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经典与实践、理论与现实的对话场域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uxin_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避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意识形态说教,本文结合作者近10年的教学经验,从课堂教学改革层面,提出立足经典文本解读,构建经典与实践、理论与现实的对话场域。一方面充分发挥经典的思想潜能,以此穿透实践与现实;另一方面突出现实与理论之间的张力,以现实引导对于理论的理解,由此将课堂打造成一个充满思想张力和现实观照的对话场域。构建这一场域的目的,远非知识论层面的诉求,而是希图在对话中突破种种思想症结,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堂教学;教学改革;对话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简称“马新观”)教育已经成为新闻传播学专业建设与发展普遍共识的基础上,如何在教学体系中嵌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使之活化于教学体系中,熔铸于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成为指导其新闻从业、理论研讨的重要指针,是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更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一直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院开设“马列新闻论著选读”一课,举办“马新观”大讲堂,一批学养深厚的知名学者如吴廷俊、程世寿、张昆、刘洁等教授主讲“马列新闻论著选读”等相关课程,并出版《马列新闻活动与新闻思想史》《传播观念的历史考察》,参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等系列教材或辅导教材。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学院更是将“马新观”教育当成学院立德树人的头等大事来抓,组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团队,深耕“马列新闻论著选读”,大力推进“马新观”教育教学改革,推动“马新观”教育研究成果入心入脑,在国内产生了良好的反响。本文基于笔者近10年“马新观”教育教学经验,主要从课堂教学这一较为微观的层面对“马新观”的教育教学改革问题做一初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深耕原著,重返历史现场
  读书就要读原著,学习“马新观”更要重视原著,这是“马新观”学习的原点。从原点出发,回溯特定历史时期原著的时代背景,才能深刻体会原著的精髓和真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原理运用到新闻活动过程中创立的一系列理论原则、观点和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对一系列新闻活动、新闻现象总的看法,是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的集中体现。具体说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关于新闻工作的思想。同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包括中国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对新闻工作的一系列论述。笔者精选并编辑了“马列新闻论著选读”课的材料近40万字,这些文字材料可以引导学生精读经典,深耕“马新观”原著,为后续的理论联系实际打下深厚的基础。
  经典以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为主,结合相关历史语境,不仅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在各个阶段有关新闻传播的论述和核心观点,同时结合具体历史语境,引导学生明了其观点之理论由来,现实背景以及具体指向,从而将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新闻传播的观点放在一个更为宏大的背景下加以解读,揭示其衍变的根由和合理性,寻找变中之不变,何以会变,由此对具体论述展开深度解读。
  为了让学生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时代的生活、工作等,课程开列了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中外各种不同版本的传记,提供相关影片资源线索,引导学生从各个视角了解经典作家的家庭、生活、爱情、个性及革命和战斗的历程,真正使伟人和导师从神化中回到现实,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思想世界。同时,围绕经典作家作品解读,引导学生阅读近代欧洲革命史、俄国革命史以及中国近现代历史,明确历史的主要走向和经典思想在其中的价值和意义。
  在近十年的经典阅读中,根据现实的展开,经典作品不断进行调整。一方面,结合中国当下新闻传播的现实演进,选取和补充主要领导同志的最新相关表述,以让同学们了解最新精神和动向。近几年补充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有关新闻舆论和新媒体的论述,包括习近平总书记“2·19”重要讲话,以及有关互联网的相关论述。同时,根据现实中一些具有张力的问题,返回经典作家作品之中,获取相关思想资源,为同学们进行补充阅读。
  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强调课前预习,课堂导读和集体学习,课后撰写读后感和体会,三个环节环环相扣。这种基于原著的阅读能够使学生回到原著的历史现场中,理解相关论述的由来和用意,进而体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新论述的思想脉络和连续性。这样既能调动學生主动学习,真正读懂读深,避免对原著做模板化机械化的处理;又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如2012级学生陈丽婷就在课后语中写道:
  写完论文之后实在有很多题外话不吐不快,所以想在这里跟老师您聊一下。决定写党性原则这个主题是因为那天上课时老师打断了同学的展示,很投入地讲了列宁那篇《党的组织和出版物》,当时听了老师的一些讲解很受感触,对于列宁描述共产党有“足够强大的胃”那一段也颇为信服。在此前我也有成见偏向于轻视党性原则,认为那不符合新闻规律。但是看了列宁那篇文章之后我觉得自己被说服了,于是我决定以切身经历和疑惑对党性原则做一次辩护和解释……
  二、锚定时代,勾连经典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作家的作品不仅对于历史阐释具有深厚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其蕴涵的思想意义可以与现实和实践展开有效对话,这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品的精读,虽然有着历史阐释的价值,但是一个更为重要的目标是指向当下和未来。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也是实践的理论、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论述中的诸多表述,不仅为现实问题的讨论提供了由头,也为理解和处理现实重大问题提供了一种方法论的指引。在此观念指导下,本课程在阅读之余开放大量时间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
  事实上,结合近十年来的学习经验,受现实问题的诱发和刺激,同学们在阅读经典原著过程中自然也就会产生相关话题或者争论。此时课堂上如果回避,或者置之不理,不仅难以进行理论和思想的澄清,也无法达到课程教学的真正目的。相反,这样的话题或争论为进一步理解“马新观”的相关表述,同时也为真正理解当下中国的现实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直面问题、深入解析,应该是最好、也是最有效的办法。   近十年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现实语境的变化,面对相对稳定的经典文本,产生的话题甚至争议也是此起彼伏,应接不暇。一方面,可以发现,现实中的一些有关新闻传播的理论热点问题,有助于解析“马新观”的一些基本观点,并为已有观点赋予新意。如,围绕当下流行的“新闻反转”问题,对马克思关于“报刊的有機运动”这一表述展开讨论,分析互联网技术给新闻真实带来的多重影响,进而为原有的观点赋予诸多新意。又如,围绕党性问题,针对互联网阵地问题,提出互联网时代党与党媒关系面临的挑战,有助于同学们了解党和政府关于互联网的政策走向及其难题。另一方面,现实的某些政策和理论,可能与“马新观”原著中的具体观点相矛盾,这就容易引发同学们的争论。在课堂上适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既能进一步把握“马新观”之精髓,也能引导同学们认知中国的新闻传播实践和动向。譬如,针对马克思在莱比锡总汇报系列论战中对于“轻率的”“不老成的”“充满激情”的人民报刊的辩护,同学们就网络上的舆论表达问题展开争论。再比如,针对列宁提出的资本主义新闻自由是有钱人的自由,批评资产阶级的作家、画家和女演员的自由的假面具等论述,同学们联系目前流行的圈粉、打赏等问题展开进一步分析,解析其中的异同。
  这样的讨论甚至辩论并不能保证立即获得一个完全正确的理解,但是真理愈辩愈明,这样的辩论和讨论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通过多个来回地辩论和不断的质疑,很多同学感到这样的讨论“很过瘾”,其收获远超一个观点或几个观点的知识传授。这样的讨论乃至激烈的争论,不仅对教师的理论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而且要求教师在回应时应特别注重从总体的方法论、从理论的高度去把握其中的分歧乃至矛盾,而不能以简单的观点对立而给予是非对错的轻率判断。正如恩格斯所言,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通过课堂讨论环节的设置,同学们不仅在此获得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也不仅仅是对某个表述做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处理新闻传播历史和实践中的问题,在经典与实践的勾连或张力中实现“授人以渔”。这也许才是符合马克思主义之真义的。
  三、聚焦个案,理论联系现实
  在“马新观”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中,除了立足经典展开文本阐释和语境分析,并依此激发理论的现实回应;另一个重要的举措是对当下发生的新闻报道进行个案解析,用“马新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解析现实的新闻报道和舆论,进而把握现实的媒体生态和舆论生态,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推进理论与现实的结合。
  这类报道个案往往置于课程开讲之前。这样安排可以调动同学们的热情,也可引发从课程中寻求解答的渴望。报道个案的选择在课程开始之时由同学们自主确定,有时会随着课堂的推进而有所调整,一些新的个案会增补进来。其选择的核心原则是现实中的热点或有争议的新闻报道,这样选取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热情,也具有理论讨论的价值。关于MeToo运动的报道,国内社交媒体揭露的信息鱼龙混杂,诸多报道既缺乏事实核查,也易引发社会的整体情绪波动。课堂中,同学们通过梳理相关背景及其进程,从“马新观”的基本观点出发揭示社交媒体曝光存在的问题,既肯定这一运动在中国兴起对于解放妇女权利的积极作用,又提醒要避免媒体过度放大而引发的社会负面情绪,进而提出媒体如何对此运动加以引导的问题。
  在近年来的课堂教学中,一系列热点报道和有争议性的报道通过同学们的梳理和展示进入课堂。围绕这些事件,同学们进行梳理和展示,老师据此展开提问和理论延展。这样安排的好处不仅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当下新闻传播业界的动向,更主要的是揭示转型时期中国新闻传播界的生态和主要思潮,让同学们意识到:“马新观”不是抽象的,不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而是直面现实的,帮助同学们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包括舆论生态、报道机制、媒体伦理等基本问题。
  如何避免将“马新观”教育视为一场意识形态的说教,真正能够让“马新观”活起来、吸引人,走进学生的心里,这是每一位“马新观”主讲教师所渴望的。也许是由于同学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常年接触,已经形成了一种较为模式化的前设理解,使得这一任务变得非常艰难。目前,全国高校各新闻传播学院在“马新观”教育上进行了大量积极有效的探索,如重走长征路、“马新观”研究、“马新观”知识竞赛等,可谓形式多样。笔者所做的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即立足课堂教学,将45分钟课堂安排好,立足经典和现实,构建经典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场域,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和风格,容纳各种声音。构建这一场域的目的,远非知识论层面的诉求,而是希图在对话中打破既有的思维框架,突破种种思想症结,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笔者以为,这才是“马新观”教育的真正精髓所在。
  [责任编辑:周晓燕]
其他文献
摘 要: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得到高校的普遍关注,如何确保教学质量成为摆在高等教育管理者面前的重要问题。基于课程建设、教学实施、教学效果评价的全过程视角,本文提出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流程模型、指标体系与方法,并以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实践为样本,进行实施策略研究,丰富了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同时为同类院校进行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评价体
期刊
摘 要:长三角一体化是我国新时期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作用,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是推动区域一体化的重要驱动力。“互联网+”促进信息技术创新成果与其他领域跨界融合,“互联网+教育”不但顺应了智能化时代教育发展需求,也是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建设长三角高等教育云平台,以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应用创新为切入点进行先行先试,为全面推进长三角高
期刊
这是一群几乎被后人遗忘了,却曾一点一滴改变中国的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企业家。  在清朝最衰败的末年,在民国最动荡的初始,在世界列强的商人激烈瓜分中国市场的夹缝中,这群人选择开工厂办企业,走上了一条崭新的救国之路——实业救国。在机器轰鸣的工厂,在噼啪作响的算盘旁,他们小心翼翼地经营着蹒跚起步的工厂和公司。与同时代的英国、美国乃至日本的企业家相比,他们起步晚,力量弱小,赚的钱也并不丰厚,但他们与
期刊
一、跟王瑶先生学习现代文学  我是1978年到北大中文系求学的。那是研究生教育恢复的第一年。那时我大学毕业后已经在广东韶关地委工作七、八年了。在广东那几年,有较多时间直接到农村和工厂,还当过生产队驻队干部,对中国基层社会生活有切身体验。那时还读过很多书,历史、政治、经济、文学什么都读,也读了不少“内部发行”的外国作品,是杂览,但知识面和视野拓宽了。这两点,对我后来做学问有很大影响。选择报考研究生,
期刊
摘 要:新文科建设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实施的重要战略,目前其研究正处于从认识论向方法论,从宏观向微观的重要转变阶段。学科交融、科际整合是新文科的重要理念,工商管理专业中的法律教育课程则可以成为新文科建设的分析样本。“经济法律通论”是专门介绍工商管理活动所涉法律知识的课程,以“法管科际整合课程”作为其定位,既是新文科建设在工商管理学科中的内在体现,也是“系统理论”和“法律唯实论”的逻辑延伸。“经济
期刊
摘 要:新时代高校铸魂育人的关键是着力完善“三全育人”和“五育并举”的立德树人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生态、更优的教育资源、更强的服务支撑,使高校真正成为锻造优秀青年的大熔炉。南京大学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实施“熔炉工程”,强化使命担当,融合体制机制,创新教育实践,积极推进立德树人工作高质量发展,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立德树人;融合发展;三全育人;五育并举  党的十八大以来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对混合式教学的探讨逐渐从理论走向实践,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开始关注混合式教学设计并付诸实践。本文以CSSCI数据库中2005—2020年我国高校混合式教学研究论文为样本,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对我国高校混合式教学的研究热点、研究主题、研究脉络及研究趋势进行梳理,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在线教育;教学研究;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
期刊
摘 要: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提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基于OBE理念,构建了“四维一核”的实践教学体系。该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创新实践教学过程、革新实践教学方式、推进实践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持续改进,达到培养具备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电子信息类高素质人才的目標,满足“创新驱动”发展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关键词:工程教育;OBE理念;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
期刊
摘 要:本文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2019年江苏省7所高校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进行文本分析,构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的理论模型,得出提升就业质量必须坚持“内外政策引导下多方深度联动”的实施新路径。结合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路径特征,提出结合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深化多方合作模式、建立完善就业联动和服务协同机制、推进“双创”教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
期刊
摘 要:在人工智能、虚拟技术、大数据等新技术日益融入高等教育的新形势下,如何开展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从课程内容优选、教学方式改革、课程质量评估和信息化平台建设四个维度对课程建设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思考,提出优选课程内容的五项原则,分析大规模开展混合式教学和建设一体化教学平台的可能性,探讨注重过程评价的课程考核方式和五位一体评教方式的思路,并分享环境监测课程建设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