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除了口才好,还要胃口好。
吃饭不是问题,和谁吃是个问题。
一约吃饭,就问:都有谁啊?生人太多是不愿去的,生人多了,你一个人就是局外人也是多余人。每个人都不愿意自己是多余的,都觉得自己是必须的,平常在单位边缘化,到个饭局也叨陪末座,很不爽的。
如果有脾气不投的也不愿意去,话不投机半句多。中国人吃饭,必须叽叽喳喳的;如果吃得冷冷清清,是组织者的失败。吃饭前,档次、环境重要,但开吃后,气氛比档次更重要。有两人专门抬杠,或者主人老是吃啊吃啊的劝,这饭局多半是失败的。中国有句成语叫一人向隅,满座不欢,那向隅者,是饭局的大敌。
中国人的表达欲在正式场合大多比较含蓄,但在饭局上异常活跃;尤其是三杯下肚,合适的人在一起,那妙语接着妙语,调侃接着调侃,豪气接着豪气,爆豆似的热烈;平常少言寡语的,在这个时候,也忍不住竞相发言。
改革开放初期,曾经有人竭力倡导分餐制,分餐制的好处自然很多,但是分餐制在中国不大行得通。中国人的大家庭,几代同堂,是福气,也是文化。所谓钟鸣鼎食之家,也是说大家庭的繁荣气氛,但肯定不是分餐制。开会天天吃自助餐,不吃桌餐,大家情绪就比较压抑。患有忧郁症的人,大多是厌食的,尤其厌烦和大家一起进餐,如果整天和人吃喝,这人的忧郁症是可以缓解的。
西方人习惯一个人吃,中国人很不习惯一个人吃。分餐制是西餐的吃法。中餐分餐就有问题,谁吃鱼头,谁吃鱼尾,谁吃鸡翅谁吃鸡爪,是个问题。中餐任由大家选择,各取所需,爱吃鱼头的夹鱼头,爱吃鸡爪的夹鸡爪,同好者看谁下手快,中国人吃饭倒是体现了充分的民主精神和自由竞争的意识。
如果给大家出两道测试题,你最喜欢和谁吃,最不喜欢和谁吃,不知道回答的结果是不是一样的。最喜欢的不会是家人,最不喜欢的也不是家人。因为家人不用选择,所以难言喜欢不喜欢。但恐怕所有人都不喜欢吃饭一声不吭的闷子。闷头吃饭,不是饿死鬼投的胎,就是乏味的哲学家。
好的饭伴,除了口才外,还要胃口好。如果口才好,不动筷子,你只能当听众,你也不好意思吃。好的饭伴会说,让你开心开胃,他的胃口好,也刺激你的胃口。比如北大教授张颐武是著名的学者,又是电视脱口秀的明星,能吃善饮,和他吃饭不但长知识,而且吃啥啥香。他平常很忙,但逢年过节公务少些,我们约上他全家一聚,秀口才,秀味蕾,秀酒量。小饭店,家常菜,淮扬系,酒自带,必备足。
其实,现代人更多的时候常常一人独吃,中午单位的盒饭质量再高,你也是不能拉人喝酒的。当然下班回家,孤独感自然消失。但假如还是一个人吃呢?一个人吃饭并不可耻的,但孤独时常会袭来。唐代大诗人李白是诗中仙,他一人饮酒,常常是苦酒,但他却饮出境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孤独的快意,快意的孤独;明朗的孤独,孤独的明朗。2008年太太去美国探亲,时间长了点,我一个人在快餐店吃饭,常常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孤独感滋生。面对李白,我很惭愧。
摘自《北京晚报 》
吃饭不是问题,和谁吃是个问题。
一约吃饭,就问:都有谁啊?生人太多是不愿去的,生人多了,你一个人就是局外人也是多余人。每个人都不愿意自己是多余的,都觉得自己是必须的,平常在单位边缘化,到个饭局也叨陪末座,很不爽的。
如果有脾气不投的也不愿意去,话不投机半句多。中国人吃饭,必须叽叽喳喳的;如果吃得冷冷清清,是组织者的失败。吃饭前,档次、环境重要,但开吃后,气氛比档次更重要。有两人专门抬杠,或者主人老是吃啊吃啊的劝,这饭局多半是失败的。中国有句成语叫一人向隅,满座不欢,那向隅者,是饭局的大敌。
中国人的表达欲在正式场合大多比较含蓄,但在饭局上异常活跃;尤其是三杯下肚,合适的人在一起,那妙语接着妙语,调侃接着调侃,豪气接着豪气,爆豆似的热烈;平常少言寡语的,在这个时候,也忍不住竞相发言。
改革开放初期,曾经有人竭力倡导分餐制,分餐制的好处自然很多,但是分餐制在中国不大行得通。中国人的大家庭,几代同堂,是福气,也是文化。所谓钟鸣鼎食之家,也是说大家庭的繁荣气氛,但肯定不是分餐制。开会天天吃自助餐,不吃桌餐,大家情绪就比较压抑。患有忧郁症的人,大多是厌食的,尤其厌烦和大家一起进餐,如果整天和人吃喝,这人的忧郁症是可以缓解的。
西方人习惯一个人吃,中国人很不习惯一个人吃。分餐制是西餐的吃法。中餐分餐就有问题,谁吃鱼头,谁吃鱼尾,谁吃鸡翅谁吃鸡爪,是个问题。中餐任由大家选择,各取所需,爱吃鱼头的夹鱼头,爱吃鸡爪的夹鸡爪,同好者看谁下手快,中国人吃饭倒是体现了充分的民主精神和自由竞争的意识。
如果给大家出两道测试题,你最喜欢和谁吃,最不喜欢和谁吃,不知道回答的结果是不是一样的。最喜欢的不会是家人,最不喜欢的也不是家人。因为家人不用选择,所以难言喜欢不喜欢。但恐怕所有人都不喜欢吃饭一声不吭的闷子。闷头吃饭,不是饿死鬼投的胎,就是乏味的哲学家。
好的饭伴,除了口才外,还要胃口好。如果口才好,不动筷子,你只能当听众,你也不好意思吃。好的饭伴会说,让你开心开胃,他的胃口好,也刺激你的胃口。比如北大教授张颐武是著名的学者,又是电视脱口秀的明星,能吃善饮,和他吃饭不但长知识,而且吃啥啥香。他平常很忙,但逢年过节公务少些,我们约上他全家一聚,秀口才,秀味蕾,秀酒量。小饭店,家常菜,淮扬系,酒自带,必备足。
其实,现代人更多的时候常常一人独吃,中午单位的盒饭质量再高,你也是不能拉人喝酒的。当然下班回家,孤独感自然消失。但假如还是一个人吃呢?一个人吃饭并不可耻的,但孤独时常会袭来。唐代大诗人李白是诗中仙,他一人饮酒,常常是苦酒,但他却饮出境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孤独的快意,快意的孤独;明朗的孤独,孤独的明朗。2008年太太去美国探亲,时间长了点,我一个人在快餐店吃饭,常常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孤独感滋生。面对李白,我很惭愧。
摘自《北京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