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管瘤是宝宝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约为1%~2%,其中早产儿发生率可达23%。女宝宝比男宝宝多见,比例约为5:1。
血管瘤哪儿来的
当准妈妈怀着胎儿时,血管就开始生长,血管瘤是由大量增生的血管所构成。皿管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大致可以分为丛状期、网状期及管干期3个阶段。如在某一个阶段的正常发育过程中发生障碍或异常,则可出现该阶段正常发育形态的畸形。在丛状期,有些毛细血管如果停止发育,就会产生毛细血管瘤和痣。在网状期,如果扩大的血管聚成团,并趋向融合在一起,就会表现出海绵状血管瘤和动脉瘤。在管干期若粗大异常的血管干与大体循环有广泛的交通,则表现为蔓状血管瘤。
血管瘤的表现
根据血管瘤的特点,医学上把血管瘤细分为五种,每种的长相不太一样,对宝宝的危害程度也不一样。
橙色斑
出生后即有,斑块大小不等,呈橙红或淡红色,不高出皮肤表面,轻压即退色,哭闹时颜色加深。
橙色斑多见于前额、上眼睑及枕部,在于它处于真皮层内,且不会自然消失。
红斑痣
又称葡萄酒色斑。出生后即有,为淡红色或暗红色斑块。压之不退色,不高出皮肤表面,位于真皮层内,由毛细血管网组成。出生后,红斑痣随身体的增长按比例增长,但范围不再扩大。
红斑痣不能自行消退。红斑痣除影响美观外,一般无其他危害,必要时可采用冷冻治疗。
毛细血管瘤
也叫草莓状毛细血管瘤。1/3病例出生时即有,其余的在婴儿2周~2个月时出现。这种病非常多见,发生率在新生儿中占1%。
生后6个月内生长迅速,有时可生长至2岁,可增加到原来的数倍。随后保持稳定一段时间,在随后的数月或数年中的病程中自行消退。通常在1~4岁间逐渐消退,4岁后还可继续消退,但进度极慢,超过此年龄则罕有完全消退者。通常其退缩很慢,常常至5~7岁时自动消失,自动消退后,一般不会遗留美容问题。
多见于皮肤,以枕部、头面、四肢和背部最多,不少长于口唇和舌部。毛细血管瘤大小不一,大的可占据面部或肢体的大部,小的只有几毫米,略高于皮肤。
它影响美观,破损后有大出血的危险,家长应密切留意。如果血管瘤较小,生长速度较慢,不在暴露部位,可待其停止生长后自行消退。若血管瘤生长速度较快,又严重影响美观,就应立即进行治疗。可采用同位素敷贴等方法治疗。
海绵状血管瘤
在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甚至肝、肾等处都可发生。外观呈紫红色,周围有迂曲、怒张的小静脉,摸之柔软,有弹性,挤压时缩小,撤压后即复原。
这种血管瘤随婴儿年龄增长而增大,有时长得很大、很深,严重损害容貌和破坏正常组织。一旦确诊,应立即进行治疗,注射硬化剂或行手术切除。
蔓状血管瘤
多见于四肢,表面及周围有许多树枝状扩张的血管,迂回曲折呈蔓状,局部皮肤呈暗红色或蓝紫色,有时可摸到血管搏动或听到血管杂音。
对于这种血管瘤,应尽早手术,也可用弹力绷带等包扎肢体,以缓解肢体出现的酸痛等症状。
妈妈这样做
当妈妈发现宝宝身体上有血管瘤时,就要及时看皮肤科医生,请医生判断是哪种类型、是长在表皮还是真皮、对宝宝健康与容貌有没有影响、今后会不会消退等等,并根据情况密切观察。
居家观察
妈妈应详细记录血管瘤类型、发生部位、表面颜色、形态大小、病变累及范围,是否高出皮肤等,按测量大小用平面图记录下来,一般每月复查一次。如血管瘤增长速度过快(有时毛细血管瘤每天可增长1~2mm)应每周复查一次,并将结果与上次检查作对比,如发现血管瘤病变范围缩小,表面颜色变淡,皮肤隆起高度变平坦,说明血管瘤病变在稳定期或消退期,可以继续观察等待消退。
就医信号
如果血管瘤病变范围扩大,表面颜色呈深紫色或深红色,表面皮肤隆起加重,说明血管瘤病变在增生期,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如血管瘤病变部位在头面部或手脚部位且增长迅速,需特别注意,应及时治疗,以免增长过大失去最佳治疗时机,造成面部畸形或肢体残疾。血管瘤出现破溃、出血时,也要及时看医生。
医生有办法
在头面部,特别是临近眼、鼻、口腔等部位者,治疗稍一耽误时日,就可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治疗血管瘤的基本原则是严密观察,及早治疗。
血管瘤与血管畸形的治疗方法很多,包括外科手术切除、激光治疗、局部注射药物治疗、铜针治疗、放射治疗及冷冻治疗等。各种治疗方法各具有优缺点及一定的适应证,须视血管病变的不同发展阶段,血管病变的类型、大小和部位,患者的年龄、健康情况、有无并发症等来决定取舍。深而较大的血管瘤以手术切除较为彻底。小而浅的可用c02雪冰冻,也可应用95%酒精、鱼肝油酸钠等药物注射,近来应用同位素敷贴效果很好。大而深的可用放射疗法,但对宝宝应特别小心。也有应用激素治疗的。有时需采用综合治疗方能获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血管瘤哪儿来的
当准妈妈怀着胎儿时,血管就开始生长,血管瘤是由大量增生的血管所构成。皿管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大致可以分为丛状期、网状期及管干期3个阶段。如在某一个阶段的正常发育过程中发生障碍或异常,则可出现该阶段正常发育形态的畸形。在丛状期,有些毛细血管如果停止发育,就会产生毛细血管瘤和痣。在网状期,如果扩大的血管聚成团,并趋向融合在一起,就会表现出海绵状血管瘤和动脉瘤。在管干期若粗大异常的血管干与大体循环有广泛的交通,则表现为蔓状血管瘤。
血管瘤的表现
根据血管瘤的特点,医学上把血管瘤细分为五种,每种的长相不太一样,对宝宝的危害程度也不一样。
橙色斑
出生后即有,斑块大小不等,呈橙红或淡红色,不高出皮肤表面,轻压即退色,哭闹时颜色加深。
橙色斑多见于前额、上眼睑及枕部,在于它处于真皮层内,且不会自然消失。
红斑痣
又称葡萄酒色斑。出生后即有,为淡红色或暗红色斑块。压之不退色,不高出皮肤表面,位于真皮层内,由毛细血管网组成。出生后,红斑痣随身体的增长按比例增长,但范围不再扩大。
红斑痣不能自行消退。红斑痣除影响美观外,一般无其他危害,必要时可采用冷冻治疗。
毛细血管瘤
也叫草莓状毛细血管瘤。1/3病例出生时即有,其余的在婴儿2周~2个月时出现。这种病非常多见,发生率在新生儿中占1%。
生后6个月内生长迅速,有时可生长至2岁,可增加到原来的数倍。随后保持稳定一段时间,在随后的数月或数年中的病程中自行消退。通常在1~4岁间逐渐消退,4岁后还可继续消退,但进度极慢,超过此年龄则罕有完全消退者。通常其退缩很慢,常常至5~7岁时自动消失,自动消退后,一般不会遗留美容问题。
多见于皮肤,以枕部、头面、四肢和背部最多,不少长于口唇和舌部。毛细血管瘤大小不一,大的可占据面部或肢体的大部,小的只有几毫米,略高于皮肤。
它影响美观,破损后有大出血的危险,家长应密切留意。如果血管瘤较小,生长速度较慢,不在暴露部位,可待其停止生长后自行消退。若血管瘤生长速度较快,又严重影响美观,就应立即进行治疗。可采用同位素敷贴等方法治疗。
海绵状血管瘤
在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甚至肝、肾等处都可发生。外观呈紫红色,周围有迂曲、怒张的小静脉,摸之柔软,有弹性,挤压时缩小,撤压后即复原。
这种血管瘤随婴儿年龄增长而增大,有时长得很大、很深,严重损害容貌和破坏正常组织。一旦确诊,应立即进行治疗,注射硬化剂或行手术切除。
蔓状血管瘤
多见于四肢,表面及周围有许多树枝状扩张的血管,迂回曲折呈蔓状,局部皮肤呈暗红色或蓝紫色,有时可摸到血管搏动或听到血管杂音。
对于这种血管瘤,应尽早手术,也可用弹力绷带等包扎肢体,以缓解肢体出现的酸痛等症状。
妈妈这样做
当妈妈发现宝宝身体上有血管瘤时,就要及时看皮肤科医生,请医生判断是哪种类型、是长在表皮还是真皮、对宝宝健康与容貌有没有影响、今后会不会消退等等,并根据情况密切观察。
居家观察
妈妈应详细记录血管瘤类型、发生部位、表面颜色、形态大小、病变累及范围,是否高出皮肤等,按测量大小用平面图记录下来,一般每月复查一次。如血管瘤增长速度过快(有时毛细血管瘤每天可增长1~2mm)应每周复查一次,并将结果与上次检查作对比,如发现血管瘤病变范围缩小,表面颜色变淡,皮肤隆起高度变平坦,说明血管瘤病变在稳定期或消退期,可以继续观察等待消退。
就医信号
如果血管瘤病变范围扩大,表面颜色呈深紫色或深红色,表面皮肤隆起加重,说明血管瘤病变在增生期,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如血管瘤病变部位在头面部或手脚部位且增长迅速,需特别注意,应及时治疗,以免增长过大失去最佳治疗时机,造成面部畸形或肢体残疾。血管瘤出现破溃、出血时,也要及时看医生。
医生有办法
在头面部,特别是临近眼、鼻、口腔等部位者,治疗稍一耽误时日,就可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治疗血管瘤的基本原则是严密观察,及早治疗。
血管瘤与血管畸形的治疗方法很多,包括外科手术切除、激光治疗、局部注射药物治疗、铜针治疗、放射治疗及冷冻治疗等。各种治疗方法各具有优缺点及一定的适应证,须视血管病变的不同发展阶段,血管病变的类型、大小和部位,患者的年龄、健康情况、有无并发症等来决定取舍。深而较大的血管瘤以手术切除较为彻底。小而浅的可用c02雪冰冻,也可应用95%酒精、鱼肝油酸钠等药物注射,近来应用同位素敷贴效果很好。大而深的可用放射疗法,但对宝宝应特别小心。也有应用激素治疗的。有时需采用综合治疗方能获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