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爸爸年轻时,我们少不更事,以为什么事情都难不倒爸爸;我们长大了,发觉爸爸渐渐变老,很多事情已经力不从心,于是我们在增添了责任、担忧和关怀的同时,又常常会想起“过去的时光”。那时的爸爸正年轻,留给你的是个什么模样呢?
◆王波
30多年了,我和我爸从未坐下来好好聊过。我上大学前,他最关心的是我的考试成绩,我对他深耕细作的那些土地,则毫无兴趣。
30岁之前,我爸对整个人生和家庭的规划,也都是以土地为基础的。1984年,邻居进城谋生,我爸用2000块钱买下了右手边的三四间房子和宅基地,两年后扒掉旧房盖新房。盖至一半,我爸觉得难看且不安全,推倒,重新盖。如此折腾,等房子落成时,他所有的积蓄也花光了。这期间,他还置换下左手邻居三四间房子的宅基地。
我爸30岁那年指着左右对我们兄弟俩说:“你们兄弟俩长大了,跟老子一样,一人三间搭一厦(本地方言里指用作厨房的偏房)。”对我爸规划蓝图中的两套房子,踏进小学校门不久的我们俩既没概念也没兴趣。但这丝毫没阻止他在我们面前的语重心长。
抓过我们的语文或思想品德课本,他经常跟我们念叨的是书里提到的匡衡、车胤,这两人一个凿壁偷光一个囊萤夜读,还有孙康,就是在雪地借雪光读书的那人。对自己更狠的男人还有苏秦和孙敬,锥刺股头悬梁的两个古人。
生活中,我爸确实喜欢跟最努力最勤奋的人在一起。村里当时的第一位中专生是我堂哥,第一位高中生是一个远房表哥,我爸跟他们交流最多。
我爸上世纪70年代初初中毕业。跟周围其他的父辈不同,初中生父亲几乎没打骂过我们,但对我们的学习一直盯得很紧。上一年级那天,同班同学的家长给他们买的都是铅笔和削笔刀,我爸给我买的却是钢笔和一瓶蓝墨水。蓝墨水沾水容易褪色,这瓶用完后,换成了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英雄”牌黑色碳素墨水。由于钢笔字用橡皮擦不掉,间接养成了我做作业写作文必须先想好再下笔的习惯。
市场经济了,30多岁的老爸跟随潮流,再次用尽手里的积蓄,买回一条运沙船,把重心从土地上转移开,但经营一年多后以失败告终。
同期破产的,还有他作为父亲的形象。进入县城上高中后,我有次把他在乡下开的玩笑用在了城里的同学身上,结果被周围同学同声指责不妥当。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以后的世界只能自己独行了,我生存的环境已经超出了我爸的人生经验,他已经给不了任何指导了。
不过,在分文理科时,我爸用一种犹疑不决的口气跟我说:“听人家说读理科可以上的大学多,以后门路多。”我尊重了他的建议,在我的人生选择上,这也是最后一次。
我开始上学时,我爸刚刚30岁;妹妹大学毕业时,我爸整整50岁。他把人生最美好的岁月都奉献给了我们三个孩子。“老子供了三个孩子,老大上研究生、老二上完中专又当兵、老三上大学,差不多前后脚,没欠下一分钱的账。”有时候被人嘲笑没出息时,他常常这样回击。
后来,我们兄妹三人确实通过各自的努力进了城。闲不住的老爸也住进了城里,给人打工管库房。下班回家后,他依然会惦记乡下那些土地,只是在孩子面前,他再也不提30年前攒下的宅基地。他知道,那里如今已草木丛生,一片荒芜之中再也找不到他那欣欣向荣的青春。
◆史潇潇
貌似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孩子的艺术细胞和情感表达方式受爸爸影响大。忘记了出自哪里,但这点在我身上还是挺明显的。
我爸年轻时爱听音乐,喜欢看芭蕾舞和电影,这从小时候家里那一摞摞的黑胶唱片和专业音响上就能发现。还可以从我爸和我妈恋爱的过程中,窥见他这安静优雅,在那个年代又稍显奇怪的爱好。每次我跟着我妈翻看老照片,我妈都会给我讲他们恋爱时的趣事因为蜜月之前爸妈鲜有合影,蜜月时期照片又最能引发人对恋爱的回忆。
“我跟你爸谈恋爱时,他都没带我去过一次餐馆。”我妈说起时有点忿忿。
我好奇:“那去哪里谈恋爱呀?”
我妈想想,又笑了:“都是约我去听音乐会、看芭蕾舞或者电影。”
“嚯……”我心里想,这多浪漫,比吃饭浪漫多了。更何况看个演出比吃顿饭还贵呢,说明我爸舍得啊!
我爸谈恋爱时的这些爱好,可不是附庸风雅,是真心喜欢,以至于也影响了我的个人喜好。
我三岁时,爸爸就带我到音乐厅听交响乐,同事也带孩子结伴而去。据说,别人家的孩子听了没半小时要么睡着了,要么不耐烦离座了,我却闷声不响从头听到了尾。现在每次我想象那画面,都觉得神奇:一个年轻父亲,带着一个丁点儿大的丫头,投入痴迷地听音乐,也是醉了。
爸爸年轻时的爱好就这样一直伴着我,长一岁,又长了一岁,从此在生活中,从未离开。
大约从小学一直到高中毕业,我们家的起床铃都是CD、广播音乐之类,当然主要是为了叫醒我,以免迟到。随着我和爸爸年龄一起增长,喜欢也都变化,音乐种类也会发生变化,有段时间是轻音乐,有时是交响乐。到了我高中时期,爸爸更是跟着我听欧美音乐、摇滚乐队作品,反正我那段日子喜欢什么,早上铃声就是什么。这样被唤醒的一天该是多么浪漫,如今忙碌的都市年轻人连睡觉时间都在压缩,哪里还能有如此情怀呢。
现在想想,我爸爸年轻时,真是一个浪漫的人!
◆张恒
三年前那个午夜,我在產房门外听到一阵响亮的哭声,心里顿时由紧张转为欣喜。护士推着老婆和孩子出来,告诉我是个男孩,我更开心了。我一直喜欢女孩子,但在产房外焦虑等待时,心里忽然浮现出一个想法来:我还是想要一个男孩。 每天如此。他不知道今天来多少顾客,也不知道谁来要债、谁来还钱,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等女儿来,给她买个雪糕。
这或许是家中最艰辛的时候。但我从未听我爸抱怨过。他少言寡语,从不在家里谈店里的事,好像在那儿守一整天把所有的话都说完了。后来,听我妈念叨才知道,今天人家要货,爸爸第二天才找人借钱、进货。如此窘境全靠他一人周旋,其中艰苦难以想象。
我爸不爱诉苦,也不喜张扬。如今,生意虽然不错,他也依然踌躇满志,但时光早在奔忙中悄然逝去。在他还没准备好老的时候,周围的人已经先行一步,张罗着要昭告天下:他60岁了!
“生日要过就得年年过,你还能每年都为这个请假?”他坚持不庆生。
这本该是他人生中第一个像样的生日。
◆程曼祺
长到二十几岁,会在某一个早晨,突然觉得:爸妈老了!冬天清晨的阳光照在他们脸上,白发和皱纹都分外明显。明明不是一夜生出的,却在那一刻突然浮到眼前,刻入意识。
有一天,我又在翻看爸爸妈妈的老照片。其中有一张,笑得很灿烂的几个男青年,并排靠在長江的轮船上,背后是黑白照片也掩不住的两岸青山。突然,一种细腻的感动缓慢地发散着,莫名地想起了不知谁的几句诗,“原来他也年轻过”“原来你也在这里”“原来我们是一样的”……
我爸是1961年的,有4个兄弟、两个姐妹,出生在鄂西农村。每年的“忆苦思甜”环节,兄弟姐妹都要说公社里的生活,虽然当时是窝窝头,现在讲起来却都是如何好吃。
一放学就要打猪草,把小河两边的田埂转个遍,上了中学后,每天上课前也要去挣工分。
捡谷子,捡到了邻村的舅舅家,舅舅是管收稻谷的,几个兄弟就肆无忌惮地把一夏天的成果堆了小半间屋,明目张胆地薅社会主义羊毛。还有夏天去地里摸瓜,大人拿着手电筒来抓,孩子们就一个个伏在坟头上,小猫一样扒着墓碑张望。
最开心的时候,是过年时公社一起捞鱼。有的时候是把塘抽干,有的时候是垒起一个坝,开一个豁口,然后用鱼笱堵在豁口处,不一会儿,鱼笱就满满当当了,新来的鱼,要挤都挤不进来。
也有很多惊险的岔道。我爸和二哥玩,掉到了井里,被邻居的爷爷捞了起来。高考前,独自睡在老房间里,一块大青砖掉下来,砸在了枕头边……
最曲折往复,并意义重大的一次抗争是18岁到19岁。1978年,我爸刚好18岁,正好赶上高考,落榜了,什么都没考上,水流遇到了堤坝。
我爸就继续在家务农,养了半年蜜蜂。那时的养蜂人“有点浪漫”,要挑着蜂箱流浪,逐花期而动。和所有“浪漫”的事一样,现实总不是这么一回事,肩上磨出的是水泡,手上被叮得全是包。
这期间有一次,我爸去找我二爹玩,当时二爹已经考上了当地的师范专科,我爸去宿舍的帐子里坐了坐,见了他的室友,在校园里走了走。他想,还是得读书。卸掉了蜂箱,告别花儿,回了家,自己复习,英语是没指望了,数学也够呛,就看文史了。
第二年高考,我爸考上了市里的中专。然后就来城里了,学会计,认识了新同学,交了朋友,都是男生,他不敢和女生,尤其是城里女孩子讲话,于是有了那些照片,江上有一艘轮船,船上有一排男孩。
如果当时没有那个决定,没做那样的努力,没有冲开那道堤坝,河流会有别的走向,不一定不好,不过一定是不同的。不知道会流经什么风景,遇见岸边的哪棵桃花树,没进哪片荒原或海水,但我一定就不是我了。
了解到这个经过的时候,我高三,临近考试了。如果爸爸年轻的时候可以,我有什么不可以呢!当时仅仅是想到考试。后来,又遇到很多别的事。
“原来你也在这里”,所以我才在这里。
再也找不到他那欣欣向荣的青春
◆王波
30多年了,我和我爸从未坐下来好好聊过。我上大学前,他最关心的是我的考试成绩,我对他深耕细作的那些土地,则毫无兴趣。
30岁之前,我爸对整个人生和家庭的规划,也都是以土地为基础的。1984年,邻居进城谋生,我爸用2000块钱买下了右手边的三四间房子和宅基地,两年后扒掉旧房盖新房。盖至一半,我爸觉得难看且不安全,推倒,重新盖。如此折腾,等房子落成时,他所有的积蓄也花光了。这期间,他还置换下左手邻居三四间房子的宅基地。
我爸30岁那年指着左右对我们兄弟俩说:“你们兄弟俩长大了,跟老子一样,一人三间搭一厦(本地方言里指用作厨房的偏房)。”对我爸规划蓝图中的两套房子,踏进小学校门不久的我们俩既没概念也没兴趣。但这丝毫没阻止他在我们面前的语重心长。
抓过我们的语文或思想品德课本,他经常跟我们念叨的是书里提到的匡衡、车胤,这两人一个凿壁偷光一个囊萤夜读,还有孙康,就是在雪地借雪光读书的那人。对自己更狠的男人还有苏秦和孙敬,锥刺股头悬梁的两个古人。
生活中,我爸确实喜欢跟最努力最勤奋的人在一起。村里当时的第一位中专生是我堂哥,第一位高中生是一个远房表哥,我爸跟他们交流最多。
我爸上世纪70年代初初中毕业。跟周围其他的父辈不同,初中生父亲几乎没打骂过我们,但对我们的学习一直盯得很紧。上一年级那天,同班同学的家长给他们买的都是铅笔和削笔刀,我爸给我买的却是钢笔和一瓶蓝墨水。蓝墨水沾水容易褪色,这瓶用完后,换成了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英雄”牌黑色碳素墨水。由于钢笔字用橡皮擦不掉,间接养成了我做作业写作文必须先想好再下笔的习惯。
市场经济了,30多岁的老爸跟随潮流,再次用尽手里的积蓄,买回一条运沙船,把重心从土地上转移开,但经营一年多后以失败告终。
同期破产的,还有他作为父亲的形象。进入县城上高中后,我有次把他在乡下开的玩笑用在了城里的同学身上,结果被周围同学同声指责不妥当。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以后的世界只能自己独行了,我生存的环境已经超出了我爸的人生经验,他已经给不了任何指导了。
不过,在分文理科时,我爸用一种犹疑不决的口气跟我说:“听人家说读理科可以上的大学多,以后门路多。”我尊重了他的建议,在我的人生选择上,这也是最后一次。
我开始上学时,我爸刚刚30岁;妹妹大学毕业时,我爸整整50岁。他把人生最美好的岁月都奉献给了我们三个孩子。“老子供了三个孩子,老大上研究生、老二上完中专又当兵、老三上大学,差不多前后脚,没欠下一分钱的账。”有时候被人嘲笑没出息时,他常常这样回击。
后来,我们兄妹三人确实通过各自的努力进了城。闲不住的老爸也住进了城里,给人打工管库房。下班回家后,他依然会惦记乡下那些土地,只是在孩子面前,他再也不提30年前攒下的宅基地。他知道,那里如今已草木丛生,一片荒芜之中再也找不到他那欣欣向荣的青春。
我爸和我妈恋爱时
◆史潇潇
貌似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孩子的艺术细胞和情感表达方式受爸爸影响大。忘记了出自哪里,但这点在我身上还是挺明显的。
我爸年轻时爱听音乐,喜欢看芭蕾舞和电影,这从小时候家里那一摞摞的黑胶唱片和专业音响上就能发现。还可以从我爸和我妈恋爱的过程中,窥见他这安静优雅,在那个年代又稍显奇怪的爱好。每次我跟着我妈翻看老照片,我妈都会给我讲他们恋爱时的趣事因为蜜月之前爸妈鲜有合影,蜜月时期照片又最能引发人对恋爱的回忆。
“我跟你爸谈恋爱时,他都没带我去过一次餐馆。”我妈说起时有点忿忿。
我好奇:“那去哪里谈恋爱呀?”
我妈想想,又笑了:“都是约我去听音乐会、看芭蕾舞或者电影。”
“嚯……”我心里想,这多浪漫,比吃饭浪漫多了。更何况看个演出比吃顿饭还贵呢,说明我爸舍得啊!
我爸谈恋爱时的这些爱好,可不是附庸风雅,是真心喜欢,以至于也影响了我的个人喜好。
我三岁时,爸爸就带我到音乐厅听交响乐,同事也带孩子结伴而去。据说,别人家的孩子听了没半小时要么睡着了,要么不耐烦离座了,我却闷声不响从头听到了尾。现在每次我想象那画面,都觉得神奇:一个年轻父亲,带着一个丁点儿大的丫头,投入痴迷地听音乐,也是醉了。
爸爸年轻时的爱好就这样一直伴着我,长一岁,又长了一岁,从此在生活中,从未离开。
大约从小学一直到高中毕业,我们家的起床铃都是CD、广播音乐之类,当然主要是为了叫醒我,以免迟到。随着我和爸爸年龄一起增长,喜欢也都变化,音乐种类也会发生变化,有段时间是轻音乐,有时是交响乐。到了我高中时期,爸爸更是跟着我听欧美音乐、摇滚乐队作品,反正我那段日子喜欢什么,早上铃声就是什么。这样被唤醒的一天该是多么浪漫,如今忙碌的都市年轻人连睡觉时间都在压缩,哪里还能有如此情怀呢。
现在想想,我爸爸年轻时,真是一个浪漫的人!
他太不懂得营销和包装自己了
◆张恒
三年前那个午夜,我在產房门外听到一阵响亮的哭声,心里顿时由紧张转为欣喜。护士推着老婆和孩子出来,告诉我是个男孩,我更开心了。我一直喜欢女孩子,但在产房外焦虑等待时,心里忽然浮现出一个想法来:我还是想要一个男孩。 每天如此。他不知道今天来多少顾客,也不知道谁来要债、谁来还钱,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等女儿来,给她买个雪糕。
这或许是家中最艰辛的时候。但我从未听我爸抱怨过。他少言寡语,从不在家里谈店里的事,好像在那儿守一整天把所有的话都说完了。后来,听我妈念叨才知道,今天人家要货,爸爸第二天才找人借钱、进货。如此窘境全靠他一人周旋,其中艰苦难以想象。
我爸不爱诉苦,也不喜张扬。如今,生意虽然不错,他也依然踌躇满志,但时光早在奔忙中悄然逝去。在他还没准备好老的时候,周围的人已经先行一步,张罗着要昭告天下:他60岁了!
“生日要过就得年年过,你还能每年都为这个请假?”他坚持不庆生。
这本该是他人生中第一个像样的生日。
“原来你也在这里”,所以我才在这里
◆程曼祺
长到二十几岁,会在某一个早晨,突然觉得:爸妈老了!冬天清晨的阳光照在他们脸上,白发和皱纹都分外明显。明明不是一夜生出的,却在那一刻突然浮到眼前,刻入意识。
有一天,我又在翻看爸爸妈妈的老照片。其中有一张,笑得很灿烂的几个男青年,并排靠在長江的轮船上,背后是黑白照片也掩不住的两岸青山。突然,一种细腻的感动缓慢地发散着,莫名地想起了不知谁的几句诗,“原来他也年轻过”“原来你也在这里”“原来我们是一样的”……
我爸是1961年的,有4个兄弟、两个姐妹,出生在鄂西农村。每年的“忆苦思甜”环节,兄弟姐妹都要说公社里的生活,虽然当时是窝窝头,现在讲起来却都是如何好吃。
一放学就要打猪草,把小河两边的田埂转个遍,上了中学后,每天上课前也要去挣工分。
捡谷子,捡到了邻村的舅舅家,舅舅是管收稻谷的,几个兄弟就肆无忌惮地把一夏天的成果堆了小半间屋,明目张胆地薅社会主义羊毛。还有夏天去地里摸瓜,大人拿着手电筒来抓,孩子们就一个个伏在坟头上,小猫一样扒着墓碑张望。
最开心的时候,是过年时公社一起捞鱼。有的时候是把塘抽干,有的时候是垒起一个坝,开一个豁口,然后用鱼笱堵在豁口处,不一会儿,鱼笱就满满当当了,新来的鱼,要挤都挤不进来。
也有很多惊险的岔道。我爸和二哥玩,掉到了井里,被邻居的爷爷捞了起来。高考前,独自睡在老房间里,一块大青砖掉下来,砸在了枕头边……
最曲折往复,并意义重大的一次抗争是18岁到19岁。1978年,我爸刚好18岁,正好赶上高考,落榜了,什么都没考上,水流遇到了堤坝。
我爸就继续在家务农,养了半年蜜蜂。那时的养蜂人“有点浪漫”,要挑着蜂箱流浪,逐花期而动。和所有“浪漫”的事一样,现实总不是这么一回事,肩上磨出的是水泡,手上被叮得全是包。
这期间有一次,我爸去找我二爹玩,当时二爹已经考上了当地的师范专科,我爸去宿舍的帐子里坐了坐,见了他的室友,在校园里走了走。他想,还是得读书。卸掉了蜂箱,告别花儿,回了家,自己复习,英语是没指望了,数学也够呛,就看文史了。
第二年高考,我爸考上了市里的中专。然后就来城里了,学会计,认识了新同学,交了朋友,都是男生,他不敢和女生,尤其是城里女孩子讲话,于是有了那些照片,江上有一艘轮船,船上有一排男孩。
如果当时没有那个决定,没做那样的努力,没有冲开那道堤坝,河流会有别的走向,不一定不好,不过一定是不同的。不知道会流经什么风景,遇见岸边的哪棵桃花树,没进哪片荒原或海水,但我一定就不是我了。
了解到这个经过的时候,我高三,临近考试了。如果爸爸年轻的时候可以,我有什么不可以呢!当时仅仅是想到考试。后来,又遇到很多别的事。
“原来你也在这里”,所以我才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