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概述了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必要性和现状,指出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在于思想观念的偏差,政府干预的不当及土地流转市场的不完善,最后提出了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 问题对策
农村土地流转是我国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核心关键,对我国转型期的农村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实现农业现代化等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土地流转的必要性
农村土地流转能给各方带来收益并促进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有其必要性。
(一)弥补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不足。农村土地流转能够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连片经营、规模经营,从而克服家庭承包经营的局限性,走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商品化之路。故必须创新农村土地制度,实现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
(二)资源配置优化。农村土地流转满足专业大户集约经营土地的愿望,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分工,克服了家庭经营规模过小的局限性。通过土地流转,农户技术特长和土地的适宜性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实现土地资源和劳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农民走向市民。土地流转改变了土地的利用结构,农业结构的变化导致农业劳动力技术结构也发生变化。农村土地流转后,农民变成了农业工人;农民的就业门路拓宽,居住地、生产地、劳动地开始分离,随着农村城镇化住进城镇,农民变成了市民。
(四)农村经济增效。农村土地流转把农村、农民、农业引向了市场的轨道,使农业走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土地流转市场化、经营规模化,把农村经济引向了市场经济,按市场来配置土地、劳力等资源,大大地提高了资源的生产率,提高了农业经济整体水平。
二、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农村土地流转指农地权利的流转,即农地权利主体将拥有的农地权利全部或部分转移给其他主体的行为。现阶段除国家征用外,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不得随意转让,本文主要研究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
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总体上呈现出健康有序的发展趋势,但目前土地流转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思想观念的偏差,政府干预的不当及土地流转市场的不完善。
(一)思想观念的偏差。对农民而言,农民误认为土地归自己所有,可以自行处置,私租乱包现象极为严重;城市不能为农民工提供住房、医疗和教育等社会保障,因此农民将农村承包土地作为维持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不愿流转土地使用权。
(二)政府干预的不当。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由于政府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定位不当,干预的度难以确定等原因,阻碍了农村土地流转。一方面,政府部门强制性诱导不力,服务不到位,对土地流转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另一方面,有的部门为了增加乡、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干部福利,抑或作为地方政府的“形象工程”,随意改变土地承包经营关系,让工商企业和经营大户进入农业,以强制性手段和较长的租赁期限,承租大量耕地进行规模开发,忽视了农民的主体地位,侵害了农民的利益。
(三)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不完善。
1. 土地流转不规范。首先,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流转手续不规范。其次,土地流转运作不规范。由于土地的不稳定性及政府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引导和服务不够,多数流转都没有建立稳定的流转关系,在有些地方,土地流转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
2. 服务不到位。农村土地服务不到位主要表现在管理机构缺失和中介组织缺乏两个方面。由于一些乡镇尚未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机构,缺乏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有效管理、引导和服务,因此,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户自发的土地流转占有一定比例,由于缺乏规范的制度,农村土地流转纠纷时有发生。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范围小,流转形式单一,缺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影响了土地流转的规模和效益。
3. 流转机制不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然而,现在仍未形成市场化运作的土地流转机制,阻碍了土地流转的进一步发展。流转机制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土地流转补偿制度和土地投资补偿制度尚未建立。其次,农村土地流转管理职能较弱。第三,缺乏完善的土地价格机制。
三、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对策
(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要逐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保障被流转土地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是要建立农民社会保险制度。二是要建立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三是建立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
(二)多管齐下,鼓励正常流转。政府部门要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对土地进行流转。在流转过程中,要大胆地采用转包、转让、互换、出租、入股等多种形式,变被动流转为主动流转,变自发流转为依法流转。要鼓励进城农民自愿放弃承包土地。对这些农民,各地可结合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措施给予补偿、互助。正确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参与农村土地流转。
(三)完善管理机制。第一,建立机构。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大力培育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通过建立“土地银行” 等形式为农民承包地流转提供中介服务。“土地银行”通过建立土地储备库等形式,将所有农户转出的土地集中起来,吸引各类投资主体进行投资。第二,管理秩序。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职能定位—制订政策、引导、服务、执法和管理等。第三,建档建卡。土地流转的方式、土地流转的过程、土地流转发挥的效益、土地流转合同执行期间有无违约违规行为等,都要有完整的记录记载。第四,完善承包。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进一步完善,做到土地承包面积、地块、承包合同、经营权证书“四到户”。
参考文献:
[1]甘立志,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研究——以重庆市武隆县为例[D]. 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2008.
[2]孙瑞玲,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创新研究——在农村土地流转现状调查基础上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8.
作者简介:唐寅(1988-),男民族:汉,籍贯:重庆市綦江县,西南财经大学经济数学学院。
欧阳小健,所在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经济数学学院。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 问题对策
农村土地流转是我国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核心关键,对我国转型期的农村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实现农业现代化等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土地流转的必要性
农村土地流转能给各方带来收益并促进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有其必要性。
(一)弥补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不足。农村土地流转能够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连片经营、规模经营,从而克服家庭承包经营的局限性,走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商品化之路。故必须创新农村土地制度,实现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
(二)资源配置优化。农村土地流转满足专业大户集约经营土地的愿望,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分工,克服了家庭经营规模过小的局限性。通过土地流转,农户技术特长和土地的适宜性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实现土地资源和劳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农民走向市民。土地流转改变了土地的利用结构,农业结构的变化导致农业劳动力技术结构也发生变化。农村土地流转后,农民变成了农业工人;农民的就业门路拓宽,居住地、生产地、劳动地开始分离,随着农村城镇化住进城镇,农民变成了市民。
(四)农村经济增效。农村土地流转把农村、农民、农业引向了市场的轨道,使农业走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土地流转市场化、经营规模化,把农村经济引向了市场经济,按市场来配置土地、劳力等资源,大大地提高了资源的生产率,提高了农业经济整体水平。
二、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农村土地流转指农地权利的流转,即农地权利主体将拥有的农地权利全部或部分转移给其他主体的行为。现阶段除国家征用外,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不得随意转让,本文主要研究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
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总体上呈现出健康有序的发展趋势,但目前土地流转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思想观念的偏差,政府干预的不当及土地流转市场的不完善。
(一)思想观念的偏差。对农民而言,农民误认为土地归自己所有,可以自行处置,私租乱包现象极为严重;城市不能为农民工提供住房、医疗和教育等社会保障,因此农民将农村承包土地作为维持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不愿流转土地使用权。
(二)政府干预的不当。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由于政府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定位不当,干预的度难以确定等原因,阻碍了农村土地流转。一方面,政府部门强制性诱导不力,服务不到位,对土地流转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另一方面,有的部门为了增加乡、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干部福利,抑或作为地方政府的“形象工程”,随意改变土地承包经营关系,让工商企业和经营大户进入农业,以强制性手段和较长的租赁期限,承租大量耕地进行规模开发,忽视了农民的主体地位,侵害了农民的利益。
(三)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不完善。
1. 土地流转不规范。首先,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流转手续不规范。其次,土地流转运作不规范。由于土地的不稳定性及政府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引导和服务不够,多数流转都没有建立稳定的流转关系,在有些地方,土地流转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
2. 服务不到位。农村土地服务不到位主要表现在管理机构缺失和中介组织缺乏两个方面。由于一些乡镇尚未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机构,缺乏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有效管理、引导和服务,因此,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户自发的土地流转占有一定比例,由于缺乏规范的制度,农村土地流转纠纷时有发生。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范围小,流转形式单一,缺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影响了土地流转的规模和效益。
3. 流转机制不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然而,现在仍未形成市场化运作的土地流转机制,阻碍了土地流转的进一步发展。流转机制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土地流转补偿制度和土地投资补偿制度尚未建立。其次,农村土地流转管理职能较弱。第三,缺乏完善的土地价格机制。
三、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对策
(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要逐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保障被流转土地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是要建立农民社会保险制度。二是要建立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三是建立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
(二)多管齐下,鼓励正常流转。政府部门要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对土地进行流转。在流转过程中,要大胆地采用转包、转让、互换、出租、入股等多种形式,变被动流转为主动流转,变自发流转为依法流转。要鼓励进城农民自愿放弃承包土地。对这些农民,各地可结合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措施给予补偿、互助。正确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参与农村土地流转。
(三)完善管理机制。第一,建立机构。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大力培育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通过建立“土地银行” 等形式为农民承包地流转提供中介服务。“土地银行”通过建立土地储备库等形式,将所有农户转出的土地集中起来,吸引各类投资主体进行投资。第二,管理秩序。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职能定位—制订政策、引导、服务、执法和管理等。第三,建档建卡。土地流转的方式、土地流转的过程、土地流转发挥的效益、土地流转合同执行期间有无违约违规行为等,都要有完整的记录记载。第四,完善承包。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进一步完善,做到土地承包面积、地块、承包合同、经营权证书“四到户”。
参考文献:
[1]甘立志,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研究——以重庆市武隆县为例[D]. 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2008.
[2]孙瑞玲,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创新研究——在农村土地流转现状调查基础上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8.
作者简介:唐寅(1988-),男民族:汉,籍贯:重庆市綦江县,西南财经大学经济数学学院。
欧阳小健,所在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经济数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