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流媒体在荷赛获奖说起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gtian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向对WPP-荷赛奖(世界新闻摄影大赛)倍加关注的中国摄影人兴奋了,不仅因为这个有着54年历史的国际专业新闻摄影比赛首次增加流媒体单元金眼睛奖,让“流媒体”发展几乎与世界同步的中国摄影人倍加关注,而来自《京华周刊》王磊的作品《向上看的人》在六名世界各国流媒体精英选送的候选作品中脱颖而出,成功杀入三甲。
  
  争议的判定标准
  
  作为首次设立流媒体作品评选的荷赛,从确定入围名单到出最终结果出炉间隔了几个月的时间,而在此之前,中国摄影师卢广拍摄的《大连清油消防队员》和牛光拍摄《玉树地震遇难者火葬》分获突发新闻组照三等奖,一般新闻单幅二等奖的消息早就在圈内尽人皆知了。
  之所以评选花费那么长时间才出结果,是因为“什么样的作品是流媒体作品的认定与界定仍然是关键问题”。而这个问题自“流媒体”这个词诞生后一直争论不断。作为发起人之一,创建中国新锐媒体视觉联盟并任首任轮值主席的骆永红曾公开表示,赞同首届中国新锐媒体视觉联盟流媒体评选规则中规定“仅以图片方式配音乐不能作为流媒体作品参与评选”的标准,因为“这种手段只是原始展示作品的方式,并不能讲述故事”。
  和国内流媒体界定所出现的问题一样,这次荷赛流媒体“超长”评选期的原因也在于此。这个问题并非首次提出——一直以来国内外摄影界都分为主张以动态影像为主要手段和主张动态影像加入静态照片、示意图、各种元素集合一体的两种不同主张。前者以美国《达拉斯晨报》、英国《卫报》为主,后者则以MEDIASTORM、D.J.克拉克为代表。“从目前获奖作品看,后者的规则获得了荷赛的认可。不过我个人仍赞成前者——流媒体应尽可能以动态影像讲述故事,静态照片过多容易让观看者难以获得流畅观感。”在摄影师中,骆永红一直是流媒体向短片方向发展的倡导者。
  但这个结果用业内人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系副主任任悦的话说,“对整个新闻摄影行业也会产生影响。因为评选标准的制定,也是对多媒体报道的行业生产法则的规范,这对报道摄影职业化进程影响重大。”
  
  流媒体时代的摄影师
  
  标准的制定显然是在整个媒体形式不断融合的大趋势下被“逼”出来的,从博客、播客、微博到微视频,网络让视频发展越来越快,也让短片越来越短。在一部分摄影记者还在“静态图片到动态影像”之间艰难转化时,时代的迅速变革已经让一批有先见的人迅速开始使用DV、DC甚至iPhone开始创作。当固执“坚守”相机地位的人在失业与否之间挣扎时,“流媒体时代”全新的摄影人已经开始将3D、动画等技术手段加入到作品中。“纸媒的冬天是否已经来到?”这个问题已不再是焦点,而全新形式成为衡量新闻记者能否适应时代的准则,这个问题属于个人,更属于行业。
  作为走在国内流媒体潮流前列的媒体之一,《京华时报》有着诸如vnews网站、采用拍客视频等成功实践。在这次荷赛流媒体作品送交过程中,英国波顿大学教授D.J.克拉克、《东方早报》副总编常河和中国日报网多媒体总监岳风华都曾向国内几家做流媒体出名的媒体发出邀请,能被推荐的绝对是业内的佼佼者。《京华时报》王磊的作品《向上看的人》和高媛作品《家住北坞村》以及南方都市报记者、东方早报记者的一共大约共4至6组流媒体作品被推荐。
  王磊的作品《向上看的人》创作受到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的相关资金,而骆永红正是这个基金的发起人,因此他对这个作品非常熟悉。骆永红认为,这个作品能够被看好,主要源于几点:选题出其不意:《向上看的人》本身是关注濒危稀有动物生存及为这种生存而付出努力的人的主题,王磊放弃了一个“猎奇”性的题材,转而以平缓的镜头表述守护者情感,反而触动人心。其次在编辑上制造悬念,让整个寻找海南长臂猿过程艰辛而充满诱惑。最后在表现手法上,这部作品较王磊其他作品更加多元化,在这部作品中可看到动态影像、静态照片、3D地图、插画等各种形式的表现手法。这也是网络盛行时代流媒体作品的一大特色。
  
  摄影师+纪录片导演
  
  做过摇滚青年、视频爱好者、摄影记者的王磊,毕业于大连医科大学影像艺术学院,现任《京华周刊》视觉总监。
  和提到“电影”绕不开“北电”一样,大连医科大学影像艺术学院和中国“流媒体”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2008年在尼泊尔不幸因车祸罹难之前,大连医科大学影像艺术学院院长杨晓光教授对中国流媒体的影响巨大。作为杨晓光教授的高徒之一,王磊也是国内为推动中国流媒体事业的发展特别设立的奖项首届杨晓光摄影奖获奖者。2010年9月,时任《京华时报》记者的王磊凭借《十个人的生命接力》获得南方多媒短片节纪录片单元银奖。这是流媒体作者第一次获得国内官方短片奖。“流媒体”的实验性与社会责任让新闻记者的专业在传统短片中备受关注。他们视野开阔,画面精良,和传统纪录片作者乃至独立纪录片工作者截然不同,他们受雇于“单位”,但同时在作品中也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流媒体摄影师常会使用单张图片进行记录,他们知道如何利用照片表现情绪,在纪录片中极少采用的图片被流媒体作品大量使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一次讲述海南热带雨林的护林员陈一矛检测和保护海南黑冠长臂猿事迹的作品《向上看的人》,同样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探索阶段的国内流媒体
  
  严格来说,“流媒体”这个本属于传输技术领域名词正式进入中国摄影界或者新闻摄影界始于2008年初大连医科大的摄影研究生班。这个培训班从2008年1月一直到2009年12月,由大连医科大学影像艺术学院院长杨晓光教授和英国波顿大学D.J.克拉克博士举办。参加过该培训班学习的《南方都市报》图片总监王景春、《东方早报》副总编常河等都成了中国流媒体的领军人物。他们所在的媒体也在流媒体实践中和评判标准的建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国内流媒体尚且处在探索阶段,但已经涌现不少优秀媒体,像北京《京华时报》、长沙《潇湘晨报》、上海《东方早报》 、广州《南方都市报》等都是目前国内顶尖制作流媒体团队。在这些团队里,《京华时报》擅长制作突发性现场新闻,《东方早报》和《南方都市报》则以制作专题栏目及长片纪录片见长。
  
  专业与非专业
  
  浏览今天的网络视频,无论是原创还是自电视台转至网络的视频,视力所及的几乎都是模糊不清的动态影像。从阅读需求而言,初级、海量的产品泛滥过后,制作精良、高度清晰的专业流媒体新闻作品将成为最终的主打,大量的新闻流媒体实践表明,读者期待的还是来自一线现场的动态画面和现场声音,这点正是流媒体摄影师所尽力呈现的;而加入静态影像,只是无法抵达现场或者内容不够完善的一种补充,通过声音和静态照片结合的方式呈现流媒体新闻,往往对读者来说更具有冲击力,这正如上文所说的一样,王磊在拍摄作品时,往往使用动静结合的方式,让短片的冲击力更加浓厚,静态照片着力于重要场景的拍摄,通过“所见”来表现新闻;而动态影像的拍摄则着力于细节,着力于“所闻”。原声或者现场音,是流媒体作品中最为重要的组成。
  
  《大众DV》对话王磊
  
  对于中国摄影人来说,尽管流媒体的播放平台暂时不如国外那般尽如人意,但流媒体的制作却一直与国际接轨。作为支持和推动国内流媒体运动的摄影人之一,《京华时报》图片总监骆永红谈到王磊这次获奖时说道:“这并不让人特别吃惊,作为一个具有极强洞察力和影像表现力的记者,王磊不仅在新闻方面参与过各类重大新闻事件,而且善于在报道这些事件的过程中,尝试使用报纸媒体需要以外的各类手法来表现自己的观察与发现。”在王磊担任摄影师时,骆永红便发现这个年轻人非常善于从前人的成功作品中找到自己所要的。“或许一开始不是最好的,但他所具有的学习精神是很多人都缺乏的。”针对这次获奖,《大众DV》对王磊进了专访。
  
  《大众DV》:对此次荷赛的获奖有什么评价?
  王磊:评选更像电影节的模式,之前只知道入围作品,最后一天才知道获奖名单。我2008年就开始参加荷赛,不过之前都没有获奖。我在听到消息前三天很高兴,因为可以与朋友分享一下,但不能总是得奖的状态——第四天就回归工作。会有压力吧,因为得奖后的作品必须要保持一定的水准,所以还得进步,因为作品会被更多朋友关注。
  是否得奖并不是最终目的,在拍摄每个作品时,都应该对比自己前一个作品,每个作品的进步和自身的提高才是最主要的。我觉得荷赛获奖只是对个人一个阶段性的认可。自己的影片不能说有多好,但可以让大家对于这个比赛的评判标准有一定的了解。
  
   《大众DV》:现在主要用什么设备拍摄?
  王磊:佳能EOS 5D Mark II和 佳能XF300,在拍摄时是混搭着使用,主要使用Premiere和Final Cut Pro制作,剪辑全部自己做,但在制作3D效果时请朋友帮助制作,因为自己并不具备制作3D的技能。其他声音的采集和字幕制作等都是我一个人完成的。
  
   《大众DV》:有尝试使用手机拍摄视频吗?
  王磊:我现在常用iPhone拍摄,最近在拍关于我家庭私人影像的纪录片。由于爷爷奶奶岁数逐渐大了,我也成立了家庭,亲情之间的变化和异地的生活造成差异。想做一部浓缩当下年轻人现状的影片,通过家庭影像记录这些问题。
  使用iPhone是因为在拍摄过程中,大设备会造成家人的不自然,手机则避免了这些,而且现在手机拍摄视频也逐渐步入高清行列,很多功能逐渐完善,在拍摄的过程中也可以达到十分理想的效果,在拍摄时十分方便,而且亲人也不会产生不适。
  
   《大众DV》:中国流媒体与国外对比有什么区别?
  王磊:国内流媒体许多都是由个人在制作,而国外则是团队,从投入、人员配置和器材上都会差距。这次荷赛流媒体获一等奖的作品,在制作时有2位摄影,2位文字,1位摄影采集,2位后期人员。另外国外针对流媒体和新闻的视频发布平台非常成熟,而国内现在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大众DV》:很多家庭都用相册来记录难忘的时刻,你是否想过用影像去表达这些感情?
  王磊:这就是我做家庭私人影像的最初目的,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生活的片段再也没有了。在这方面动态影像比静态影像更容易唤起人的回忆和对当时场景、氛围的理解,而静态影像在声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不容易表现,用视频可以唤起每个人的思念,也可以为后代留下记忆,对自己的家庭会有更好的认识。现在很多人在外边闯荡,一年可能只回家一、两次,容易忽略身边的人,当身边的人不在时已经晚了,应该抓住当下。
其他文献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摄像机逐渐进入平常百姓家。现在在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摄像机可供大家选择,磁带的、硬盘的、光盘的等等,但更多的还是传统的磁带摄像机。据悉,磁带摄像机是各种摄像机中返修率较高的机器,下面我们就对磁带摄像机经常出现的问题及预防措施为大家进行一下简单的分析。     挤压受损    对于广大摄影人来说,使用能对摄像机提供良好保护的摄影包非常重要,送修的摄像机经常发生的问题是受挤压变形。磁
期刊
每两年一次的科隆影像器材展(PHOTOKINA)都会成为影像行业的风向标,这对照相机产业的指导性相当于每年NAB展会置于视频行业。为什么这次要说克隆的PHOTOKINA呢?其实这里面蕴含着很多需要解读的视频密码。  我没有去过科隆展会,每次听说PHOTOKINA的消息都激动的不得了,遇见去过那里的同事和朋友也都羡慕至极,这并不是崇洋媚外,想到外面的事物就迫不及待,而是总有一种对于器材和技术情结的东
期刊
拍摄婚礼影像如今已经是新人结婚必不可少的项目,新人们都希望通过影像,把婚礼当天最精彩的画面保留下来,与亲朋好友分享,留待自己慢慢回味。可是很多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流逝,婚礼视频光盘被新人放在一边,很少能够从头看到尾。那些婚礼流程的画面早已背得出来,一个小时或者更长时间的片长也让人失去耐心。  想不想换一种婚礼视觉感受,一种称为“婚礼影片”的影像形式正悄然兴起,深获追求个性、突出自我的新人们追捧。与众不
期刊
提到国际纪录片频道,大家耳熟能详的是BBC英国广播公司、DISCOVERY探索频道、National Geographic国家地理等,能够制作满足这些大机构要求的纪录片,需要配备什么设备、采取什么样的流程、达到什么样的要求?这是每一个纪录片迷和纪录片人关心的。随着技术的进步,涌现出不少高性价比的摄像设备,降低了过去对于个人导演来说由昂贵的制作设备造成的门槛。纪录片导演Al Go在BBC服务多年,曾
期刊
很多时候,别人问我,“你是做什么的?”以前我会说,一个拍照片的。但现在我会说,我是个影像的摄取者。    初识流媒体    记得在2006年,我上大三,在大连医科大学影像艺术学院学习图片摄影。一次,我们的院长杨晓光老师在讲评作业时,向我们展示了国外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照片的形式。后来这种形式有了它的名字——流媒体。  那时对流媒体的印象遥远而又陌生,更多时候是在区分它与幻灯片的差别。当时,面对即将到
期刊
[编者的话]嗨,你们知道吗?关于飞利浦·布鲁姆(Phillip Bloom)我要说,我并不认识他,我只是经常看他BLOG。好吧,我承认,我是他的“粉丝”,因为他的很多观点我都为之叫好,它往往也和我的想法暗中契合。  在开始这场“关公战秦琼”的对话之前,我想大家可以理解一下我的心情,因为我想如果只让漂亮的女编辑把这篇文章翻译过来,那么它会有一些缺失。这种缺失并不是来自句式和语法,而是因为我们会被某些
期刊
凌晨一点。  楼下又扫过去一辆车,整个房间都被震得像要塌下来一般。关灭橘黄色的灯,踩着咯吱作响的螺旋楼梯,锁上沉重得几乎快要把我推倒的门,穿过电车清脆的铃音,我徒步行走在马赛街头,大脑仍然被看了一天的素材占据着。  2011年2月18日至3月5日,我受SMG纪实频道“MIDA导演计划”的资助,到法国马赛进行纪录片《借我一生》国际版本的后期剪辑工作。这是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纪实频道与法国ICTV S
期刊
毕业季,找工作、找房子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无不让人感到悲催,一份出色的毕业报告《北京@房事》巧动灵思,把困扰很多人的这份纠结用数字、图表采用平面和视频的方式呈现了出来,视觉动感、语言诙谐、短短5分钟之内,北京的房价全貌跃然眼前。视频一经传到网上,短短一周就创造了160多万的点击率,赢得无数的赞誉,也将创作者L×U推进了公众视野,他们是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07艺术设计系的李雨和魏婷婷。    创作初
期刊
很多朋友都在问我如何使用Final Cut Pro来制作MTS文件,他们的确非常头疼,而且心疼。因为好不容易转到了稳定直观的苹果系统上,却发现苹果并不一定就是想象中的那样便捷,很多格式都“无法”制作,只有再转回到过去的非编平台上,顿时感觉钱花的太冤枉了。  其实,之前我也给大家说过,各个剪辑平台都有不同的好处,苹果不是万能的,同样它并不代表着方便快捷。言归正传,前几期我给大家讲过一个批处理的方式,
期刊
近期一直在使用迈拓MX02 Mini MAX采集输出,这个小盒子正好能够满足以上提到的采集与预监要求,一个盒子就能解决诸多实际后期制作问题,还是很方便的。     有关采集与监视    视频制作环节中,采集和上屏预监,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采集功能是针对传统磁带信号的文件化过程,当无带化制作模式流行之后,采集功能弱化。而受制于硬件和软件性能,对于某些压缩率较高的编码,如H.264类型的编码,实时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