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于2008年底审定通过了小麦、油菜等2种农作物共56个新品种,现将适宜在河南种植的部分小麦品种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06
品种名称 金麦8号
选育单位 郑州浏虎种子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 周麦12/豫麦49//西安8号
特征特性 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和新麦18略晚。幼苗半匍匐,长势旺,分蘖力较强,春季起身拔节慢,抽穗迟。株高84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宽大下披,茎秆弹性好。穗层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好,黑胚率中等,外观商品性好。平均亩穗数36.8万穗,穗粒数38.2粒,千粒重40.4克。冬季抗寒性较好,较耐倒春寒。抗倒性较好。耐后期高温。叶片功能期长,灌浆充分,成熟较早,熟相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秆锈病,中感纹枯病、赤霉病,中感至高感叶锈病,高感条锈病、白粉病。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6克/升、791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41%、14.25%,湿面筋含量31.2%、31.5%,沉降值29.3毫升、33.5毫升,吸水率66.7%、61.0%,稳定时间2.6分钟、3.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20E.U、324E.U,延伸性14.5厘米、15.6厘米,拉伸面积26.0平方厘米、70.0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2,04千克,比对照1新麦18增产2.23%,比对照2豫麦49增产2.75%,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42.1千克,比对照新麦18增产4.4%。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3.5千克,比对照新麦18增产6.3%。
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高水肥地每亩适宜基本苗16万-18万苗,中水肥地每亩适宜基本苗20万苗。注意防治白粉病和赤霉病。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07
品种名称 漯麦9号
选育单位 河南省漯河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 周麦13号/百农64
特征特性 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和新麦18晚1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苗期长势壮,春季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慢,抽穗早,成穗率较高。株高77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茎秆有蜡质、弹性好,旗叶短宽上冲。穗层厚,穗近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容重中等,黑胚率偏高。穗大码密,结实性较好。平均亩穗数36.5万穗,穗粒数36.9粒,千粒重44.5克。冬季抗寒性较好,耐倒春寒能力弱。抗倒性好。耐后期高温,灌浆较快,熟相好。接种抗病性鉴定:慢叶锈病,中感秆锈病,中感至高感条锈病,高感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部分区试点发生叶枯病。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客重779克/升、792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00%、13.65%,湿面筋含量28.5%、28.8%,沉降值23.9毫升、26.2毫升,吸水率56.1%、57.6%。稳定时间2.6分钟、2.5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94E.U、146E.U,延伸性13.6厘米、15.2厘米,拉伸面积38平方厘米、33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5 2006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1.8千克,比对照1新麦18增产2.87%,比对照2豫麦49号增产3.38%,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38.4千克,比对照新麦18增产3.15%。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7.8千克,比对照新麦18增产712%。
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20万苗。注意防治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08
品种名称 周麦23号
选育单位 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 周麦13号/新麦9号
特征特性 弱春性,中熟,成熟期对照偃展4110晚2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苗期长势壮,春季起身拔节略迟,两极分化快,成穗率中等。株高85厘米左右,株型稍松散,茎秆粗壮,旗叶宽大、上冲。穗层整齐,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卵圆型,饱满度中等,黑胚率稍高。平均亩穗数35.5万穗,穗粒数40.2粒,千粒重44.5克。冬季耐寒性较好,耐倒春寒能力中等。抗倒性较好。较耐后期高温,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慢叶锈病,中感白粉病、纹枯病,高感条锈病、赤霉病、秆锈病。部分区试点发生叶枯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78克/升、78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38%、14.09%,湿面筋含量29.1%、30.0%,沉降值41.1毫升、41.9毫升,吸水率60.1%、59.8%,稳定时间6.4分钟、5.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500E.U、376E.U,延伸性16.8厘米、18.4厘米,拉伸面积110平方厘米、9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4.0千克,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9.1%;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600.9千克,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8.4%、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8.2千克,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8.6%。
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播期10月15~30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4万~18万苗,注意防治锈病和赤霉病。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中高肥力地块中晚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9
品种名称 淮麦21
选育单位 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 淮麦17/豫麦54
特征特性 弱春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偃展4110晚2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强,苗期长势旺,春季起身慢,次生分蘖多,拔节抽穗迟,后期生长快,成穗率偏低。株高85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旗叶宽长、上冲,长相清秀。穗黄绿色,稳近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好,粒较小,黑胚率较低。平均亩穗数39.9万穗,穗粒数39.3粒,千粒重 35.2克。冬季抗寒性好,较耐倒春寒。抗倒性较好。耐后期高温,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叶锈病免疫,中抗条锈病,赤霉病,慢秆锈病,中感纹枯病,高感白粉病。部分区试点发生叶枯病和颖枯病。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00克/升、802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2.71%、12.81%.湿面筋含量27.9%、28%,沉降值30.4毫升、28.4毫升,吸水率58.4%,58.8%,稳定时间3.1分钟、3.0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16E.U、232E.U,延升性16.5厘米、15.7厘米,拉伸面积50平方厘米,51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5~2006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9.31千克。比对照1偃展4110增产0.58%,比对照2豫麦18增产7.82%;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44.4千克,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7.2%。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4.9千克;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4.1%。
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播期10月中下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18万苗。注意防治白粉病和赤霉病。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中高肥力地块中晚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10
品种名称 良星66
选育单位 山东良星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 济91102/济935031
特征特性 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石4185晚0.9天。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苗期长势强,分蘖力较强,两极分化快,成穗率高。株高77厘米左右,株型紧凑,茎秆弹性好,旗叶略宽上举,长相清秀。穗层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饴满度中等。平均亩穗数44.0万穗。穗粒数36.6粒,千粒重39.7克。抗倒性好。抗干热风,落黄好。抗寒性鉴定:抗寒性好。抗病性鉴定:高抗白粉病,中抗秆锈病,慢条锈病,中感纹枯病,高感叶锈病、赤霉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1克/升、816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12%、14_3%.湿面筋含量33.4%、31.4%,沉降值31.5毫升、29.6毫升,吸水率61.9%、58.8%,稳定时间2.7分钟、3.0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34E.U、272E.U,延伸性16.3厘米、16.4厘米,拉伸面积55平方厘米、6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6.5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5.3%;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51.2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6.82%。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3.2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6.58%。
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播期10月5~15日,精播地块每亩基本苗10万~12万苗,半精播地块每亩基本苗15万~20万苗,晚播适当加大播量。注意防治蚜虫、叶锈病、赤霉病。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安阳水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11
品种名称 邢麦6号
选育单位 河北省邢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 冀麦36号/邯6172
特征特性 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石4185晚熟1天。幼苗半匍匐,叶绿色,前期长势稳健,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株高78厘米左右,抽穗前株型紧凑,长相清秀,抽穗后变披,茎秆弹性一般。穗层较厚,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粒色较好,商品性好。平均亩穗数41.6万穗,穗粒数36.8粒,千粒重40.5克。区试田间表现春季抗寒性一般。抗倒性中等。较抗干热风,落黄好。抗寒性鉴定:抗寒性好。抗病性鉴定:中感秆锈病、赤霉病、纹枯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2007年、2008卑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10克/升、816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88%、15.36%.湿面筋含量33.1%、34.1%,沉降值28.6毫升、28.1毫升,吸水率59.7%、58.8%,稳定时间2.0分钟、2.0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39E.U、100E.U,延伸性17.8厘米、15.6厘米,拉伸面积38平方厘米、2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9.3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7.76%;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49.2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6.43%。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0.1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5.95%。
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播期10月10~1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20万苗左右,注意防治蚜虫、白粉病、条锈病,注意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中南部、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水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12
品种名称 金禾9123
选育单位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石家庄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 石4185/92R137//石41855
特征特性 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石4185晚1.4天。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前期长势好,春季发育快,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株高75厘米左右,株型紧凑,茎秆较粗、弹性好,叶片宽大。旗叶上举,干尖明显。穗层较整齐,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硬质,较饱满,籽粒均匀度一般。平均亩穗数41.7万穗。穗粒数37.8粒.千粒重42.0克。抗倒性好。后期对高温有较好耐性,落黄一般。抗寒性鉴定:抗寒性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白粉病免疫,中抗秆锈病,中感纹枯病,中感至高感叶锈病,高感条锈病、赤霉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66克/升,788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53%、13.93%。湿面筋含量31.7%、31.1%,沉降值20.9毫升、18.7毫升,吸水率56.4%、54.5%,稳定时间1.2分钟、1.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91E.U、86E.U,延伸性15.2厘米、12.6厘米,拉伸面积19平方厘米、15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6.4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7.21%;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51.0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6.78%。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3.9千克,比对照石 4185增产6.72%。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10~15日,高水肥地每亩基本苗15万~18万苗,中水肥地每亩基本苗18万~20万苗,注意防治蚜虫和条锈病。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安阳水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13
品种名称 西农928
选育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品种来源 陕229/莱州953
特征特性 弱冬性,中晚熟,全生育期260天左右,成熟期比对照晋麦47号晚1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较强,长势壮,两极分化较快,抽穗较早,成穗率中等。株高85厘米左右,袜型较松散,茎秆蜡质、粗壮、弹性好,叶色灰绿,旗叶上举。穗层整齐,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外观商品性好。平均亩穗数32.4万穗,穗粒数25.5粒,千粒重41.3克,黑胚率1.5%。抗寒性较好,抗倒春寒能力稍弱。抗倒性较好。熟相好。抗旱性鉴定:抗旱性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至中感条锈病,慢叶锈病,高感白粉病、黄矮病、秆锈病。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86克/升、779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51%、16.27%,湿面筋含量32.6%、36.3%,沉降值32.8毫升、48.O毫升,吸水率65.6%、63.2%,稳定时间1.8分钟、3.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08E.U、181E.U,延伸性16.2厘米、181厘米,拉伸面积26平方厘米、48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5~2006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00.44千克,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4.8%;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264.4千克,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3.9%。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91.2千克,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9.6%。
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播期9月15~28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8万~20万苗。施肥氮磷配合,一次性施足底肥,春季一般不追肥。注意防治蚜虫和黄矮病,防止倒春寒。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陕西渭北、山西运城和晋城、河南西部旱薄地种植(黄矮病高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06
品种名称 金麦8号
选育单位 郑州浏虎种子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 周麦12/豫麦49//西安8号
特征特性 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和新麦18略晚。幼苗半匍匐,长势旺,分蘖力较强,春季起身拔节慢,抽穗迟。株高84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宽大下披,茎秆弹性好。穗层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好,黑胚率中等,外观商品性好。平均亩穗数36.8万穗,穗粒数38.2粒,千粒重40.4克。冬季抗寒性较好,较耐倒春寒。抗倒性较好。耐后期高温。叶片功能期长,灌浆充分,成熟较早,熟相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秆锈病,中感纹枯病、赤霉病,中感至高感叶锈病,高感条锈病、白粉病。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6克/升、791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41%、14.25%,湿面筋含量31.2%、31.5%,沉降值29.3毫升、33.5毫升,吸水率66.7%、61.0%,稳定时间2.6分钟、3.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20E.U、324E.U,延伸性14.5厘米、15.6厘米,拉伸面积26.0平方厘米、70.0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2,04千克,比对照1新麦18增产2.23%,比对照2豫麦49增产2.75%,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42.1千克,比对照新麦18增产4.4%。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3.5千克,比对照新麦18增产6.3%。
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高水肥地每亩适宜基本苗16万-18万苗,中水肥地每亩适宜基本苗20万苗。注意防治白粉病和赤霉病。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07
品种名称 漯麦9号
选育单位 河南省漯河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 周麦13号/百农64
特征特性 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和新麦18晚1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苗期长势壮,春季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慢,抽穗早,成穗率较高。株高77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茎秆有蜡质、弹性好,旗叶短宽上冲。穗层厚,穗近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容重中等,黑胚率偏高。穗大码密,结实性较好。平均亩穗数36.5万穗,穗粒数36.9粒,千粒重44.5克。冬季抗寒性较好,耐倒春寒能力弱。抗倒性好。耐后期高温,灌浆较快,熟相好。接种抗病性鉴定:慢叶锈病,中感秆锈病,中感至高感条锈病,高感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部分区试点发生叶枯病。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客重779克/升、792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00%、13.65%,湿面筋含量28.5%、28.8%,沉降值23.9毫升、26.2毫升,吸水率56.1%、57.6%。稳定时间2.6分钟、2.5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94E.U、146E.U,延伸性13.6厘米、15.2厘米,拉伸面积38平方厘米、33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5 2006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1.8千克,比对照1新麦18增产2.87%,比对照2豫麦49号增产3.38%,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38.4千克,比对照新麦18增产3.15%。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7.8千克,比对照新麦18增产712%。
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20万苗。注意防治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08
品种名称 周麦23号
选育单位 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 周麦13号/新麦9号
特征特性 弱春性,中熟,成熟期对照偃展4110晚2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苗期长势壮,春季起身拔节略迟,两极分化快,成穗率中等。株高85厘米左右,株型稍松散,茎秆粗壮,旗叶宽大、上冲。穗层整齐,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卵圆型,饱满度中等,黑胚率稍高。平均亩穗数35.5万穗,穗粒数40.2粒,千粒重44.5克。冬季耐寒性较好,耐倒春寒能力中等。抗倒性较好。较耐后期高温,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慢叶锈病,中感白粉病、纹枯病,高感条锈病、赤霉病、秆锈病。部分区试点发生叶枯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78克/升、78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38%、14.09%,湿面筋含量29.1%、30.0%,沉降值41.1毫升、41.9毫升,吸水率60.1%、59.8%,稳定时间6.4分钟、5.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500E.U、376E.U,延伸性16.8厘米、18.4厘米,拉伸面积110平方厘米、9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4.0千克,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9.1%;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600.9千克,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8.4%、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8.2千克,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8.6%。
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播期10月15~30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4万~18万苗,注意防治锈病和赤霉病。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中高肥力地块中晚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9
品种名称 淮麦21
选育单位 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 淮麦17/豫麦54
特征特性 弱春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偃展4110晚2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强,苗期长势旺,春季起身慢,次生分蘖多,拔节抽穗迟,后期生长快,成穗率偏低。株高85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旗叶宽长、上冲,长相清秀。穗黄绿色,稳近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好,粒较小,黑胚率较低。平均亩穗数39.9万穗,穗粒数39.3粒,千粒重 35.2克。冬季抗寒性好,较耐倒春寒。抗倒性较好。耐后期高温,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叶锈病免疫,中抗条锈病,赤霉病,慢秆锈病,中感纹枯病,高感白粉病。部分区试点发生叶枯病和颖枯病。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00克/升、802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2.71%、12.81%.湿面筋含量27.9%、28%,沉降值30.4毫升、28.4毫升,吸水率58.4%,58.8%,稳定时间3.1分钟、3.0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16E.U、232E.U,延升性16.5厘米、15.7厘米,拉伸面积50平方厘米,51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5~2006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9.31千克。比对照1偃展4110增产0.58%,比对照2豫麦18增产7.82%;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44.4千克,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7.2%。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4.9千克;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4.1%。
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播期10月中下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18万苗。注意防治白粉病和赤霉病。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中高肥力地块中晚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10
品种名称 良星66
选育单位 山东良星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 济91102/济935031
特征特性 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石4185晚0.9天。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苗期长势强,分蘖力较强,两极分化快,成穗率高。株高77厘米左右,株型紧凑,茎秆弹性好,旗叶略宽上举,长相清秀。穗层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饴满度中等。平均亩穗数44.0万穗。穗粒数36.6粒,千粒重39.7克。抗倒性好。抗干热风,落黄好。抗寒性鉴定:抗寒性好。抗病性鉴定:高抗白粉病,中抗秆锈病,慢条锈病,中感纹枯病,高感叶锈病、赤霉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1克/升、816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12%、14_3%.湿面筋含量33.4%、31.4%,沉降值31.5毫升、29.6毫升,吸水率61.9%、58.8%,稳定时间2.7分钟、3.0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34E.U、272E.U,延伸性16.3厘米、16.4厘米,拉伸面积55平方厘米、6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6.5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5.3%;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51.2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6.82%。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3.2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6.58%。
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播期10月5~15日,精播地块每亩基本苗10万~12万苗,半精播地块每亩基本苗15万~20万苗,晚播适当加大播量。注意防治蚜虫、叶锈病、赤霉病。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安阳水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11
品种名称 邢麦6号
选育单位 河北省邢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 冀麦36号/邯6172
特征特性 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石4185晚熟1天。幼苗半匍匐,叶绿色,前期长势稳健,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株高78厘米左右,抽穗前株型紧凑,长相清秀,抽穗后变披,茎秆弹性一般。穗层较厚,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粒色较好,商品性好。平均亩穗数41.6万穗,穗粒数36.8粒,千粒重40.5克。区试田间表现春季抗寒性一般。抗倒性中等。较抗干热风,落黄好。抗寒性鉴定:抗寒性好。抗病性鉴定:中感秆锈病、赤霉病、纹枯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2007年、2008卑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10克/升、816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88%、15.36%.湿面筋含量33.1%、34.1%,沉降值28.6毫升、28.1毫升,吸水率59.7%、58.8%,稳定时间2.0分钟、2.0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39E.U、100E.U,延伸性17.8厘米、15.6厘米,拉伸面积38平方厘米、2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9.3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7.76%;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49.2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6.43%。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0.1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5.95%。
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播期10月10~1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20万苗左右,注意防治蚜虫、白粉病、条锈病,注意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中南部、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水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12
品种名称 金禾9123
选育单位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石家庄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 石4185/92R137//石41855
特征特性 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石4185晚1.4天。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前期长势好,春季发育快,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株高75厘米左右,株型紧凑,茎秆较粗、弹性好,叶片宽大。旗叶上举,干尖明显。穗层较整齐,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硬质,较饱满,籽粒均匀度一般。平均亩穗数41.7万穗。穗粒数37.8粒.千粒重42.0克。抗倒性好。后期对高温有较好耐性,落黄一般。抗寒性鉴定:抗寒性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白粉病免疫,中抗秆锈病,中感纹枯病,中感至高感叶锈病,高感条锈病、赤霉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66克/升,788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53%、13.93%。湿面筋含量31.7%、31.1%,沉降值20.9毫升、18.7毫升,吸水率56.4%、54.5%,稳定时间1.2分钟、1.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91E.U、86E.U,延伸性15.2厘米、12.6厘米,拉伸面积19平方厘米、15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6.4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7.21%;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51.0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6.78%。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3.9千克,比对照石 4185增产6.72%。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10~15日,高水肥地每亩基本苗15万~18万苗,中水肥地每亩基本苗18万~20万苗,注意防治蚜虫和条锈病。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安阳水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13
品种名称 西农928
选育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品种来源 陕229/莱州953
特征特性 弱冬性,中晚熟,全生育期260天左右,成熟期比对照晋麦47号晚1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较强,长势壮,两极分化较快,抽穗较早,成穗率中等。株高85厘米左右,袜型较松散,茎秆蜡质、粗壮、弹性好,叶色灰绿,旗叶上举。穗层整齐,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外观商品性好。平均亩穗数32.4万穗,穗粒数25.5粒,千粒重41.3克,黑胚率1.5%。抗寒性较好,抗倒春寒能力稍弱。抗倒性较好。熟相好。抗旱性鉴定:抗旱性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至中感条锈病,慢叶锈病,高感白粉病、黄矮病、秆锈病。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86克/升、779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51%、16.27%,湿面筋含量32.6%、36.3%,沉降值32.8毫升、48.O毫升,吸水率65.6%、63.2%,稳定时间1.8分钟、3.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08E.U、181E.U,延伸性16.2厘米、181厘米,拉伸面积26平方厘米、48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5~2006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00.44千克,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4.8%;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264.4千克,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3.9%。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91.2千克,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9.6%。
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播期9月15~28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8万~20万苗。施肥氮磷配合,一次性施足底肥,春季一般不追肥。注意防治蚜虫和黄矮病,防止倒春寒。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陕西渭北、山西运城和晋城、河南西部旱薄地种植(黄矮病高发区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