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核病近年来又卷土重来,我国现有结核病500万例,位居世界第二位,2005年涂阳结核病发现率为79%。80%的病例在农村。全世界平均每年190万人死于结核分支杆菌感染[1]。先天性结核病病死率高,早期诊断困难,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现将我们收治的1例分析报告如下:
患儿男,18天,因发热8小时入院。第一胎第一产,孕36+5周,顺产。出生体重2600克,胎盘无异常,母孕期体健,孕36周因发热,体温38.5℃早产。父3年前患“肺结核”已痊愈。因母发热,出产与患儿隔离。生后已接种卡介苗。人工喂养,无咳嗽,气促,无吐泻。查体:T38.7℃、P160次/分、R64次/分、Wt 2800克,神志清楚,反应可,口周发绀。全身皮肤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左上肢未见卡痕,可触及0.2×0.2×0.2结节。前囟平软,呼吸快,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罗音,心律齐,腹软,肝脏肋下1.5㎝、剑突下2㎝,质软,脾脏未及,肌张力正常。辅助检查:血细胞:WBC19.1×109/L、N0.62、L0.33、M0.05、RBC4.31×1012/L、HB152ɡ/L、PC278×109/L。C反应蛋白﹤8㎎/ L。 胸片:两肺纹理增粗,可见散在点片状影。腹部B超:肝脏肿大,右肋下斜经65㎜,右叶最大厚度46㎜,左叶厚度33㎜,左叶长度44㎜。脾脏厚度13㎜,左右肾脏正常。脑脊液:正常。入院后给予阿莫西林舒巴坦钠、罗氏芬抗感染,对症治疗。追问病史母已确诊为“粟粒性肺结核”。患儿仍发热T36.4~38.8℃,呈不规则热型,PPD 24小时(+)、48小时(+)、72小时(—)。伴气促、无咳嗽,吃奶好,大便正常。反复痰涂片、胃液涂片未见抗酸杆菌。肝功能:TBIL84μmol/L、DBIL15μmol/L、TP51.8㎎/L、ALB 33.2㎎/L、GIL18.6㎎/L、LHD473U/L、AST56U/L、ALT22U/L。肾功能:正常。生后22天(住院第四天),呼吸急促、鼻煽、面色苍白、胸凹陷,两肺可闻及细小湿鸣。肝脏逐渐增大,达肋下3.5㎝、剑突下3㎝,质软。复查胸片无明显变化。血TB-DNA 6.85× 107(正常﹤1.0×103)。生后23天(住院第5天),仍发热 ,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呼吸急促,发绀加重,血气分析:PH 值7.28,PaO 223㎜Hɡ,PaCO 264㎜Hɡ,予机械通气,换用RFP(利福平)、INH(异烟肼)抗结核治疗。生后28天(住院第7天),下气道分泌物涂片见较多抗酸杆菌。抗痨治疗4天,体温正常。血细胞:WBC21.4×109/L、N0.44、L0.35、M0.21、RBC4.11×1012/L、HB158ɡ/L,PC321×109/L。生后30天(抗痨治疗7天),撤离呼吸机。患儿精神好,吃奶好,大便正常。查体:体温正常,间断咳嗽,体重2880克,呼吸54次/分,两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腹软,肝大同前,脾脏未及。肝功能:TBIL104μmol/L、DBIL16.8μmol/L、TP48.6㎎/L、ALB 31.5㎎/L、GIL17.1㎎/L、LHD754U/L、AST46U/L、ALT37U/L。肾功能:正常。患儿与其母痰液结核菌培养,细菌分型均为人型结核分支杆菌,未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药敏试验:RFP、INH中度敏感,SM(链霉素)、PZA(吡嗪酰胺)、EMB(乙胺丁醇)、PAS(对氨基水杨酸)、卡那霉素敏感。生后32天(住院第14天),转入结核病院。出院诊断:先天性结核。继续给予RFP、INH 、SM、PAS 治疗2周。生后46天,复查胸片肺部病变无明显变化。回家服用:RFP、INH 、PZA、EMB治疗,患儿吃奶好,不咳、不吐,未见明显消瘦。生后70天,患儿再次气促、阵发性咳嗽,吃奶较前减少,易哭闹。体重3640克,呼吸50次/分,两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腹软,肝大肋下1.5㎝,脾脏未及。肝、肾功能正常。血细胞:WBC8.4×109/L、N0.34、L0.35、M0.31、RBC2.11×1012/L、HB98ɡ/L,PC223×109/L,脑脊液:正常。胸部CT:两肺均匀分布的点片状阴影,以背部为著。治疗同前。生后100天,患儿咳嗽加重,烦躁,但无发热。生后106天哭闹后突然呼吸停止死于家中,死亡前2天哭闹、烦躁,吃奶差,气促明显。死后尸体解剖:体重4350克,脑、心、肝、肾、肠道结构未见异常。肺门、纵隔、肠系膜淋巴结无肿大,胸腺缩小:2.3克。两肺大小正常,表面及切面布满绿豆大小灰白色结节。病理:肺组织弥漫分布粟粒性结节,结节为上皮样细胞形成的肉芽肿,外周有少量淋巴细胞,结节中心无干酪样坏死,部分可见中性粒细胞和坏死的细胞碎片 ,无郎罕氏巨细胞。
讨论:近年结核病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先天性结核在新生儿很罕见,预后很差,常在生前误诊。我们儿科医生急需了解我国结核病的流行情况和控制策略[2]。以提高对儿童结核病流行、预防、早期诊断以及合理治疗的认识。先天性结核感染的途径有血行性,结核菌通过胎盘经脐静脉到肝脏,先由肝内原发灶及肝门淋巴结形成原发综合征,再血行播散至全身;也可由脐静脉经静脉导管直接进入下腔静脉引起全身播散。出生后肺内氧气较肝脏内丰富,更有利于结核杆菌生长繁殖,病变可越过肝脏[3]。非血行性,可由胎盘干酪样坏死灶破入羊水,胎儿在宫内或产道,吸入或吞入污染物,分别在肺部、肠道形成原发灶,再播散至全身。本例,表现为粟粒性肺结核,分析感染途径可能为血行播散性,母孕后期,血行播散形成粟粒性肺结核,同时结核菌通过胎盘经脐静脉、静脉导管直接进入下腔静脉引起全身播散。因此肝脏未见原发病灶。出生后肺内氧气较丰富,成为主要病变部位。先天性结核临床表现常缺乏特异性,临床病情呈进展性变化,本例患儿在生后18天以发热为首发症状,表现为不规则的中度热,迅速出现气促、面色苍白,消瘦,以及器官损害—肺部病变,病情进展迅速,发病后第5天快速出现呼吸衰竭。早期诊断中母亲结核病史非常重要,因新生儿的免疫特点,PPD试验在先天性结核意义不大。确诊结核病寻找结核分枝杆菌是金指标,痰液、胃液涂片需反复多次送检,TB-DNA有利于早期诊断。新生儿如发现肺炎病程长、发展快、一般情况差、经抗感染治疗效果不理想时,要及时追问结核接触史[4];提高本病的认识,在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要想到本病,仍是减少漏诊、误诊的关键因素。目前仍按照Gentwell所制定的四项诊断标准来区分先天性结核与与获得性结核病,符合四项标准之一者即可确诊先天性结核病:1)出生一周内出现结核病变,2)肝脏原发综合征或干酪样肝内肉芽肿;3)母孕有生殖器结核,4)通过检查,排除产后结核杆菌传播的可能。但在临床实践中主要采用详细的接触调查史[5]。本例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改变不平衡,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先于影像学改变,X线在生后46天仍无特征性变化,在生后70天CT出现典型的播散性病灶。我们认为影像学动态的监测各器官变化对确诊病变部位意义较大。抗结核治疗需早期本例于治疗的4~5天体温正常、一般情况好转。但先天性结核预后不良,不能因早期治疗后的症状好转,而不进行规范、全程的治疗。需严格遵循早期;规范;联合;全程的治疗原则。要降低死亡率,必须坚持应用治疗已暴露于结核的患儿的现有推荐方案,而不是依靠出生时的隔离患儿与母亲的方法来排除出生后传播。本例早期无任何症状时,没有进行治疗,发病后又较多的顾及药物的毒副作用,而未尽早进行抗结核治疗,强化治疗期,但因家长对治疗无信心,病情一度好转,不能坚持全程、规范的治疗,从而造成严重后果。尸解中脑、心、肝、肾、肠道结构未见异常,均无发现病灶,两肺布满绿豆大小灰白色结节病灶。胸腺仅2.3克,皮质髓质分界不清,未见干酪样坏死。是否不规则的抗结核治疗延缓了其他脏器病变的形成?病理表现,无明显的坏死灶,以上皮样细胞增生反应为主,仅见少量淋巴细胞,无郎罕氏巨细胞,未见结核菌。可否说明临床上抗结核与支持治疗还是有效的。本例提示:提高对先天性结核的认识。对母孕期患结核或可疑患儿,有暴露于结核病的病史,及时进行抗结核预防治疗。早期需连续动态的进行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测。
参考文献
[1]Chan ED,Iserman MD.Current medical treatment for tuberculosis.BMJ,[J]2002,325:1282.
[2]江载芳,要重视儿童结核病的防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7(18):385~386.
[3]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主编.实用新生儿学[M]. 第三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57~358.
[4]傅英莉.新生儿肺结核一例.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7,1(22):16.
[5]陈昌辉.新生儿先天性结核[J]实用医学临床杂志2006(3)4:91-99.
患儿男,18天,因发热8小时入院。第一胎第一产,孕36+5周,顺产。出生体重2600克,胎盘无异常,母孕期体健,孕36周因发热,体温38.5℃早产。父3年前患“肺结核”已痊愈。因母发热,出产与患儿隔离。生后已接种卡介苗。人工喂养,无咳嗽,气促,无吐泻。查体:T38.7℃、P160次/分、R64次/分、Wt 2800克,神志清楚,反应可,口周发绀。全身皮肤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左上肢未见卡痕,可触及0.2×0.2×0.2结节。前囟平软,呼吸快,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罗音,心律齐,腹软,肝脏肋下1.5㎝、剑突下2㎝,质软,脾脏未及,肌张力正常。辅助检查:血细胞:WBC19.1×109/L、N0.62、L0.33、M0.05、RBC4.31×1012/L、HB152ɡ/L、PC278×109/L。C反应蛋白﹤8㎎/ L。 胸片:两肺纹理增粗,可见散在点片状影。腹部B超:肝脏肿大,右肋下斜经65㎜,右叶最大厚度46㎜,左叶厚度33㎜,左叶长度44㎜。脾脏厚度13㎜,左右肾脏正常。脑脊液:正常。入院后给予阿莫西林舒巴坦钠、罗氏芬抗感染,对症治疗。追问病史母已确诊为“粟粒性肺结核”。患儿仍发热T36.4~38.8℃,呈不规则热型,PPD 24小时(+)、48小时(+)、72小时(—)。伴气促、无咳嗽,吃奶好,大便正常。反复痰涂片、胃液涂片未见抗酸杆菌。肝功能:TBIL84μmol/L、DBIL15μmol/L、TP51.8㎎/L、ALB 33.2㎎/L、GIL18.6㎎/L、LHD473U/L、AST56U/L、ALT22U/L。肾功能:正常。生后22天(住院第四天),呼吸急促、鼻煽、面色苍白、胸凹陷,两肺可闻及细小湿鸣。肝脏逐渐增大,达肋下3.5㎝、剑突下3㎝,质软。复查胸片无明显变化。血TB-DNA 6.85× 107(正常﹤1.0×103)。生后23天(住院第5天),仍发热 ,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呼吸急促,发绀加重,血气分析:PH 值7.28,PaO 223㎜Hɡ,PaCO 264㎜Hɡ,予机械通气,换用RFP(利福平)、INH(异烟肼)抗结核治疗。生后28天(住院第7天),下气道分泌物涂片见较多抗酸杆菌。抗痨治疗4天,体温正常。血细胞:WBC21.4×109/L、N0.44、L0.35、M0.21、RBC4.11×1012/L、HB158ɡ/L,PC321×109/L。生后30天(抗痨治疗7天),撤离呼吸机。患儿精神好,吃奶好,大便正常。查体:体温正常,间断咳嗽,体重2880克,呼吸54次/分,两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腹软,肝大同前,脾脏未及。肝功能:TBIL104μmol/L、DBIL16.8μmol/L、TP48.6㎎/L、ALB 31.5㎎/L、GIL17.1㎎/L、LHD754U/L、AST46U/L、ALT37U/L。肾功能:正常。患儿与其母痰液结核菌培养,细菌分型均为人型结核分支杆菌,未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药敏试验:RFP、INH中度敏感,SM(链霉素)、PZA(吡嗪酰胺)、EMB(乙胺丁醇)、PAS(对氨基水杨酸)、卡那霉素敏感。生后32天(住院第14天),转入结核病院。出院诊断:先天性结核。继续给予RFP、INH 、SM、PAS 治疗2周。生后46天,复查胸片肺部病变无明显变化。回家服用:RFP、INH 、PZA、EMB治疗,患儿吃奶好,不咳、不吐,未见明显消瘦。生后70天,患儿再次气促、阵发性咳嗽,吃奶较前减少,易哭闹。体重3640克,呼吸50次/分,两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腹软,肝大肋下1.5㎝,脾脏未及。肝、肾功能正常。血细胞:WBC8.4×109/L、N0.34、L0.35、M0.31、RBC2.11×1012/L、HB98ɡ/L,PC223×109/L,脑脊液:正常。胸部CT:两肺均匀分布的点片状阴影,以背部为著。治疗同前。生后100天,患儿咳嗽加重,烦躁,但无发热。生后106天哭闹后突然呼吸停止死于家中,死亡前2天哭闹、烦躁,吃奶差,气促明显。死后尸体解剖:体重4350克,脑、心、肝、肾、肠道结构未见异常。肺门、纵隔、肠系膜淋巴结无肿大,胸腺缩小:2.3克。两肺大小正常,表面及切面布满绿豆大小灰白色结节。病理:肺组织弥漫分布粟粒性结节,结节为上皮样细胞形成的肉芽肿,外周有少量淋巴细胞,结节中心无干酪样坏死,部分可见中性粒细胞和坏死的细胞碎片 ,无郎罕氏巨细胞。
讨论:近年结核病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先天性结核在新生儿很罕见,预后很差,常在生前误诊。我们儿科医生急需了解我国结核病的流行情况和控制策略[2]。以提高对儿童结核病流行、预防、早期诊断以及合理治疗的认识。先天性结核感染的途径有血行性,结核菌通过胎盘经脐静脉到肝脏,先由肝内原发灶及肝门淋巴结形成原发综合征,再血行播散至全身;也可由脐静脉经静脉导管直接进入下腔静脉引起全身播散。出生后肺内氧气较肝脏内丰富,更有利于结核杆菌生长繁殖,病变可越过肝脏[3]。非血行性,可由胎盘干酪样坏死灶破入羊水,胎儿在宫内或产道,吸入或吞入污染物,分别在肺部、肠道形成原发灶,再播散至全身。本例,表现为粟粒性肺结核,分析感染途径可能为血行播散性,母孕后期,血行播散形成粟粒性肺结核,同时结核菌通过胎盘经脐静脉、静脉导管直接进入下腔静脉引起全身播散。因此肝脏未见原发病灶。出生后肺内氧气较丰富,成为主要病变部位。先天性结核临床表现常缺乏特异性,临床病情呈进展性变化,本例患儿在生后18天以发热为首发症状,表现为不规则的中度热,迅速出现气促、面色苍白,消瘦,以及器官损害—肺部病变,病情进展迅速,发病后第5天快速出现呼吸衰竭。早期诊断中母亲结核病史非常重要,因新生儿的免疫特点,PPD试验在先天性结核意义不大。确诊结核病寻找结核分枝杆菌是金指标,痰液、胃液涂片需反复多次送检,TB-DNA有利于早期诊断。新生儿如发现肺炎病程长、发展快、一般情况差、经抗感染治疗效果不理想时,要及时追问结核接触史[4];提高本病的认识,在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要想到本病,仍是减少漏诊、误诊的关键因素。目前仍按照Gentwell所制定的四项诊断标准来区分先天性结核与与获得性结核病,符合四项标准之一者即可确诊先天性结核病:1)出生一周内出现结核病变,2)肝脏原发综合征或干酪样肝内肉芽肿;3)母孕有生殖器结核,4)通过检查,排除产后结核杆菌传播的可能。但在临床实践中主要采用详细的接触调查史[5]。本例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改变不平衡,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先于影像学改变,X线在生后46天仍无特征性变化,在生后70天CT出现典型的播散性病灶。我们认为影像学动态的监测各器官变化对确诊病变部位意义较大。抗结核治疗需早期本例于治疗的4~5天体温正常、一般情况好转。但先天性结核预后不良,不能因早期治疗后的症状好转,而不进行规范、全程的治疗。需严格遵循早期;规范;联合;全程的治疗原则。要降低死亡率,必须坚持应用治疗已暴露于结核的患儿的现有推荐方案,而不是依靠出生时的隔离患儿与母亲的方法来排除出生后传播。本例早期无任何症状时,没有进行治疗,发病后又较多的顾及药物的毒副作用,而未尽早进行抗结核治疗,强化治疗期,但因家长对治疗无信心,病情一度好转,不能坚持全程、规范的治疗,从而造成严重后果。尸解中脑、心、肝、肾、肠道结构未见异常,均无发现病灶,两肺布满绿豆大小灰白色结节病灶。胸腺仅2.3克,皮质髓质分界不清,未见干酪样坏死。是否不规则的抗结核治疗延缓了其他脏器病变的形成?病理表现,无明显的坏死灶,以上皮样细胞增生反应为主,仅见少量淋巴细胞,无郎罕氏巨细胞,未见结核菌。可否说明临床上抗结核与支持治疗还是有效的。本例提示:提高对先天性结核的认识。对母孕期患结核或可疑患儿,有暴露于结核病的病史,及时进行抗结核预防治疗。早期需连续动态的进行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测。
参考文献
[1]Chan ED,Iserman MD.Current medical treatment for tuberculosis.BMJ,[J]2002,325:1282.
[2]江载芳,要重视儿童结核病的防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7(18):385~386.
[3]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主编.实用新生儿学[M]. 第三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57~358.
[4]傅英莉.新生儿肺结核一例.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7,1(22):16.
[5]陈昌辉.新生儿先天性结核[J]实用医学临床杂志2006(3)4:9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