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的记忆

来源 :侨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dongfa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最初知晓海城喇叭戏还是在中学时代,那时,我们使用的省内通用音乐教材上介绍的地方戏剧种中就有海城喇叭戏,当时我很纳闷为什么在一个县城会兴起一个地方戏剧种。
  近年来我从事辽宁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对海城喇叭戏有了深入细致的了解,特别是当我了解到海城喇叭戏的历史后,更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留住乡愁记忆的特殊作用所感动。
  海城喇叭戏源于海城地秧歌,因其主奏乐器唢呐的俗名为“喇叭”,所以被称为“海城喇叭戏”。海城喇叭戏最早形成于辽宁省海城市西部的牛庄镇一带,流传于鞍山、海城、营口、大石桥、辽阳及其周边地区。海城在明代为海州卫,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商旅云集。清代初年,随着当地商业的繁荣,戏曲艺术活动呈现兴盛之势,海城、牛庄等地戏台经常演戏,据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海城三义庙竣工碑碑文记载:“结会演戏,奔走士妇而观之,自春至秋无虚日。”海城喇叭戏受到来海城演出的各地方剧种的熏陶和影响,在兼收并蓄、多方借鉴的基础上融会贯通,逐渐发展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地方戏。
  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海城喇叭戏在剧目、声腔、表演等方面具备了一定程式,成为颇受当地民众喜爱、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小戏剧种。清光绪年间,海城喇叭戏借鉴当地流行的高跷艺术,将跷功、手绢功、扇子功等巧妙融入表演之中,形成独特的演出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正月,艺人们白天上跷演出,晚上下地“唱灯碗儿”,农闲时外出撂地演出。当时农村的自娱性文艺演出活动繁多,有“跳正月,闹二月,唱三月,赶四月,哩哩啦啦到五月”之说。另外还有迎神赛会、祈风求雨、朝山还愿、盂兰胜会等,海城喇叭戏和高跷成为这些活动的主角。由于喇叭戏颇受民众欢迎,晚清时期奉天省内很多城市都邀请过海城喇叭戏艺人前往演出,如抚顺的大同楼戏园子、辽阳戏园子等剧场都特邀过海城喇叭戏艺人演出过,甚至有的还连演三个多月,很受当地观看者欢迎。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为大石桥娘娘庙庙会日,辽南各地均组成高跷队齐聚献艺,海城喇叭戏艺人徐广金、李作福、高德震、李凤棠等都曾应邀前去演出。1958年,辽宁省文化厅根据国家文化部《关于地方剧种以流行地区定名的通知》精神,将流行于海城一带的喇叭戏正式定名为“海城喇叭戏”。1960年,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周扬来鞍山视察文化工作时,特意指名让高德震演出海城喇叭戏《王婆骂鸡》。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海城喇叭戏博采众长,形成了自身特色,主要表现在声腔语言、演唱风格和演出剧目等三方面。海城喇叭戏唱腔属曲牌体结构,包括柳子腔、杂腔、小调。柳子腔又称“柳腔”“柳枝腔”等,既包括早期传入的明清时曲,也包括在海城当地形成的各种曲牌。现有的柳腔曲牌大体可分为“红柳子”“锔缸调”“小上坟”“罗罗”等四类。杂腔是海城喇叭戏常用腔调,多系外地传入,主要有“喇叭牌子”“擀面调”“骂鸡调”等。小调以东北民歌为主,是早期喇叭戏剧目的主要唱腔,一剧一曲,专曲专用。现海城喇叭戏除少数剧目仍然以小调为主要唱腔外,其他多以小调为辅助唱腔或插曲。此外,还有一部分唱腔源于莲花落,称为“千板擂”。
  海城喇叭戏有着独到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在通俗性、秧歌性、随意性、娱乐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在形成初期,海城喇叭戏角色行当只有小丑和小旦。在剧情结构和角色塑造上都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当时的喇叭戏演员多半是贫苦农民,装束也比较简单,有时只需要将毡帽一戴,把腰带往大布衫子上一扎便可扮演各种人物。清代中叶以后,随着剧目的逐渐增多,角色行当出现了小生、老旦和净角,之后又受梆子、京剧等大剧种的影响,海城喇叭戏的生、旦、净、丑行当基本形成,但仍以丑、旦、生三行为主。在舞台唱念语言方面,海城喇叭戏以辽南地方语音为基础,吸收了部分梆子、京剧的韵白发音。但由于辽南各地的语音并非完全一致,喇叭戏的舞台唱念语音并未形成统一规范,其最大特点是艺人经常把当地的习惯性用语融入唱念之中,许多唱词近于乡音土语,听起来通俗易懂。
  海城喇叭戏的唱腔以辽宁省民歌为主,俗称“咳调”,有“七十二咳 ”之说,后又融入了大量的民间小曲,并与二人转混用。由于地域上的差异,海城喇叭戏的演唱风格也略有不同。牛庄、耿庄以北地区的艺人,音韵比较标准,接近普通话,唱腔趋向委婉细腻;海城以东、以南地区多为山区,音韵多为乡音土语,唱腔也比较朴实、原始,不同程度地保持着海城喇叭戏的原貌。
  海城喇叭戏的演出形式有很大的灵活性。海城喇叭戏孕育于秧歌,又与秧歌有所区别。海城喇叭戏艺人除了在节日、庙会时组织演出以外,还常常和秧歌同时同台演出,即由地秧歌打场后演唱喇叭戏的选段或演出喇叭戏全剧。喇叭戏经常随高跷演出,使得喇叭戏艺人们练就了高跷的跌打、滚、翻、扭、逗、浪、相等过硬本领,成为民间小戏种中的一绝。
  海城喇叭戏的剧目,大多是反映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经典剧目有《王婆骂鸡》《傻柱子接媳妇》《梁赛金擀面》《锔大缸》等。海城喇叭戏的部分剧目是根据当地民间传说、故事编成,如《茨儿山》《神州会》(又名《张三赶会》)《摔镜架》(又名《王二姐思夫》)《双拐》等;还有一部分取材元、明传奇及其他剧种,作为小戏单独演出,如从“弋阳腔”《目连救母》中取第十六折《王妈骂鸡》改编为《王婆骂鸡》;从明代传奇《钵中莲》中采其《补缸》一折改编为《锔大缸》;從山西梆子《牧羊记》中取其《杏花村》一折改编为《小放牛》等。20世纪50年代后,一批新文艺工作者参与了喇叭戏的创作活动,先后编写了《会亲家》《夸媳妇》《争板》《借驴》等三十余出现代剧目,这些剧目大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保留着生动质朴的民间小戏风格。
  从海城喇叭戏始创至今的三百多年间,传承人历经五代。其中,1949年以前为四代,主要代表人物有高云清、高凌霄、高德震、杨国志、丁香花等。在保存下来的海城喇叭戏传承谱系表上笔者看到,清代嘉庆年间海城喇叭戏形成阶段的艺人大多没有留下真名,如小金宝、大来子、金豆子、李大嘴等。其中,被列入第三代传承人的海城耿庄艺人高德震表演的《王婆骂鸡》最为著名,高德震绰号“高老太太”“高一脚”,为海城喇叭戏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毕生努力探索,直到1985年以85岁高龄去世。由于海城喇叭戏的传承大多是口传身授,演员又多是半农半艺,如今喇叭戏老艺人已经为数不多,第四代传承人大多已故去。
  2008年,海城喇叭戏入选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城喇叭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赵有年生于1929年,17岁从艺,2012年逝世。赵有年曾先后师从李显贵、李鹤龄,成年后先后在鞍山戏曲会群众曲艺社、海城评剧团担任喇叭戏演员,尤擅旦角,擅长表演传统剧目,如《红月娥做梦》《拉马》《打枣》《小放牛》等,其扮相俊俏,真假声并用,嗓音清亮优美,表情惟妙惟肖,赵有年还改编过多部喇叭戏剧本,如《白蛇传》《杜柳姻缘》《鞭打芦花》等。2018年,肖杰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肖杰是鞍山市戏曲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主演的海城喇叭戏《跷中情》曾参加辽宁省第六届文化艺术节并获剧目金奖。近年来,海城市文化馆作为海城喇叭戏的传承基地,积极组织文化馆喇叭戏剧团进行惠民演出,在演出实践中不断摸索经验、推陈出新,还组织排演了抗战题材的大戏《抗日英雄老北风》,通过他们的不断坚守和传承弘扬,海城喇叭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焕发出勃勃生机。
其他文献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在中国现今的少数民族中,锡伯族是一个古老而顽强的民族,以其勇敢著称神州大地。通常认为,锡伯族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鲜卑族的后裔,现有人口19万多人。锡伯族发源于东北地区,由于其成年男性骁勇善战、体质健硕,清朝乾隆皇帝为加强伊犁地区防务,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征调盛京将军所属的一千余名锡伯族将士连同四千余名眷属戍守伊犁,这些锡伯族人民为平定内乱、抵御外侮、捍卫边陲做出了贡献。时至今
期刊
2019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辽宁全省干部群众认真落实中央37号文件精神,明确发展目标,优化顶层设计,以“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专项行动作为抓手,紧紧围绕重点指标、重点工作、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一项一项抓推进、一件一件抓落实,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持续发力,五大区域发展战略稳步推进,对外开放全面扩大,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经济质量效益逐步提升,2019年辽宁省经济取得了明显成绩。可
期刊
以儆效尤  近年来,一些商家经常会推出打折优惠套餐。然而,每当经营不善或者其他什么原因,个别商家往往会不顾信誉和职业道德跑路走人,使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对此,市场监管部门要及时依法处理,给予故意跑路的商家重罚,防微杜渐,以儆效尤,切实维护商家诚信经营的良好信誉,维护市场经营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不受侵犯。  (东台)  以利人为本  前些天参加一堂道德课,一位专家在讲到什么是善良时说,善良就是在想问
期刊
一问:护照到期前多久可以换新的呢?  答:有效期不足1年即可申请换发新护照。此外,如果您所持护照内签证页即将用完,或是您的容貌发生了较大变化,以及办理当地居留、签证延期、工作许可等正当理由需要提前1年以上换发的,均可申请。  二问:在韩国该去哪里换护照呢?  答:现在换发护照已不受领区限制,您可自主选择向中国驻韩国使馆,驻釜山、光州、济州总领馆递交申请,就近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三问:听说现在换护
期刊
答:不用,未满16周岁的孩子由父或母一方陪同到馆办理即可。除了孩子本人的护照和登录证外,现场需提交陪同方的护照等身份证件,证明亲子关系的材料(如出生证明、户口簿、离婚判决书等)原件和复印件,并现场签署同意为孩子办证的书面声明。  七问:护照多长时间可以办好?可以办理加急吗?  答:一般情况下,护照可在15个工作日内办妥,我们正努力缩短至10个工作日。因为需要时间审核并发往异地制证,无法办理加急。此
期刊
“花甲禮”是朝鲜族为年满60周岁的老人举办的祝寿仪式,又叫做“花甲宴”或“回甲宴”,由生日祝寿和尊重老人的风俗演变而成,融礼节、服饰、饮食、伦理等多种文化习俗为一体,是朝鲜族人生礼俗当中的重要一项。花甲礼起源于13世纪,最初产生于王室,后来逐步普及到民间。19世纪末,朝鲜族花甲礼从朝鲜半岛传人丹东,后在宽甸满族自治县、凤城和东港等市广泛流传,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2008年,朝鲜族花甲礼入选第二批
期刊
“戏曲”一词,王国维的解释是:“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顾名思义,即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京剧、评剧、木偶戏、皮影戏……似乎也都在验证着这样一个定义。  在辽宁省十大类非遗项目中,传统戏剧类项目有24项,其中国家级9项,包括享有国粹之称的京剧、喜
期刊
最近,一个沉痛的消息震惊了全国人民: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战士作家,原旅大警备区军人俱乐部主任,全国、省、市关工委优秀报告员高玉宝同志,于2019年12月5日在辽宁大连逝世,享年92岁。  “党是妈妈我是娃,叫我干啥我干啥”  1927年4月6日高玉宝出生于辽宁省瓦房店阎店乡和平村孙家屯。1947年11月参加革命,194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7月离职休
期刊
“刘老六,六老刘,家里有六十六间好高楼,还有那六十六头杠子牛,牛身上蹲着六十六个大马猴,还有那六十六根粗杠轴,还有那……”在沈阳市张氏帅府博物馆举办的非遗展演上,沈阳东北大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霍大顺兴致勃勃地演唱起爷爷霍树棠当年在大帅府里给张作霖表演过的东北大鼓传统曲目《绕口令》,年逾七旬的霍大顺精彩的说唱表演引来了现场观众的一片掌声……  清朝乾隆年间,当时的奉天城内的民间艺人
期刊
我生在岫岩满族自治县一个小山村,那时候的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如果赶上了谁家放场电影或演场皮影戏,都足以成为伙伴间最兴奋的话题。研究生毕业后,我幸运地成为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因为工作的需要经常奔波于田野,用我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去搜寻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民间艺术遗珍。有时候,回忆起上山下乡的日子,总是自然而然地想起在凌源调研皮影戏时的所见所闻,我想这或许也是因为皮影是大多数农村孩子最深刻、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