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笪重光《书筏》:“将欲顺之;必故逆之,将欲落之,必故起之;将欲转之,必故折之;将欲掣之,必故顿之;将欲伸之,必故屈之;将欲拔之,必故擫之;将欲束之,必故拓之;将欲行之,必故停之。书亦逆数焉。”笪氏所述“书亦逆数”说,指出了书法要抑扬、顿挫、提按、反正、曲直、收放、相引相拒、相反相成,书法是一个矛盾统一体。所谓“逆”,“逆”者,反也。反即是对立面,“逆数”即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法则。这与老子所说的“将欲取之,必先与之”一类的辩证观点有相通之处。可以说这反映了中国书法形式美法则深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即是说反是道运动的规律。任何事物都有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都由这对立的两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转化而产生的。处在相互对立关系中的双方总是朝着相反相成的方向运动,由对立而复归统一,这种运动循环往复、永不停息。这就是《老子》反的哲学。
万物由阴阳二气和合而生,这是先秦儒道两家共同的思想。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就是气,二就是阴阳二气,三就是阴阳二气之和气。[1]在老子看来,所有活动力的总根源,難以为名,强名之曰“道”。道的生成作用就是生成混沌的一气,一气分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摩相荡、相互作用,又生成了冲和之气。万物都是在阴阳二气的相摩相荡中生成和变化之气,就能和合二气,生成万物。这就是“一元,二气,万物”的宇宙生成论。
而论述阴阳思想最为集中的,莫过于《周易》。《庄子·天下篇》里说:“《易》以道阴阳。”这里指出《周易》的特色在于揭示了阴阳之理。《周易》有关阴阳、刚柔、变化的论述对书法的创造规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它完全可以说是书法艺术创作理论的哲学、美学前提。如,蔡邕《九势》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2]即是书法源自然,书法是书法家通过对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揭示和体味蕴含其中的生命哲理,在通过书法这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形式表现出来。既然这样,那么书法艺术就要取法大自然中阴阳二气的相摩相荡和往复流行,并在两种对立的因素中获得完美的统一。所以,蔡邕说:“书乾坤之阴阳”[3]。唐虞世南说:“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4]。孙过庭说:“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5]。可以说书法家动笔即是阴阳。
清代笪重光《书筏》:“将欲顺之;必故逆之,将欲落之,必故起之;将欲转之,必故折之;将欲掣之,必故顿之;将欲伸之,必故屈之;将欲拔之,必故擫之;将欲束之,必故拓之;将欲行之,必故停之。书亦逆数焉。”正是基于这种哲学思想,而提出了“书亦逆数焉”的观点。在此之前,明代解缙实际上已表达过类似的思想,正与笪重光所论相似。他说:
“若夫用笔,毫厘锋颖之间,顿挫之,郁屈之,周而折之,抑而扬之,藏而出之,垂而缩之,往而复之,逆而顺之,下而上之,袭而掩之,盘旋之,踊跃之,沥之使之入,衄之使之凝,染之如穿,按之如扫,注之趯之,擢之指之,挥之掉之,提之拂之,空中坠之,架虚抢之,穷深掣之,收而纵之,蛰而伸之,淋之浸淫之使之茂,卷之蹙之,雕而琢之使之密,覆之削之使之莹,鼓之舞之使之奇。喜而舒之,如见佳丽,如远行客过故乡,发其怡;怒而夺激之,如抚剑戟,操戈矛,介万骑而驰之也,发其壮。哀而思也,低回戚促,登高吊古,慨然叹息之声;乐而融之,而梦华胥之游,听钧天之乐,与其箪瓢陋巷之乐之意也。”[6]
中国书法家强调,要大而不松散,小而不局促,要方中有圆,圆中有方,柔中有刚,刚中带柔,肥而能清秀,瘦中有丰腴,要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要粗而能锐,细而能状,等等不胜枚举。总之,他们总是在确定一个因素之后,立刻就指向其对立面,不使其走极端,无过无不及,追求那种最合适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展现那种最和约最怡然的生命状态。可以说书法在往来顺逆、回环呼应之间体现了《周易》阴阳之理。
注释:
[1]冯友兰《中國哲学史新编》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1年 290页
[2]《历代书法论文选》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年
[3] 同上
[4]同上
[5]同上
[6]《历代书法论文选》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年
万物由阴阳二气和合而生,这是先秦儒道两家共同的思想。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就是气,二就是阴阳二气,三就是阴阳二气之和气。[1]在老子看来,所有活动力的总根源,難以为名,强名之曰“道”。道的生成作用就是生成混沌的一气,一气分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摩相荡、相互作用,又生成了冲和之气。万物都是在阴阳二气的相摩相荡中生成和变化之气,就能和合二气,生成万物。这就是“一元,二气,万物”的宇宙生成论。
而论述阴阳思想最为集中的,莫过于《周易》。《庄子·天下篇》里说:“《易》以道阴阳。”这里指出《周易》的特色在于揭示了阴阳之理。《周易》有关阴阳、刚柔、变化的论述对书法的创造规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它完全可以说是书法艺术创作理论的哲学、美学前提。如,蔡邕《九势》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2]即是书法源自然,书法是书法家通过对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揭示和体味蕴含其中的生命哲理,在通过书法这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形式表现出来。既然这样,那么书法艺术就要取法大自然中阴阳二气的相摩相荡和往复流行,并在两种对立的因素中获得完美的统一。所以,蔡邕说:“书乾坤之阴阳”[3]。唐虞世南说:“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4]。孙过庭说:“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5]。可以说书法家动笔即是阴阳。
清代笪重光《书筏》:“将欲顺之;必故逆之,将欲落之,必故起之;将欲转之,必故折之;将欲掣之,必故顿之;将欲伸之,必故屈之;将欲拔之,必故擫之;将欲束之,必故拓之;将欲行之,必故停之。书亦逆数焉。”正是基于这种哲学思想,而提出了“书亦逆数焉”的观点。在此之前,明代解缙实际上已表达过类似的思想,正与笪重光所论相似。他说:
“若夫用笔,毫厘锋颖之间,顿挫之,郁屈之,周而折之,抑而扬之,藏而出之,垂而缩之,往而复之,逆而顺之,下而上之,袭而掩之,盘旋之,踊跃之,沥之使之入,衄之使之凝,染之如穿,按之如扫,注之趯之,擢之指之,挥之掉之,提之拂之,空中坠之,架虚抢之,穷深掣之,收而纵之,蛰而伸之,淋之浸淫之使之茂,卷之蹙之,雕而琢之使之密,覆之削之使之莹,鼓之舞之使之奇。喜而舒之,如见佳丽,如远行客过故乡,发其怡;怒而夺激之,如抚剑戟,操戈矛,介万骑而驰之也,发其壮。哀而思也,低回戚促,登高吊古,慨然叹息之声;乐而融之,而梦华胥之游,听钧天之乐,与其箪瓢陋巷之乐之意也。”[6]
中国书法家强调,要大而不松散,小而不局促,要方中有圆,圆中有方,柔中有刚,刚中带柔,肥而能清秀,瘦中有丰腴,要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要粗而能锐,细而能状,等等不胜枚举。总之,他们总是在确定一个因素之后,立刻就指向其对立面,不使其走极端,无过无不及,追求那种最合适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展现那种最和约最怡然的生命状态。可以说书法在往来顺逆、回环呼应之间体现了《周易》阴阳之理。
注释:
[1]冯友兰《中國哲学史新编》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1年 290页
[2]《历代书法论文选》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年
[3] 同上
[4]同上
[5]同上
[6]《历代书法论文选》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