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解说词,是在电视屏幕上运用有声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明创作意图,阐明创作思想,并最终作用于观众听觉的一种重要语言形态。与纯文字作品不同,电视解说词最终要与电视画面结合,形成特定的屏幕语言与观众见面。好的专题片往往是优秀解说词与蕴含丰富画面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解说词; 运用;电视专题;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1
一、解说词与画面的关系
在电视专题片中,解说词与电视画面是互为作用、相互补充和印证的关系。虽然专题片的解说词基本功能是对画面内容的文字解释和说明,但它与电视画面是不可分离的。任何一部专题片的解说词离开了画面都是支离破碎的,任何一部缺少解说的专题片也往往是理解不够深刻的画面组合,形成不了主线明确统一、思想内涵深刻的艺术整体。尽管有些风光专题片没有画面解说词,但它有一个具有主题内涵的音乐,换一个角度说,音乐也是解说词的一种形式,起到了解说词深化主题解释画面的功用。
一部优秀的电视专题片,它应该是解说词与电视画面完美结合的统一体,甚至解说词是全片的灵魂。它不是华丽词藻的堆砌,更不是引经据典的集合。它首先读起来朗朗上口,品起来韵味无穷,集词语的新鲜性,评说的深刻性和文字的可读性于一体。通篇文章的语言美感与画面镜头的艺术美感结合得完美和谐。比如《话说长江》第一回《源远流长》的开篇解说词是这样写的:你可能以为,这是大海,这是汪洋吧?不,这是崇明岛之外的长江!俯瞰三峡长江水。你可能会联想的到长长的飘带,洁白的哈达,是啊,多么美丽,这也是长江。当屏幕上出现沱沱河冰川上珍珠般的水滴,解说词这样说道:水珠,小小的水滴,一滴、两滴、三滴,无穷滴水珠,源源不断地向着东方跳跃,一路跳跃,一路结伴,越结越多,终于汇成一条洶涌澎湃的世界大河。显然,带给观众心灵震撼和审美满足的是解说和画面的完美结合,在这里如果没有解说,观众也许根本不能确定自己看到的是长江还是别的江河,而脱离了画面,解说词也就不会有这么强的感染力了。
解说词是画面的补充,它运行在画面的流动中,与画面同时构成审美对象作用于欣赏者。画面难于表达,表达不深的东西,如人物的内心活动,或人的味觉嗅觉等感受,通过语言就得到更好地诠释。还有如人文地理渊源、常识背景等也需要语言补充才能使作品表达完整。
二、解说词的创作特性
一个好的编导如何写出优秀的电视解说词, 首先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文学艺术修养。这也是作为一个编导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有很多编导各方面工作做的都不少,前期采访也很深入,后期资料积累也不少,写作过程也非常投入,但写出来的解说词往往味同嚼蜡。究其主要原因,是文字功底欠缺。所以编导平时一定要有广博的知识面,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这样用时就能够融会贯通,有好的思路了。而文字能力强,语言的组合就会顺畅,文字的表述如同泉涌般溢出。所以要加强文字功夫的修养。
专题片解说词写作时切不可“闭门造车”,一定要亲临现场采访,尽可能多的掌握素材和信息。一部好的专题片解说词的创作往往离不开前期对采访对象的翔实了解和深入体验。现在有些编导往往不注重专题片前期的采访,经常是拎起摄像机就走,扛上摄像机就拍,不去深入采访。更有甚者,在人家准备好的文字材料上圈圈点点了事,或者报刊上现成发表过的文字拿来作为解说词。这样的解说词丝毫没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没有任何深度和广度,制作出来的专题片自然不可能赢得观众的认可。所以在拍摄之前一定要做前期的策划,亲身去深入挖掘,体验感受,与采访者进行深入的交流。在一些特殊的片子中,还要注意对双方不同观点分别进行了解,切不可偏听偏信或是主观臆断去判断事情。同时还要注意对事物表层之下的挖掘,寻找出事物表明背后的原因或理由,从而正确把握事物,写出既符合实际又有一定深度的解说词。
在解说词的写作布局时,一定要围绕主线展开。为了扣紧主题,把内容表现的有条不紊。一般根据所要表现的对象,选择一条能最适当地反映客观现实的主要线索即主线。这条主线统领全片,使各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成为作品内在或外在的核心。像如专题片《话说长江》就是以长江作为其外在的主线,通过顺江而下的拍摄,反映了长江的地理风貌及沿途的风俗人情,令人深刻印象。
三、解说词的语言特点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不单纯是一种文体的应用,作为电视专题片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实践中还是探讨中都要着眼于它与视觉与听觉之间的关系,这也是电视解说词写作的特殊性。
解说词的生动性。解说词应尽量写得亲切、自然、朴实。一部电视专题片要得到观众的认可,能引起观众的兴趣,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这个距离的“连接点”就是朴朴实实的语言,采取与观众拉家常,说心里话的方式,娓娓道来,让观众感谢到亲切自然。
解说词的喻理性。在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创作中,精心地选择使用格言,不仅能给整部片子增色,而且能够深刻地提示专题片的思想内涵,使观众大受裨益。
解说词要处理好与听觉的关系。解说词是供人朗读的,这要求文字上能朗朗上口,不使人感到勉强和别扭,因此对一些书面语和低频率文字应做到少用或不用,如“憩息”,“歆羡”等词语,在书面上使用频率都很低,比较费解,读出来就更少有人听得懂了。解说词要把书面语言口语化,把倒装句改成正常句子,文言文变成白话等。解说词还要精炼。电视语言必须是直白的、直接的,让人能在第一时间听得懂、抓得住。句子要尽量短,一个长句子包含的三个或四个信息可以用四个包含一个信息的短句子表达。同时注重解说词的声韵协调性,利用好语言高低、升降、长短的变化,四声的相互配合,使之平仄交错、此起彼伏,就会产生轻松活拨、出神入化的韵律感。琅琅上口,优美动听,声画并茂,入心入耳的解说词,可使一部专题片身价倍增,达到最佳理想的信息传播效果。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不单纯是一种文体的应用,它融汇了散文、诗歌、评论等多种文体集一身,并加以语言的柔美和流畅,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形式,正是这种独特性让电视专题片呈现出多彩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解说词; 运用;电视专题;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1
一、解说词与画面的关系
在电视专题片中,解说词与电视画面是互为作用、相互补充和印证的关系。虽然专题片的解说词基本功能是对画面内容的文字解释和说明,但它与电视画面是不可分离的。任何一部专题片的解说词离开了画面都是支离破碎的,任何一部缺少解说的专题片也往往是理解不够深刻的画面组合,形成不了主线明确统一、思想内涵深刻的艺术整体。尽管有些风光专题片没有画面解说词,但它有一个具有主题内涵的音乐,换一个角度说,音乐也是解说词的一种形式,起到了解说词深化主题解释画面的功用。
一部优秀的电视专题片,它应该是解说词与电视画面完美结合的统一体,甚至解说词是全片的灵魂。它不是华丽词藻的堆砌,更不是引经据典的集合。它首先读起来朗朗上口,品起来韵味无穷,集词语的新鲜性,评说的深刻性和文字的可读性于一体。通篇文章的语言美感与画面镜头的艺术美感结合得完美和谐。比如《话说长江》第一回《源远流长》的开篇解说词是这样写的:你可能以为,这是大海,这是汪洋吧?不,这是崇明岛之外的长江!俯瞰三峡长江水。你可能会联想的到长长的飘带,洁白的哈达,是啊,多么美丽,这也是长江。当屏幕上出现沱沱河冰川上珍珠般的水滴,解说词这样说道:水珠,小小的水滴,一滴、两滴、三滴,无穷滴水珠,源源不断地向着东方跳跃,一路跳跃,一路结伴,越结越多,终于汇成一条洶涌澎湃的世界大河。显然,带给观众心灵震撼和审美满足的是解说和画面的完美结合,在这里如果没有解说,观众也许根本不能确定自己看到的是长江还是别的江河,而脱离了画面,解说词也就不会有这么强的感染力了。
解说词是画面的补充,它运行在画面的流动中,与画面同时构成审美对象作用于欣赏者。画面难于表达,表达不深的东西,如人物的内心活动,或人的味觉嗅觉等感受,通过语言就得到更好地诠释。还有如人文地理渊源、常识背景等也需要语言补充才能使作品表达完整。
二、解说词的创作特性
一个好的编导如何写出优秀的电视解说词, 首先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文学艺术修养。这也是作为一个编导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有很多编导各方面工作做的都不少,前期采访也很深入,后期资料积累也不少,写作过程也非常投入,但写出来的解说词往往味同嚼蜡。究其主要原因,是文字功底欠缺。所以编导平时一定要有广博的知识面,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这样用时就能够融会贯通,有好的思路了。而文字能力强,语言的组合就会顺畅,文字的表述如同泉涌般溢出。所以要加强文字功夫的修养。
专题片解说词写作时切不可“闭门造车”,一定要亲临现场采访,尽可能多的掌握素材和信息。一部好的专题片解说词的创作往往离不开前期对采访对象的翔实了解和深入体验。现在有些编导往往不注重专题片前期的采访,经常是拎起摄像机就走,扛上摄像机就拍,不去深入采访。更有甚者,在人家准备好的文字材料上圈圈点点了事,或者报刊上现成发表过的文字拿来作为解说词。这样的解说词丝毫没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没有任何深度和广度,制作出来的专题片自然不可能赢得观众的认可。所以在拍摄之前一定要做前期的策划,亲身去深入挖掘,体验感受,与采访者进行深入的交流。在一些特殊的片子中,还要注意对双方不同观点分别进行了解,切不可偏听偏信或是主观臆断去判断事情。同时还要注意对事物表层之下的挖掘,寻找出事物表明背后的原因或理由,从而正确把握事物,写出既符合实际又有一定深度的解说词。
在解说词的写作布局时,一定要围绕主线展开。为了扣紧主题,把内容表现的有条不紊。一般根据所要表现的对象,选择一条能最适当地反映客观现实的主要线索即主线。这条主线统领全片,使各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成为作品内在或外在的核心。像如专题片《话说长江》就是以长江作为其外在的主线,通过顺江而下的拍摄,反映了长江的地理风貌及沿途的风俗人情,令人深刻印象。
三、解说词的语言特点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不单纯是一种文体的应用,作为电视专题片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实践中还是探讨中都要着眼于它与视觉与听觉之间的关系,这也是电视解说词写作的特殊性。
解说词的生动性。解说词应尽量写得亲切、自然、朴实。一部电视专题片要得到观众的认可,能引起观众的兴趣,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这个距离的“连接点”就是朴朴实实的语言,采取与观众拉家常,说心里话的方式,娓娓道来,让观众感谢到亲切自然。
解说词的喻理性。在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创作中,精心地选择使用格言,不仅能给整部片子增色,而且能够深刻地提示专题片的思想内涵,使观众大受裨益。
解说词要处理好与听觉的关系。解说词是供人朗读的,这要求文字上能朗朗上口,不使人感到勉强和别扭,因此对一些书面语和低频率文字应做到少用或不用,如“憩息”,“歆羡”等词语,在书面上使用频率都很低,比较费解,读出来就更少有人听得懂了。解说词要把书面语言口语化,把倒装句改成正常句子,文言文变成白话等。解说词还要精炼。电视语言必须是直白的、直接的,让人能在第一时间听得懂、抓得住。句子要尽量短,一个长句子包含的三个或四个信息可以用四个包含一个信息的短句子表达。同时注重解说词的声韵协调性,利用好语言高低、升降、长短的变化,四声的相互配合,使之平仄交错、此起彼伏,就会产生轻松活拨、出神入化的韵律感。琅琅上口,优美动听,声画并茂,入心入耳的解说词,可使一部专题片身价倍增,达到最佳理想的信息传播效果。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不单纯是一种文体的应用,它融汇了散文、诗歌、评论等多种文体集一身,并加以语言的柔美和流畅,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形式,正是这种独特性让电视专题片呈现出多彩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