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近平指出[1],对一切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都必须严惩不贷。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党风廉政建设,是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本文从人性的构成出发来分析腐败出现的原因,并进一步阐述维稳社会精神秩序体系,建立健全反腐倡廉制度和机制,做好正反面典型教育,是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反腐倡廉 以人为本 社会精神秩序 廉政制度 正反面典型教育
0 引言
反腐倡廉工作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在研究基于人性构成谈反腐倡廉工作之前,这一点是必须要明确认识到的,理解好人和人性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基础,掌握好人性的构成特点,了解人性在不同状况下的不同表现特征,对进一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下面,我们从人性的构成出发,来浅析反腐倡廉工作。
1 从人性构成看反腐倡廉工作本质
人性,顾名思义指只有人才具备的特性,马克思给出的定义[2]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性包含自然特性和社会特性,自然特性是与生俱来的固有属性,标志着一个人的存在性,当然,人往往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以一定的方式与其他人进行沟通和交往,从而产生了种种社会关系,这就形成了人的社会特性。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就在于社会特性受心灵结构中的理性支配,而不是一种孤立自我的无序属性,这种理性可表述为处理问题时,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的特性。理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对社会精神秩序表现出认同和服从,当个人的本能欲求有超过公共社会认同界限的趋势时,理性会遵循社会精神秩序体系,对个人的精神世界及具体行为进行约束。这里的社会精神秩序体系是指受到社会发展规律影响,在特定时代内、一定阶级中进步思想与社会伦理道德的有机结合。在常态的、理想的人性中,社会特性的动机多以反自然本能的形态出现,即是理性在普通大众的社会精神秩序的规范下,压抑了自然本能中与社会发展规律相悖部分,自发追求有序世界中真善美及摒弃无序世界中丑恶事物的表现。
新时期反腐倡廉工作的本质,即在维稳社会精神秩序的前提下,维持并加强,理性对人性的主导作用,积极正确地引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帮助他们自觉的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培养清正廉洁、奉公守法的干部队伍。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思想上层建筑等多方面都面临巨大冲击,已有的社会精神秩序体系动摇不断,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巨大变化[3]。一方面是自主意识、功利意识、竞争意识增强,给社会带来勃勃生机;另一方面,共识、秩序和意义的逐渐淡化给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不安因素。由于缺乏共识,就会产生误会和冲突,引起彼此的疏离,因为缺少秩序,社会就会显得某种程度的无规范,由于缺乏意义,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就会由困惑而迷惘。疏离、无规范、无目标的直接后果是社会精神秩序的混乱,理性与自然本性的剥离物欲引发的个人求利动机无限扩大,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丛生。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只有大力加强和改进反腐倡廉工作,维稳社会精神秩序体系,建立健全反腐倡廉制度和机制,做好正反面典型教育,才能保证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的有序展开。
2 社会精神秩序维稳是反腐倡廉工作奠基石
反腐倡廉工作是保持我党先进性的关键内容,是党在前进道路中去芜存菁,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重要工作。有组织、有目的地运用先进意识形态构建维稳社会精神秩序体系是这项工作的基本前提[4]。
一方面,反腐倡廉要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作为一个完整并发展着的理论体系融会贯通。一个有严密逻辑性和完整体系性的意识形态是形成社会精神秩序体系的先决条件,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决定着社会精神秩序体系的稳固程度。只有合宜于时代和具体国情的意识形态才能更有针对性和成效性地规范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具体行动,才能在反腐倡廉工作中起到指导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反腐倡廉要把社会伦理道德、社会职业道德、社会文明行为规范等思想上层建筑中的基础内容放到台面上。无论是反腐还是倡廉,主体都是人,人是有思维想象的,思想是其行为的先导,离开了人的思想道德水准,单纯用法规制度来约束是难以奏效的,没有人的高素质、高觉悟,再好的法规制度也会因不起作用而形同虚设。在以往的反腐倡廉工作当中,择重避轻的现象较为普遍,很多干部领导对党的各种指导思想和会议精神都能熟记于心,却对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规章制度缺乏重视,其中各项细则具体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正因为太过贴近,其基础性和约束力度成了反比。当人们把目光放到更高层次的理想和信念目标时,容易忽略近在身边的细枝末节。提高社会道德和各项基本规章制度的普及度,加强其约束力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是从微小处修补、维稳严丝合缝的社会精神秩序体系的当务之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一工作不但要经常做、反复做,而且必须长期不懈地做下去。
3 廉政制度和机制建设是反腐倡廉工作的顶梁柱
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的根本措施。目前,反腐倡廉的工作已从侧重治标向着治本转变[5],要实现这一转变,就必须有制度和机制的保证。
通过理性规范,社会精神秩序能够对个人的思想行为起到正面引导作用。但在目前利益多元化和价值取向多样化,以及社会不良影响多渠道的形势下,一些人道德缺失,法纪观念淡漠,仅靠潜在引导,仅用社会精神秩序的力量来规范行为,是不稳固也不现实的。还必须辅之以制度规范和监督制约等手段,建立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法规制度是一种外在的规范秩序,其作用不仅限于表层的制约还包括了深层的暗示。通过调整人的行为逐渐地为人们的心理结构所认同,从而形成了自觉地按照法规制度的要求去从事各种行为的心理定势,对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防止出现各种腐败现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外在补充,是反腐倡廉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制度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体现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理念,体现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规律与社会发展的哲学思想。
4 正反面典型教育是反腐倡廉的工作防线
用对比教育强化理性[6],积极开展正反典型教育,发挥典型效应,抑恶扬善,这既是增强党员干部拒腐防变意识,有效推进反腐倡廉的重要举措,也是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真人真事的实例比抽象的条例法规更具有说服力、震撼力和实际效果,正反面典型对比的教育方法比单一的深化教育更能加深思考的深度,强化理性的存在。在党风廉政建设中,正面典型是旗帜,反面典型是镜子。正反面典型对比教育既可引导人们崇尚正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可弘扬主旋律,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党员干部队伍和党风廉政状况。
参考文献:
[1]蒋国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读好原文领会实质联系实际贯彻落实[N].黑龙江日报,2013-12-28(001).
[2]丁晓武.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基础[J].理论导刊,2008(04).
[3]高巍翔,李斌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工作的基本经验[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6).
[4]郭忠.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法律的社会精神基础[J].法学家,2006(04).
[5]王燕.行政伦理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廉政制度建设研究[D].山西大学,2011.
[6]顾永兴.正确处理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的主辅关系[J].政工学刊,2011(04).
作者简介:王雪婵(1986-),女,中共党员,甘肃高台人,中级采气工,2012年本科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工作于长庆油田气三厂,现任三区综合主任,主要从事作业区党风廉政、思想政治教育、企业文化、信访维稳、保密及综合治理等工作。
关键词:反腐倡廉 以人为本 社会精神秩序 廉政制度 正反面典型教育
0 引言
反腐倡廉工作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在研究基于人性构成谈反腐倡廉工作之前,这一点是必须要明确认识到的,理解好人和人性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基础,掌握好人性的构成特点,了解人性在不同状况下的不同表现特征,对进一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下面,我们从人性的构成出发,来浅析反腐倡廉工作。
1 从人性构成看反腐倡廉工作本质
人性,顾名思义指只有人才具备的特性,马克思给出的定义[2]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性包含自然特性和社会特性,自然特性是与生俱来的固有属性,标志着一个人的存在性,当然,人往往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以一定的方式与其他人进行沟通和交往,从而产生了种种社会关系,这就形成了人的社会特性。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就在于社会特性受心灵结构中的理性支配,而不是一种孤立自我的无序属性,这种理性可表述为处理问题时,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的特性。理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对社会精神秩序表现出认同和服从,当个人的本能欲求有超过公共社会认同界限的趋势时,理性会遵循社会精神秩序体系,对个人的精神世界及具体行为进行约束。这里的社会精神秩序体系是指受到社会发展规律影响,在特定时代内、一定阶级中进步思想与社会伦理道德的有机结合。在常态的、理想的人性中,社会特性的动机多以反自然本能的形态出现,即是理性在普通大众的社会精神秩序的规范下,压抑了自然本能中与社会发展规律相悖部分,自发追求有序世界中真善美及摒弃无序世界中丑恶事物的表现。
新时期反腐倡廉工作的本质,即在维稳社会精神秩序的前提下,维持并加强,理性对人性的主导作用,积极正确地引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帮助他们自觉的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培养清正廉洁、奉公守法的干部队伍。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思想上层建筑等多方面都面临巨大冲击,已有的社会精神秩序体系动摇不断,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巨大变化[3]。一方面是自主意识、功利意识、竞争意识增强,给社会带来勃勃生机;另一方面,共识、秩序和意义的逐渐淡化给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不安因素。由于缺乏共识,就会产生误会和冲突,引起彼此的疏离,因为缺少秩序,社会就会显得某种程度的无规范,由于缺乏意义,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就会由困惑而迷惘。疏离、无规范、无目标的直接后果是社会精神秩序的混乱,理性与自然本性的剥离物欲引发的个人求利动机无限扩大,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丛生。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只有大力加强和改进反腐倡廉工作,维稳社会精神秩序体系,建立健全反腐倡廉制度和机制,做好正反面典型教育,才能保证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的有序展开。
2 社会精神秩序维稳是反腐倡廉工作奠基石
反腐倡廉工作是保持我党先进性的关键内容,是党在前进道路中去芜存菁,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重要工作。有组织、有目的地运用先进意识形态构建维稳社会精神秩序体系是这项工作的基本前提[4]。
一方面,反腐倡廉要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作为一个完整并发展着的理论体系融会贯通。一个有严密逻辑性和完整体系性的意识形态是形成社会精神秩序体系的先决条件,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决定着社会精神秩序体系的稳固程度。只有合宜于时代和具体国情的意识形态才能更有针对性和成效性地规范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具体行动,才能在反腐倡廉工作中起到指导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反腐倡廉要把社会伦理道德、社会职业道德、社会文明行为规范等思想上层建筑中的基础内容放到台面上。无论是反腐还是倡廉,主体都是人,人是有思维想象的,思想是其行为的先导,离开了人的思想道德水准,单纯用法规制度来约束是难以奏效的,没有人的高素质、高觉悟,再好的法规制度也会因不起作用而形同虚设。在以往的反腐倡廉工作当中,择重避轻的现象较为普遍,很多干部领导对党的各种指导思想和会议精神都能熟记于心,却对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规章制度缺乏重视,其中各项细则具体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正因为太过贴近,其基础性和约束力度成了反比。当人们把目光放到更高层次的理想和信念目标时,容易忽略近在身边的细枝末节。提高社会道德和各项基本规章制度的普及度,加强其约束力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是从微小处修补、维稳严丝合缝的社会精神秩序体系的当务之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一工作不但要经常做、反复做,而且必须长期不懈地做下去。
3 廉政制度和机制建设是反腐倡廉工作的顶梁柱
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的根本措施。目前,反腐倡廉的工作已从侧重治标向着治本转变[5],要实现这一转变,就必须有制度和机制的保证。
通过理性规范,社会精神秩序能够对个人的思想行为起到正面引导作用。但在目前利益多元化和价值取向多样化,以及社会不良影响多渠道的形势下,一些人道德缺失,法纪观念淡漠,仅靠潜在引导,仅用社会精神秩序的力量来规范行为,是不稳固也不现实的。还必须辅之以制度规范和监督制约等手段,建立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法规制度是一种外在的规范秩序,其作用不仅限于表层的制约还包括了深层的暗示。通过调整人的行为逐渐地为人们的心理结构所认同,从而形成了自觉地按照法规制度的要求去从事各种行为的心理定势,对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防止出现各种腐败现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外在补充,是反腐倡廉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制度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体现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理念,体现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规律与社会发展的哲学思想。
4 正反面典型教育是反腐倡廉的工作防线
用对比教育强化理性[6],积极开展正反典型教育,发挥典型效应,抑恶扬善,这既是增强党员干部拒腐防变意识,有效推进反腐倡廉的重要举措,也是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真人真事的实例比抽象的条例法规更具有说服力、震撼力和实际效果,正反面典型对比的教育方法比单一的深化教育更能加深思考的深度,强化理性的存在。在党风廉政建设中,正面典型是旗帜,反面典型是镜子。正反面典型对比教育既可引导人们崇尚正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可弘扬主旋律,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党员干部队伍和党风廉政状况。
参考文献:
[1]蒋国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读好原文领会实质联系实际贯彻落实[N].黑龙江日报,2013-12-28(001).
[2]丁晓武.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基础[J].理论导刊,2008(04).
[3]高巍翔,李斌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工作的基本经验[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6).
[4]郭忠.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法律的社会精神基础[J].法学家,2006(04).
[5]王燕.行政伦理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廉政制度建设研究[D].山西大学,2011.
[6]顾永兴.正确处理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的主辅关系[J].政工学刊,2011(04).
作者简介:王雪婵(1986-),女,中共党员,甘肃高台人,中级采气工,2012年本科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工作于长庆油田气三厂,现任三区综合主任,主要从事作业区党风廉政、思想政治教育、企业文化、信访维稳、保密及综合治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