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全国范围内的校园足球工作正式起航,2014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教育部从此开始担当大任,成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牵头者。转眼间,校园足球的发展来到了2020年,各级、各类足球活动和赛事发展的如火如荼。在当前校园足球发展势头突飞猛进的大环境下,高中校园足球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也日渐凸显。 身为南京校园足球大环境下的一名高中足球教练员,几年的带队经历让我意识到目前高中校园足球发展存在“矛”与“盾”。其中的“矛”是指高中校园足球活动日益丰富,各种比赛和训练吸引了很多喜欢踢球的孩子,班级联赛为许多热爱足球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在展现自我的平台;足球队课余时间的训练,让一些有足球基础,想要得到提高的学生有了进步的阶梯;市区联赛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更高水平的展示舞台。其中的“盾”是指在校园足球如火如荼地开展的同时,一些家长因担忧孩子的成绩而阻挠孩子参与足球训练,好像足球训练成了某些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的罪魁祸首。踢足球与学习难道必然相互对立吗?队员学习成绩的下降一定是踢足球所致吗? 答案是否定的。唯物辩证法强调,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的关系或属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这种校园足球发展的“矛盾”不仅在高中,在初中和小学也会非常常见,只不过高中更为明显,但这种不可避免的“矛盾”绝对不能成为校园足球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我们所要做的不是埋怨、反对,更不是听之任之,而是要积极找出“矛盾”产生之原因,探求解决之对策,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以期达到共赢。第一,依靠学生热爱足球这一积极因素,克服其倦怠学习这一消极因素,更好的发挥足球训练促进学业成绩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均衡发展。实践证明,课外足球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强身健体,同时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足球课余训练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因素。我的具体做法是:对队员的每次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并协同队员制定下次考试的目标,依据每个队员的实际情况个性化制定具体可行的目标,如年级进步30名、超越某个同学、某个弱势学科达到多少分等,达成目标的队员才能继续进行下阶段的足球训练,反之要停训一个月。有了这样的要求,训练与学习这对“矛盾”关系就有了相互转化的内驱力,高中校园足球“矛”与“盾”的平衡进入了操作化阶段。第二,因材施教。教练员对队员的足球技能作出专业判断与评价,判定为仅作为“爱好”和可作为“特长”两个等级。对足球技能定义为“爱好”的队员,教练员要安排相对宽松的训练环境,不对其做过高要求,将训练作为一种学习之余的调节,让训练促进学习;而对于足球技能定义为“特长”的队员,同时文化课学习能达到一定要求的前提下,教练员要积极引导学生走足球特长生的道路,让训练去补充学习。像我校这样不招足球特长生的学校,大多数学生的足球技能都仅定义为“爱好”,极少数学生的足球技能可定义为“特长”,这就做到了因材施教,很大程度上平衡了“矛”与“盾”。第三,教练员、班主任和家长及时沟通,做到有的放矢的动态调整“矛”与“盾”的关系。教练员与班主任的培养目标要相契合,目标统一,方向一致,教练员不能只关注队员的训练成绩,也要关注队员学习成绩。通过沟通与协调,可以得到家长及班主任的理解和支持,能够解决运动员的“后顾之忧”,从而保证训练的质量,同时,也可以将队员的训练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与家长,做到信息共享。教练员和班主任要及时合力采取相应措施,必要时,足球可以为学习让步,针对那些想参加比赛,但课余时间要补习文化课,从而没有足够时间参加训练的同学,也不能忽视对他们的关照。我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每学期校队的22人大名单中留5个名额给这样一些有特殊情况的同学,对其训练时间和技术能力不做过高要求,达到家长和班主任对于文化课的要求之后,自行决定训练与否。让家长和班主任对这类学生掌握主动权,这样不仅解决了家长、班主任和学生的后顾之忧,而且不会抹杀学生的足球愛好。当然,在当前高中联赛的竞技水平下,除去5个特殊名额,17人的球队也完全能够满足正常比赛的轮换,因此,比赛取胜这一首要目标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在一些大局已定的比赛中,这些有特殊情况的队员同样有上场锻炼的机会。 在当下高考的大环境下,高中校园足球发展存在的“矛”与“盾”有其必然性,其发展要抓住主要矛盾,正确处理好训练与学习的关系,合理分配训练与学习的时间,同时也要抓住其发展的次要矛盾,统筹兼顾,努力做到足球训练与学业水平全面发展,不要违背当今社会大力发展校园足球的初衷。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