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带给我们的是机遇,也是挑战。习惯了与教学过程相匹配的旧教材,面对焕然一新的教科书,我们有喜悦,也有困惑。在2007年省教研室组织的暑期新课程培训中,与教材主编面对面的交流,让我清晰地了解了教材编写的框架与意图;通过听取专家教授对新课程每一章节知识要点的诠释,我明白了要使用好手中的新教材,就要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寻找对策,探索实现新课程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打开国标苏教版教材,自四年级开始几乎每一册都安排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虽然单元都很小,一般两三个课时,但其中的思维含量、思考价值都相当高。如,用列表、画图、倒过来算、一一枚举、代换等思想解决问题。其思维训练的价值较之以往纯粹的难度考验、题海训练显然是有天壤之别。这些内容都是以策略解决问题,绝不纠缠于复杂的计算与复杂的数量关系。它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视引导学生领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形成数学意识。其数学思考价值是显而易见的,更是国标苏教版教材的显著特色。
二、想说爱你不容易
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引导不够或教学行为不当或评价方法欠妥等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学生从初步接触到逐渐深入可能会感到难度在不断加大,更有部分学生会有非常困难的感觉。学生在参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显然没有特别高的积极性,教师也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只有一部分“好学生”是在思考、参与之中。一节课下来,有一些学生仍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他们虽有了一定的策略意识,但遇到具体的题目时却仍然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畏难、依赖、自卑、紧张等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
三、小叩柴扉门始开
(一)怎样习得策略——教师如何教的问题
在日常教学中,可能存在这样的一种通病。即:有难题出现时,学生常常表现出畏难情绪,期待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而教师看到无论怎样启发学生,他们都不能领悟。
在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中更是如此,题目难度都很大,学生到底如何习得策略?笔者以为,从学生长远的策略意识的养成来看,还是应该让其在探索中习得、在碰壁中习得、在辨析中习得。这样,学生才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策略的作用。难度大,更应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如:学生画图思路的习得,就应该让学生从具体的行为上升为意识,教学时教师应把握两个时机:第一个时机是在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想不到解题方法时。此时。不要为学生解释题意和提示算法,而是要引导其通过画图整理信息,理解题意、形成思路、寻找解法。第二个时机是学生在解决完问题后,要引导其认识画图整理信息的作用,启发学生在以后的解题中自觉地使用。
(二)如何处理练习——怎样调动学生兴趣的问题
沈重予老师在《“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中指出,给学生解答的数学题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已经学过且记住的题,学生一看即知道怎样解答;另一种是从未见过的陌生题,学生暂时不知道可以怎样解答。《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练习显然属于后一种情况。学生需要通过“探索研究——创新性地运用已有经验——重新的认识”。
这样的练习如果处理不当,教学就会变成见题教题,变成学生被动的接受与机械模仿。学生的学习就会缺乏兴趣,产生畏难情绪。这样的练习应注意三点:
1 不能过多地补充范例,必须坚持少而精的原则。研究一个问题,就要让学生学得透彻,不仅知道解答方法,更重要的是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策略意识,习得策略技能。
2 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而应以学生的自主探索为主。教师在讲解中将问题的难点分解以后,问题本身也就失去了其思考的价值,应该坚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尝试,互相甄别对错,进而形成正确的理解并解决问题。这样的处理或许花时间较多,学生也会错误百出,但毕竟是学生真实思维水平的反映,这样几经打磨,学生的思维水平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学习的兴趣也会长盛不衰的。
3 形式要避免单一,富有挑战性。难度大,形式单一,学生难免会陷入疲于应付的状态。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教材合理取舍、有效整合、恰当改造,力图使学生的探索动力源源不竭。
(三)怎样达到以不变应多变——理解教材的高度问题
仔细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例题和练习,不难发现:问题变化多于重现。有的是题材和情境不同,有的是条件与问题不同,有的是数量关系不同。题目千变万化,但有一点不变,这些题都可以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这些题目的处理原则应该是《教材分析》中指出的:以不变应多变的原则。教学中如何实现这种高屋建瓴,以简御繁的学习理解,我认为最主要是:应以策略为抓手,以理解为线索,在实践中学习技能,以不变涵盖多变,实现策略意识的形成,策略技能的掌握。
一、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打开国标苏教版教材,自四年级开始几乎每一册都安排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虽然单元都很小,一般两三个课时,但其中的思维含量、思考价值都相当高。如,用列表、画图、倒过来算、一一枚举、代换等思想解决问题。其思维训练的价值较之以往纯粹的难度考验、题海训练显然是有天壤之别。这些内容都是以策略解决问题,绝不纠缠于复杂的计算与复杂的数量关系。它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视引导学生领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形成数学意识。其数学思考价值是显而易见的,更是国标苏教版教材的显著特色。
二、想说爱你不容易
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引导不够或教学行为不当或评价方法欠妥等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学生从初步接触到逐渐深入可能会感到难度在不断加大,更有部分学生会有非常困难的感觉。学生在参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显然没有特别高的积极性,教师也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只有一部分“好学生”是在思考、参与之中。一节课下来,有一些学生仍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他们虽有了一定的策略意识,但遇到具体的题目时却仍然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畏难、依赖、自卑、紧张等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
三、小叩柴扉门始开
(一)怎样习得策略——教师如何教的问题
在日常教学中,可能存在这样的一种通病。即:有难题出现时,学生常常表现出畏难情绪,期待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而教师看到无论怎样启发学生,他们都不能领悟。
在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中更是如此,题目难度都很大,学生到底如何习得策略?笔者以为,从学生长远的策略意识的养成来看,还是应该让其在探索中习得、在碰壁中习得、在辨析中习得。这样,学生才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策略的作用。难度大,更应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如:学生画图思路的习得,就应该让学生从具体的行为上升为意识,教学时教师应把握两个时机:第一个时机是在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想不到解题方法时。此时。不要为学生解释题意和提示算法,而是要引导其通过画图整理信息,理解题意、形成思路、寻找解法。第二个时机是学生在解决完问题后,要引导其认识画图整理信息的作用,启发学生在以后的解题中自觉地使用。
(二)如何处理练习——怎样调动学生兴趣的问题
沈重予老师在《“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中指出,给学生解答的数学题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已经学过且记住的题,学生一看即知道怎样解答;另一种是从未见过的陌生题,学生暂时不知道可以怎样解答。《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练习显然属于后一种情况。学生需要通过“探索研究——创新性地运用已有经验——重新的认识”。
这样的练习如果处理不当,教学就会变成见题教题,变成学生被动的接受与机械模仿。学生的学习就会缺乏兴趣,产生畏难情绪。这样的练习应注意三点:
1 不能过多地补充范例,必须坚持少而精的原则。研究一个问题,就要让学生学得透彻,不仅知道解答方法,更重要的是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策略意识,习得策略技能。
2 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而应以学生的自主探索为主。教师在讲解中将问题的难点分解以后,问题本身也就失去了其思考的价值,应该坚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尝试,互相甄别对错,进而形成正确的理解并解决问题。这样的处理或许花时间较多,学生也会错误百出,但毕竟是学生真实思维水平的反映,这样几经打磨,学生的思维水平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学习的兴趣也会长盛不衰的。
3 形式要避免单一,富有挑战性。难度大,形式单一,学生难免会陷入疲于应付的状态。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教材合理取舍、有效整合、恰当改造,力图使学生的探索动力源源不竭。
(三)怎样达到以不变应多变——理解教材的高度问题
仔细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例题和练习,不难发现:问题变化多于重现。有的是题材和情境不同,有的是条件与问题不同,有的是数量关系不同。题目千变万化,但有一点不变,这些题都可以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这些题目的处理原则应该是《教材分析》中指出的:以不变应多变的原则。教学中如何实现这种高屋建瓴,以简御繁的学习理解,我认为最主要是:应以策略为抓手,以理解为线索,在实践中学习技能,以不变涵盖多变,实现策略意识的形成,策略技能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