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稻虾共作实质上就是“虾稻连作+共作”,利用农业生态学原理构建稻田虾、稻共生系统,通过人为种植、养殖、施肥、水位调控和留种、保种等配套设施,实现小龙虾的自繁、自育、自养和系统生产力的提高。稻虾共养模式是将普通稻田单一的种植模式提升为立体生态的种养结合模式,此生产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和冬闲期,有效提高稻田单位面积,初步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生态高效”促进了农业绿色循环高质量发展。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减少农业和水产养殖水污染,有效地保持生态环境平衡。
关键词:养殖技术;农业发展
2019年我市开展了稻田小龙虾共作模式的效益对比试验示范与推广,经过近一年来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试验面积20亩左右,该年的8月至9月水稻收割前投放亲虾15kg/亩,第二年4月中旬至5月下旬收获成虾,同时留种,5月底6月初整田、插秧,10中旬水稻收割后投放幼虾(2-4厘米5000尾/亩),第二年的4月中旬至5月下旬收获成虾,同时补投幼虾,5月底6月初整田、插秧,8、9月收获亲虾和商品虾,如此循环轮替养殖模式取得显著效益,该户稻田综合养殖模式具体技术如下:
一、技术规范与要求
1、田间工程
1.1选择单个田块面积以20-50为宜,要求水源充足、水质优良、排灌方便。鼓励利用“三低”(低产、低效、低洼)稻田开展稻渔综合种养。地理条件周围环境优美,道路通畅,水质清新,无污染,水电配套,旱涝无忧,选择集中连片区与周边普通农田水系割开。
1.2挖沟:在稻田靠近水源的一侧或者多侧开挖虾沟,一般距田埂内侧0.5-1米处开挖,开挖回型环沟,沟上口宽以3.0-5.0m、下口宽以1.0-2.0m、沟深1.2-1.5、坡比1:1;除开沟部分外,其他部分不得开挖,土方开挖沟占比不超过稻田总面积的10%,田间开沟土方用于构筑圩埂,田埂构筑利用开挖环沟的泥土逐层夯实加宽、加高、加高田埂。改造后田埂坡度比1:1.5,埂高出田面0.8-1.0 m,埂面宽2.0 m -3.0m。
1.3 进排水:进排水系统多为明渠,位于稻田的两端。排水系统由排水沟和排水口组成。进水渠道建立在稻田一端田埂上,进水口为直径15-20 cm的PVC管,高于养殖最高水位20-30cm,管口套80目的长型筛网过滤进水,防止敌害生物随水流进入。排水口建立稻田另一端虾沟的最低处。管用直径20 cm的波纹管。进排水渠道独立,按照高灌低排的布局,保证水进出流畅。
1.4防逃防损:在稻田沿主干道一边留3.0-4.0m,宽机耕作业便道,下部埋设涵管。稻田田埂在四周应设防逃网,田块之间不单独设立。防逃网一般用20目的网片,高度为50-60厘米,接头处不留缝隙。排水口的防逃网应该为60目以上的长型网袋套住,防止虾外逃。开春后水鸟较多,加之稻田水位较浅,虾苗易被捕食,可在稻田中拉线驱鸟投喂。
2 养殖管理
2.1稻田消毒;在親虾放养前用每亩25千克的菜籽饼全田消毒3-5天后,排水进行曝晒,直到晒到沟底土壤表层泛白。
2.2施肥:主要以施基肥为主,用100kg/亩腐熟的粪肥为基肥,严禁使用氨水和碳酸氢氨。
2.3移栽水草:完成施肥后一周后即可注水,起初注入10-20厘米,以利于水草种植和生长,环沟中种植伊乐藻、水花生、轮叶黑藻等栽植面积40%左右,稻田中主要品种以伊乐藻为主,栽植面积控制20%左右,最好在2月底前完成移栽。
2.4苗种选择 选择体表亮丽、肢体完整健全、无病无伤体质健壮、活动力强的种虾,规格为20-30尾/kg的亲虾,雌雄比例3:1,每亩投放15千克为宜。
2.5苗种的投放 苗种下塘前需3%至5%的盐水消毒,3到5分钟,苗种运输就近购苗带水冲阳或半袋水运输,运输时间在两小时以内,选择晴朗天气,避开中午时间。在投放前可用 VC、多糖抗应激产品进行浸泡,提高虾苗的应激能力。投放应让小龙虾自然爬到水中,确保一次放足,多来源多批次的放苗容易造成病源感染。
2.6 日常管理:苗种投放后要坚持早晚巡视,进一步观察龙虾的活动、摄食情况,如果发现有异常现象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天气正常情况下,每7-10天换水一次,高天温季节3-5天换水一次,定期使用EM菌,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在连续阴雨天、气压较低的情况下,延长增氧时间,泼洒增氧剂,增加水中溶氧,调节pH值。定期检测水质的pH值、盐度和溶氧并做好记录。在正常天气情况下,日投饲量占存田水产品总量的2%-6%,根据天气、水温、水质和水产品摄食等情况灵活掌握投饲量;配合饲料为主,配合饲料应符合相关质量标准的要求,投喂分为早晚两次,龙虾喜欢夜间觅食,故下午投喂相对多一些占全天的70%左右。做到定点投喂、投足投均匀,避免小龙虾相互残杀。在小龙虾脱壳期不得使用化肥和农药;严禁施用抗菌及菊酯类农药,防止出现意外。小龙虾对许多农药很敏感,所以稻田养虾是能不用药时坚决不用,需要用药时则选用高效低毒的生物制剂。
2.7病害防治:在养殖中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定期进行水体消毒和水质调节,保持水环境和水质的稳定。从而降低发病率。放苗前15天用75-100kg/亩生石灰化水全田泼洒清除敌害生物;种虾放养前,用0.5毫克/升的聚维酮碘浸洗5-10分钟,杀死寄生虫和致病菌。养殖期间每月定期泼洒聚维酮碘防治寄生虫病。在6-9月份每20天左右泼洒二氧化氯制消毒剂消毒水体,防治细菌性疾病。定期在饲料中添加大黄、维生素C、壳聚糖等免疫增强剂,提高水产品免疫力。
二、效益分析
以试验面积20亩为列,从水质调控、水草养护、病虫防控、科学喂养等方面精细化管理,推广南粳5718优质水稻品种,根据循环轮替养殖亩产龙虾100公斤,亩产有机水稻500公斤,亩均效益达到3000元以上,亩均增产1000元。这种模式不仅为农民增收拓宽了渠道,还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等的使用,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实现了生态经济共赢。
三、小结
试验证明稻虾共作养殖模式提升了养殖尾水净化效率,降低了养殖成本、提升了养殖效益,在当地起到了示范作用,调动了养殖户的积极性。在养殖中要必须抓住两个“早”,一是早购苗、二是抢早上市,及时关注小龙虾市场信息,选择市场价格较高的时候将达到上市规格的小龙虾及时起捕,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在养殖和种植过程中一定严格按照无公害、有机、绿色食品的要求组织稻田产品生产,主打生态健康品牌,注重品牌效应。经过实践效益虽然显著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稻田综合种养基础设施中受占坑比不超过10%的标准限制,坑沟占比相对较小,加上试验地点土质疏松,小面积的坑沟建成后容易坍塌,一般2-3年就需要重新整修,增加了养殖基础成本。经过实践证明稻田综合种养一定要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市场,才能产生更好的效益,目前农户想扩大稻田养殖规模很难,受土地流转的限制。
参考文献
[1] 稻虾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现状及前景探讨[J].戴光明.渔业致富指南.2020(02)
[2] 稻蛙生态种养模式[J].沈学能,杨国亮,沈晓龙,沈培芳,叶国琪,徐钰芸.科学养鱼.2019(12)
关键词:养殖技术;农业发展
2019年我市开展了稻田小龙虾共作模式的效益对比试验示范与推广,经过近一年来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试验面积20亩左右,该年的8月至9月水稻收割前投放亲虾15kg/亩,第二年4月中旬至5月下旬收获成虾,同时留种,5月底6月初整田、插秧,10中旬水稻收割后投放幼虾(2-4厘米5000尾/亩),第二年的4月中旬至5月下旬收获成虾,同时补投幼虾,5月底6月初整田、插秧,8、9月收获亲虾和商品虾,如此循环轮替养殖模式取得显著效益,该户稻田综合养殖模式具体技术如下:
一、技术规范与要求
1、田间工程
1.1选择单个田块面积以20-50为宜,要求水源充足、水质优良、排灌方便。鼓励利用“三低”(低产、低效、低洼)稻田开展稻渔综合种养。地理条件周围环境优美,道路通畅,水质清新,无污染,水电配套,旱涝无忧,选择集中连片区与周边普通农田水系割开。
1.2挖沟:在稻田靠近水源的一侧或者多侧开挖虾沟,一般距田埂内侧0.5-1米处开挖,开挖回型环沟,沟上口宽以3.0-5.0m、下口宽以1.0-2.0m、沟深1.2-1.5、坡比1:1;除开沟部分外,其他部分不得开挖,土方开挖沟占比不超过稻田总面积的10%,田间开沟土方用于构筑圩埂,田埂构筑利用开挖环沟的泥土逐层夯实加宽、加高、加高田埂。改造后田埂坡度比1:1.5,埂高出田面0.8-1.0 m,埂面宽2.0 m -3.0m。
1.3 进排水:进排水系统多为明渠,位于稻田的两端。排水系统由排水沟和排水口组成。进水渠道建立在稻田一端田埂上,进水口为直径15-20 cm的PVC管,高于养殖最高水位20-30cm,管口套80目的长型筛网过滤进水,防止敌害生物随水流进入。排水口建立稻田另一端虾沟的最低处。管用直径20 cm的波纹管。进排水渠道独立,按照高灌低排的布局,保证水进出流畅。
1.4防逃防损:在稻田沿主干道一边留3.0-4.0m,宽机耕作业便道,下部埋设涵管。稻田田埂在四周应设防逃网,田块之间不单独设立。防逃网一般用20目的网片,高度为50-60厘米,接头处不留缝隙。排水口的防逃网应该为60目以上的长型网袋套住,防止虾外逃。开春后水鸟较多,加之稻田水位较浅,虾苗易被捕食,可在稻田中拉线驱鸟投喂。
2 养殖管理
2.1稻田消毒;在親虾放养前用每亩25千克的菜籽饼全田消毒3-5天后,排水进行曝晒,直到晒到沟底土壤表层泛白。
2.2施肥:主要以施基肥为主,用100kg/亩腐熟的粪肥为基肥,严禁使用氨水和碳酸氢氨。
2.3移栽水草:完成施肥后一周后即可注水,起初注入10-20厘米,以利于水草种植和生长,环沟中种植伊乐藻、水花生、轮叶黑藻等栽植面积40%左右,稻田中主要品种以伊乐藻为主,栽植面积控制20%左右,最好在2月底前完成移栽。
2.4苗种选择 选择体表亮丽、肢体完整健全、无病无伤体质健壮、活动力强的种虾,规格为20-30尾/kg的亲虾,雌雄比例3:1,每亩投放15千克为宜。
2.5苗种的投放 苗种下塘前需3%至5%的盐水消毒,3到5分钟,苗种运输就近购苗带水冲阳或半袋水运输,运输时间在两小时以内,选择晴朗天气,避开中午时间。在投放前可用 VC、多糖抗应激产品进行浸泡,提高虾苗的应激能力。投放应让小龙虾自然爬到水中,确保一次放足,多来源多批次的放苗容易造成病源感染。
2.6 日常管理:苗种投放后要坚持早晚巡视,进一步观察龙虾的活动、摄食情况,如果发现有异常现象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天气正常情况下,每7-10天换水一次,高天温季节3-5天换水一次,定期使用EM菌,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在连续阴雨天、气压较低的情况下,延长增氧时间,泼洒增氧剂,增加水中溶氧,调节pH值。定期检测水质的pH值、盐度和溶氧并做好记录。在正常天气情况下,日投饲量占存田水产品总量的2%-6%,根据天气、水温、水质和水产品摄食等情况灵活掌握投饲量;配合饲料为主,配合饲料应符合相关质量标准的要求,投喂分为早晚两次,龙虾喜欢夜间觅食,故下午投喂相对多一些占全天的70%左右。做到定点投喂、投足投均匀,避免小龙虾相互残杀。在小龙虾脱壳期不得使用化肥和农药;严禁施用抗菌及菊酯类农药,防止出现意外。小龙虾对许多农药很敏感,所以稻田养虾是能不用药时坚决不用,需要用药时则选用高效低毒的生物制剂。
2.7病害防治:在养殖中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定期进行水体消毒和水质调节,保持水环境和水质的稳定。从而降低发病率。放苗前15天用75-100kg/亩生石灰化水全田泼洒清除敌害生物;种虾放养前,用0.5毫克/升的聚维酮碘浸洗5-10分钟,杀死寄生虫和致病菌。养殖期间每月定期泼洒聚维酮碘防治寄生虫病。在6-9月份每20天左右泼洒二氧化氯制消毒剂消毒水体,防治细菌性疾病。定期在饲料中添加大黄、维生素C、壳聚糖等免疫增强剂,提高水产品免疫力。
二、效益分析
以试验面积20亩为列,从水质调控、水草养护、病虫防控、科学喂养等方面精细化管理,推广南粳5718优质水稻品种,根据循环轮替养殖亩产龙虾100公斤,亩产有机水稻500公斤,亩均效益达到3000元以上,亩均增产1000元。这种模式不仅为农民增收拓宽了渠道,还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等的使用,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实现了生态经济共赢。
三、小结
试验证明稻虾共作养殖模式提升了养殖尾水净化效率,降低了养殖成本、提升了养殖效益,在当地起到了示范作用,调动了养殖户的积极性。在养殖中要必须抓住两个“早”,一是早购苗、二是抢早上市,及时关注小龙虾市场信息,选择市场价格较高的时候将达到上市规格的小龙虾及时起捕,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在养殖和种植过程中一定严格按照无公害、有机、绿色食品的要求组织稻田产品生产,主打生态健康品牌,注重品牌效应。经过实践效益虽然显著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稻田综合种养基础设施中受占坑比不超过10%的标准限制,坑沟占比相对较小,加上试验地点土质疏松,小面积的坑沟建成后容易坍塌,一般2-3年就需要重新整修,增加了养殖基础成本。经过实践证明稻田综合种养一定要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市场,才能产生更好的效益,目前农户想扩大稻田养殖规模很难,受土地流转的限制。
参考文献
[1] 稻虾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现状及前景探讨[J].戴光明.渔业致富指南.2020(02)
[2] 稻蛙生态种养模式[J].沈学能,杨国亮,沈晓龙,沈培芳,叶国琪,徐钰芸.科学养鱼.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