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8位青年身着正装,一名青年则用湖南口音模仿着毛主席的独白,手拿报纸,仿佛回到了60年前余江县的那一晚。毛泽东同志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并于1958年在余江县写下《七律二首·送瘟神》。6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疫区”现在已是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青山绿水。
这是一场生动鲜活的《送瘟神》诗朗诵,也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党史学习教育的一个缩影。
寄生虫病所团总支组织团员青年深入学习中国血吸虫病防控史,认识到血吸虫病防控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消灭小虫”的抗疫史诗。“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通过不断学习,团员青年愈发认识到疾控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坚守疾控人的初心,默默无闻,越是环境恶劣的地方越能看到疾控人的身影,他們深入山丘水洼,和大家已快忘却的“小虫”死磕,推进综合防治消除策略,与“小虫”决战到底。他们继续发扬匠心精神,传承优化寄生虫病诊断防治技术,提高疾控国家队“一锤定音”的能力。随着淋巴丝虫病、疟疾、血吸虫病、包虫病等寄生虫病逐步消除或得到控制,他们又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牢记在心,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助力全球健康等工作中彰显他们的青春活力。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是康巴高原上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的雪域高城,因日照时间长、阳光充沛,被称作“太阳部落”。该县极端最低气温-45℃,含氧量为成都平原的46%,素有“四川寒极”和“生命禁区”之称。虽然当地水草丰美,牛羊遍地,但当地藏民长久以来饱受“虫癌”包虫病之苦。
“六月飞雪七月冰,八月封山九月冬,一年四季刮大风”,形象地描述了包虫病现场工作环境。在广阔的牧场上,中午的太阳晒得人睁不开眼睛,稍不小心就可能被晒破头皮,转眼还可能会下起冰雹,空旷的草原连躲的地方都找不到,冰雹无情地打在身上,冻得工作人员牙齿咯咯作响。高原地区含氧量严重不足,连正常呼吸都十分困难,迈出的每一步都极为艰难,嘴唇干裂、头痛、失眠是家常便饭。
寄生虫病所青年韩帅新婚不久,便主动请缨,申请来到甘孜州,担任中国疾控中心包虫病防控甘孜州工作站站长, 全力以赴防控包虫病。薛垂召、王旭等青年骨干也克服种种困难,先后赴甘孜州工作站工作一年以上。近年来,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四川省甘孜州包虫病综合防治成效显著,包虫病患病率从12.09%降到5.25%,并且连续三年新发病例为零,估算每年减少疾病负担超3亿元,形成了一升三降的好局面。
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打响以来,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寄生虫病所团员青年积极响应党委号召,投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分别在武汉、上海、北京3市展开系列抗疫工作。
抗疫坐标:武汉
抗疫前锋,一线侦察
韩帅,所包虫病室的一员,全国青年文明号号长。作为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一名前锋战士,于2020年2月17日奔赴武汉参与流调排查和巡回督导工作。
夜以继日是韩帅的工作常态,白天他主要负责现场流调工作,进行密切接触者排查并协助隔离,同步指导消杀,晚上则伏案在会议室整理现场调查报告。无论是穿着闷热防护服24小时轮班的现场流调,还是最长一通67分钟的电话流调,韩帅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个时代中国青年的责任和担当。
抗疫坐标:北京
夫妻同心,齐力抗疫
2月9日,寄生虫病所青年前往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响应疫情分析组,全身心参与疫情数据分析、形势研判、报告撰写等工作。为及时了解全国疫情动态,大家实行24小时不间断应急轮班。
钱门宝和陈瑾是夫妻,是同事,此时亦是战友。在北京2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每天只能靠着微信和敲门声问候下对方。3月19日,令人欣喜的一天,全国新增病例数为0!平日不起眼的0,此刻是如此地闪耀,它是亿万中国人民努力奋斗的结晶。连日来的坚守,终于盼来了胜利的曙光。
抗疫坐标:上海
守“沪”后方,物资保障
疫情期间,口罩等医疗物资成为举国关注的战略物资。1月28日,团总支书记俞铖航主动请求加入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指挥中心的物资保障组。
俞铖航负责即时了解16个区卫健委医疗物资的需求情况,通过电话或微信的方式进行询问,“你需要84消毒液吗?你需要加点防护服吗?你需要多少口罩呢?”这样的沟通每日至少需要重复16次。基于收集的信息,及时更新医疗物资的需求及存量信息、多退少补地配置物资。对俞铖航而言,他认为自己做的只是“知道1860和9132型号防护口罩可以用,打电话询问需要什么”这么简单的工作。但其实背后直接关系到一线援鄂人员和医生的防护保障。
他们,转战于大江南北,往来于酷暑寒冬,为国内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获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成员)、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公卫先锋奖等多项荣誉。寄生虫病所青年为首任队长的中国疾控中心援鄂战“疫”青年突击队荣获团中央授予的“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群体”称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关键是要把工作延伸到广大青年最需要的地方去。
每年的春天,春雨霏霏,中国疾控中心的志愿者团队开展青年专家走基层活动。志愿者们给当地的孩子们送去了健康课程和防病知识。同学们求知的眼神让志愿者们难忘,而孩子们对防病知识的了解程度更让他们欣喜。学校偏远,防病意识很强;学生年少,防病知识不少。寄生虫病所团员青年深入基层,每年开展志愿活动,体会人民健康所需,思考如何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践行疾控使命,领悟疾控的奉献精神,加强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素养。
2017年至今,寄生虫病所青年扎根各地,全力以赴,为实现2020年消除疟疾、“十三五”全国基本控制包虫病流行等提供了强力支援。寄生虫病所派出援非青年人员7人次,在“血钻”之国塞拉利昂驻扎累积48个月以上,御敌于国门之外,为西非埃博拉、马尔堡、新冠肺炎疫情等烈性和高传染性病毒的实时动态监测作出突出贡献,5人次获得塞拉利昂公共卫生合作荣誉奖章等系列荣誉。青年们发扬“五四”精神,在祖国需要时挺身而出,喊出“我在,我上”的声音。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青春有着最炽热的温度和最绚丽的颜色,疾控青年怀揣热忱,心有梦想,他们敢做梦敢担当,将自己的青春挥洒在祖国甚至是世界的每一片土地上。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8位青年身着正装,一名青年则用湖南口音模仿着毛主席的独白,手拿报纸,仿佛回到了60年前余江县的那一晚。毛泽东同志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并于1958年在余江县写下《七律二首·送瘟神》。6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疫区”现在已是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青山绿水。
这是一场生动鲜活的《送瘟神》诗朗诵,也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党史学习教育的一个缩影。
寄生虫病所团总支组织团员青年深入学习中国血吸虫病防控史,认识到血吸虫病防控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消灭小虫”的抗疫史诗。“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通过不断学习,团员青年愈发认识到疾控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坚守疾控人的初心,默默无闻,越是环境恶劣的地方越能看到疾控人的身影,他們深入山丘水洼,和大家已快忘却的“小虫”死磕,推进综合防治消除策略,与“小虫”决战到底。他们继续发扬匠心精神,传承优化寄生虫病诊断防治技术,提高疾控国家队“一锤定音”的能力。随着淋巴丝虫病、疟疾、血吸虫病、包虫病等寄生虫病逐步消除或得到控制,他们又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牢记在心,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助力全球健康等工作中彰显他们的青春活力。
走进太阳部落 志愿温暖远方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是康巴高原上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的雪域高城,因日照时间长、阳光充沛,被称作“太阳部落”。该县极端最低气温-45℃,含氧量为成都平原的46%,素有“四川寒极”和“生命禁区”之称。虽然当地水草丰美,牛羊遍地,但当地藏民长久以来饱受“虫癌”包虫病之苦。
“六月飞雪七月冰,八月封山九月冬,一年四季刮大风”,形象地描述了包虫病现场工作环境。在广阔的牧场上,中午的太阳晒得人睁不开眼睛,稍不小心就可能被晒破头皮,转眼还可能会下起冰雹,空旷的草原连躲的地方都找不到,冰雹无情地打在身上,冻得工作人员牙齿咯咯作响。高原地区含氧量严重不足,连正常呼吸都十分困难,迈出的每一步都极为艰难,嘴唇干裂、头痛、失眠是家常便饭。
寄生虫病所青年韩帅新婚不久,便主动请缨,申请来到甘孜州,担任中国疾控中心包虫病防控甘孜州工作站站长, 全力以赴防控包虫病。薛垂召、王旭等青年骨干也克服种种困难,先后赴甘孜州工作站工作一年以上。近年来,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四川省甘孜州包虫病综合防治成效显著,包虫病患病率从12.09%降到5.25%,并且连续三年新发病例为零,估算每年减少疾病负担超3亿元,形成了一升三降的好局面。
逆行新冠战场,守卫人民健康
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打响以来,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寄生虫病所团员青年积极响应党委号召,投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分别在武汉、上海、北京3市展开系列抗疫工作。
抗疫坐标:武汉
抗疫前锋,一线侦察
韩帅,所包虫病室的一员,全国青年文明号号长。作为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一名前锋战士,于2020年2月17日奔赴武汉参与流调排查和巡回督导工作。
夜以继日是韩帅的工作常态,白天他主要负责现场流调工作,进行密切接触者排查并协助隔离,同步指导消杀,晚上则伏案在会议室整理现场调查报告。无论是穿着闷热防护服24小时轮班的现场流调,还是最长一通67分钟的电话流调,韩帅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个时代中国青年的责任和担当。
抗疫坐标:北京
夫妻同心,齐力抗疫
2月9日,寄生虫病所青年前往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响应疫情分析组,全身心参与疫情数据分析、形势研判、报告撰写等工作。为及时了解全国疫情动态,大家实行24小时不间断应急轮班。
钱门宝和陈瑾是夫妻,是同事,此时亦是战友。在北京2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每天只能靠着微信和敲门声问候下对方。3月19日,令人欣喜的一天,全国新增病例数为0!平日不起眼的0,此刻是如此地闪耀,它是亿万中国人民努力奋斗的结晶。连日来的坚守,终于盼来了胜利的曙光。
抗疫坐标:上海
守“沪”后方,物资保障
疫情期间,口罩等医疗物资成为举国关注的战略物资。1月28日,团总支书记俞铖航主动请求加入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指挥中心的物资保障组。
俞铖航负责即时了解16个区卫健委医疗物资的需求情况,通过电话或微信的方式进行询问,“你需要84消毒液吗?你需要加点防护服吗?你需要多少口罩呢?”这样的沟通每日至少需要重复16次。基于收集的信息,及时更新医疗物资的需求及存量信息、多退少补地配置物资。对俞铖航而言,他认为自己做的只是“知道1860和9132型号防护口罩可以用,打电话询问需要什么”这么简单的工作。但其实背后直接关系到一线援鄂人员和医生的防护保障。
他们,转战于大江南北,往来于酷暑寒冬,为国内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获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成员)、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公卫先锋奖等多项荣誉。寄生虫病所青年为首任队长的中国疾控中心援鄂战“疫”青年突击队荣获团中央授予的“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群体”称号。
彰显青春力量 贡献全球健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关键是要把工作延伸到广大青年最需要的地方去。
每年的春天,春雨霏霏,中国疾控中心的志愿者团队开展青年专家走基层活动。志愿者们给当地的孩子们送去了健康课程和防病知识。同学们求知的眼神让志愿者们难忘,而孩子们对防病知识的了解程度更让他们欣喜。学校偏远,防病意识很强;学生年少,防病知识不少。寄生虫病所团员青年深入基层,每年开展志愿活动,体会人民健康所需,思考如何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践行疾控使命,领悟疾控的奉献精神,加强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素养。
2017年至今,寄生虫病所青年扎根各地,全力以赴,为实现2020年消除疟疾、“十三五”全国基本控制包虫病流行等提供了强力支援。寄生虫病所派出援非青年人员7人次,在“血钻”之国塞拉利昂驻扎累积48个月以上,御敌于国门之外,为西非埃博拉、马尔堡、新冠肺炎疫情等烈性和高传染性病毒的实时动态监测作出突出贡献,5人次获得塞拉利昂公共卫生合作荣誉奖章等系列荣誉。青年们发扬“五四”精神,在祖国需要时挺身而出,喊出“我在,我上”的声音。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青春有着最炽热的温度和最绚丽的颜色,疾控青年怀揣热忱,心有梦想,他们敢做梦敢担当,将自己的青春挥洒在祖国甚至是世界的每一片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