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末,互联网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人类社会正式步入了“网络时代”。自1994年互联网进入我国,迄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1月16日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民规模已突破5亿。在这一背景下,作为网民上网交际的重要媒介,网络语言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由于网络语言的诞生、发展和传播时间只有短短十数年,对于究竟什么是网络语言,许多学者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理解和看法。笔者选取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加以介绍。
一、“广义狭义”说
对于网络语言的概念的界定有很多,但笔者认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广义狭义”说。“广义狭义”说从范围的角度对网络语言进行阐释。它认为网络语言可以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的就是指所有在网络环境里存在的语言,而狭义的则大多指其中的某一种或某几种成分。
英国语言学家David Crystal在他的文章《语言与互联网》中认为网络语言是出现在所有网络环境中的、能体现网络独特面貌的媒介,它具有电子性、全球性、交互性的特征。可以看出,Crystal认为网络语言的概念是十分广泛的,他界定的网络语言就属于广义的网络语言。同时,张润娟的《网络语言的发展趋势和立法规范研究》中把广义的网络语言大体上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硬件、软件、病毒、宽带、在线、聊天室、防火墙、浏览器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网吧、黑客、电子商务、虚拟空间、信息高速公路等;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如美眉、大虾、斑竹、恐龙、菜鸟、东东、酱紫等。常见的网络语言大多数是指狭义的网络语言,就是活跃于网上论坛、网上聊天室的一些比较有特点的网络用词。刘海燕研究的的网络语言包括三类:技术专用语;网络文化词语;聊天室用语。两人的观点比较类似。而张云辉则将网络语言分成四大部分:与互联网有关的专业术语;网络新闻使用的语言;网络文学使用的语言;网络聊天室以及论坛中使用的语言。众多学者对网络语言的分类可能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的分类都是建立在广义的网络语言基础上的。
学者于根元认为,网络语言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现在一般指后者。同时,在劲松,麒珂的《网络语言是什么语言》中指出“网络语言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指的是在网络时代、e时代出现的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另类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指的是自称网民、特称网虫的语言。”
众多学者对于网络语言的概念虽然表述不同,分类程度也不同,但他们的整体倾向是一致的,就是把网络语言进行了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网络语言就是指网络环境中的所有语言成分,而狭义的网络语言大多指其中的某一种或几种成分。就笔者目前整合的资料来看,很多学者在自己的论文中采用了张润娟、刘海燕的定义,把计算机专业术语、网络文化用语、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用语统称为广义的网络语言,把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用语称为狭义的网络语言。
二、“社会方言”说
社会方言说就是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社会方言,是众多网民在网络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是随着互联网的产生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的社会变体,而不是一种全新的语言概念。
语言一般是以一种具体的形式——变体存在的。语言的变体主要包括地域变体和社会变体两种。语言的地域变体就是指地域方言,语言的社会变体就是指社会方言。社会方言是由社会群体的不同性质而形成的语言变体。它是指由不同的职业、社会地位、政治信仰、受教育程度等因素或由这些因素构成的社区交际习惯所形成语言差异。主要差别是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以及一些特殊词汇的在语言学中的使用。
在文章《网络语言是一种社会方言》中认为,网络语言具备社会方言的两个特征:一个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特征,另一个则是特定的交际场合。其中的社会特征,就是指人的职业、年龄、性别、阶级或阶层以及文化程度等。而对于网络语言来说,一方面,网络语言的使用者是一个具有鲜明社会特征的人群即青年网民;另一方面,网络语言使用的环境主要是网络上QQ聊天、BBS、论坛等特定的网络环境。
三、“符号论”
一些学者从语言符号系统的角度出发,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其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复杂。
于根元(2001)认为网络语言具有口语化、符号化、时尚化的特点。他在《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特别指出,“网络语言=汉字+数字+符号+其它”。在游雨欣的《网络语言—虚拟符号传播》一文中,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提出:“网络语言主要是指网民在互动交流,传播信息中所使用的一些特殊的信息传播符号,并且由于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使用,所以这种符号具有虚拟性”。纪丽宏(2006)则进一步深化上述观点,认为现存的网络语言是是一种特殊的混合符号系,包括了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而非符号系统则主要包括表情符号和实物图像符号等。
同时,也有学者将网络符号系统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朱立志和王岩松(2006)认为网络符号系统由三个可读符号系统和一个副语言符号系统组成。可读符号系统包括汉字、拉丁字母、阿拉伯数字。而副语言符号则是指由于在网上沟通时无法见到对方的表情,网民们为了省时、经济和幽默,特意创造的一系列的具有感情意义和形象色彩的符号。乐耀(2006)则将网络语言符号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字母符号类,二是汉字符号类,三是数字符号类,四是键盘符号类,五是混合类。不同的学者基于自己的观点,对网络语言的符号系统的分类不尽相同,但是都建立在网络语言符号论的基础上的,认可了网络语言的符号论观点。
笔者认为,从网络语言的符号论这一角度来分析网络语言,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出作为载体的网络语言的作用,同时也显示出网络语言作为标记符号的作用。作为网民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间互动的媒介,网络语言能够在互动过程中充分满足网民的一些需求。因此,我们用符号论来阐释网络语言的概念,充分显示了网络语言符号的本质和互动媒介的特点。
四、结语
上述的“广义狭义”说、“社会方言”说、“符号论”,分别从范围、性质、结构、传播等不同的角度对网络语言的概念进行了阐释,给了笔者很大的帮助和启迪,开拓了笔者的视野,进一步深化了笔者对网络语言的理解。但是,由于不同专家学者所处的立场和研究的视角不同,所以他们对网络语言概念的界定各有侧重,各有各的观点和看法。因此,现有的网络语言概念的界定类型较多,范围也比较广,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商榷。
总体而言,通过对网络语言概念的分析和探索,界定网络语言的概念对于今后我们的研究具有深刻的学术意义和较为广泛的现实意义。
一、“广义狭义”说
对于网络语言的概念的界定有很多,但笔者认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广义狭义”说。“广义狭义”说从范围的角度对网络语言进行阐释。它认为网络语言可以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的就是指所有在网络环境里存在的语言,而狭义的则大多指其中的某一种或某几种成分。
英国语言学家David Crystal在他的文章《语言与互联网》中认为网络语言是出现在所有网络环境中的、能体现网络独特面貌的媒介,它具有电子性、全球性、交互性的特征。可以看出,Crystal认为网络语言的概念是十分广泛的,他界定的网络语言就属于广义的网络语言。同时,张润娟的《网络语言的发展趋势和立法规范研究》中把广义的网络语言大体上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硬件、软件、病毒、宽带、在线、聊天室、防火墙、浏览器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网吧、黑客、电子商务、虚拟空间、信息高速公路等;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如美眉、大虾、斑竹、恐龙、菜鸟、东东、酱紫等。常见的网络语言大多数是指狭义的网络语言,就是活跃于网上论坛、网上聊天室的一些比较有特点的网络用词。刘海燕研究的的网络语言包括三类:技术专用语;网络文化词语;聊天室用语。两人的观点比较类似。而张云辉则将网络语言分成四大部分:与互联网有关的专业术语;网络新闻使用的语言;网络文学使用的语言;网络聊天室以及论坛中使用的语言。众多学者对网络语言的分类可能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的分类都是建立在广义的网络语言基础上的。
学者于根元认为,网络语言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现在一般指后者。同时,在劲松,麒珂的《网络语言是什么语言》中指出“网络语言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指的是在网络时代、e时代出现的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另类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指的是自称网民、特称网虫的语言。”
众多学者对于网络语言的概念虽然表述不同,分类程度也不同,但他们的整体倾向是一致的,就是把网络语言进行了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网络语言就是指网络环境中的所有语言成分,而狭义的网络语言大多指其中的某一种或几种成分。就笔者目前整合的资料来看,很多学者在自己的论文中采用了张润娟、刘海燕的定义,把计算机专业术语、网络文化用语、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用语统称为广义的网络语言,把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用语称为狭义的网络语言。
二、“社会方言”说
社会方言说就是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社会方言,是众多网民在网络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是随着互联网的产生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的社会变体,而不是一种全新的语言概念。
语言一般是以一种具体的形式——变体存在的。语言的变体主要包括地域变体和社会变体两种。语言的地域变体就是指地域方言,语言的社会变体就是指社会方言。社会方言是由社会群体的不同性质而形成的语言变体。它是指由不同的职业、社会地位、政治信仰、受教育程度等因素或由这些因素构成的社区交际习惯所形成语言差异。主要差别是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以及一些特殊词汇的在语言学中的使用。
在文章《网络语言是一种社会方言》中认为,网络语言具备社会方言的两个特征:一个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特征,另一个则是特定的交际场合。其中的社会特征,就是指人的职业、年龄、性别、阶级或阶层以及文化程度等。而对于网络语言来说,一方面,网络语言的使用者是一个具有鲜明社会特征的人群即青年网民;另一方面,网络语言使用的环境主要是网络上QQ聊天、BBS、论坛等特定的网络环境。
三、“符号论”
一些学者从语言符号系统的角度出发,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其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复杂。
于根元(2001)认为网络语言具有口语化、符号化、时尚化的特点。他在《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特别指出,“网络语言=汉字+数字+符号+其它”。在游雨欣的《网络语言—虚拟符号传播》一文中,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提出:“网络语言主要是指网民在互动交流,传播信息中所使用的一些特殊的信息传播符号,并且由于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使用,所以这种符号具有虚拟性”。纪丽宏(2006)则进一步深化上述观点,认为现存的网络语言是是一种特殊的混合符号系,包括了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而非符号系统则主要包括表情符号和实物图像符号等。
同时,也有学者将网络符号系统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朱立志和王岩松(2006)认为网络符号系统由三个可读符号系统和一个副语言符号系统组成。可读符号系统包括汉字、拉丁字母、阿拉伯数字。而副语言符号则是指由于在网上沟通时无法见到对方的表情,网民们为了省时、经济和幽默,特意创造的一系列的具有感情意义和形象色彩的符号。乐耀(2006)则将网络语言符号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字母符号类,二是汉字符号类,三是数字符号类,四是键盘符号类,五是混合类。不同的学者基于自己的观点,对网络语言的符号系统的分类不尽相同,但是都建立在网络语言符号论的基础上的,认可了网络语言的符号论观点。
笔者认为,从网络语言的符号论这一角度来分析网络语言,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出作为载体的网络语言的作用,同时也显示出网络语言作为标记符号的作用。作为网民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间互动的媒介,网络语言能够在互动过程中充分满足网民的一些需求。因此,我们用符号论来阐释网络语言的概念,充分显示了网络语言符号的本质和互动媒介的特点。
四、结语
上述的“广义狭义”说、“社会方言”说、“符号论”,分别从范围、性质、结构、传播等不同的角度对网络语言的概念进行了阐释,给了笔者很大的帮助和启迪,开拓了笔者的视野,进一步深化了笔者对网络语言的理解。但是,由于不同专家学者所处的立场和研究的视角不同,所以他们对网络语言概念的界定各有侧重,各有各的观点和看法。因此,现有的网络语言概念的界定类型较多,范围也比较广,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商榷。
总体而言,通过对网络语言概念的分析和探索,界定网络语言的概念对于今后我们的研究具有深刻的学术意义和较为广泛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