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高考

来源 :故事家·高考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452490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交八年的好友劝我“别回头”,她说过去的就过去了。
  但我实在死心眼,喜欢盯着过去的苦痛、喜乐和辉煌。
  我曾无畏无惧地独自做出了许多选择,有些选择产生的后果,说完全不会失落,不会感到挫败,那肯定是假的。
  小升初时,我拒绝了父母的建议,执意去了一所“升学八连霸”的中学。离家千里又无依无靠的我,刚到学校那一晚就躲在墙角暗自流泪。忽然想起母亲那句“你到时候别哭着要转学”的话,又感觉自己没脸哭下去,把眼泪硬生生地憋了回去,胡乱擦了把脸,就进教室开始上晚自习。
  如果把我的学校比作一台电脑,那么它作为一名成绩“霸主”,所安装的软件都是最新款最高级的,但它的硬件却是最低配的。
  看着寝室楼下的露天“食堂”,怎么也排不好队的同学,寝室不远处“砰砰”作响的“抢水大军”……
  初来乍到的我蒙了,此般景况,远超乎想象。
  还记得同村的王家姐姐曾皱着眉头告诉我:“学校条件很差,春夏秋冬都没热水。”那时我只是挑眉,拍着胸脯说自己能熬过去:“不就是洗凉水澡嘛,忍忍就习惯了。”
  但我没想到,这所学校会让身材瘦小、一心遵守老师“讲文明”教诲的我如此手足无措。那天晚上,别说凉水澡与我无缘,就连残羹冷炙我都没能吃上。
  12岁不到的我,空有满腹委屈却不知与何人说,只能跑到教学楼后面的墙角下惨兮兮地大哭了一场。
  这事儿,至今我都没敢告诉母亲,怕她会又想哭又想笑地看着我。
  姑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我的初中生涯便得到印证了,我以全县前50名的成绩考上了我们县里最好的一所高中,还拿了人生第一笔奖学金,3000元,这于我而言是一笔巨款,自豪的我,忍不住跑到母亲跟前炫耀。
  母亲摸了摸我的头,笑容好像藏着什么。
  此后,我的选择他们从未干涉。不过,以我的脾气性格,就算他们想干涉,我也会用千百种理由去说服他们。
  我的高中生涯,说繁也简,称咸也淡,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本本分分的“乖乖女”,唯一做出的两次叛逆之举是在高二。
  一次是偷食语文老师口中的“青苹果”,在高二暑假的夏夜,和喜欢许久的男生谈了一场连手都没牵的恋爱。
  另一次是爱上写作的我“不務正业”,故意忽略数学成绩断崖式的下滑,日日“宠幸”语文不可自拔,把分数不高的数学试卷藏在让我成为单科王的语文试卷下方,就这样执迷不悟地任语文将高三大部分时间吞食得干干净净。直到高考成绩出来,我才不得不面对事实,任凭失落感和挫败感在心里生根发芽。
  回顾三年前高考那天的记忆,有点害怕的我认真地检查文件袋,生怕弄丢了准考证。
  家人对我的高考很是重视,姑姑甚至给我买了两套新衣服,说什么穿新衣服能提高幸运度。虽然我从没听说过这样的歪理,但心想若是这样能被高考眷顾几分倒也不错,便高高兴兴地穿着新衣服奔赴考场。
  考前,有些紧张的我们在一间平房楼上闲扯聊天,平房下面是一条马路,时而有几辆车子缓行经过。同桌可能太紧张,不小心把文件袋弄掉下去了,气氛一下子就紧张起来,小团体里唯一一个男生平时冷静得很,这下却慌了,抬脚就想跳下去捡。
  “疯了啊你,这么高,不想考试了?”我拦住他,“这会儿应该会有人经过,让他帮咱们。”
  没过多久,一个骑电动车的小哥从下面经过,我们齐声唤他帮忙。他说他本想戏弄戏弄我们,“瞧你们着急的,就是一场小考试,莫怕莫怕。”他边安慰我们边下车,把文件袋捡起抛了上来。看着不停道谢的我们,他笑得很开心,临走时,抬头说了声“加油啊”。
  那一瞬,我感受到了来自世界的善意。
  还记得去年高考那天,大学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了句“每年这个时候,人们开车都不会鸣笛。”他趁机给我们灌了碗鸡汤,说只有尊重别人,人家才会尊重自己。
  我高考那几日住在姑姑家,过着皇帝般的生活,被好生照料着。那几日,邻居家甚至不准他儿子玩游戏,弄出点动静就会说他几句。
  那时只顾着自己的我并没怎么在意,现在想起,突然深觉感动。
  高考成绩出来后,发现比预计的差了许多,填报志愿时没多考虑,并没有多想当医生,只因为中医是传统文化,就填了省外的一所中医药大学。家人们知道后,对我做出的决定很是满意,他们都说:“女孩子以后出来当个医生也能光耀门楣了。”
  从家到学校要坐快15个小时的火车,那时我17岁,父亲提议要送我,我说我不要,任他们讲多少花季少女被骗的新闻都不动摇,一个人拖着行李箱去了合肥。
  不让父亲送,其实是因为我深知跑这么远距离太折腾,劳神还伤财。
  大一大二,我铆足了劲儿,进学生会,竞选班干部,有活动就参加,考高分……大二下学期我开始考虑,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花了一年的时间才想明白自己不能放弃写作,但在医生和写作两者间徘徊不定,以至于拖到今天还没有定下心思。和大多数人一样,我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觉得要将学了这么久的专业荒废,又实在可惜。有时甚至会想如果当初学的不是这个专业,应该就不会这么难抉择了吧。
  初中的辉煌,高中的历练,还有做出的那三个选择,任凭我如何回忆,没一个是能带到当下的。
  我只能且珍惜,每个此时此刻;且慎重,每个会改变未来的选择。
  愿你们也一样。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单病种定额付费模式是陕西省在全国首创的一种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本文从农民的健康需求、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农村卫生资源合理利用、医疗基金平稳运行、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状况、单病种定额付费对提高医疗机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 单病种定额付费 农村卫生资源 医疗费用控制 健康需求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
内容提要   诗人北岛(1949-)在1970年代初到1980年代中曾有小说创作,作品多先刊载于地下刊物《今天》,而后发表于正式发行的刊物,1986年结集为《归来的陌生人》。本文以《归来的陌生人》为研究对象,由文革叙述与风格实验两方面切入,探讨北岛小说的主题意识和表现形式:透过文革小说的解读,窥探其创作心境的变化,并藉由文字技巧的析论,归纳其文风语言的特色。北岛的小说创作,与其同期诗歌的风格相近,
本文是作者博士学位论文《住房获得与地方认同——基于广州市新移民的经验研究》其中的一个章节,有部分内容做了修改,笔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得到了导师王宁教授的悉心指导;本文曾在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西安)“移民与社会发展论坛”论坛上宣读,陈绍军教授、许佳君教授、朱秀杰博士对文章提出了宝贵建议,在此一并致谢!文责自负。  基金项目:本项研究得到中山大学二期“985工程”、“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适合话题:  向美;追求;  选择;影响  深秋霜降,朋友送来一篮柿子,一个个如小灯笼似的,喜气诱人。我收下后,在客厅、书房和房间都放了一些,全当是摆设,感受秋的浓郁气息。  同事来串门,问我这么多柿子为何不吃,我说怕涩,觉得锁口。同事笑著说:“不吃实在太可惜了,把柿子和苹果、梨放到一起,密封一个星期,涩味就没了。”  我将信将疑,买来新鲜的苹果和梨,加上柿子一起放到空米桶里,盖好盖子,然后静待奇
都说一寸光阴一寸金,然而高一时的我却经常将时间挥霍在了幻想上——如果我现在起早贪黑,那我三个月以后一定可以挺进年级前10名;如果我把这本教辅书做完,那我一定可以在短时间内把自己的成绩提高一个档次……  后来,这些幻想转换成一次又一次的海啸,一次次将我拍倒在地。我曾有一段时间一直在想,是不是自己天生就不适合和学习打交道?每天看着身边的同学上课积极、认真听讲的模样,我就忍不住在内心发出阵阵的号叫,那是
适合话题:伤害;警醒;养料  有一个农场主为了方便拴牛,就在庄园的一棵榆树上箍了一个铁圈。随着榆树的长大,铁圈慢慢嵌进了树身,榆树的表皮留下一道深深的伤痕。有一年,当地发生了一种奇怪的植物真菌疫病,方圆几十公里的榆树全部死亡,唯独那棵箍了铁圈的榆树存活了下来。  为什么这棵榆树能幸存呢?植物学家对此产生了兴趣,于是組织人员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正是那个给榆树带来伤痕的铁圈拯救了它。因为从锈蚀的铁圈里
内容提要 “至善”是伦理学中的最高概念,康德与朱熹都对此概念进行过阐发。康德认为人既是感性的人,又是理性的人,理性的人要承担道德义务,而感性的人需要幸福,因而,道德虽是至上的善,但还不是圆满的善,道德与作为道德之结果的幸福结合在一起,才能够达到“至善”。朱熹认为,道德就是“至善”,“至善”与感性幸福无关而且截然对立,道德就是“至善”的一切。    关键词“至善”康德朱熹    “至善”是伦理学中
1  李小渔是憋着一肚子的气出门的,脚上穿的红皮鞋踩到地上,发出“哒哒哒”的声音,如戏台上催人行军的鼓点一样急促。  真不明白,老妈当初怎么会看上他?李小渔经常在心里暗暗地称呼老爸为“他”,有时候,跟老妈说话,也会不自觉地说出“他他他”。这时,老妈就会批评道:“什么他他他,他是你爸!”可一年之中,老爸有十多个月都不在家,偶尔在家一两个月,就跟硬生生闯入这个家一样,怎么看怎么别扭。  这几天老爸在家
早起的我,晚睡的我,望向窗外,整座城好像都凝固在这点点的星光里,有时心底会蓦地升腾起一种孤独感。但只要一想到远方的你,此刻一定也在认真地背书、做题,便不再觉得孤立无援。在高考这条路上,我们都是全力以赴的人。加油!  今天真幸运,让我见到了高三的跑操。从学姐学长们的口号声中,我知道他们喊出了对于高考必胜的决心。高三加油,高三必胜!祝愿学姐学长们高考必胜,所有努力的尽头,都是不请自来的幸福。祝愿梦想成
课間十分钟,来折个蝴蝶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