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1.情境流于形式
案例1:《9加几》教学片断:课件出示一幅喜洋洋的照片,电脑将其剪切成多个碎块形成拼图。要求学生完成拼图后面的计算题,形成完整图片,才能进入游戏的下一关。
教师饱含激情的问:“同学们,有信心完成拼图吗?” 学生大声回答:“有。”(学生对完成拼图充满期待,跃跃欲试。)完成算式闯关成功。教师表扬:“你们真棒。”
这样的情境我们经常会在巩固练习中见到。教师创设了符合一年级小朋友年龄结构、心理特征的游戏情境——拼图。试图通过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掩盖枯燥乏味的计算,提高学生计算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从表面上看,学生兴趣盎然。但冷静下来我们不难发现,这种脱离了课程内容的情境,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并没有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若长期反复的运用,必将导致学生的审美疲劳。因此,我们强调情境创设,不仅要注重充满童趣,更应注重教学知识的落实。教师把握不住教学的内涵,一味的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往往忽略了情境创设的现实意义。我们所说的情境,应该是贴近学生生活的,能引发深层次思考的。
2.情境重点不突出
案例2:《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片断:教师充满感情的问:“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学生:“春天。”)教师:“春天让你们想到了什么?”(学生兴奋的回答:“春游。”) 教师在黑板上即兴画出一条大船。 教师:“我们要坐船出去春游,同学们高兴吗?”(学生:“高兴。”) 教师满脸神秘的发问:“要坐船了,同学们会想到什么?” 学生1:“有人可能会晕船。” 学生2:“带照相机在船上照相。” 学生3:“带吃的坐船上吃。” (就是没有人说,咱们那么多人,船够坐吗?)教师赶紧往正题上导:“假如咱们年级的4个班做2条船,也不知够不够坐,咱们接下来就考虑一下怎么搭配乘船的问题。” 出示每条船限乘的人数及4个班各班的人数。小组讨论乘船方案。之后汇报6种乘船方案。最终通过计算的方法确定哪种乘船方案可行。
这种情境通常会在新课的导入中运用。情境足够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于沉浸在这种春游的喜悦中。可教学至此,已经时间过半。教师没能很好的运用这个情境突出本节课的计算主题,而是将时间和思维过多的投入进没有太多意义的设定中。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又淡化了教学重点。回过头来看,乘船搭配方案这个情境还是很有创意的。但要注意,让学生迅速通过计算,确定出可行的乘船方案,并细化出可行方案中涉及了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种计算。汇报时突出算理,理清思路。这才是本节课的重点。而不应把时间过多的投入在生活问题上。
3.情境缺乏真实性
案例3:《统计》教学片断:教师:“老师这里提供4个出游场馆,我们以投票的方式,看哪个场馆的票数最多,我们就向学校建议,将它作为今年的出游地点。” 学生们异常兴奋,积极性非常高。嘴里面还念叨着自己想去哪个场馆,与周围伙伴争论不休。课程结束,学生围拢在老师身边,激动得问,“老师,我们什么时候跟学校说出游场馆的事?” 老师满脸诧异:“啊?哪能真的去找学校啊?那只是为了学习新知识而做的设计。” “啊?”不满和受伤的表情马上堆在孩子们天真的脸上。
像这种为了骗取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创设的情境,在日常教学中是很常见的。教师为了将学生的兴趣点推向高潮,确实是煞费苦心。教学初,学生的探索欲望也的确很高涨。但当孩子们满怀期待的上完这节课时,愿望卻随着谎言的揭穿而破灭了。那种内心的受伤和被骗的感觉,他们或许会一直铭记。教师失去的将是学生对你的崇敬之情,那是一个学生对于他的恩师最宝贵的感情。可以想象,老师再创造这种虚假情景时,我们的学生还会去信赖您吗?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应采取的对策
笔者认为,教师在情境创设中应采取以下几点对策:
1.真实性: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
情境所创设的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数学情境、现实情境二者应不相悖。
2.数学味: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
情境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了。”
首先,要区分清数学教学生活化不完全等同于生活。如前例教学“元角分”,过多的无关信息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化”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会模糊学生的思维,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情境创设要有“数学味”,要紧扣数学教学的内容进行设计。
其次,要区分清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本身作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发展性: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
选择恰当地、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方式。学生缺乏主观感受的可以多用录像、动画等形式创设实际情境,丰富学生的认识。学生需要动手操作、亲身经历的,决不简单替代,创设操作情境。学生需要认识上深化的,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等等。
总而言之,情境的创设应围绕其所蕴含的数学问题而展开。脱离了问题,就失去了数学的灵魂。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1.情境流于形式
案例1:《9加几》教学片断:课件出示一幅喜洋洋的照片,电脑将其剪切成多个碎块形成拼图。要求学生完成拼图后面的计算题,形成完整图片,才能进入游戏的下一关。
教师饱含激情的问:“同学们,有信心完成拼图吗?” 学生大声回答:“有。”(学生对完成拼图充满期待,跃跃欲试。)完成算式闯关成功。教师表扬:“你们真棒。”
这样的情境我们经常会在巩固练习中见到。教师创设了符合一年级小朋友年龄结构、心理特征的游戏情境——拼图。试图通过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掩盖枯燥乏味的计算,提高学生计算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从表面上看,学生兴趣盎然。但冷静下来我们不难发现,这种脱离了课程内容的情境,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并没有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若长期反复的运用,必将导致学生的审美疲劳。因此,我们强调情境创设,不仅要注重充满童趣,更应注重教学知识的落实。教师把握不住教学的内涵,一味的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往往忽略了情境创设的现实意义。我们所说的情境,应该是贴近学生生活的,能引发深层次思考的。
2.情境重点不突出
案例2:《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片断:教师充满感情的问:“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学生:“春天。”)教师:“春天让你们想到了什么?”(学生兴奋的回答:“春游。”) 教师在黑板上即兴画出一条大船。 教师:“我们要坐船出去春游,同学们高兴吗?”(学生:“高兴。”) 教师满脸神秘的发问:“要坐船了,同学们会想到什么?” 学生1:“有人可能会晕船。” 学生2:“带照相机在船上照相。” 学生3:“带吃的坐船上吃。” (就是没有人说,咱们那么多人,船够坐吗?)教师赶紧往正题上导:“假如咱们年级的4个班做2条船,也不知够不够坐,咱们接下来就考虑一下怎么搭配乘船的问题。” 出示每条船限乘的人数及4个班各班的人数。小组讨论乘船方案。之后汇报6种乘船方案。最终通过计算的方法确定哪种乘船方案可行。
这种情境通常会在新课的导入中运用。情境足够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于沉浸在这种春游的喜悦中。可教学至此,已经时间过半。教师没能很好的运用这个情境突出本节课的计算主题,而是将时间和思维过多的投入进没有太多意义的设定中。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又淡化了教学重点。回过头来看,乘船搭配方案这个情境还是很有创意的。但要注意,让学生迅速通过计算,确定出可行的乘船方案,并细化出可行方案中涉及了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种计算。汇报时突出算理,理清思路。这才是本节课的重点。而不应把时间过多的投入在生活问题上。
3.情境缺乏真实性
案例3:《统计》教学片断:教师:“老师这里提供4个出游场馆,我们以投票的方式,看哪个场馆的票数最多,我们就向学校建议,将它作为今年的出游地点。” 学生们异常兴奋,积极性非常高。嘴里面还念叨着自己想去哪个场馆,与周围伙伴争论不休。课程结束,学生围拢在老师身边,激动得问,“老师,我们什么时候跟学校说出游场馆的事?” 老师满脸诧异:“啊?哪能真的去找学校啊?那只是为了学习新知识而做的设计。” “啊?”不满和受伤的表情马上堆在孩子们天真的脸上。
像这种为了骗取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创设的情境,在日常教学中是很常见的。教师为了将学生的兴趣点推向高潮,确实是煞费苦心。教学初,学生的探索欲望也的确很高涨。但当孩子们满怀期待的上完这节课时,愿望卻随着谎言的揭穿而破灭了。那种内心的受伤和被骗的感觉,他们或许会一直铭记。教师失去的将是学生对你的崇敬之情,那是一个学生对于他的恩师最宝贵的感情。可以想象,老师再创造这种虚假情景时,我们的学生还会去信赖您吗?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应采取的对策
笔者认为,教师在情境创设中应采取以下几点对策:
1.真实性: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
情境所创设的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数学情境、现实情境二者应不相悖。
2.数学味: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
情境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了。”
首先,要区分清数学教学生活化不完全等同于生活。如前例教学“元角分”,过多的无关信息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化”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会模糊学生的思维,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情境创设要有“数学味”,要紧扣数学教学的内容进行设计。
其次,要区分清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本身作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发展性: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
选择恰当地、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方式。学生缺乏主观感受的可以多用录像、动画等形式创设实际情境,丰富学生的认识。学生需要动手操作、亲身经历的,决不简单替代,创设操作情境。学生需要认识上深化的,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等等。
总而言之,情境的创设应围绕其所蕴含的数学问题而展开。脱离了问题,就失去了数学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