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陌生化”是诗歌及文学作品语言的特质,作者通过出奇出新,赋予语言以新鲜感和惊奇感来实现作品的“陌生化”。“陌生化”理论是二十世纪初兴起的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这一理论比较系统地从语言学角度考察文学问题,其最大的贡献在于其创新性。认识并掌握这一理论,能帮助我们从新角度研究文学,对我们进行文论建设有着深远而巨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性
20世纪初,民粹派运动的失败、封建危机的加深、现代西方社会哲学思潮的冲击,促动着俄罗斯民族现代意识的觉醒,俄国文化蓬勃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尤其是文学这一领域,诗歌与批评理论繁荣,小说成就显著,散文和戏剧获得长足发展,后来这一时期被称为俄罗斯文学的“白银时代”,俄国形式主义正是诞生在这一时代,他们独辟蹊径,开创性地提出截然不同于传统文论的诗学思想,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极富活力的重要文艺美学派别之一。1916年,形式主义的首要代表和主要发言人,什克洛夫斯基写了《作为手法的艺术》 ,由此,便有了“陌生化”这一概念。
一、俄国形式主义
俄国形式主义分为两个阶段:1908—1920年,该阶段的特点与俄国未来派基本相同,即方法论上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立论时带有一定好战、夸张、哗众取宠和偏激的特点。第二个阶段,1921—1930年,该阶段的特点在于它是波峰和浪谷的统一—“狂飙突进”与“偃旗息鼓”。俄国形式主义在其鼎盛阶段,成为20年代前苏联文艺界的主导批评流派,可谓风光占尽。在此期间,俄国形式主义与后来一度占统治地位的庸俗社会学的斗争,是这段历史中最富有教益的一章。对自身方法论一定程度上所存在的片面性的反省以及越来越大的外界压力,迫使俄国形式主义运动在20年代末解体。
二、陌生化的概念
陌生化(Остранение)即通过结构布局、语言技巧、修辞手法等形式因素的颠倒、重叠、浓缩、扭曲、强化、延缓而使文学语言对日常语言产生疏远和变异,从而使人从麻痹、迟钝的状态中惊醒过来,产生耳目一新的感受,这就是风格产生的心理机制。形式主义者认为,语言在它的起源之初本身蕴含着无穷的诗意,亦即诗性本质,只是随着历史文化的变迁,语言最原始的诗性本质渐渐脱落了,退缩为一个个简单的符号和概念“日常生活中的人们生存在毫无诗性的语言的牢笼中浑然不觉”文学新流派及新文艺学的任务,就是要重新发掘和揭示语言身上这种诗性的本质,使其熠熠闪光“这就需要揭掉蒙在语言身上的概念阴影,使它还原到它本来的地位,即不但是客体的表意符号,而且,更主要的还是客体本身;既是媒介,又是本体”诗性的语言在要求还原为本体的地位,这也就是“语词的复活的真正含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陌生化的实质,与其说是使之陌生,倒不如说是“使之回归,即回归其诗性的本体地位”。
(一)文学性与陌生化
要弄懂陌生化我们需要对文学性进行了解,这一概念是由雅各布森提出的,雅氏说:“文学科学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也就是说,文学的最终目的不在于使我们重新感知我们熟视无睹的事物,而在于通过陌生化使我们感知到艺术形式本身,重新唤起我们感知艺术的原初准确性。
(二)艺术语言与日常用语
什氏在谈到陌生化理论时指出,艺术语言是实现陌生化过程的重要保证与条件,或者换句话说,艺术陌生化的前提是语言陌生化。由此,什氏又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联系与区别。在日常语言中,人们通常把语词作为传递信息的手段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中,词语通常是传递消息的手段,即具有交际功能”说话的目的是向对方表达我们的思想。日常语言的话语形式是司空见惯、呆板固定的,所以,它们往往麻痹人们的注意力,己无法唤起人们的任何兴趣。如:“弹指间”、“姑娘好像花一样”。
文学语言,用雅各布森的话说,就是“对日常语言进行有组织的强暴”,就要扭曲日常语言。如:“云飘在水里,帆飞在天上。”、“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包括声音、意象、节奏、音步、韵脚在内的文学构成要素的共同特征,就是它们都具有“陌生”和“疏离”的效果。文学语言的特殊之处,即它有别于其他话语的东西是,它以各种方法使日常语言“变形”。在文学手段的压力下,日常语言被强化、凝聚、扭曲、缩短、拉长、颠倒,这是受到“陌生化”的语言。由于这种疏离,日常世界也突然被陌生化了。在日常语言的俗套中,我们对现实的感受和反应变得陈腐、滞钝,或者,如形式主义者所说,被“自动化”了。文学则迫使我们对语言产生强烈的意识,从而更新那些习惯反应。
(三)实现陌生化
1、诗语难化
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特别是诗,其语言的难化是诗语最主要的特征。诗语难化多采用倒装比喻、夸张、怪诞、反讽、象征、隐喻等手法,但无论是哪一种手法,都建立在语义的转移基点上。如比喻其实质就是一种语义的转移。如:“蛙声在故乡的水田里/长势良好。”。
什氏认为比喻是“将通常用以表达一定概念的语词转用于与之截然不同的另一概念”。诗人所用的比喻,都是诗人实现语义学的发展,他把概念从它所寓的意义系列中抽取出来,并借助于词(比喻)把它掺杂到另一个意义系列中去,使我们的耳目为之一新,觉得对象进入了新的系列。语序颠倒:“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2、结构变形
如:台湾作家非马先生的“鸟笼”系列,即《鸟笼》,《再看鸟笼》,《鸟笼与天空》,这组诗歌均短小精致,但艺术形式的运用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从而使诗歌意象深刻,诗意警策。淋漓尽致的体现了陌生化。诗人马拉美说过:“直言其事,这就等于取消了诗歌四分之三的趣味,这种趣味原是要一点一点去领会它的。暗示,才是我们的理想,。一点一滴的去复活一件东西,从而展示一种精神状态。” 非马的诗歌也是如此,他从形式上改变了诗歌原来的样貌,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注入比平时更多的思考,进而感受到更多的存在于诗歌中的内涵。
3、形式分解
延宕的规律从结构角度看,韵脚和同义反复、排比反复、心理排比、延缓、叙事重复、童话仪式、波折和许多情节性手法。分解是对已经被概括和统一的事物打散,组合,再打散,再重新组合。重复是建立在分解基础上的一种相同或相似性艺术要素依据诗意的要求间或重复,使作品产生一唱三叹、往复回旋之效的艺术程序。什氏认为:同一词语的简单重复,声音相谐、意义相同的词的重复,前置词的重复,在一行诗首重复上一行诗的末尾的同一个词,通过否定相反的东西来实现的重复,这些都属于词语的重复。如:“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
结语
俄国形式主义的美学诗学理论体系,是在总结和发展俄国现代派此前所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将其系统化体系化而发展起来的。陌生化诗学这一文论流派的产生有其理论的可能性和现实的合理性,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质疑和批判传统文学理论所存在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回应着当时的哲学、语言学成就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实际。俄国形式主义对文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其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冰.《陌生化诗学》俄国形式主义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180.
[2]薛金金.《恰似“无理”却“有理”——陌生化诗学的审美特征》[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7年第6期)
[3]《文艺学美学方法论》[M]胡经之、王岳川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关键词】: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性
20世纪初,民粹派运动的失败、封建危机的加深、现代西方社会哲学思潮的冲击,促动着俄罗斯民族现代意识的觉醒,俄国文化蓬勃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尤其是文学这一领域,诗歌与批评理论繁荣,小说成就显著,散文和戏剧获得长足发展,后来这一时期被称为俄罗斯文学的“白银时代”,俄国形式主义正是诞生在这一时代,他们独辟蹊径,开创性地提出截然不同于传统文论的诗学思想,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极富活力的重要文艺美学派别之一。1916年,形式主义的首要代表和主要发言人,什克洛夫斯基写了《作为手法的艺术》 ,由此,便有了“陌生化”这一概念。
一、俄国形式主义
俄国形式主义分为两个阶段:1908—1920年,该阶段的特点与俄国未来派基本相同,即方法论上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立论时带有一定好战、夸张、哗众取宠和偏激的特点。第二个阶段,1921—1930年,该阶段的特点在于它是波峰和浪谷的统一—“狂飙突进”与“偃旗息鼓”。俄国形式主义在其鼎盛阶段,成为20年代前苏联文艺界的主导批评流派,可谓风光占尽。在此期间,俄国形式主义与后来一度占统治地位的庸俗社会学的斗争,是这段历史中最富有教益的一章。对自身方法论一定程度上所存在的片面性的反省以及越来越大的外界压力,迫使俄国形式主义运动在20年代末解体。
二、陌生化的概念
陌生化(Остранение)即通过结构布局、语言技巧、修辞手法等形式因素的颠倒、重叠、浓缩、扭曲、强化、延缓而使文学语言对日常语言产生疏远和变异,从而使人从麻痹、迟钝的状态中惊醒过来,产生耳目一新的感受,这就是风格产生的心理机制。形式主义者认为,语言在它的起源之初本身蕴含着无穷的诗意,亦即诗性本质,只是随着历史文化的变迁,语言最原始的诗性本质渐渐脱落了,退缩为一个个简单的符号和概念“日常生活中的人们生存在毫无诗性的语言的牢笼中浑然不觉”文学新流派及新文艺学的任务,就是要重新发掘和揭示语言身上这种诗性的本质,使其熠熠闪光“这就需要揭掉蒙在语言身上的概念阴影,使它还原到它本来的地位,即不但是客体的表意符号,而且,更主要的还是客体本身;既是媒介,又是本体”诗性的语言在要求还原为本体的地位,这也就是“语词的复活的真正含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陌生化的实质,与其说是使之陌生,倒不如说是“使之回归,即回归其诗性的本体地位”。
(一)文学性与陌生化
要弄懂陌生化我们需要对文学性进行了解,这一概念是由雅各布森提出的,雅氏说:“文学科学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也就是说,文学的最终目的不在于使我们重新感知我们熟视无睹的事物,而在于通过陌生化使我们感知到艺术形式本身,重新唤起我们感知艺术的原初准确性。
(二)艺术语言与日常用语
什氏在谈到陌生化理论时指出,艺术语言是实现陌生化过程的重要保证与条件,或者换句话说,艺术陌生化的前提是语言陌生化。由此,什氏又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联系与区别。在日常语言中,人们通常把语词作为传递信息的手段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中,词语通常是传递消息的手段,即具有交际功能”说话的目的是向对方表达我们的思想。日常语言的话语形式是司空见惯、呆板固定的,所以,它们往往麻痹人们的注意力,己无法唤起人们的任何兴趣。如:“弹指间”、“姑娘好像花一样”。
文学语言,用雅各布森的话说,就是“对日常语言进行有组织的强暴”,就要扭曲日常语言。如:“云飘在水里,帆飞在天上。”、“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包括声音、意象、节奏、音步、韵脚在内的文学构成要素的共同特征,就是它们都具有“陌生”和“疏离”的效果。文学语言的特殊之处,即它有别于其他话语的东西是,它以各种方法使日常语言“变形”。在文学手段的压力下,日常语言被强化、凝聚、扭曲、缩短、拉长、颠倒,这是受到“陌生化”的语言。由于这种疏离,日常世界也突然被陌生化了。在日常语言的俗套中,我们对现实的感受和反应变得陈腐、滞钝,或者,如形式主义者所说,被“自动化”了。文学则迫使我们对语言产生强烈的意识,从而更新那些习惯反应。
(三)实现陌生化
1、诗语难化
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特别是诗,其语言的难化是诗语最主要的特征。诗语难化多采用倒装比喻、夸张、怪诞、反讽、象征、隐喻等手法,但无论是哪一种手法,都建立在语义的转移基点上。如比喻其实质就是一种语义的转移。如:“蛙声在故乡的水田里/长势良好。”。
什氏认为比喻是“将通常用以表达一定概念的语词转用于与之截然不同的另一概念”。诗人所用的比喻,都是诗人实现语义学的发展,他把概念从它所寓的意义系列中抽取出来,并借助于词(比喻)把它掺杂到另一个意义系列中去,使我们的耳目为之一新,觉得对象进入了新的系列。语序颠倒:“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2、结构变形
如:台湾作家非马先生的“鸟笼”系列,即《鸟笼》,《再看鸟笼》,《鸟笼与天空》,这组诗歌均短小精致,但艺术形式的运用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从而使诗歌意象深刻,诗意警策。淋漓尽致的体现了陌生化。诗人马拉美说过:“直言其事,这就等于取消了诗歌四分之三的趣味,这种趣味原是要一点一点去领会它的。暗示,才是我们的理想,。一点一滴的去复活一件东西,从而展示一种精神状态。” 非马的诗歌也是如此,他从形式上改变了诗歌原来的样貌,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注入比平时更多的思考,进而感受到更多的存在于诗歌中的内涵。
3、形式分解
延宕的规律从结构角度看,韵脚和同义反复、排比反复、心理排比、延缓、叙事重复、童话仪式、波折和许多情节性手法。分解是对已经被概括和统一的事物打散,组合,再打散,再重新组合。重复是建立在分解基础上的一种相同或相似性艺术要素依据诗意的要求间或重复,使作品产生一唱三叹、往复回旋之效的艺术程序。什氏认为:同一词语的简单重复,声音相谐、意义相同的词的重复,前置词的重复,在一行诗首重复上一行诗的末尾的同一个词,通过否定相反的东西来实现的重复,这些都属于词语的重复。如:“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
结语
俄国形式主义的美学诗学理论体系,是在总结和发展俄国现代派此前所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将其系统化体系化而发展起来的。陌生化诗学这一文论流派的产生有其理论的可能性和现实的合理性,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质疑和批判传统文学理论所存在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回应着当时的哲学、语言学成就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实际。俄国形式主义对文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其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冰.《陌生化诗学》俄国形式主义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180.
[2]薛金金.《恰似“无理”却“有理”——陌生化诗学的审美特征》[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7年第6期)
[3]《文艺学美学方法论》[M]胡经之、王岳川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