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韩臣子老师根据60余年临床经验,创立了"调中"大法,通过调中焦、清源头,治疗各种肝胆结石、泌尿系结石,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笔者择其要者归纳,总结了韩老调中法治疗结石的经验,并附以经典病案一则。
【关键词】 韩臣子;调中消石法;结石;老中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 R364.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671-5160(2014)01-0166-01
结石是临床最常见的病种,中医属“石淋”,“胁痛”范畴,为结石科常见病,多发病。中药治疗结石历史悠久,而且方法众多,经验丰富,是目前保守治疗结石公认的较有效的疗法之一。韩臣子老师在6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把调理中焦,顾护胃气作为结石的主要法则,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笔者跟随韩臣子老师学习应用调理中焦消石法治疗结石病,收获颇丰,现简要介绍韩老的调中法治疗结石的经验,并附以病案一则。
1 韩老调中消石法经验
调中消石法的中一般指的是中焦,部位大致在胃,中焦概括了人体的消化,吸收,食物化生血液等物质转化为机体自身需要的物质的过程,发展到现在,中焦的概念成为“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包括脾胃和肝胆等脏腑。部位上将肝从下焦分在中焦。结石病是有形可鉴,并且是在有了B超、X线等技术后才明确的,所以其诊疗必然介于中西医之间。
韩老调中消石法里“中”的概念
1.1 解剖部位
包括了西医解剖学意义上的肝、胆、胰腺、胃肠。结石常见于胆囊内,部分患者可能在肝内胆管中,胰管和胆管在进入十二指肠之前,大部分人是汇总成一条通道,胆管内排出结石,一旦被嵌顿,将阻塞胰液进入十二指肠,引起急性胰腺炎。
1.2 功能上
肝胆同局胁下,构成表里关系,同司疏泄,肝分泌胆汁,胆藏泄胆汁,二者功能正常,则胆汁分泌,排泄正常,否则胆汁代谢受阻,产生结石。胆为中精之腑,主贮藏,排泄胆汁。脾不健运,肝部条达,气机不利,湿热蕴结,发为结石。
1.3 代谢
物质代谢的中间过程(胆汁由肝分泌,排入肠道参与食物消化吸收的中间物质。肝胆循环的反馈信息对胆汁的分泌与代谢将产生特殊影响。韩老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中焦是脾胃”的认识,增加了肝、胆、胰腺、肠道。
2 病案举例
杨某 男性 38岁 南窖人 2012年5月15日初诊。患者诉8岁时诊断肠道蛔虫病,10岁诊断胆道蛔虫病,治愈后二十余年经常右侧腹部疼痛发作,每次输液治疗缓解,先后于外院腹部彩超CT诊断:胆囊管结石,胆囊泥沙样结石。近日又发右侧上腹部胀痛,牵及右侧背部,疼痛剧烈时恶心,纳差,大便稀溏,食后即便,完谷不化。五天前于北大第一医院彩超示:胆囊内较强回声大小约1.3*0.9cm,泥沙样结石可能性大,胆囊管结石大小约2.0cm。患者自发病以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舌质淡红,苔薄少,脉弦细。中医诊断为胁痛,辨证为肝郁脾虚,治以舒肝健脾,扶正排石。方药如下:兰根20g 佛手20g 鸡内金30g 沉香14g 当归20g 木香18g 金钱草30g 鱼枕骨30g 党参20g 生黄芪30g 太子参20g 茵陈30g厚朴9g 陈皮25g 甘草15 茯苓15白芍20g 白芷20g 白屈菜18g 白术20g7剂,水煎取汁900ml,分早中晚温服。5月21日复诊患者诉右上腹疼痛较前缓解,无后背部疼痛,无发热,无恶心呕吐,纳呆,大便成形,质稀,次数多,日行2-3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继服原方7剂。5月28日三诊诉右侧腹部疼痛缓解,无发热,纳食可,大便正常,日行1-2次。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服药两月余。一年后随访,无明显腹部疼痛,纳可,二便调。
3 小结
韩臣子老师是北京第四批名老中医,他经过多年摸索与总结,对调中焦有了新的见解,并把“调中消石汤”运到了活灵活现,起到了很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韩臣子. 直流电中药离子穴区导入法治疗结石病52例[J]. 北京中医,1989,02:47-48.
[2]穆希泉,韩臣子,隗和坤,李凤珍. 调中消石汤治疗结石症临床观察[J]. 北京中医,1992,04:46-49.
指导: 韩臣子
【关键词】 韩臣子;调中消石法;结石;老中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 R364.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671-5160(2014)01-0166-01
结石是临床最常见的病种,中医属“石淋”,“胁痛”范畴,为结石科常见病,多发病。中药治疗结石历史悠久,而且方法众多,经验丰富,是目前保守治疗结石公认的较有效的疗法之一。韩臣子老师在6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把调理中焦,顾护胃气作为结石的主要法则,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笔者跟随韩臣子老师学习应用调理中焦消石法治疗结石病,收获颇丰,现简要介绍韩老的调中法治疗结石的经验,并附以病案一则。
1 韩老调中消石法经验
调中消石法的中一般指的是中焦,部位大致在胃,中焦概括了人体的消化,吸收,食物化生血液等物质转化为机体自身需要的物质的过程,发展到现在,中焦的概念成为“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包括脾胃和肝胆等脏腑。部位上将肝从下焦分在中焦。结石病是有形可鉴,并且是在有了B超、X线等技术后才明确的,所以其诊疗必然介于中西医之间。
韩老调中消石法里“中”的概念
1.1 解剖部位
包括了西医解剖学意义上的肝、胆、胰腺、胃肠。结石常见于胆囊内,部分患者可能在肝内胆管中,胰管和胆管在进入十二指肠之前,大部分人是汇总成一条通道,胆管内排出结石,一旦被嵌顿,将阻塞胰液进入十二指肠,引起急性胰腺炎。
1.2 功能上
肝胆同局胁下,构成表里关系,同司疏泄,肝分泌胆汁,胆藏泄胆汁,二者功能正常,则胆汁分泌,排泄正常,否则胆汁代谢受阻,产生结石。胆为中精之腑,主贮藏,排泄胆汁。脾不健运,肝部条达,气机不利,湿热蕴结,发为结石。
1.3 代谢
物质代谢的中间过程(胆汁由肝分泌,排入肠道参与食物消化吸收的中间物质。肝胆循环的反馈信息对胆汁的分泌与代谢将产生特殊影响。韩老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中焦是脾胃”的认识,增加了肝、胆、胰腺、肠道。
2 病案举例
杨某 男性 38岁 南窖人 2012年5月15日初诊。患者诉8岁时诊断肠道蛔虫病,10岁诊断胆道蛔虫病,治愈后二十余年经常右侧腹部疼痛发作,每次输液治疗缓解,先后于外院腹部彩超CT诊断:胆囊管结石,胆囊泥沙样结石。近日又发右侧上腹部胀痛,牵及右侧背部,疼痛剧烈时恶心,纳差,大便稀溏,食后即便,完谷不化。五天前于北大第一医院彩超示:胆囊内较强回声大小约1.3*0.9cm,泥沙样结石可能性大,胆囊管结石大小约2.0cm。患者自发病以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舌质淡红,苔薄少,脉弦细。中医诊断为胁痛,辨证为肝郁脾虚,治以舒肝健脾,扶正排石。方药如下:兰根20g 佛手20g 鸡内金30g 沉香14g 当归20g 木香18g 金钱草30g 鱼枕骨30g 党参20g 生黄芪30g 太子参20g 茵陈30g厚朴9g 陈皮25g 甘草15 茯苓15白芍20g 白芷20g 白屈菜18g 白术20g7剂,水煎取汁900ml,分早中晚温服。5月21日复诊患者诉右上腹疼痛较前缓解,无后背部疼痛,无发热,无恶心呕吐,纳呆,大便成形,质稀,次数多,日行2-3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继服原方7剂。5月28日三诊诉右侧腹部疼痛缓解,无发热,纳食可,大便正常,日行1-2次。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服药两月余。一年后随访,无明显腹部疼痛,纳可,二便调。
3 小结
韩臣子老师是北京第四批名老中医,他经过多年摸索与总结,对调中焦有了新的见解,并把“调中消石汤”运到了活灵活现,起到了很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韩臣子. 直流电中药离子穴区导入法治疗结石病52例[J]. 北京中医,1989,02:47-48.
[2]穆希泉,韩臣子,隗和坤,李凤珍. 调中消石汤治疗结石症临床观察[J]. 北京中医,1992,04:46-49.
指导: 韩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