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习惯把学习有困难或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叫做后进生。不管“后进生”这种叫法恰当与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他们确实需要更多的关注,帮助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即使他们“前进”。一、公正,能打开“后进”生的心灵之门。 二、尊重,是“后进”生前进的动力。 三、激励,是“后进”生前进的催化剂。 我认为,所谓的“后进”生是与“先进”生相比较而产生的,他们可以随着时间、地点、环境的不同而改变。
【关键词】公正; 机会均等; 有理说理; 人人有责; 尊重; 动力; 激励; 催化剂
一个班集体一般由30-50名学生组成。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的遗传因素、生活环境各不一样,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道德观念、意志能力等都会各有特点。学习方面,学生有的学习主动性、学习能力比较强,学习兴趣浓厚,相反,有的对学习缺乏兴趣,有的想学习,但无论学什么领悟得别人慢,这就是学习上有困难的群体;品德修养方面,学生有的性情稳重、处事稳健、言行得体,而有的在生活中有不良的习惯,甚至有过失的行为。我们习惯把这些学习有困难或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叫做后进生。
不管“后进生”这种叫法恰当与否。教育教学实践中,班里面这些学习有困难的、生活中有不良习惯的学生确实需要更多的关注,以鼓励他们热爱生活,帮助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即使他们“前进”。作为班主任,怎么样引导,才让这些学生进步呢?
1公正,能打开“后进”生的心灵之门
崇尚公正是人们普遍的心理需求。公正,不仅我们成年人需要,小学生同样需要。有人以“我心目中最佳班主任”为题作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公正无私,对学生一视同仁”排在最佳班主任应具备的各项因素之首。这表明了学生对教育公正的迫切需求。因此,作为班主任,一定要以公正为标尺,对学生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才会受到学生的信任、尊敬,学生才会对你敞开心扉。
1.1课堂上机会均等。
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人和发展人。因此,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是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的对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课堂活动,是每个学生不可剥夺的权利。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一个人而言,思考与讲述是一种道德的尊严。”课堂是学生获得机会,赢得尊严与自信的重要场所。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应该给学生平等的机会。例如:难度大问题,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解决,难度不大的问题,我就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解决。对那些少言寡语、或有畏难心理的学生,我则采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动他们大胆读书、发言。他们书读得不流利,或者讲述得不清楚,我告诉他们这是正常现象,不懂,不会——正是他们来学校读书的原因。不管哪个学生都是通过一天天地练,一点点地学,才能从不懂学到懂,从不会学到会的。我尽力从一言一行中体现平等的教育理念,让“后进”生感觉到自己跟其他同学一样,是课堂上的主人。
1.2处理事情上有理说理。
小学生所谓的事情,大至都是诸如:他要了她的笔或书;他不小心他碰了一下,他“奋起反击”;他超过了“三八线”,她捏了他一把;两个好朋友为一句话吵了架;几个人一起兴高采烈地玩着玩着,突然就打了起来……在我们大人看来,这都是鸡毛蒜皮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对于几岁、十几岁的孩子则不同,这些事如果处理不好,会伤害他们的感情、自尊心、自信心。碰到学生之间有问题、闹矛盾,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不管是“先进”生,还是“后进”生,我都会让双方当事人当面陈述事情的经过,分析对错,做到不偏不倚,有理说理。班主任只有办事公道,没有亲疏之分,学生才会信服。尤其是自卑心理较重的“后进”生,只有让他心服口服了,他才会觉得老师是可以信赖的,才会听从你的教导,才会跟你说心里话。
1.3班集体建设人人有责。
世上没有哪两片叶子的完全相同的。植物界有这样一种现象,植物相邻的两片叶子总是不相重叠,这样,同枝条上的叶子互不遮挡,这就是叶镶嵌。叶镶嵌现象有利于每片叶子接受阳光的照射。如果一个班级好比一株植物,学生就是其枝条上叶片。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遵循“叶镶嵌”规则——像每片叶子那样,都充分接受阳光的照射。我在班集体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创设角色情境法,赋予每个学生适当的角色,让每一个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例如,我把班里的事分成纪律、学习、文体、卫生、财物等五类承包给学生,并分清班主任的事、班干部的事、承包人的事、天天做的事,实行工作指派与自愿认领相结合。做到班里的人,人人有事做,班里的事,事事有人做。让每个学生都在其中充当适合自己的角色,在完成角色任务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发展能力。同时,“后进”生在表现自己的机会中,不知不觉地树立了信心,从而产生一种自控的力量。
2尊重,是“后进”生前进的动力
有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智商,更取决于他的情商。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后进”生也不例外,不论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还是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他们期待别人理解、尊重他们,期待别人相信他们能行,能进步。所以,班主任对待“后进”生,应该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情感,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的需要。如我班学生黄亮是个精力充沛、好讲哥义气、缺乏耐心的学生。不时闹出些出格的事来,令家长伤透了脑筋。他入选了学校篮球队,但他父母不同意他打球,理由是他是六年级学生,面临升学考试,他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补课,以把前面没学好的知识补上来,而打球会占用学习的时间。他为此大吵大闹,事事跟家长做对。我告诉他我理解他的爱好,也相信他会努力打好球,为自己争气,为学校争光。并答应帮助说服他父母。结果他打球、学习两不误,学习非常主动,看书、写作业不再需要老师、家长操心,成绩提高得出奇的快。只要班主任本着“人无完人”的信念,将心比心,理解和尊重学生,在合适的环境,“后进”生会发挥最大的潜能。
3激励,是“后进”生前进的催化剂 美国心理学家普·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实业家史考伯说:“对于发掘别人的长处,夸赞及鼓励是最好的方法。”我们成年人尚且需要别人的认同,别人的欣赏,别人的赞美,何况小孩子呢?哲学家罗素深信:“明智的表扬对孩子们的作用如同阳光对于花朵。”我刚接一年级时,有个学生叫陆李超,他来自一个破碎的家庭,刚出生不久,父亲就因犯了抢劫罪被判了刑,进了监狱,奶奶言行粗野,头脑简单,因一些矛盾把他的妈妈赶出了家门。他只好跟奶奶一起生活。他从上幼儿园起就学会偷东西,同学的笔、书、零食、玩具,只要一不留意,一眨眼功夫,他就拿到手。有一次,一位家长让孩子拿了二十多元钱来交早餐费,那孩子刚到教室几分钟,他就把钱偷到手了。作为一个六岁多的孩子,他偷窃的胆量和手段真不可小瞧。而学习呢,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但是,我想他毕竟还只是个小孩子,并非达到十恶不赫的程度。于是,我一面哄他,观察他,一面耐心地教他识字,当他会写自己名字的时候,我在班上表扬了他,当时我发现他的脸上溢满了喜悦——他有期待心理。以后的日子里,虽然他身上不好的言行时有反复的现象,但却也在慢慢地进步着,到他读二年级时,为了激励他,我私下里说服全班学生推荐他加入少先队。记得当班长提到他的名字,全班同学一齐举手同意时,他竟然热泪盈眶。从那时起,他不但改掉了偷东西的毛病,而且拾到钱还主动交给了老师。鼓励和表扬是一剂良方,能使学生获益匪浅。它是一缕春风,能扬起信心的风帆;它是一泓清泉,能滋润绝望的心灵。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黄丽福、蒙丽两位女孩子同时转学到我的班里,她们有许多共同点:大胆泼辣、身强体壮、掌握基础知识少、课堂纪律差。我利用她们敢说敢为的特点,指派她们当劳动组长和一起负责带女同学练习打篮球。结果她们工作得有声有色。不久,蒙丽就被全班同学推选为主管劳动的班长,黄丽福当上了篮球队长、乒乓球队长。老师、同学的信任,推动她们努力学习。
一个完整的人,需要鼓励,鼓励,再鼓励,这种赏识是一个人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源泉,但仅仅有鼓励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向歧途。所以在给予学生鼓励的时候,应该掌握好度,同时,还应该有约束的力量来平衡。梁吉靖同学是班里具有双重、矛盾性格的孩子,他既大方又小气,既任性又懂事,既老成又很率真。他高兴时,有好吃好玩的乐于与同学分享。他任性或者小气时,惹出了不少的事端:课堂上吵闹、打人、骂人、放学后在街上闲逛。做错了事后,他从来不先在自己身上找错,而是如急风暴雨一样迅猛般地发脾气,大哭大闹,然后就气冲冲地往外跑。刚开始时,我担心他跑去外面去不安全,于是慢声细语地哄。他拿准我的心理,变本加厉,不但哭闹,甚至还甩东西。我抓住他渴望引人注意的心理,故意冷落他。作文是他的强项,每次的作文欣赏课,他都出尽了风头。一天早上,他强行抢同学的球,人家不给就打了人,嚎啕大哭来个恶人先告状。我安慰被打的学生,就是不理他,由他哭个够。他见我不理不睬,觉得哭得没趣,就讪讪地回教室。那天下午刚好是作文欣赏课。得个A﹢的他胸有成竹地把手举得高高的,我把目光一次次地扫过了他,就不点到他的名。下课后,他按奈不住,急匆匆地来找我问原因。我趁机摆事实,给他自己评评哪些是做得好的,哪些事是做得不好的,应该发扬哪些,应该克服哪些。从那以后,他慢慢学着自制。
我认为,所谓的“后进”生是“先进”生相比较而产生的,他们可以随着时间、地点、环境的不同而改变。
参考文献
[1]俞文钊. 《管理心理学》.
[2]缪兴锋.《激励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公正; 机会均等; 有理说理; 人人有责; 尊重; 动力; 激励; 催化剂
一个班集体一般由30-50名学生组成。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的遗传因素、生活环境各不一样,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道德观念、意志能力等都会各有特点。学习方面,学生有的学习主动性、学习能力比较强,学习兴趣浓厚,相反,有的对学习缺乏兴趣,有的想学习,但无论学什么领悟得别人慢,这就是学习上有困难的群体;品德修养方面,学生有的性情稳重、处事稳健、言行得体,而有的在生活中有不良的习惯,甚至有过失的行为。我们习惯把这些学习有困难或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叫做后进生。
不管“后进生”这种叫法恰当与否。教育教学实践中,班里面这些学习有困难的、生活中有不良习惯的学生确实需要更多的关注,以鼓励他们热爱生活,帮助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即使他们“前进”。作为班主任,怎么样引导,才让这些学生进步呢?
1公正,能打开“后进”生的心灵之门
崇尚公正是人们普遍的心理需求。公正,不仅我们成年人需要,小学生同样需要。有人以“我心目中最佳班主任”为题作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公正无私,对学生一视同仁”排在最佳班主任应具备的各项因素之首。这表明了学生对教育公正的迫切需求。因此,作为班主任,一定要以公正为标尺,对学生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才会受到学生的信任、尊敬,学生才会对你敞开心扉。
1.1课堂上机会均等。
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人和发展人。因此,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是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的对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课堂活动,是每个学生不可剥夺的权利。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一个人而言,思考与讲述是一种道德的尊严。”课堂是学生获得机会,赢得尊严与自信的重要场所。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应该给学生平等的机会。例如:难度大问题,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解决,难度不大的问题,我就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解决。对那些少言寡语、或有畏难心理的学生,我则采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动他们大胆读书、发言。他们书读得不流利,或者讲述得不清楚,我告诉他们这是正常现象,不懂,不会——正是他们来学校读书的原因。不管哪个学生都是通过一天天地练,一点点地学,才能从不懂学到懂,从不会学到会的。我尽力从一言一行中体现平等的教育理念,让“后进”生感觉到自己跟其他同学一样,是课堂上的主人。
1.2处理事情上有理说理。
小学生所谓的事情,大至都是诸如:他要了她的笔或书;他不小心他碰了一下,他“奋起反击”;他超过了“三八线”,她捏了他一把;两个好朋友为一句话吵了架;几个人一起兴高采烈地玩着玩着,突然就打了起来……在我们大人看来,这都是鸡毛蒜皮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对于几岁、十几岁的孩子则不同,这些事如果处理不好,会伤害他们的感情、自尊心、自信心。碰到学生之间有问题、闹矛盾,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不管是“先进”生,还是“后进”生,我都会让双方当事人当面陈述事情的经过,分析对错,做到不偏不倚,有理说理。班主任只有办事公道,没有亲疏之分,学生才会信服。尤其是自卑心理较重的“后进”生,只有让他心服口服了,他才会觉得老师是可以信赖的,才会听从你的教导,才会跟你说心里话。
1.3班集体建设人人有责。
世上没有哪两片叶子的完全相同的。植物界有这样一种现象,植物相邻的两片叶子总是不相重叠,这样,同枝条上的叶子互不遮挡,这就是叶镶嵌。叶镶嵌现象有利于每片叶子接受阳光的照射。如果一个班级好比一株植物,学生就是其枝条上叶片。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遵循“叶镶嵌”规则——像每片叶子那样,都充分接受阳光的照射。我在班集体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创设角色情境法,赋予每个学生适当的角色,让每一个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例如,我把班里的事分成纪律、学习、文体、卫生、财物等五类承包给学生,并分清班主任的事、班干部的事、承包人的事、天天做的事,实行工作指派与自愿认领相结合。做到班里的人,人人有事做,班里的事,事事有人做。让每个学生都在其中充当适合自己的角色,在完成角色任务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发展能力。同时,“后进”生在表现自己的机会中,不知不觉地树立了信心,从而产生一种自控的力量。
2尊重,是“后进”生前进的动力
有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智商,更取决于他的情商。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后进”生也不例外,不论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还是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他们期待别人理解、尊重他们,期待别人相信他们能行,能进步。所以,班主任对待“后进”生,应该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情感,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的需要。如我班学生黄亮是个精力充沛、好讲哥义气、缺乏耐心的学生。不时闹出些出格的事来,令家长伤透了脑筋。他入选了学校篮球队,但他父母不同意他打球,理由是他是六年级学生,面临升学考试,他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补课,以把前面没学好的知识补上来,而打球会占用学习的时间。他为此大吵大闹,事事跟家长做对。我告诉他我理解他的爱好,也相信他会努力打好球,为自己争气,为学校争光。并答应帮助说服他父母。结果他打球、学习两不误,学习非常主动,看书、写作业不再需要老师、家长操心,成绩提高得出奇的快。只要班主任本着“人无完人”的信念,将心比心,理解和尊重学生,在合适的环境,“后进”生会发挥最大的潜能。
3激励,是“后进”生前进的催化剂 美国心理学家普·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实业家史考伯说:“对于发掘别人的长处,夸赞及鼓励是最好的方法。”我们成年人尚且需要别人的认同,别人的欣赏,别人的赞美,何况小孩子呢?哲学家罗素深信:“明智的表扬对孩子们的作用如同阳光对于花朵。”我刚接一年级时,有个学生叫陆李超,他来自一个破碎的家庭,刚出生不久,父亲就因犯了抢劫罪被判了刑,进了监狱,奶奶言行粗野,头脑简单,因一些矛盾把他的妈妈赶出了家门。他只好跟奶奶一起生活。他从上幼儿园起就学会偷东西,同学的笔、书、零食、玩具,只要一不留意,一眨眼功夫,他就拿到手。有一次,一位家长让孩子拿了二十多元钱来交早餐费,那孩子刚到教室几分钟,他就把钱偷到手了。作为一个六岁多的孩子,他偷窃的胆量和手段真不可小瞧。而学习呢,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但是,我想他毕竟还只是个小孩子,并非达到十恶不赫的程度。于是,我一面哄他,观察他,一面耐心地教他识字,当他会写自己名字的时候,我在班上表扬了他,当时我发现他的脸上溢满了喜悦——他有期待心理。以后的日子里,虽然他身上不好的言行时有反复的现象,但却也在慢慢地进步着,到他读二年级时,为了激励他,我私下里说服全班学生推荐他加入少先队。记得当班长提到他的名字,全班同学一齐举手同意时,他竟然热泪盈眶。从那时起,他不但改掉了偷东西的毛病,而且拾到钱还主动交给了老师。鼓励和表扬是一剂良方,能使学生获益匪浅。它是一缕春风,能扬起信心的风帆;它是一泓清泉,能滋润绝望的心灵。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黄丽福、蒙丽两位女孩子同时转学到我的班里,她们有许多共同点:大胆泼辣、身强体壮、掌握基础知识少、课堂纪律差。我利用她们敢说敢为的特点,指派她们当劳动组长和一起负责带女同学练习打篮球。结果她们工作得有声有色。不久,蒙丽就被全班同学推选为主管劳动的班长,黄丽福当上了篮球队长、乒乓球队长。老师、同学的信任,推动她们努力学习。
一个完整的人,需要鼓励,鼓励,再鼓励,这种赏识是一个人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源泉,但仅仅有鼓励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向歧途。所以在给予学生鼓励的时候,应该掌握好度,同时,还应该有约束的力量来平衡。梁吉靖同学是班里具有双重、矛盾性格的孩子,他既大方又小气,既任性又懂事,既老成又很率真。他高兴时,有好吃好玩的乐于与同学分享。他任性或者小气时,惹出了不少的事端:课堂上吵闹、打人、骂人、放学后在街上闲逛。做错了事后,他从来不先在自己身上找错,而是如急风暴雨一样迅猛般地发脾气,大哭大闹,然后就气冲冲地往外跑。刚开始时,我担心他跑去外面去不安全,于是慢声细语地哄。他拿准我的心理,变本加厉,不但哭闹,甚至还甩东西。我抓住他渴望引人注意的心理,故意冷落他。作文是他的强项,每次的作文欣赏课,他都出尽了风头。一天早上,他强行抢同学的球,人家不给就打了人,嚎啕大哭来个恶人先告状。我安慰被打的学生,就是不理他,由他哭个够。他见我不理不睬,觉得哭得没趣,就讪讪地回教室。那天下午刚好是作文欣赏课。得个A﹢的他胸有成竹地把手举得高高的,我把目光一次次地扫过了他,就不点到他的名。下课后,他按奈不住,急匆匆地来找我问原因。我趁机摆事实,给他自己评评哪些是做得好的,哪些事是做得不好的,应该发扬哪些,应该克服哪些。从那以后,他慢慢学着自制。
我认为,所谓的“后进”生是“先进”生相比较而产生的,他们可以随着时间、地点、环境的不同而改变。
参考文献
[1]俞文钊. 《管理心理学》.
[2]缪兴锋.《激励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