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就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质,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等进行探讨。
关键词:驱动;活动;带动;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14-0047-02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覆盖了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知识、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信息技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等,知识的覆盖量极大。那么,该如何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更容易地接受、更轻松地学好这门课呢?
一、任务驱动——变被动为主动,化零散为系统
任务驱动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认为,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促进学习者积极建构意义。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习过程创建必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现意义学习(即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机械记忆)。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很适于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合理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而且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营造良好的氛围。在教学中,教师根据课本的内容,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任务,同时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和指导,如告诉学生要完成这一任必须要掌握哪些知识,应该采取怎样的步骤,如何获取资料等。然后,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掌握学习内容。例如,在学习电子信箱的使用时,我只是对电子信箱的工作原理作了简单的介绍,告诉学生哪些网站提供免费电子信箱,告诉学生我的电子信箱地址。然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信箱给我发一个电子邮件。学生们根据我给他们提供的支持材料,经过阅读教材、互相讨论等,都完成了任务。
经过实践,我发现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不再把学习当作负担,而是有意义有趣味的活动。同时,通过“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还可以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整合起来,形成系统。
二、“演、议”活动——变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但在信息技术课中涉及大量的名词,如:超文本、位图、矢量图等,这些名词不但抽象,而且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非常陌生,甚至如同天书,仅靠教师讲解学生会感到很枯燥,没有学习兴趣。在涉及这些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活动课,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例如,可以选择适当的教材内容,事先告诉学生教学目标,让学生自己扮演老师,自己组织上课。这样,学生就会按照自己的理解程度备好课,并以自己最好的教学方式扮演“小老师”。还可以让学生编成小品、小故事等形式,在课堂上表演。这样,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信息技术课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抽象的名词经过学生的演绎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变得灵动活泼、具体形象,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让模糊、枯燥的理论课通过大家的议论变得清晰、生动、有趣。
三、“高手”带动——变“大班”为“小班”,化“单兵作战”为“集团出击”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估计没有哪个学科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方面有信息技术课这样明显。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信息技术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习有困难。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学内容太浅了,基础好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点,基础差的学生便不能接受。为了解决这个实际矛盾,可以采取 “高手”带动,分组合作学习、小组协作共享的教学方式。
具体方法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编组,推选基础较好的“高手”做小组长,上课时由小组长负责检查、指导组员的学习。特别是在操作课上,当有些基础差的同学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程时,就由小组长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负责带动小组全体成员,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掌握学习内容。在完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任务时,不仅要求同组同学要互帮互助,组与组之间也要利用局域网的便利,进行资源共享。这样,原本班级容量较大,给教师教学造成一定困难的“大班”就被分化成了一个个“小班”,教师也由一个人的“单兵作战”变成了有多个助手的“集团出击”。容易“无事生非”的“高手”们变成了积极主动的“小忙人”,基础差的同学也不用再发愁完不成学习任务。这种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教学目的,学生也各得其所,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让学生懂得了协作的重要性,培养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
例如,“网页制作”所涉及的知识很多,解决的办法也很多。在教学中,我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一名“高手”当组长,然后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完成一个主题网页的制作。布置完后,每个小组立即行动起来,他们既有明确分工,又相互协作。在“高手”的带动下,设计页面、查找资料、文字,紧张而又有序。我只是在学生遇到的问题时加以点拨。通过共同努力,学生们不但顺利制作好网页,而且各具特色,充分显示出同学们的个性特点。小组之间的共享更使他们体会到了获得知识的喜悦和自豪,体会到了集体智慧的力量。
四、结束语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自主地设计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能极大地让信息技术这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真正发挥出它的优势,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巩固,让学生在学习中“动”起来,让信息技术课“动”起来,才能切实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驱动;活动;带动;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14-0047-02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覆盖了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知识、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信息技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等,知识的覆盖量极大。那么,该如何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更容易地接受、更轻松地学好这门课呢?
一、任务驱动——变被动为主动,化零散为系统
任务驱动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认为,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促进学习者积极建构意义。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习过程创建必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现意义学习(即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机械记忆)。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很适于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合理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而且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营造良好的氛围。在教学中,教师根据课本的内容,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任务,同时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和指导,如告诉学生要完成这一任必须要掌握哪些知识,应该采取怎样的步骤,如何获取资料等。然后,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掌握学习内容。例如,在学习电子信箱的使用时,我只是对电子信箱的工作原理作了简单的介绍,告诉学生哪些网站提供免费电子信箱,告诉学生我的电子信箱地址。然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信箱给我发一个电子邮件。学生们根据我给他们提供的支持材料,经过阅读教材、互相讨论等,都完成了任务。
经过实践,我发现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不再把学习当作负担,而是有意义有趣味的活动。同时,通过“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还可以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整合起来,形成系统。
二、“演、议”活动——变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但在信息技术课中涉及大量的名词,如:超文本、位图、矢量图等,这些名词不但抽象,而且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非常陌生,甚至如同天书,仅靠教师讲解学生会感到很枯燥,没有学习兴趣。在涉及这些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活动课,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例如,可以选择适当的教材内容,事先告诉学生教学目标,让学生自己扮演老师,自己组织上课。这样,学生就会按照自己的理解程度备好课,并以自己最好的教学方式扮演“小老师”。还可以让学生编成小品、小故事等形式,在课堂上表演。这样,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信息技术课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抽象的名词经过学生的演绎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变得灵动活泼、具体形象,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让模糊、枯燥的理论课通过大家的议论变得清晰、生动、有趣。
三、“高手”带动——变“大班”为“小班”,化“单兵作战”为“集团出击”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估计没有哪个学科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方面有信息技术课这样明显。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信息技术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习有困难。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学内容太浅了,基础好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点,基础差的学生便不能接受。为了解决这个实际矛盾,可以采取 “高手”带动,分组合作学习、小组协作共享的教学方式。
具体方法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编组,推选基础较好的“高手”做小组长,上课时由小组长负责检查、指导组员的学习。特别是在操作课上,当有些基础差的同学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程时,就由小组长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负责带动小组全体成员,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掌握学习内容。在完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任务时,不仅要求同组同学要互帮互助,组与组之间也要利用局域网的便利,进行资源共享。这样,原本班级容量较大,给教师教学造成一定困难的“大班”就被分化成了一个个“小班”,教师也由一个人的“单兵作战”变成了有多个助手的“集团出击”。容易“无事生非”的“高手”们变成了积极主动的“小忙人”,基础差的同学也不用再发愁完不成学习任务。这种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教学目的,学生也各得其所,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让学生懂得了协作的重要性,培养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
例如,“网页制作”所涉及的知识很多,解决的办法也很多。在教学中,我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一名“高手”当组长,然后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完成一个主题网页的制作。布置完后,每个小组立即行动起来,他们既有明确分工,又相互协作。在“高手”的带动下,设计页面、查找资料、文字,紧张而又有序。我只是在学生遇到的问题时加以点拨。通过共同努力,学生们不但顺利制作好网页,而且各具特色,充分显示出同学们的个性特点。小组之间的共享更使他们体会到了获得知识的喜悦和自豪,体会到了集体智慧的力量。
四、结束语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自主地设计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能极大地让信息技术这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真正发挥出它的优势,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巩固,让学生在学习中“动”起来,让信息技术课“动”起来,才能切实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