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茂芳小传
孙茂芳,陆军总医院原副政委,1942年10月出生,浙江象山人。1965年1月入伍,50年来,他始终不渝地坚持学雷锋、做好事,先后抚养29名孤寡、病残老人,资助38名特困学生,培养了大批雷锋式的优秀人才。2013年9月,当选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2014年3月,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当代雷锋”光荣称号;同年5月,被授予“全国助残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他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一名老军人爱国爱民的情怀,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道德和操守。
记者第一次采访孙茂芳,就一眼认出了他,因为他那件显眼的红马甲。“我今天特意穿上了这件红色志愿服。”说这话时孙老的脸上露出了孩子般满足的笑容,欣慰之情溢于言表。孙老尽管已經74岁了,但是说起话来充满精气神儿,底气十足,足以见得身体倍儿棒。
退休后更忙了
孙老2000年退休,转眼已经16年了。他说退休后更忙,每天事情排得满满的,但是很有规律。
每天早晨6:00起床,花一个小时买菜,7:00准时组织小朋友们在打气站为路人义务打气。打完气,看一个小时报纸。然后去社区转一转,看看老人,看看残疾人,为社区群众讲雷锋,讲述自己学雷锋的故事。到病房看看病号。“今天有个病人要出院,我会过去看看。”孙老若有所思地说。
“您会做饭吗?”
“也会做饭,买了菜有时候也会下厨,但是一般都是老伴儿做饭,中午吃饭时也会喝上一小杯酒,生活还是很惬意的。”说完,孙老莞尔地笑了。
中午吃完饭也不休息,开始写文章、写日记。晚上看看新闻联播,听听新闻广播。
“今天下午会准备明天外出的资料。”在接受记者采访的第二天,孙老要去浙江奉化作报告,带领那里的“孙茂芳志愿服务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到孙茂芳道德学校去讲课,一个月一次。
说起孙老的义务打气站,已是远近闻名,孙老也很为之自豪,已经坚持30年了,无论刮风下雨,从未间断。跟孙老一起打气的小朋友已经换了好几拨,有的已经上了大学。
孙茂芳住的地方附近有个大使馆,这一举动感动了老外,说要给小朋友一人10块钱,“我们义务打气,不要钱。”小朋友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通过义务打气,孙老主要教会小朋友们“三会”:会宣传,“打气,打气,学雷锋义务打气”,这是孙老一直挂在嘴边的口号;会用气枪;学会文明礼貌,打完气后要跟长辈说再见。
在这期间,也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有一个跟着孙老打气的小朋友考上了北京大学,他的妈妈非要跟孙老合影,激动地握着孙老的手说:“我的儿子跟着您打气,懂得了文明礼貌,懂得了光荣,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一个小朋友,吃饭的时候把鸡腿留着,老师问他为什么不吃鸡腿,小朋友说鸡腿留给奶奶吃,像孙爷爷学习,孝敬长辈。回家后,奶奶奖励了他一块香皂,让他到学校跟小朋友们分享,让小朋友们养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这样爱就起到了互动的作用,互相传递。
有的小朋友身体不太好,妈妈就主动来帮忙打气……
为了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感染和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学雷锋做好事。孙茂芳在社区组建了“树新风、孝敬老人联络网”,每月与青少年网友一起为卧床老人理发,到敬老院慰问老人。
张美玲老人患有直肠癌,孙老退休的这十几年中,每天为老人洗一次粪兜,送一袋豆浆、一个鸡蛋和水果。当老人知道孙茂芳是北京军区总医院的副政委,一位德高望重的高级干部,坚决不肯让孙茂芳到她家干那些又脏又累的家庭护理工作。孙茂芳拉着老人的手说:“我这个干部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为人民服务不分职位高低。”就这样,一直服务到老人90岁去世。
现在,孙老同样每天都会去帮助照顾一位癌症病人,有时候也会叫上几个老友一起去为老人服务,希望能够为老人带去温暖,暂时忘记疼痛。孙老觉得,快乐是可以相互传递的,他希望能够把自己的快乐传递出去,并彼此之间互相感染。
“我现在是全国道德模范进高校报告团的团长,让青少年从小懂得爱祖国、爱雷锋。从小做好人,将来就能做能人、强人。北京的大学几乎走遍了,开始往小学走。”孙老如是说。
孙老现在有自己的工作室,星期六会带领大学生在工作室门口搞志愿服务活动;每个星期日上午10点,他在东城区图书馆利用学校组织学生到图书馆看书的时间,给青少年讲一个英模故事。孙老说,尽管每天都很忙,但是很充实,内心很满足。
“您觉得退休后和退休前最大变化是什么?”
孙老说:“退休以后,学雷锋做好事空间更大了,更自由了。退休前在部队还是有一些约束的。”
退休之后,孙老组织了‘雷锋精神万里行’活动,到全国各地,弘扬雷锋精神。在内蒙古,孙茂芳联络了“模范团长”李国安、当年的“草原英雄小姐妹”玉荣、乌兰等英模人物,在呼和浩特市举行了“雷锋精神”报告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当时,内蒙古发生雪灾,孙茂芳组织医疗队,送医送药到牧民家。当他得知当地有25名失学儿童时,当即拿出5000元,代表全家捐给了孩子们。其实,在孙老身上,这样的事情多不胜数。
孙老还开设了孙茂芳道德馆、图书馆,孙茂芳档案馆,孙茂芳道德学校等等,利用这些载体来宣传雷锋,组织学雷锋。
孙茂芳把家里的一间屋子空出来,作为家庭学雷锋辅导站,为驻地128中学、55中学、九条小学、育芳小学等10多个学校的学生,进行德育辅导。带着学生们看录像、看图片、看资料、看实物;走访住院的老红军,听讲优良传统;到孤寡老人家做好事。
孙老把退休当作学雷锋的加油站,而不是停靠站。所以才有了“学雷锋越学越忙,早出晚归,中午不睡,礼拜天开会,作报告排队,掏腰包做好事无怨无悔……”这个众所周知的“孙茂芳口诀”。
学雷锋不是作秀,而是一种生活,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状态。“做好事能够愉悦精神,有助于身体健康。到江西贫困地区去讲课,井冈山我都能爬上去。”参加这些活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传播雷锋精神,同时还能广交朋友,扩大影响,现在走到全国各地提到孙茂芳的名字,都知道。 学了这么多年雷锋,帮助了很多人,懂得感恩的人也很多。一次,孙老高烧不退,仍坚持骑车去东城区档案馆给小朋友们讲课,结果回来的途中晕倒在马路上,小朋友们看见孙爷爷跌倒了,赶紧跑过去扶起来,并送到医院急诊室。照顾的残疾人,现在生活好了,孙茂芳的孙女上学没人接,就会帮忙接回来。有一个小女孩,家庭很困难,在北京上学,孙茂芳帮他交学费,现在毕业了,进入电视台工作,每个月都会给孙茂芳寄钱,让他去帮助更多的人,让好事起到輻射作用。很多受过孙老帮助的人到家里来感谢他……
学了一辈子雷锋,孙茂芳说最大的收获就是快乐。学雷锋做好事无忧无虑。做一辈子好事一辈子快乐。
无悔的“雷锋”路
孙茂芳21岁当兵,母亲临终前对他说的三个字“做好人”,他始终谨记于心,并且身体力行践行母亲的嘱托。刚进部队,学雷锋活动就轰轰烈烈展开了,他怀着敬仰与崇拜之情,积极投身到“学雷锋”行列中。就此,雷锋精神在他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1970年,孙茂芳调到原北京军区总医院。医院里经常会有一些外地人来看病,陪床家属没有地方住,就在医院的过道里睡觉,孙茂芳看了很心疼,就在自己家里,专门摆放了一张空余的床,让他们到家里住。这些年,这张床先后帮助了200多人。孙茂芳说:“看到他们有地方睡觉,我才能放心。”
这个故事发生在1974年,孙茂芳得知王炎老人孤寡无助后,便决定照顾她一辈子。
王炎老人性格有一些古怪。有时候给老人喂药,水烫了一点,老人便会没好气地说:“想烫死我啊。”有一次,孙茂芳老家的亲戚捎来四只螃蟹,孙茂芳便给老太太拿了一只,老太太却不高兴地说:“就一只啊,真小气。”每次面对老太太的百般刁难孙茂芳总是一笑应之。
这样,一干就是17年。一天,老人给了孙茂芳一个存折:“这里有十几万元,给你。等我闭了眼,这四合院也归你。”孙茂芳一口回绝了,他说:“我照顾您,不图回报。”
那是1997的春天,丁翠萍双目失明,丈夫也下了岗,交不起儿子的学费,生活十分困难。孙茂芳了解这一情况后,主动找上门:“我是解放军,我叫孙茂芳,以后我每月资助您100元。”坐在床上的丁翠萍半信半疑:“你是解放军,让我摸摸你的红五星。”确定孙茂芳的身份后,丁翠萍默默地留下了眼泪。打这之后,这个家有了笑声。
21岁当兵,25岁提干,60岁退休,50年来学雷锋没有停歇过。他说:“几十年来我只为人民群众做了点小事。就是这样的小事,我能够从一个农民子弟、放牛娃成为全国劳模,从普通战士到干部,是雷锋精神影响了我的一生。”
学雷锋没终点
孙老说:“新时期学雷锋,要围绕国家大局,围绕自己的本职工作。退休之后要勇于创新,要与时俱进,要坚持从小事做起,从青少年抓起,培养青少年成为有道德有品德的一代新人。”
60岁健健康康学雷锋,70岁走遍全国讲雷锋,80岁再创辉煌学雷锋,90岁坚守理想学雷锋,100岁喜气洋洋、子孙满堂学雷锋。孙老说,他将继续身体力行的学雷锋,学雷锋没有终点。
孙茂芳积极探索学雷锋的新途径,在行动上他不满足于自己干,而是带动大家一起干;在内容上,他不停留于单纯做好事,而是围绕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主旋律,不断提高学雷锋的起点,逐步形成了学雷锋的系列活动。
孙茂芳为记者描绘了宏伟的蓝图:为社会青年讲100个英模和自己学雷锋的故事;开展青少年“四有”教育百家访活动;开展百家商店军民共建双文明活动;在青少年学生中培养1000名学雷锋骨干……
孙茂芳还建立“学雷锋扶贫帮困连带网”,重点帮助特困户和残疾人;建立“学雷锋爱民服务网”,为群众排忧解难;建立“学雷锋道德辅导网”,在大中小学开展道德辅导活动。
他说,“一个人学雷锋,仅能发挥一滴水的作用。全社会学雷锋,才能促进社会风气的转变。我希望雷锋精神能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心里的道德丰碑。”
孙茂芳,陆军总医院原副政委,1942年10月出生,浙江象山人。1965年1月入伍,50年来,他始终不渝地坚持学雷锋、做好事,先后抚养29名孤寡、病残老人,资助38名特困学生,培养了大批雷锋式的优秀人才。2013年9月,当选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2014年3月,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当代雷锋”光荣称号;同年5月,被授予“全国助残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他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一名老军人爱国爱民的情怀,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道德和操守。
记者第一次采访孙茂芳,就一眼认出了他,因为他那件显眼的红马甲。“我今天特意穿上了这件红色志愿服。”说这话时孙老的脸上露出了孩子般满足的笑容,欣慰之情溢于言表。孙老尽管已經74岁了,但是说起话来充满精气神儿,底气十足,足以见得身体倍儿棒。
退休后更忙了
孙老2000年退休,转眼已经16年了。他说退休后更忙,每天事情排得满满的,但是很有规律。
每天早晨6:00起床,花一个小时买菜,7:00准时组织小朋友们在打气站为路人义务打气。打完气,看一个小时报纸。然后去社区转一转,看看老人,看看残疾人,为社区群众讲雷锋,讲述自己学雷锋的故事。到病房看看病号。“今天有个病人要出院,我会过去看看。”孙老若有所思地说。
“您会做饭吗?”
“也会做饭,买了菜有时候也会下厨,但是一般都是老伴儿做饭,中午吃饭时也会喝上一小杯酒,生活还是很惬意的。”说完,孙老莞尔地笑了。
中午吃完饭也不休息,开始写文章、写日记。晚上看看新闻联播,听听新闻广播。
“今天下午会准备明天外出的资料。”在接受记者采访的第二天,孙老要去浙江奉化作报告,带领那里的“孙茂芳志愿服务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到孙茂芳道德学校去讲课,一个月一次。
说起孙老的义务打气站,已是远近闻名,孙老也很为之自豪,已经坚持30年了,无论刮风下雨,从未间断。跟孙老一起打气的小朋友已经换了好几拨,有的已经上了大学。
孙茂芳住的地方附近有个大使馆,这一举动感动了老外,说要给小朋友一人10块钱,“我们义务打气,不要钱。”小朋友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通过义务打气,孙老主要教会小朋友们“三会”:会宣传,“打气,打气,学雷锋义务打气”,这是孙老一直挂在嘴边的口号;会用气枪;学会文明礼貌,打完气后要跟长辈说再见。
在这期间,也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有一个跟着孙老打气的小朋友考上了北京大学,他的妈妈非要跟孙老合影,激动地握着孙老的手说:“我的儿子跟着您打气,懂得了文明礼貌,懂得了光荣,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一个小朋友,吃饭的时候把鸡腿留着,老师问他为什么不吃鸡腿,小朋友说鸡腿留给奶奶吃,像孙爷爷学习,孝敬长辈。回家后,奶奶奖励了他一块香皂,让他到学校跟小朋友们分享,让小朋友们养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这样爱就起到了互动的作用,互相传递。
有的小朋友身体不太好,妈妈就主动来帮忙打气……
为了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感染和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学雷锋做好事。孙茂芳在社区组建了“树新风、孝敬老人联络网”,每月与青少年网友一起为卧床老人理发,到敬老院慰问老人。
张美玲老人患有直肠癌,孙老退休的这十几年中,每天为老人洗一次粪兜,送一袋豆浆、一个鸡蛋和水果。当老人知道孙茂芳是北京军区总医院的副政委,一位德高望重的高级干部,坚决不肯让孙茂芳到她家干那些又脏又累的家庭护理工作。孙茂芳拉着老人的手说:“我这个干部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为人民服务不分职位高低。”就这样,一直服务到老人90岁去世。
现在,孙老同样每天都会去帮助照顾一位癌症病人,有时候也会叫上几个老友一起去为老人服务,希望能够为老人带去温暖,暂时忘记疼痛。孙老觉得,快乐是可以相互传递的,他希望能够把自己的快乐传递出去,并彼此之间互相感染。
“我现在是全国道德模范进高校报告团的团长,让青少年从小懂得爱祖国、爱雷锋。从小做好人,将来就能做能人、强人。北京的大学几乎走遍了,开始往小学走。”孙老如是说。
孙老现在有自己的工作室,星期六会带领大学生在工作室门口搞志愿服务活动;每个星期日上午10点,他在东城区图书馆利用学校组织学生到图书馆看书的时间,给青少年讲一个英模故事。孙老说,尽管每天都很忙,但是很充实,内心很满足。
“您觉得退休后和退休前最大变化是什么?”
孙老说:“退休以后,学雷锋做好事空间更大了,更自由了。退休前在部队还是有一些约束的。”
退休之后,孙老组织了‘雷锋精神万里行’活动,到全国各地,弘扬雷锋精神。在内蒙古,孙茂芳联络了“模范团长”李国安、当年的“草原英雄小姐妹”玉荣、乌兰等英模人物,在呼和浩特市举行了“雷锋精神”报告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当时,内蒙古发生雪灾,孙茂芳组织医疗队,送医送药到牧民家。当他得知当地有25名失学儿童时,当即拿出5000元,代表全家捐给了孩子们。其实,在孙老身上,这样的事情多不胜数。
孙老还开设了孙茂芳道德馆、图书馆,孙茂芳档案馆,孙茂芳道德学校等等,利用这些载体来宣传雷锋,组织学雷锋。
孙茂芳把家里的一间屋子空出来,作为家庭学雷锋辅导站,为驻地128中学、55中学、九条小学、育芳小学等10多个学校的学生,进行德育辅导。带着学生们看录像、看图片、看资料、看实物;走访住院的老红军,听讲优良传统;到孤寡老人家做好事。
孙老把退休当作学雷锋的加油站,而不是停靠站。所以才有了“学雷锋越学越忙,早出晚归,中午不睡,礼拜天开会,作报告排队,掏腰包做好事无怨无悔……”这个众所周知的“孙茂芳口诀”。
学雷锋不是作秀,而是一种生活,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状态。“做好事能够愉悦精神,有助于身体健康。到江西贫困地区去讲课,井冈山我都能爬上去。”参加这些活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传播雷锋精神,同时还能广交朋友,扩大影响,现在走到全国各地提到孙茂芳的名字,都知道。 学了这么多年雷锋,帮助了很多人,懂得感恩的人也很多。一次,孙老高烧不退,仍坚持骑车去东城区档案馆给小朋友们讲课,结果回来的途中晕倒在马路上,小朋友们看见孙爷爷跌倒了,赶紧跑过去扶起来,并送到医院急诊室。照顾的残疾人,现在生活好了,孙茂芳的孙女上学没人接,就会帮忙接回来。有一个小女孩,家庭很困难,在北京上学,孙茂芳帮他交学费,现在毕业了,进入电视台工作,每个月都会给孙茂芳寄钱,让他去帮助更多的人,让好事起到輻射作用。很多受过孙老帮助的人到家里来感谢他……
学了一辈子雷锋,孙茂芳说最大的收获就是快乐。学雷锋做好事无忧无虑。做一辈子好事一辈子快乐。
无悔的“雷锋”路
孙茂芳21岁当兵,母亲临终前对他说的三个字“做好人”,他始终谨记于心,并且身体力行践行母亲的嘱托。刚进部队,学雷锋活动就轰轰烈烈展开了,他怀着敬仰与崇拜之情,积极投身到“学雷锋”行列中。就此,雷锋精神在他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1970年,孙茂芳调到原北京军区总医院。医院里经常会有一些外地人来看病,陪床家属没有地方住,就在医院的过道里睡觉,孙茂芳看了很心疼,就在自己家里,专门摆放了一张空余的床,让他们到家里住。这些年,这张床先后帮助了200多人。孙茂芳说:“看到他们有地方睡觉,我才能放心。”
这个故事发生在1974年,孙茂芳得知王炎老人孤寡无助后,便决定照顾她一辈子。
王炎老人性格有一些古怪。有时候给老人喂药,水烫了一点,老人便会没好气地说:“想烫死我啊。”有一次,孙茂芳老家的亲戚捎来四只螃蟹,孙茂芳便给老太太拿了一只,老太太却不高兴地说:“就一只啊,真小气。”每次面对老太太的百般刁难孙茂芳总是一笑应之。
这样,一干就是17年。一天,老人给了孙茂芳一个存折:“这里有十几万元,给你。等我闭了眼,这四合院也归你。”孙茂芳一口回绝了,他说:“我照顾您,不图回报。”
那是1997的春天,丁翠萍双目失明,丈夫也下了岗,交不起儿子的学费,生活十分困难。孙茂芳了解这一情况后,主动找上门:“我是解放军,我叫孙茂芳,以后我每月资助您100元。”坐在床上的丁翠萍半信半疑:“你是解放军,让我摸摸你的红五星。”确定孙茂芳的身份后,丁翠萍默默地留下了眼泪。打这之后,这个家有了笑声。
21岁当兵,25岁提干,60岁退休,50年来学雷锋没有停歇过。他说:“几十年来我只为人民群众做了点小事。就是这样的小事,我能够从一个农民子弟、放牛娃成为全国劳模,从普通战士到干部,是雷锋精神影响了我的一生。”
学雷锋没终点
孙老说:“新时期学雷锋,要围绕国家大局,围绕自己的本职工作。退休之后要勇于创新,要与时俱进,要坚持从小事做起,从青少年抓起,培养青少年成为有道德有品德的一代新人。”
60岁健健康康学雷锋,70岁走遍全国讲雷锋,80岁再创辉煌学雷锋,90岁坚守理想学雷锋,100岁喜气洋洋、子孙满堂学雷锋。孙老说,他将继续身体力行的学雷锋,学雷锋没有终点。
孙茂芳积极探索学雷锋的新途径,在行动上他不满足于自己干,而是带动大家一起干;在内容上,他不停留于单纯做好事,而是围绕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主旋律,不断提高学雷锋的起点,逐步形成了学雷锋的系列活动。
孙茂芳为记者描绘了宏伟的蓝图:为社会青年讲100个英模和自己学雷锋的故事;开展青少年“四有”教育百家访活动;开展百家商店军民共建双文明活动;在青少年学生中培养1000名学雷锋骨干……
孙茂芳还建立“学雷锋扶贫帮困连带网”,重点帮助特困户和残疾人;建立“学雷锋爱民服务网”,为群众排忧解难;建立“学雷锋道德辅导网”,在大中小学开展道德辅导活动。
他说,“一个人学雷锋,仅能发挥一滴水的作用。全社会学雷锋,才能促进社会风气的转变。我希望雷锋精神能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心里的道德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