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主要针对信息化测绘下测绘工程人才培养理念、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以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教学环境建设进行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 信息化测绘;测绘工程;培养模式
一、信息化测绘下测绘工程人才培养理念
人才是构建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核心。一流的人才需要一流的教育,为了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时代,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力,能灵活运用各种信息化测绘技术,解决测绘生产和科研中的实际问题,学院积极探索符合信息化测绘体系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信息化测绘特征和测绘工程专业论证要求,提出测绘工程专业“高品质、国际化、创新型”测绘科技人才培养理念,注重多技术的集成、多学科的融合,突出实践环节,强调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学生的“三创”能力。
二、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1、确立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高级测绘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高级测绘工程人才的培养应立足于测绘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培养综合素质、培育创新精神、提升实践能力,以能快速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标。加强理论教育,促进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和个人修养的培育,强化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与创新意识的训练,使学生具有基础扎实、开拓思维,立足当前、放眼未来的潜质。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创造性潜能的培育,对有较好潜质的学生进行夯实基础、强化工程能力、提高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个性化培养。通过向学生提供优质资源和个性化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特潜力,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创新实践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工程能力、创业与服务意识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兼备良好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为造就未来的测绘领军人才奠定基础。
2、构建了具有信息化测绘知识结构的高级测绘工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信息化测绘是利用数字化测绘技术对地理空间信息的快速获取和实时更新、智能化处理和一体化管理、规模化生产和网络化分发服务,实现地理空间信息资源融合,为社会经济提供多尺度、多时相、多形式的综合服务。
根据信息化测绘知识结构,结合生产单位对现代测绘技术人才需求调查,围绕高级测绘人才的培养目标,对测绘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该体系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主要是为信息化测绘技术服务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是信息化技术框架下的专业主干课程;第三部分是天、地、空信息化测绘技术课程,是信息化测绘技术的核心课程;第四部分是测绘空间信息化技术应用课程,主要针对应用领域应该具备的知识技术而设。
3、课程教学改革
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要求,对相应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包括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课程资源建设。在教学改革进程中,坚持现代教育理念,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基本思想。
3.1信息化测绘技术与特色应用并存的测绘课程教学改革宗旨
测绘工程人才不但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还要有过硬的技术能力、灵敏的空间思维方式和卓越的组织管理才能。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测绘工程人才,需对测绘专业各课程进行改革。改革的宗旨是:弱化或删减传统测绘理论与技术的知识点,大幅度增加现代测绘理论及相关技术的权重,包括测绘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与新仪器,以及相关测绘法律法规;按照设定的课程体系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形成以数字测绘、信息测绘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并注重在地矿、交通以及土木领域应用的特色培养,围绕精密测绘仪器、测量数据处理、雷达干涉测量、形变灾害监测、时空数据挖掘与更新、地学三维建模与环境模拟等方向深入理论与应用研究,以达到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目标。
3.2培养具备注册测绘师工程实践能力的课程内容改革
解决测绘工程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是注册测绘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也是高级测绘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选择实际工程案例加以分析,从项目背景、资料准备、精度要求、仪器选择、人员组织、进度安排、经费预算、方案实施、数据处理、质量检查、问题解决、成果管理等方面逐一剖析,加强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让学生具有理解工程应用要求、熟悉测绘工程生产流程的方法和技术、掌握数据处理方法、熟悉测绘法律法规与技术规范、了解测绘工程的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的发展动态。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工程/科研项目的设计、实施和数据处理工作,严格贯彻专业设计流程和技术规范,进一步深化课堂的工程设计文书编写工作,包括项目申请书、工程设计投标书、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技术设计书等编写。
3.3教学方法方式改革
改进“课堂教学讲原理+实践教学做训练”相对独立的传授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探索,推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堂教学”体验模式。采取问题驱动法、讨论和启发式教学,辅以原理动画、模拟实验、仪器操作视频等情景体验。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而且实现了将实践现场搬到课堂,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再辅以课间实验,让学生在有序的知识铺垫下,快速熟练仪器,发现问题并能自主解决问题,达到有效训练、强化基本技能的目的。还可以采用工程案例分析和项目驱动法教学,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有机整合与灵活运用,而且能帮助学生从准备工作、方案实施、数据处理到质量检查整体把握工程项目的实施与监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理解技术规范在实践中的意义。实践证明,通过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启发开拓、对比(类比)区分、项目驱动、讨论、逆向思维等教学方法改革与尝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1、构建开放与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构建了以学科平台和实践基地为支撑、以开放管理机制为保障的开放与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它突破了传统的“课程基础实验→课程综合实践→毕业设计”形式较为单一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基础实践平台→综合实践平台→创新实践平台”的层次鲜明、逐步提升的实践培养机制。基础实践平台主要是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严谨的工作态度。综合实践平台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沟通与管理能力,以及较强的工程意识和工程文书的写作能力。创新实践平台主要是通过测绘实践创新技能与论文竞赛、创新实验计划与训练、校企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产学研用相结合,挖掘学生潜质和创新意识。总之,新体系强化了基本技能,突出了工程设计,提升综合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培养。
2、测绘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按照高级测绘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能力要求,遵循实践教学体系中各个实践环节所需要的各类不同硬件条件和软件措施,加强实践教学环境建设,为培养高级测绘工程人才创造条件。
2.1实践教学硬环境建设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场地、环境和一定数量与质量的仪器设备保障。校院系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硬环境的建设工作,随着测绘实验室建设的推进,实验中心的成立。目前,实验中心常规的水准仪、经纬仪和全站仪的数量均能保证教学要求,还配备了一定数量的高水平仪器,如电子水准仪、高精度全站仪、GPS接收机、CX-3型测斜仪、三维激光扫描仪、手持激光测距仪、SOC710高光谱成像光谱仪、多基线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系统、全数字化摄影测量系统等。测绘学科还建立了室内多功能测量实验平台和变形监测模拟实验平台。其中,多功能测量实验平台是由三维地形仿真模型、强制观测墩、室内摄影测量标志、模型上方的环形轨道上悬挂着能遥控曝光的数码相机组成,可以完成全站仪导线测量、数据采集、航空摄影模拟、航空摄影测量等实验。还拥有“精密工程测量与形变灾害监测”省重点实验室,以及与“湖南省地理空间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遥感中心有色金属矿产资源部”等单位合作的学科平台。此外,校内测绘技能训练基地、GPS基线试验场,以及设立在湖南省测绘院、湖南省遥感中心、佛山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等十余个校企合作实践基地。
这些高水平的仪器设备、实践与学科平台和实践基地为高级测绘工程人才的实践能力、工程素养、创新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2实践教学软环境建设
随着现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改变,专业课程课时的压缩,实践课时也随之减少;另外,部分贵重仪器由于数量限制只能演示,无法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这种在固定时间、固定空间内完成固定实践内容的教学模式使实践教学效果与实践能力大打折扣。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测绘工程人才,采取了开放实验室、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和测绘实践创新能力大赛等机制改善实践教学软环境。随着学校对实验室开放力度的推进,各种专业测绘软件的开放、GPS网络教室建立、虚拟(仿真)实践平台的构建和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加强,以及测绘实践教学多媒体资源建设(包括实践操作视频、原理动画、模拟实验、工程案例分析等),实现了实验时间开放、实验内容开放、实验方法开放、实验手段开放,缓解了仪器少与学生多的矛盾,增加了学生实验的时间,解决了测绘实践看天而行的难题,为学生自主实践、熟练数据处理软件创造了条件,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维空间和创新研究的机会;同时,也提高了如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SOC710高光谱成像光谱仪、多基线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系统等贵重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良好的实践教学软环境,为激励学生实践能力和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有效保障。
四、结束语
在信息化测绘时代下,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就必须紧跟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紧跟时代科技技术的进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课程设置,强化实践环节,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人文环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才能满足信息测绘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于红波,刘惠明.信息化测绘体系下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优化设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7:179-180.
[2]林娜,王斌,潘国兵,徐金鸿.注册测绘师制度下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21-22.
[3]刘明星,朴彦辑.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科学,2013,09:220.
[4]许才军,秦咏梅.测绘工程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解析[J].测绘通报,2014,06:124-127.
【关键词】 信息化测绘;测绘工程;培养模式
一、信息化测绘下测绘工程人才培养理念
人才是构建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核心。一流的人才需要一流的教育,为了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时代,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力,能灵活运用各种信息化测绘技术,解决测绘生产和科研中的实际问题,学院积极探索符合信息化测绘体系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信息化测绘特征和测绘工程专业论证要求,提出测绘工程专业“高品质、国际化、创新型”测绘科技人才培养理念,注重多技术的集成、多学科的融合,突出实践环节,强调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学生的“三创”能力。
二、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1、确立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高级测绘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高级测绘工程人才的培养应立足于测绘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培养综合素质、培育创新精神、提升实践能力,以能快速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标。加强理论教育,促进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和个人修养的培育,强化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与创新意识的训练,使学生具有基础扎实、开拓思维,立足当前、放眼未来的潜质。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创造性潜能的培育,对有较好潜质的学生进行夯实基础、强化工程能力、提高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个性化培养。通过向学生提供优质资源和个性化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特潜力,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创新实践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工程能力、创业与服务意识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兼备良好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为造就未来的测绘领军人才奠定基础。
2、构建了具有信息化测绘知识结构的高级测绘工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信息化测绘是利用数字化测绘技术对地理空间信息的快速获取和实时更新、智能化处理和一体化管理、规模化生产和网络化分发服务,实现地理空间信息资源融合,为社会经济提供多尺度、多时相、多形式的综合服务。
根据信息化测绘知识结构,结合生产单位对现代测绘技术人才需求调查,围绕高级测绘人才的培养目标,对测绘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该体系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主要是为信息化测绘技术服务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是信息化技术框架下的专业主干课程;第三部分是天、地、空信息化测绘技术课程,是信息化测绘技术的核心课程;第四部分是测绘空间信息化技术应用课程,主要针对应用领域应该具备的知识技术而设。
3、课程教学改革
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要求,对相应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包括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课程资源建设。在教学改革进程中,坚持现代教育理念,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基本思想。
3.1信息化测绘技术与特色应用并存的测绘课程教学改革宗旨
测绘工程人才不但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还要有过硬的技术能力、灵敏的空间思维方式和卓越的组织管理才能。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测绘工程人才,需对测绘专业各课程进行改革。改革的宗旨是:弱化或删减传统测绘理论与技术的知识点,大幅度增加现代测绘理论及相关技术的权重,包括测绘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与新仪器,以及相关测绘法律法规;按照设定的课程体系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形成以数字测绘、信息测绘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并注重在地矿、交通以及土木领域应用的特色培养,围绕精密测绘仪器、测量数据处理、雷达干涉测量、形变灾害监测、时空数据挖掘与更新、地学三维建模与环境模拟等方向深入理论与应用研究,以达到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目标。
3.2培养具备注册测绘师工程实践能力的课程内容改革
解决测绘工程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是注册测绘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也是高级测绘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选择实际工程案例加以分析,从项目背景、资料准备、精度要求、仪器选择、人员组织、进度安排、经费预算、方案实施、数据处理、质量检查、问题解决、成果管理等方面逐一剖析,加强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让学生具有理解工程应用要求、熟悉测绘工程生产流程的方法和技术、掌握数据处理方法、熟悉测绘法律法规与技术规范、了解测绘工程的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的发展动态。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工程/科研项目的设计、实施和数据处理工作,严格贯彻专业设计流程和技术规范,进一步深化课堂的工程设计文书编写工作,包括项目申请书、工程设计投标书、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技术设计书等编写。
3.3教学方法方式改革
改进“课堂教学讲原理+实践教学做训练”相对独立的传授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探索,推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堂教学”体验模式。采取问题驱动法、讨论和启发式教学,辅以原理动画、模拟实验、仪器操作视频等情景体验。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而且实现了将实践现场搬到课堂,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再辅以课间实验,让学生在有序的知识铺垫下,快速熟练仪器,发现问题并能自主解决问题,达到有效训练、强化基本技能的目的。还可以采用工程案例分析和项目驱动法教学,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有机整合与灵活运用,而且能帮助学生从准备工作、方案实施、数据处理到质量检查整体把握工程项目的实施与监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理解技术规范在实践中的意义。实践证明,通过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启发开拓、对比(类比)区分、项目驱动、讨论、逆向思维等教学方法改革与尝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1、构建开放与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构建了以学科平台和实践基地为支撑、以开放管理机制为保障的开放与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它突破了传统的“课程基础实验→课程综合实践→毕业设计”形式较为单一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基础实践平台→综合实践平台→创新实践平台”的层次鲜明、逐步提升的实践培养机制。基础实践平台主要是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严谨的工作态度。综合实践平台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沟通与管理能力,以及较强的工程意识和工程文书的写作能力。创新实践平台主要是通过测绘实践创新技能与论文竞赛、创新实验计划与训练、校企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产学研用相结合,挖掘学生潜质和创新意识。总之,新体系强化了基本技能,突出了工程设计,提升综合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培养。
2、测绘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按照高级测绘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能力要求,遵循实践教学体系中各个实践环节所需要的各类不同硬件条件和软件措施,加强实践教学环境建设,为培养高级测绘工程人才创造条件。
2.1实践教学硬环境建设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场地、环境和一定数量与质量的仪器设备保障。校院系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硬环境的建设工作,随着测绘实验室建设的推进,实验中心的成立。目前,实验中心常规的水准仪、经纬仪和全站仪的数量均能保证教学要求,还配备了一定数量的高水平仪器,如电子水准仪、高精度全站仪、GPS接收机、CX-3型测斜仪、三维激光扫描仪、手持激光测距仪、SOC710高光谱成像光谱仪、多基线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系统、全数字化摄影测量系统等。测绘学科还建立了室内多功能测量实验平台和变形监测模拟实验平台。其中,多功能测量实验平台是由三维地形仿真模型、强制观测墩、室内摄影测量标志、模型上方的环形轨道上悬挂着能遥控曝光的数码相机组成,可以完成全站仪导线测量、数据采集、航空摄影模拟、航空摄影测量等实验。还拥有“精密工程测量与形变灾害监测”省重点实验室,以及与“湖南省地理空间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遥感中心有色金属矿产资源部”等单位合作的学科平台。此外,校内测绘技能训练基地、GPS基线试验场,以及设立在湖南省测绘院、湖南省遥感中心、佛山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等十余个校企合作实践基地。
这些高水平的仪器设备、实践与学科平台和实践基地为高级测绘工程人才的实践能力、工程素养、创新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2实践教学软环境建设
随着现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改变,专业课程课时的压缩,实践课时也随之减少;另外,部分贵重仪器由于数量限制只能演示,无法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这种在固定时间、固定空间内完成固定实践内容的教学模式使实践教学效果与实践能力大打折扣。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测绘工程人才,采取了开放实验室、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和测绘实践创新能力大赛等机制改善实践教学软环境。随着学校对实验室开放力度的推进,各种专业测绘软件的开放、GPS网络教室建立、虚拟(仿真)实践平台的构建和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加强,以及测绘实践教学多媒体资源建设(包括实践操作视频、原理动画、模拟实验、工程案例分析等),实现了实验时间开放、实验内容开放、实验方法开放、实验手段开放,缓解了仪器少与学生多的矛盾,增加了学生实验的时间,解决了测绘实践看天而行的难题,为学生自主实践、熟练数据处理软件创造了条件,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维空间和创新研究的机会;同时,也提高了如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SOC710高光谱成像光谱仪、多基线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系统等贵重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良好的实践教学软环境,为激励学生实践能力和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有效保障。
四、结束语
在信息化测绘时代下,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就必须紧跟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紧跟时代科技技术的进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课程设置,强化实践环节,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人文环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才能满足信息测绘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于红波,刘惠明.信息化测绘体系下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优化设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7:179-180.
[2]林娜,王斌,潘国兵,徐金鸿.注册测绘师制度下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21-22.
[3]刘明星,朴彦辑.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科学,2013,09:220.
[4]许才军,秦咏梅.测绘工程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解析[J].测绘通报,2014,06: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