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对习作提出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强调了学生习作的自我表达,发展个性,也强调了学生习作要适应社会,注重交流。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从生活步入习作,让习作成为一种乐趣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说明生活中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我们只有从观察生活入手,只有积累好写作素材,学生才会有内容可写。小学生生活在两点一线之间,他们似乎感觉不到今天的生活和昨天有什么不同,这就要求我们让清新的空气吹进我们的教学,让我们的孩子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如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带领孩子在校园中找找偷偷探出头的小草,看看柳树上新长的芽苞,闻闻迎春花的味道,在大雪纷飞的冬季,带领学生走进校园,打雪仗、堆雪人……让欢乐的笑声传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举办拔河比赛、掰手腕比赛、词语接龙比赛……孩子兴趣盎然,参与积极,这样孩子会在活动、接触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新的感受和体验能打开他们的话匣子,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从而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2.运用多种训练,把习作当成一种乐趣
教师要有大作文观。教师要从学生第一次习作开始,就有一个长期的计划,每个年级达到什么水平,哪个年级重点是什么,哪个年级用什么方法教,老师都要有一个全盘考虑。有些学校教学不是采用教师大循环的,那么,老师也至少要有一个全学年作文教学计划。
首先,小学生学了汉语拼音,掌握了一定量的音节词之后,可先让他们学习用拼音写一两句简单的话;当学了一定量的汉字之后,可采用汉字夹拼音的方法学习写话,如:用上两三个词写一句话或几句话。这样的训练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汉语拼音和生字词,还能提高学生的造句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为今后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引导学生把习作当作一种习惯,一种倾诉,一种乐趣。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根本的目的。培养小学生写日记习惯,把平常看到的、听到的、想到都写进了日记。长期的记日记过程就是孩子们主动习作的练习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的习作能力就提高了,渐渐地习作也便成了他们的一种习惯。
然后,教师要教给学生合理实用的作文方法。作文是有方法的,所有的语文老师必须确认这一点。作文如何构思,如何立意,如何表达,如何拟题,如何分段,如何开头,如何结尾……,都是有法可循的。
同时,老师在选择范文时应该要两种范文相结合:与本班学生水平相当的,略高于本班学生水平的,既立足现实,又居高临下,学生才会受益。
作文写完后,提倡学生自主修改。此环节分三步,第一步是学生独立修改自己的作文,旨在将自己的意图梳理清楚;第二步再让同桌共同修改,这一步生生互动,能很有效地减少错别字,理清文章的条理;第三步是教师评改学生的习作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实情,肯定文中的亮点,在肯定中孩子的习作兴趣得以膨胀,修改的兴趣也强烈了,学生可结合教师的评语再次自主修改习作。这样,让学生体会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快乐,品尝成功的喜悦。
3.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由习作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作文是小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言为心声”,作文应该是小作者心理的“反光镜”,作文教学归根到底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一个人能否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归纳自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这种自我的认识是否准确客观,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小学生却很少有人思考和反省。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我的妈妈》、《假如我是……》、《我高兴的一件事》等作文课,通过一定的课题设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各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并学会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以恰当的心态面对自我,悦纳自我,并且力图用比较准确的文字表述出来。
1.从生活步入习作,让习作成为一种乐趣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说明生活中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我们只有从观察生活入手,只有积累好写作素材,学生才会有内容可写。小学生生活在两点一线之间,他们似乎感觉不到今天的生活和昨天有什么不同,这就要求我们让清新的空气吹进我们的教学,让我们的孩子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如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带领孩子在校园中找找偷偷探出头的小草,看看柳树上新长的芽苞,闻闻迎春花的味道,在大雪纷飞的冬季,带领学生走进校园,打雪仗、堆雪人……让欢乐的笑声传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举办拔河比赛、掰手腕比赛、词语接龙比赛……孩子兴趣盎然,参与积极,这样孩子会在活动、接触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新的感受和体验能打开他们的话匣子,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从而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2.运用多种训练,把习作当成一种乐趣
教师要有大作文观。教师要从学生第一次习作开始,就有一个长期的计划,每个年级达到什么水平,哪个年级重点是什么,哪个年级用什么方法教,老师都要有一个全盘考虑。有些学校教学不是采用教师大循环的,那么,老师也至少要有一个全学年作文教学计划。
首先,小学生学了汉语拼音,掌握了一定量的音节词之后,可先让他们学习用拼音写一两句简单的话;当学了一定量的汉字之后,可采用汉字夹拼音的方法学习写话,如:用上两三个词写一句话或几句话。这样的训练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汉语拼音和生字词,还能提高学生的造句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为今后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引导学生把习作当作一种习惯,一种倾诉,一种乐趣。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根本的目的。培养小学生写日记习惯,把平常看到的、听到的、想到都写进了日记。长期的记日记过程就是孩子们主动习作的练习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的习作能力就提高了,渐渐地习作也便成了他们的一种习惯。
然后,教师要教给学生合理实用的作文方法。作文是有方法的,所有的语文老师必须确认这一点。作文如何构思,如何立意,如何表达,如何拟题,如何分段,如何开头,如何结尾……,都是有法可循的。
同时,老师在选择范文时应该要两种范文相结合:与本班学生水平相当的,略高于本班学生水平的,既立足现实,又居高临下,学生才会受益。
作文写完后,提倡学生自主修改。此环节分三步,第一步是学生独立修改自己的作文,旨在将自己的意图梳理清楚;第二步再让同桌共同修改,这一步生生互动,能很有效地减少错别字,理清文章的条理;第三步是教师评改学生的习作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实情,肯定文中的亮点,在肯定中孩子的习作兴趣得以膨胀,修改的兴趣也强烈了,学生可结合教师的评语再次自主修改习作。这样,让学生体会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快乐,品尝成功的喜悦。
3.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由习作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作文是小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言为心声”,作文应该是小作者心理的“反光镜”,作文教学归根到底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一个人能否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归纳自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这种自我的认识是否准确客观,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小学生却很少有人思考和反省。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我的妈妈》、《假如我是……》、《我高兴的一件事》等作文课,通过一定的课题设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各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并学会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以恰当的心态面对自我,悦纳自我,并且力图用比较准确的文字表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