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具赏析

来源 :鉴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acle_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5月26日,第四届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览在浙江展览馆隆重开幕。在展厅显要位置陈列的一件古代家具吸引了与会专家和媒体记者的眼光,这就是宣和堂珍藏的清代黄花梨插屏式大屏风。这件屏风体量硕大,高230cm,宽160cm,深78cm,整体以黄花梨为材料,屏心一面雕有童子寿星、鹿衔灵芝和楼阁,另一面雕有变体寿字,并有五只飞翔的蝙蝠围绕四周,寓意五福捧寿。大屏风通体以仙鹤、祥云和松柏图案为装饰,雕法古朴老辣,人物、飞禽走兽、花草树木无不传神可爱。宣和堂的藏品曾多次参加了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览和西湖博览会的展览,得到了艺术评审委员会和专业人士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多次荣获特别荣誉奖。
  
  一、 中国传统家具的起源
  
  与中国建筑的较早定型有所不同,中国家具的定型是比较晚的,期间经历了低矮型家具与高型家具先后两个阶段。唐代以前不管是在宫廷还是民间都是席地起居,日常生活中如会客、宴饮、读书写字等都采取跪姿,最常用的家具除铺地的席子之外就是床榻与几案了。在矮型家具时期,“席”在社会和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汉语中就有“占有一席之地”、“主席”等词汇。席地起居的生活情景在今天的日本和朝鲜还能看到。
  唐代是低矮型家具与高型家具混用的时期,高型家具逐渐替代低矮型家具,从皇宫贵族向民间普及。
  到了宋代,高足床、桌、椅、凳、高几、长案、柜、衣架、巾架、盒架、镜台等高型家具已普及到了民间,日常生活也由席地起居逐步改为垂足而坐。标志着中国传统家具走向成熟的重要变革也在这时出现了,这就是家具结构与建筑结构的趋同,以梁柱式的框架结构替代了原先的箱形壶门结构。这一重大改变为中国家具在明代达到家具制作工艺的巅峰奠定了基础。
  


  
  二、明清家具
  
  明式家具是我国明代至清代早期(15世纪——17世纪)创制以黄花梨、紫檀等优质硬木为材料的家具样式和风格的总称。因为明式家具的发源和主要生产地在苏南,习惯上又常称明式家具为苏式家具。苏式家具的称呼从明代就出现了,从年代或家具的品质、风格样式来看,苏式家具与明式家具所指称的主体都是相同的。 苏南在宁镇山脉以东,是一片辽阔的冲积平原。这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河道纵横,交通便利,有手工业制作的优良传统。明代以来苏南地区的丝织业、染布业、刺绣业、造纸业、印书业蓬勃发展,各行各业都集聚了大批的能工巧匠。苏州香山工匠从明代开始进京参与皇宫建筑与园林的建造和维护,因技艺高超而享有盛誉。这些为明式家具在苏南地区的产生和崛起奠定了基础。
  


  明式家具的一个重要突出之处是在材料、样式和制作工艺上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完美统一,使家具布置与建筑风格、室内装饰达到无与伦比的和谐,构成了独步世界具有中国气派的建筑、家具、装饰统一体的范例。明式家具在美学方面获得的成就以及对工艺学的影响同样是深远的。家具造型从中国书法对线的深刻理解中获取灵感,通过线与面的组合,实现了庄重、灵动与舒适,也就是情感、审美和实用诸功能的高度满足。研究明式家具的著名学者杨耀先生就曾指出:明式家具有很明显的特征:(1)造型大方,比例适度,轮廓简练舒展。(2)结构科学,榫卯精密,坚固牢实。(3)精于选材配料,重视木材本身自然的纹理和色泽。(4)雕刻、线脚处理得当,起着点睛的作用。(5)金属配件式样玲珑,色泽柔和,起到辅助装饰的作用。杨耀先生认为,明式家具,在造型艺术和工艺技术方面的成就和造诣已达到了当时世界上的最高水平,得到世人的公认。1980年,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的‘品’与‘病’》一文中,提出了明式家具的16品诀:简练、淳朴、厚拙、凝重、雄伟、圆浑、沉穆、秾华、文绮、妍秀、劲挺、柔婉、空灵、玲珑、典雅、清新。并列举了16件家具来做一一对应的说明。
  


  促使明式家具获得杰出成就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为主要有:一、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明代和清代中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业高度发达。以安徽徽帮商人和山西晋帮商人为代表的地方商人集团,占据了全国茶叶、盐业等大宗产品交易的巨大份额,聚集了巨额的财富。明初郑和先后七次下南洋,打开了中国与东南亚及非洲的海上贸易通道,中国输出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输入香料和制作家具所需的高档木材——热带硬木。明王朝对手工业较为重视,专门设立了由工匠任职,管理手工业的职位。手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苏州、北京等地形成了家具制作的中心。二、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影响。使用木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是中国传统建筑最突出的特征,在建筑中使用木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河姆渡先人在搭建干栏式建筑时,已经能够运用榫卯方式来进行木构架的连接了。殷商时期出现了井干式结构和平面柱网布置,自西周已有了用栌斗来结合柱、梁的制作,并发展出了栌斗上用栱、卯组合铺作的复杂木构造形式。宋、明中国木构建筑发展到了成熟期,柱、额枋、梁、蜀柱、替木、阳马、椽等木作结构系统和十字搭交、螳螂头口、勾头搭掌、鼓卯、对卯、藕批搭掌、萧眼穿串等榫卯结构体系已经完备并且制度化。发展在先的中国木构建筑技术和经过几千年积累的木作经验,以及在宋代出现的框架锯和刨子等木工工具,为明式硬木家具在并不长久的时间里达到完美的境界提供了技术和工艺学的支持。三、园林和城市扩建的影响。南宋末年,元人进入江南腹地,战火造成城乡建筑大面积的毁坏。明朝驱逐元人后,各地大规模地进行了恢复性的修筑工程,就皇室而言,朱元璋和朱棣就先后在凤阳、南京和北京建都修城。南京城有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北京皇宫仿南京规模建造,工程浩大。在民间,建宅和造园之风也是日盛一日。南方的扬州、苏州、杭州等地则时兴造园,计成的园林专著《园冶》正是在这时问世的。据《苏州府志》记载,苏州一府建于明代的园林就多达271处,拙政园、留园、高义庄等均是明代遗构。宫殿、宅院和园林的大规模建造,刺激了家具消费的需求,推动了家具产业的发展以及家具制造技术的成熟。另一方面,家具已经成为室内布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厅堂、书房和园林家具的组合布置形成了一定的惯例和制度,家具的种类和使用量大幅度增长。四、文人积极参与的影响。从地域上来看,明式家具的发祥地和制作中心在江南,主要是苏南和杭嘉湖水乡地区。江南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是中国最为富庶的一块宝地,这里社会安定,文化发达,培育和聚集了大量的文人墨客和能工巧匠。宋代以来,苏州和杭州考取的进士累计达千余人,为各地之冠。出生和在这一地区活动的历代著名书画家有董源、巨然、马远、赵孟頫、黄公望、倪瓒、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王一鹏、徐渭、董其昌、陈继儒、蓝瑛、陈洪绶、王时敏、朱耷、王石谷、石涛以及“扬州八怪”等。这里的园林建筑不管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堪称中国之最。园林多数是不愿离开城镇的文人雅士、退隐官吏为追求山水之乐和怡情养性的需要而建,因为园林与普通住宅不同,包含了更多的精神诉求,所以主人多亲自参与筹划,也有请精于此道的名士、学友加入谋划指导的。现存史书中记载的造园名家有计成、李渔、朱三松、道济、王石谷、戈裕良等人,其中不乏学养深厚的著名学者和书画大家。明清时期,文人学者和书画名家更多地直接参与了造园、文具制作和家具的规划设计,在参与的过程中赋予了器物深厚的文化内涵。家具是园林建筑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家具的样式和风格必须与园林的格调保持一致。
  


  业界将清朝雍正、乾隆以后制作并在风格上与前朝有所不同的家具称为清式家具,也就是说,明式家具的制造史从明中叶一直延续到了清早期,跨越了明、清两代。在称谓上有些概念是需要搞清楚的,“明代家具”这个词是指家具制作的年代为明代,而所谓“明式家具”一般是指制作年代从明中期到清早期,保持了明代风格的家具。“仿明式家具”则是近现代仿制明代样式的家具。所以明式家具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朝代和时间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家具所追求和体现出来的格调、风范、意趣等文化取向。
  关于清式家具,杨耀先生有过十分精当的品评,他认为:清式家具,尤其是宫廷家具,多施雕刻,把许多工艺美术的手法和作品吸收作为家具的装饰手法和题材,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金漆描绘,雕漆填漆,螺钿镶嵌,玉石象牙,珐琅瓷片,银丝竹簧、椰壳、黄杨……富丽大观,但到晚清时期多数流于繁琐、细碎,偏重观赏,不重适用。王世襄先生也说:“可惜到了乾隆年间,工料虽精,但雕饰繁琐,风格大变。清代晚期,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家具和其他工艺一样,每况愈下,衰退不振。”
  
  三、 宣和堂藏品介绍
  
  宣和堂所珍藏的中国明清家具,原为浙江杭嘉湖平原一户大家族的旧藏,在建国以后的数十年时间内,这些家具一直存放在库房里,尘封了半个世纪。
  宣和堂珍藏的明清黄花梨家具以精与全为特点。精就是用材精、器形精以及品相好。用材大多为黄花梨(部分为紫檀木),色泽、纹理、鬼面历历在目,更为难得的是历经数百年,仍能闻到黄花梨木特有的淡淡香味。器形精美,其中不乏明黄花梨月洞式门罩架子床、清初黄花梨罗汉床、清黄花梨插屏式大屏风、清百宝嵌围屏等难得一见的大器,此外明黄花梨交椅、官帽椅、圈椅和矮南官帽椅件件精彩,可以作为明式家具的标准器物。宣和堂藏品保存基本完好,因长年存放于库房内,表面积有陈年灰尘,轻轻擦拭,包浆毕显。全就是品类齐全,业界将传统家具分为坐卧、支架、屏蔽、置物和储物五类,宣和堂明清黄花梨家具五类具备,其中有明黄花梨高面盆架、明黄花梨独板翘头案、明黄花梨圆角柜、明黄花梨案几和清黄花梨升降式灯架等坊间罕有的样式。
  现将宣和堂藏明清黄花梨家具精品数件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明黄花梨高面盆架 通高170 cm、盆架高70cm、直径55 cm,此面盆架比例协调优美,如窈窕少女、亭亭玉立。搭脑为圆雕灵芝纹,中牌子装饰四簇云纹。同类器物仅见于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赏》。
  
  


  明黄花梨圆角柜
  高168cm、宽90cm、深40cm,有“柜帽”,四足呈下舒上敛,略有侧脚。此柜与其他圆角柜的重要区别在于,上端有四簇云纹开窗,这种款式未见于文献记载,有业内人士认为,此柜为万历柜的变异。
  
  明黄花梨月洞式门罩架子床
  高235cm、长246 cm、宽185 cm,黄花梨材质四柱月洞门罩式样,月洞门罩由三扇拼成。门罩、三面围子及挂檐为四簇云纹。绦环板、牙子和挂檐等处饰以精美雕刻,有螭龙纹、飞禽走兽、暗八仙和缠枝等,刀法遒劲,为典型明代雕刻风格。此类大型坐卧类黄花梨家具民间已极罕见,文献所见同类样式的黄花梨架子床仅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例。
  
  清初黄花梨大罗汉床
  高90cm、长210cm、宽145cm,黄花梨材质,后背围子中高两旁低,为典型罗汉床样式。围子双面均有精美浮雕山水楼阁。此床雕工古拙,透出一股霸气。
  
  清黄花梨插屏式大屏风
  高230cm、宽160cm、深78cm,整体以黄花梨为材料,屏心一面雕有童子寿星、鹿衔灵芝和楼阁,另一面雕有变体寿字,并有五只飞翔的蝙蝠围绕四周,寓意五福捧寿。大屏风通体以仙鹤、祥云和松柏图案为装饰,雕法古朴老辣,人物、飞禽走兽、花草树木无不传神可爱。1996年,在纽约佳士得秋季拍卖会上,有一件相似的清代黄花梨大座屏,被美国一家博物馆拍得,成交价加佣金竟然高达1000万元人民币。
  
  清百宝嵌围屏
  高204cm、宽340cm,以黄花梨为材料,五抹格扇样式,共八扇。绦环板、裙板雕有草龙、缠枝。屏心为百宝嵌,以五彩玉石雕成瓶花、文房四宝及杂宝图案,为清中期风格。
  宣和堂藏明清黄花梨家具由于传世久远不可避免地也会存在缺憾,其中一件明独板黄花梨翘头案一侧牙板有缺失,另有一件明紫檀翘头条桌的三只抽屉为后配。
其他文献
陈雄立,1939年生于北京,1956年参加以齐白石为会长的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为李苦禅大师入室弟子,1980~1989年于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任教,1987年赴澳大利亚举办个展,1989年赴美国,参与田纳西州孟菲斯市国际文化遗产节,获赠孟市荣誉公民证书。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社画会名誉会长、北京紫禁城书画艺术协会副会长、美国中国书画史研究会副会长、美国国际中国美协常务理事、中国西南交通大学
期刊
通过《鉴藏》上海特约编辑程助多次联系,笔者终于在10月16日下午在上海陈佩秋家中采访了她。陈先生精神很好,中气很足,全然不象是这个年纪的人。    问:我们知道谢稚柳先生最初是画画的,是什么原因使谢先生也成了一位鉴定大家呢?  答:最初谢稚柳是因为想把画画好,所以看了很多古代名家的作品,也做了一些像陈洪绶等名家作品的研究,慢慢的就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经验,后来国家需要一些做鉴定方面的人才,所以谢稚柳
期刊
程与天,沈阳人,满族,幼年发奋,师从皇室学校校长爱新觉罗·庆后和沈延毅,后师古文字学家于省吾,现为中国书法促进会副会长、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顾问、人民日报社神州书画院特邀书画师、协和函授学院艺术教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海南三立画院院长、北京东方书画院副院长。  出版有《二全斋印说》、《二全斋说文解字形讹考》、《同心篇印谱》、《中国当代作家印谱》等。    20年前,我第一次见程先生与天。  和他的认识
期刊
王秋童又名王翰,1944年生,香港水墨画家,作品经常参加国内外美术展览并获奖,现为香港亚洲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香港美术研究会主席、欧洲国际东方美术研究院(IVO)荣誉院士、香港文化艺术交流协会顾问、雅真艺术有限公司总监。其传略及作品载入“当代名画家篆刻家辞典第二卷”。    王秋童以都市为题材的水墨画与他长期的都市生活直接相关。很难想象,一个生活在都市中的画家对都市无动于衷:晨起临窗,对满眼的高
期刊
鉴藏信息    第二届中国收藏界年度排行榜暨寻找民间“国宝”活动  2004年6月18日,由中国收藏界杂志社创建和主办的“中国收藏界年度排行榜”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  本次排行榜活动是从收藏的角度评选真正有投资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品,推选和鼓励有突同成就的艺术家、收藏家与广大收爱好者,并首次提出“中国民间‘国宝’金榜”、“中国当代名人字画金榜”、“中国当代国画家金榜”、“中国当代油画家
期刊
著名国画大师程十发,系江苏省松江人氏(现为上海市松江区),青年时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学生,解放后为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员,后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直至现在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  但他怎么会和西泠印社联系起来的,说起来正是源远流长,我作为儿子,从父母处了解了不少祖辈的故事,现让我细述,程十发是怎样和西泠印社攀上亲戚关系的,其中也不乏许多不为人知的趣闻。  1938年杭州姑娘张金锜(21岁)
期刊
《鉴藏》是众多收藏杂志中的一支新军。所刊发的文章份量重、角度新,刊于第5期的望野先生的《鬼谷下山-----价值亿元的陶瓷罐子》一文,更是近年来藏界不可多得的有趣文章。随文发表的相关照片和背景资料,对于进一步理解当前市场中出现的超值收藏品的价格现象有一定的参考作用。2005年9月19日,香港《大公报》以《价逾两亿的陶瓷罐----鬼谷下山》为题目同时整版刊载此文。这在《大公报》是不为多见的,此文在海外
期刊
杨伯达,我国著名学者、文物鉴定家、古玉专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委员会会长。他首开我国玉文化研究之先河;首先质疑景泰蓝之“身世”,指出景泰蓝非中国之先创;首次对清代院画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使许多珍贵字画重现光彩;他还在雕刻、玻璃器、金银器、珐琅器及鼻烟壶等多个领域颇有建树。如今这位年逾古稀的“玉”学泰斗,依然对他所钟爱的“玉”事业兴会淋漓,乐此不疲。 
期刊
摘要: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遇到一个异质的中国文化。因传来的律制存在传译滞后和不完备,使得佛教内律在适应中国社会的过程中发生冲突。唐代国家对佛教从日常生活与交往相关的僧尼轨范和经济活动等方面均有规制,涉及佛教内律僧制和僧团管理,这就要求佛教必须适应中国社会。一个适应中土的僧制——清规在唐中后期开始出现,这是佛教与国家规制相适应的产物,也是佛教中国化的表现。   关键词:规制;调适;国家;僧制  基金
期刊
一    乾隆(1736~1795年)一朝60年,出现繁华的盛世局面,景德镇瓷业十分兴盛,粉彩瓷器在康熙、雍正二朝的基础  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粉彩瓷器是在康熙五彩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始见于康熙晚期,后历朝流行不衰。  粉彩瓷的彩绘方法一般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用干净笔轻轻地将颜色依深浅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