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轰”的一声,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站了起来。
你能想象那样的画面吗?就在前一秒,他们还手捧爆米花,眼眉上挑地彼此开着玩笑,然而下一秒,就已经笔直地立正站好了。爆米花和可乐罐统统立在了脚边,然后又有两三个人像忽然想起了什么似的,偷偷低头抻了抻压皱的衣角。
“去印度看一场宝莱坞电影”,这是我早在出发之前就已经拟定好了的旅行愿望之一。于是,在抵达印度的第二个晚上,我们就来到了位于新德里市中心的一家电影院。
提起印度电影,有多少人是被那部令人笑中带泪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启蒙的?反正我是,而且只要一想起它,我的脑海里立马就蹦出那群学生在校园里歌舞的片段。“阿利兹well”,他们在大澡堂里又唱又跳;“阿利兹well”,他们在校园里又蹦又叫;“阿利兹well”,他们扮着鬼脸对着镜头摇头晃脑……直到我把这部电影看到第6遍,才惊奇地发现,他们唱的并不是“阿利兹well”,而是“all is well”。原来,他们唱的是印度版的《都挺好》。总之,古怪的英语发音、欢乐的音乐歌舞、说不完的阶层差异以及绕不开的生活与梦想,这些杂乱的标签如同印度菜肴里最常见的masala调料,共同合成了我对印度电影的印象。至于那些“玛丽苏”式的情节和“开挂技能”,在电影幻境中都是很容易实现的英雄梦想。
电影还没开始,刚刚落座的人群却忽然站了起来,我们不明就里、有些发蒙。我伸长脖子看了看,前面也没有谁在指挥啊,都站起来干吗?难不成这是一场明星见面会?毕竟要入乡随俗,于是我们也站了起来。正当我疑惑时,银幕上忽然出现了一面带有动画效果的印度国旗,正在“迎风”飘扬。紧接着,悠扬的印度国歌响起,人们开始放声齐唱。
很难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准确地描摹我当时的内心感受,意外和惊讶都有,甚至还有一点点慌乱,但随之而来的,却是细密的感动,像金黄的糖浆浸渍印度奶酪球一般,一点点浸渍着我的心。任何时候,国民表现出的对于国旗乃至整个国家的温情与敬意,都很让人动容。
国歌唱毕,距离票面上的时间已经过去20分钟了,后来我才搞明白,电影票上的时间并不是电影播放的时间,而是开始入场的时间。
孟买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之后,印度的公共场所全部实行安检,不仅男女分开,还经常要求开包检查。电影院的安检更加严格,任何水和食物都不能带进去,我们在由拉帘隔开的女士安检棚里被检查了半天,最后就连压在背包角落里的碎曲奇都被翻了出来。说也奇怪,外面的东西不让带,电影院里却可以售卖各种饮料和餐食。而且现场的工作人员对此非常支持,服务生甚至会在电影开场以后仍然不断地跑进跑出,在放映厅内递送食物。放映厅里弥漫着浓郁的油炸气味,让人非常容易出戏。这哪里是电影院,简直是一个黑咕隆咚、配了一块大银幕的集市啊!
国歌唱了,吃喝也送来了,这回该开场了吧?没想到这还不算完,电影放映前还有好几条长长的公益广告等着呢!画面里,演过《厕所英雄》和《印度合伙人》的阿克谢·库玛尔决绝地摁灭了手头的香烟,然后举起另一只手里的卫生护垫,幸福地微笑。我们听不懂印地语,画面传递的意思大概是:少抽几包烟,就能省下钱来为太太买几包护垫……总之,这些广告的信息量非常大,禁烟、合理开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倡导晚婚……全有了。
想不到来印度看一场电影,竟然还有这样的“开场彩蛋”。现在我们已经不在乎正片什么时候开始了,反正也没有字幕,剧情全由想象力配合着画面在脑中进行二度创作。更何况在印度,电影院里的观众可比电影本身有趣多了!
放映厅的内部和中国的基本类似,只是规模更大,座椅更多,而且座椅还依据位置和舒适程度进行分类,票价也因此分为3~5种。
我们看的是当时正在印度国内热映的史诗大片《塔纳吉:无名勇士》,光看片名你就知道,这一定是一部像《巴霍巴利王》一样的动作大片。果然,电影开场没多久,现场的观众就已经沸腾了。塔纳吉用箭射碎的瓦罐如同导弹一般,对敌人穷追不舍。他本人更是如天神附体,仅凭一根粗麻绳,就飞出了连乘坐飞行器都无法达到的效果……
现场观众的情绪也和塔纳吉的命运紧紧系在了一起:塔纳吉受傷,他们哀叹连连;塔纳吉被排挤,他们发出一阵又一阵嘘声;塔纳吉赢了,他们鼓掌尖叫;塔纳吉的漂亮妻子出场,影院里又吹起了口哨……代表正义一方的塔纳吉衣着素白,目光迷人深邃,像总有什么心事要说;象征黑恶势力的首领通体黢黑,狠起来咬牙切齿,坏得“明目张胆”。总之,这部电影的戏全在演员脸上,他们简直是在用演话剧的方式演电影。因此,即便我们听不懂印地语,也没有字幕,却也能看个八九不离十。影片的最后,塔纳吉在断了一只胳膊、流血不止的情况下,徒手将一头大象推下了悬崖,放映厅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印度电影的时长通常比较长,所以会有20分钟的中场休息时间。人们倒也没闲着,尽力开发各个角落,纷纷在灯光明亮的室内戴起墨镜,摆出各种姿势自拍。
印度电影院里的观众,实在是太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