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寄中西 伊人永在

来源 :中国书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wenxing81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14岁被亲人卖到青楼,18岁脱离苦海,嫁给芜湖海关监督潘赞化,开始习字绘画。25岁考入上海美专后退学,又考上法国里昂中法大学。26岁开始在海外学艺,期间,辗转多个学校学习油画,是东方考入意大利罗马皇家美术学院第一人。33岁毕业回国,先后在上海美专、中央大学教学,广交朋友,结社办展,创作无数,作品还多次入选国家展览,是中国美术史上少有的多次举办个展女性画家。42岁再次出国,广泛涉猎油画、版画、彩墨、白描、雕塑等多种艺术,并大胆创新,融中西画法于一体,形成自己独特面貌,她是中国艺术家中以雕塑作品走进巴黎现代美术馆的第一人。在美国纽约、希腊、法国举办个展、联展,誉满海外。因为战争和客观原因,却无力回国,直至终老于巴黎,那年,她82岁。
  我们策划出版《潘玉良全集》这套书,就是为了让这位默默耕耘在艺田上的她为更多人所熟知,让在近代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艰苦奋斗痕迹的她被后辈永远铭记。特别是她在中西艺术上的重要贡献,值得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写下一笔。在旅居法国40年中,她一直探索“洋为中用”之路,在“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的现代化”的领域中,她吸取了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和野兽派等众多西方绘画流派的优长,并融入中国传统绘画中线的要素和平面化塑造的特点,既运用了西画的表现手法,又将中国艺术的意境、韵律、诗情蕴藏其中,形成具有中国气质和精神的绘画风格。
  这套书的出版历经近七年的时间,从项目策划、著作权商谈、组稿、拍摄、编辑、制作等直至印刷出版,凝聚着众多人的心血和付出。全集按板块分卷,共8卷,包括油画之卷、彩墨之卷、白描之卷、综合1卷、文献1卷。其中白描卷作品数量较多,编辑层层筛选,由3000多幅精选出604幅,反复对比、挑选,确保了作品的高质量。
  在编辑过程中,对作品的真伪问题、内容是按时间编排还是按主题编排、无名称作品的起名问题、每卷作品归类问题、年代不详作品的排序问题、材质考证问题等细节,我们都认真讨论,核对原作,使之翔实、规范、系统。
  《文献卷》是最难突破的一卷,因为此前几乎没有人对潘玉良文献资料做过全面、系统的整理与研究,我们只能在拍摄的资料和多方收集的文献史料中进行分类筛检,查漏补缺,边编边补充。常为一幅图件、一份文献、一张报纸,跑图书馆、资料室,并多次与中国台湾地区和美国的相关专家联络。可以这么说,项目组不光是编辑组,还是研究组,更是考证组。
  全集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作品收录齐全、占有资料丰富。是迄今为止首部全面、充分、深入展示潘玉良艺术创作成就和生平历史的珍贵史料,具有不可替代性,有望成为研究潘玉良艺术成就里程碑式的出版工程。全集从5800件各类作品和文献资料中,精选出近1500幅作品及数百件文献资料入编。其中《文献卷》中潘玉良的历史照件、藏品、往来书信等内容,都是第一次面世,弥足珍贵。二是专家团队顶尖的、权威的研究成果,从而确保了《潘玉良全集》的整体体例、分类设置、资料的研究和考证、文案编写等方面的学术性、权威性和高质量。三是全集印刷制作精美,装帧设计独特。全套书釆用8开精装彩印,在国内权威的雅昌印刷公司制作印刷,作品色彩的还原度高,充分展现了潘玉良的艺术面貌和特质。
  艺术的中西融合,一直是近百年来中国美术发展的一大命题,潘玉良在20世纪30至70年代在此领域探索与创新所做出的突出成就,对现当代中国美术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在中国美术走向世界的今天,在构建油画的民族化、中国画的现代化的探索中,全集的出版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
  斯人已去,留下的是数千张绘画作品,那些作品每根线条中都饱含着她勤勉奋进的精神,没有高深的学术论著,只有那些静静躺着的作品,是她全部的骄傲。《潘玉良全集》的出版,是告慰这位一生颠沛流离、痴迷东西艺术、心系故士的女艺术家最好的礼物吧,同时也是告诉当世的画坛,伊人永在,精神永驻。
  (作者单位:安徽美术出版社)
  责任编辑:宋建华
其他文献
许氏《说文》日汉兴而有草书,而作者为谁,无从知晓。至章帝时,齐相杜度号善作篇。后有崔瑗、崔寔二人,亦皆称工,杜氏杀字甚安,而书未能举。崔氏甚得笔势且书体甚浓,唯结字工巧,流于小疏。弘农张伯英者,脱去旧习,因而转精甚巧。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又草书其功邻乎篆籀,探于万象,取其元精,至于形似,最为近也,盖古人提笔作文,皆自腕下流出。  历代固有之,今人多效
期刊
中国水墨画里的规定性和偶然性的特征,要求画家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很好地完成程式化动作,还要求画家有高妙的艺术天赋才能理解和把握水墨成分里的流动感。需要有把两种以上对抗的要素融成一个艺术整体的提炼能力和审美高度。陈钰铭很早的时候练就了_一身扎实过硬的基本功,他不追名逐利,不浮躁,勤奋高产’博采众长,在自己认定的那片艺术天地里精耕细作,无怨无悔。  陈钰铭的艺术特征非常突出,“可辨识度”很强,尺寸
期刊
点击理由  从对颜真卿楷书、行书的追摹到对《大观帖》的细致考察,再到对怀素、黄庭坚大草的沉醉,张光辉经历了由临仿到挥洒、由精谨到率意的过程,他的创作也日渐丰满和自由起来。特别是黄山谷的行草书带给他的启发 点线的结合、空间的摆布、意与法的切换,这些都使张光辉得到了极大的自由,使他的创造力和才情得到了迸发。因此,他的笔下时见类似宋人的摇曳与萧散,时见遥接盛唐的开阔与雍容,正如汪为新先生所说,是“倾情纨
期刊
陈淳以简率纵意的绘画风格著称于世,无论是吴门写意花鸟画的沿革与发展中,还是整个写意花鸟画史的进程,陈淳都是大写意花鸟画得以确立的关键性人物。与绘画史上其他写意花鸟画大家相比,陈淳的写意花卉作品中表现客观物象的情致极为突出。董其昌有云:“白阳陈先生深得写生之趣,当代第一名手不虚也。”本文试图以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花卉图册》为切入点,剖析陈淳花卉写生的艺术特点。  一、陈淳与吴门花鸟画  陈淳活跃于明
期刊
关于高克恭  高克恭(1248-1310),字彦敬,号房山,其先西域人,后籍大同(今山西大同),家居燕京(今北京)。德佑元年(1275),在京师贡补工部令史。大德八年(1304)改刑部侍郎,擢尚书,秩满后,寓武林(今浙江杭州),不求仕宦,从事于绘画。擅长山水,兼工画墨竹,情趣不减文同,尝写竹自题日,子昂写竹,神而不似,仲宾写竹,似而不神,其神而似者,吾之两此君也。其自负如此。其山水初学“二米”,后
期刊
由中国绿化基金会艺术家生态文化工作委员会、中国林业书法家协会、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丝绸之路专业委员会、陕西省美术家协会、陕西国画院、西安美术学院联合主办。中国国家画院学术支持的“李青丝绸之路画展”。于2015年10月16日至20日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展出。李青现为西安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二级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这次展出的作品包括李青二十余年来所创作的有关丝绸之路题材的水墨画及书法和综
期刊
点击理由  作为经过中央美院体系严格训练的艺术家,刘筱静接受过严苛的绘画基本功训练,拥有深厚的艺术素养。他笔下的罗汉人物,是拥有浓浓书卷之气的,没有仙兽、云海的衬托,也没有仙风道骨般神仙人物的腾云驾雾。他笔下的罗汉更偏向于阅尽天下之事、饱读诗书的得道高僧,悠游于天地,以出世遁隐的状态寄情于山水之间。  刘筱静话语  作为“70后”的画家,我求学的经历见证了改革开放后社会文化环境的巨大改变,多元的时
期刊
“吴门”是苏州的一个别称。明中期以后,吴门地区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书家,他们或为师生,或为亲属,或为友人,相互尊重,相互提携,形成了明代书法史上一个庞大的书家集聚,影响长达百余年。他们取法晋、唐、宋、元,不学近人,并用自己的书法实践改变了明初庸俗、单一的应制书法审美趣味,让被元人和明初抛弃已久的宋人尚意的书法传统得以恢复,为明初以来萎靡不振的吴门书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影响遍及全国,推动着明代书法向前发
期刊
父亲张宗祥毕生除了整理、校勘古籍之外,还爱好诗词、书画、戏剧、医学等。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他排除困难和忧虑,始终怀着一颗对祖国、对民族热爱的心,在这几个方面,尽最大努力,为人类做一些有益的事。这里介绍的是他在多方面的爱好和成就。  父亲幼年被誉为“奇童”。他曾写过青少年时学诗词的情况,“少时为诗崛强不就范。忆十三岁时与诸同学拈题分咏,予得‘探明月在手’,旬中一联云‘擘开蛟室千层浪,捧出龙宫一颗
期刊
2013年,《中国书画》杂志社与同道挚友以“弘扬书画艺术,推广经典文化、传承人文精神,促进艺术繁荣”为主旨,正式成立《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以来,不仅连续举力了以“海月风华”为主题的两届年展,还与多个国内、国际机构合作,举办了一系列采风、展览、研讨等学术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在业界产生广泛的影响。  2015年8月,《中国书画》杂志社借办公地点搬迁时机,设立了自己的美术馆。自此,众多的院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