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人的膝盖何时打弯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kms20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上至道光、下至普通兵卒都认为洋人必败。为什么呢?洋人的膝盖不会打弯呗!别看洋人横行海上,大炮放得欢,一旦上岸,立马完蛋。两江总督在奏折中称,“夷人腰硬腿直,一击即倒”;主战派骨干、曾经的大理寺卿更是向朝廷提出必杀技:“对付洋人最好的办法是派伏兵藏在草丛里,用长竹竿击打他们的腿,必定稳操胜券。”
  甚至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他初到广州禁烟时也底气十足,自认为手中有两张“王牌”:一张是,洋鬼子天天吃干牛肉粉,如果没有中国的茶叶和大黄,就会大便不通而胀死;另一张是,洋人的膝盖打不了弯,一旦上岸,不堪一击。
  真刀真枪交过手后,林则徐及道光终于弄明白了,稳操胜券的是洋人,而非清军。洋人不光船坚炮利、擅长海战,还膝盖灵活、能屈能伸、擅长陆战。按理说,钱也赔了,地也割了,教训惨痛,国人的脑子也该清醒了。可惜,没有。等到道光的儿子咸丰上台,洋人的膝盖又不能打弯了。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君主报仇,十年有点儿晚。1850年,咸丰即位时,早就憋了一肚子气。一则,老子受欺负,儿子要雪恨,咸丰一想起老爸道光在洋人面前受的委屈,就愤怒不已;二来,洋人厚颜无恥,得寸进尺,越来越不像话,居然要求进北京、见皇帝。是可忍,孰不可忍?咸丰立刻号召各沿海督抚加紧筹防,准备与洋人大干一场。
  虽然兵败十年,但许多文武百官仍坚信,洋人的膝盖不能打弯,不善陆战。各地疆吏纷纷上奏说,根本不必设防,若英军前来,诱其登岸,以己之长,攻彼之短,陆战取胜就是制敌良谋。结果呢,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洋人轻轻松松就打进了北京城,还一把火烧了圆明园。咸丰不得不逃亡到承德避暑山庄,并在那里翘了辫子。
  近半个世纪之后的1900年,当政的慈禧太后窝了一肚子火,主要还是洋人闹的。她想换掉不听话的光绪,但洋人竟然不同意。慈禧一怒之下,对八个国家宣战。开战前,被朝廷很看重的甘军首领牛气冲天,对慈禧表示:“臣无他能,惟能杀洋人而已!”当被问到御敌之策时,该首领说,洋人没什么可怕的,他们的膝盖不能打弯,用竹竿将其戳倒在地即可。结果,战争结局也在意料之中,洋人没被戳倒,慈禧逃出北京城,被洋人撵得向西跑。
  洋人的膝盖究竟能不能打弯?从1840年到1900年,国人花费了60年,似乎还是没能弄清楚。道光愚昧无知,闭关锁国,自娱自乐,打了败仗后,讳败讳辱,不思振作,根本就不愿承认洋人的膝盖也能打弯;咸丰生长在深宫大院,读的是圣贤之书,根本就不知道洋人的膝盖也能打弯,慈禧老佛爷为了自己的权力彻底歇斯底里、失去理智,根本就忘记了洋人的膝盖也能打弯。
  而睁眼看世界的大臣,被罢官撤职;见多识广的,靠边凉快;头脑清醒的,掉了脑袋……凡是不能和皇上、太后同频共振的都会被视为异类,打人另册。在此情况下,洋人的膝盖能不能打弯还真是个问题。
  所以,洋人的膝盖能不能打弯,看似是洋人的问题,其实是国人的问题;看似是膝盖的问题,其实是思想的问题;看似是人的问题,其实是制度的问题。“一人替众人思考,众人看一人脸色”的制度不改变,洋人的膝盖不能打弯的笑话还会层出不穷。
  编辑/夏涵
其他文献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一干男女犯人被送到了淳安县,已被判凌迟罪的女人当堂哭诉喊冤。淳安县知县海瑞,仔细观察起堂下所跪众人:女人身穿一身青色布衣、布衫,头发凌乱,面容憔悴;身旁的一个男人身材高大,面露堂堂之气;男人身边跪着一名小僮,像是男人的仆从;而另一个男人为女人的哥哥,面露愧色,眼中似有泪光。  海瑞翻看卷宗,明白了大致案情:身材高大的男人叫苏如冰,仆从名叫苏福,主仆二人到杭州办事,路过留
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协和医院病房内,病重中的孙中山自知时日不多。在人生最后关头,他郑重地请来一位挚友,将爱妻宋庆龄托付于她,并再三嘱托“吾死后望善视之”。  这份嘱托既是公事,也是私情,只有最信任的人才能够委以重任。这位被孙中山如此信任的人,就是一代女杰何香凝。  桐华有这样一句话:美丽的女子令人喜欢,坚强的女子令人敬重,当一个女子既美丽又坚强时,她将无往不胜。何香凝就是这样的女子。在那个
1902年,军统特务王蒲臣出生于浙江江山县一个行医家庭。1912年,王蒲臣进入江山县县立文溪高等小学读书,在这里结识了一位比他大五岁的高年级同学戴春风。作为新生,王蒲臣经常被老生欺负,戴春风知道后,出面怒斥老生,为其主持公道。同学们都以为王蒲臣和戴春风是亲戚,以后便再也没有人欺负他了。戴春风后来改名为戴笠。  1935年,王蒲臣被昔日学长戴笠好说歹说,辞去江苏省民众教育馆馆长的职务,进入军统局前身
好多历史人物都曾被怀疑是穿越者,因为他们的眼光、业绩非常超前,深深震撼了后人。其中一位就是明朝文臣邱濬(jùn,“浚”的异体字)。以梁启超的保守估计,这位弘治年间内阁大学士的水平领先欧洲200年,钱穆更尊他为“中国第一流人物”,就连在俄国一直忙于革命的列宁也忙里偷闲,给他打了个五星好评:  “中国15世纪杰出经济思想家”。  为什么众多牛人对邱濬的评价如此之高?因為邱濬的人生贡献看似低调却令人震撼
在1147年,大理国国君段正严(又名段和誉,即《天龙八部》里大理世子段誉的原型)退位前后,大理国渐渐出现末世气象:宫廷中,诸子争位,无日无之;外面,鼙鼓声声,出现叛乱。  段正严无法,只有禅位,出家当和尚:大理国是佛国,国君退位当和尚的很多,算是个传统。段正严之子段正兴便满面春风地登上宝座,幕后掌权者则是他的女婿高量成。  让段正严深感棘手的这次叛乱来自滇东三十七部。原来,三十七部当年跟着大理国开
南朝梁时,兰陵萧氏人才济济。比之仁慈得近乎虚伪的梁武帝和完美到令人望而生畏的太子兄长,萧纲似乎更易让人亲近。  萧纲是天才,五岁就能写诗作赋,华美的文字让父亲梁武帝大大惊讶了一把。梁武帝难以置信地将他叫到跟前,亲自考问。萧纲不假思索,援笔立成。梁武帝开怀而笑,朗声道:“此吾家东阿。”东阿王曹植有八斗之才,冠绝天下。  萧纲的确很像曹植,举手投足间洋溢着潇洒自信。从十岁开始,他就离京至各地任职,十几
汉宣帝时的河南太守严延年治理地方的手段就一个字:酷。古代死囚一般在秋后冬月处决,肃杀的天气总是让人无限伤感。但每年这个日子,都是严太守最开心、最有成就感的时候。他嫌杀人场面不够壮观,总把下辖各县的在押囚犯都集中到郡府衙门口集中斩决,每次都弄得血流数里,腥气满城。这个嗜好为他赢得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称谓——“屠伯”。  如果大体遵照法律行事,只是执法力度偏重,顶多算个“酷吏”。但严延年不一样,他追
刘文典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他虽是个文弱书生,在民族危难面前,却表现出了不卑不亢的硬骨气。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北平陷入日寇的铁蹄之下,刘文典因家庭拖累未能及时撤离,暂时蛰伏下来。随着北京日伪政权的建立,一些沉渣也随之泛起,刘文典的四弟刘蕴六也“顺应潮流”,很快在日伪政权中谋得了一个肥缺。一天中午,刘蕴六兴冲冲地去找刘文典报告“喜讯”,见到四弟回来,刘文典让夫人为其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
1896年,巴黎万国运动会。开幕仪式上,各国国旗伴着国歌依次升起。轮到中国时,却只有大清朝的黄龙旗在一片寂静之中缓缓升起,自始至终,没有音乐声,没有掌声,也没有人唱国歌。过了一阵子,在场的所有人开始大笑。他们嘲笑偌大的中国竟然连国歌都没有。  在一片嘲笑声中,一位年过七旬的中国老人拄着拐杖站起来,迈着步子走到黄龙旗下。他挺直腰板,神态坚毅,满怀深情地唱起家乡小调《茉莉花》。  这位老人就是大清权臣
947685号梦盒  画梦师彩面总是很平静——噢,好吧,我说实话,事实上,他是慵懒、懒洋洋、懒死了。这一点儿都不夸张,他甚至对工作也总是一副漫不经心的模样。从早到晚,他都一个人呆在画殿里,白天对着窗外的阳光发发呆,或者“呼噜呼噜”地睡长长的午觉。  一直到了黄昏,他才算有点儿精神,晃晃悠悠地喘着粗重的气儿,将袍子下笨重的腿摆在地上,再晃晃悠悠地站起来,移动着庞大的身躯——咳,开始工作。  这时,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