼,心旷神怡。高唐县泉林纸业旁边的2000亩湿地公园,已成为当地居民的休闲好去处。曾几何时,“一个造纸厂污染一条河”,如今,从生产线上排出的,是各项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汩汩“清泉”,曾经的污泥变湿地,成为城市的“绿肺”。“泉林模式”入选“中国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
绿色化是转调的目标,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以被环保部约谈的临沂为例,57家企业停产治理,412家企业限期限产治理。虽有“阵痛”,但临沂全年获省级生态补偿金1471万元,居全省第1位。与此同时,经济总量增长13.1%,增幅高于全省3.1个百分点,也居第1位。
经过多年努力,山东林木覆盖率已达24%,森林资源持续增长,但从全国范围看,山东仍属于森林资源小省,人均森林面积仅有0.4亩。山东把造林绿化作为现代林业建设的重中之重的同时,也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公益造林,推动生态效益价值化。2015年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山东省“大乳山”生态修复工程成为中国政府向世界推介的典型案例。威海乳山市有山、海、滩、岛、泉,自然资源禀赋极好,但由于过度开发利用,十年前成了一片荒山,山上岩石裸露,土层贫瘠,树木成活率低。生态修复是个慢功夫,大乳山景区的建设者每年都投入巨资进行景区周边荒山绿化,大乳山风景区遭遇股东接连撤资的困境,但他们最终等来了生态红利:大乳山成为国家4A级滨海旅游度假区,仅2015年一年就有53万游客在此流连忘返。
近年来,蒙阴县每年以3至5万亩的速度递增公益林;全部取缔了区域内有污染的养殖大棚,以生态理念治河,保留河流的自然驳岸,44条河全部恢复鱼虾生长。2015年,3个过10亿元的旅游养生项目落户云蒙湖,蒙阴蜜桃的品牌价值达到了259亿元,远销迪拜、新加坡等地。
水,堪称山东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破题之处。2010年10月,山东出台《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次年1月正式实施,成为全国率先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省份。实施新制度后,山东严格规定各市的年度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各市再统一调配县(市)、区的用水计划。哪个地方踩了这三条“红线”,都会被暂停审批取水许可。严格管理带来丰硕成果:2011年,山东万元GDP取水量为51.6立方米以下,比上年下降20.4立方米;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为14立方米,比上年下降8立方米。
白天抬头看蓝天白云,晚上抬头仰望繁星闪烁,从2013年开始,这样诗意的情景已成为山东环保厅检测空气质量的指标。“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这个看似模糊、粗糙的指标,对应的是可量化的数据,即能见度和PM2.5。当能见度日均值大于10公里且当天超过16个小时能见度大于10公里时,视为“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如果当天湿度日均值高于85%并且PM2.5日均值低于75微克/立方米时,也视为达到“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对空气质量目标,山东强调“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对于流域治理目标,山东提出了“有河就有水,有水就有鱼”“常见鱼类稳定生长”。如此这般,这种迎合公众对环境基本需求的环境指标,把专业层面的环保目标具象化,进而转化成公众容易理解的描述性语言,这堪为山东一个有益的尝试性探索,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山东不仅在环保标准上屡屡创新,在环保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环节和领域,山东也屡屡开创全国先河。为推进环境空气质量逐年改善,山东打出重拳,从2014年初开始,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基于空气质量改善的生态补偿制度。空气质量同比改善、为全省治霾做出贡献的市将得到省级财政补偿;同比恶化的市拖了全省后腿,需要向省级补偿,每季度结算一次,1微克污染物价码20万元。这一制度的推行,在各地市掀起了改善辖区环境空气质量的比赛热潮。获得生态补偿资金多的市,加大力度,快马加鞭;获得生态补偿资金少的市,咬紧牙关,奋起直追。从2015年底,省里向各市发放的补偿资金翻倍,1微克污染物价码翻番至40万元,而当空气质量恶化时,各市向省里缴纳的资金也翻倍。2016年7月份,《山东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表决通过。大气环境生态补偿制度,由此以地方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
为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山东省实行最严格的资源环境管理制度。以治霾为例,山东采取信息公开、干部考核、生态补偿、项目限批、责任追究等五记重拳,向大气污染宣战。五记重拳与排名挂钩,与考核挂钩,与经济挂钩,与责任挂钩,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纷纷全力以赴抓环保,奋力实现“蓝天梦”。
产业绿色化,山东是如何担当的?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本质核心。传统产业占主导的山东实现绿色发展,关键是如何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使产业向生态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在生态建设语境中的山东,在推进传统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的基础上,推动产业绿色改造升级,并健全倒逼机制,让不环保的存量退出或升级,还要有绿色环保的增量“顶”上来。
2015年,环保部对滨州除节能减排和民生项目之外的涉水涉气项目环评暂停审批。魏桥热电的6台3万千瓦热电机组爆破拆除,方圆几十公里的天空上出现了久违的“断腕蓝”。魏桥创业集团计划在2017年底前,完成其他44台机组的超低排放改造工作。
在煤炭价格走低、转调发展任务艰巨的情况下,兖矿集团却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2015年,国内首套百万吨自主知识产权煤液化示范项目建成投产,这意味着他们的团队花了10年、投入10亿元的煤制油创新技术实现了工业化生产,煤制油往下延伸的产品有30多个,每一个前景都很广阔,生产出的柴油清得跟水一样。
撒下一把鱼食,几千条锦鲤便聚拢过来,抢完食物又集体徜徉而去……凭栏观鱼,心旷神怡。高唐县泉林纸业旁边的2000亩湿地公园,已成为当地居民的休闲好去处。曾几何时,“一个造纸厂污染一条河”,如今,从生产线上排出的,是各项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汩汩“清泉”,曾经的污泥变湿地,成为城市的“绿肺”。“泉林模式”入选“中国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
绿色化是转调的目标,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以被环保部约谈的临沂为例,57家企业停产治理,412家企业限期限产治理。虽有“阵痛”,但临沂全年获省级生态补偿金1471万元,居全省第1位。与此同时,经济总量增长13.1%,增幅高于全省3.1个百分点,也居第1位。
经过多年努力,山东林木覆盖率已达24%,森林资源持续增长,但从全国范围看,山东仍属于森林资源小省,人均森林面积仅有0.4亩。山东把造林绿化作为现代林业建设的重中之重的同时,也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公益造林,推动生态效益价值化。2015年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山东省“大乳山”生态修复工程成为中国政府向世界推介的典型案例。威海乳山市有山、海、滩、岛、泉,自然资源禀赋极好,但由于过度开发利用,十年前成了一片荒山,山上岩石裸露,土层贫瘠,树木成活率低。生态修复是个慢功夫,大乳山景区的建设者每年都投入巨资进行景区周边荒山绿化,大乳山风景区遭遇股东接连撤资的困境,但他们最终等来了生态红利:大乳山成为国家4A级滨海旅游度假区,仅2015年一年就有53万游客在此流连忘返。
近年来,蒙阴县每年以3至5万亩的速度递增公益林;全部取缔了区域内有污染的养殖大棚,以生态理念治河,保留河流的自然驳岸,44条河全部恢复鱼虾生长。2015年,3个过10亿元的旅游养生项目落户云蒙湖,蒙阴蜜桃的品牌价值达到了259亿元,远销迪拜、新加坡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