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真包含本色和善真两个方面。何谓“本色”?天以蓝,地以黄,山以青,水以绿,虎以猛,人以善,为本色。何谓“善真”,这是从人的行为角度而说的,人之初,性本善,人善是做好任何事的前提,善良的才会是真实的,也才会跟美连结起来,构成善、真、美递进式的境界。所以,我们可以说“本真”,她是同功利、虚浮、飘渺、短暂的、无生命这些词藻相对的。
我们都知道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语文教育要坚持语言训练和人文熏陶的统一。小学到高中,漫长的十二年,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小学阶段是基础的基础,理应抓住工具不放,通过工具渗透人文性,这是“本真”语文的基本特点之一。追寻本真的语文课堂,从儿童的成长过程来看,就是保持童心,养成善心,释放潜能,语文综合素养得以习得,合乎规范而自由健康地成长。追寻本真的语文课堂,从教师的教育精神来说,就是希冀通过保留、引导、升华儿童善良、率真、多问、乐学、好动等本性,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打好基础。追寻本真的语文课堂,从师生共同活动来说,就是双方平等的交流,心灵的对话,思想的交换,质朴人性的碰撞,科学价值观的共鸣,在共鸣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得以提升。
那么,语文阅读教学中,究竟怎样演绎“本真”的内涵呢?
一、本真的语文阅读教学是朴实的
语文姓语,小语姓小。语文阅读教学之根是利用文本引领学生理解、感悟、积累、运用语言文字。在语言文字的不断涵咏中品味语言的内涵、内化语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操。
例如最基本的词语教学便最忌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看似已教过,但学生什么也不明白。“要让词语教学生根”,就是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词面义、词中义、词境义和词外义并且理应让学生会写会运用。
阅读教学中可以抓住文中关键的词语,不仅仅将课堂串连起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词语的感悟由静态到动态,由抽象到形象,由孤零零的词到情感丰富的文本内涵的感悟,层层深入,螺旋上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语文课中应一直润浸着语文教学之根即引领学生在语言文字的不断涵咏中品味语言的内涵、内化语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操。这正是本真语文阅读所要追寻的首要境界。
二、本真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合融的
《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时,有一段这样的原话:“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一段简要的描述,存在以下几个逻辑关系:1.因为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是极其丰富多样的,所以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对语文材料的反应自然是多元化的;2.因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化的,所以语文教学应该重视人文内涵对学生多方面的熏陶感染;3.因为课堂出现多元化的独特体验,所以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前两层逻辑关系可以说是大家对“语文教育特点”的共识,问题就出在第三层逻辑关系上: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共识,而且是涉及到具体的教学操作问题——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学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但有时这种体验和价值取向却又偏离文本的指向和正确人生观的形成,理应合融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多元解读的新理念的指导下,学生对一些约定俗成的成语和人物赋予了新的意义。如“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先生是个“审时度势、善于把握时机的人。”“狐假虎威”中的那只狐狸,《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成了“聪明、机智、化险为夷”的楷模。对此,一些教师不但不进行正确的引导,反而对这种解读大加赞赏给学生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试想,如果社会上真的涌现出这么一批“聪明机智”的“狐狸”和“白骨精”以及“把握时机”的“南郭先生”,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有些语文教师为了尊重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采用“放羊式”教学,让学生用个体文本解读的结果来代替文本原本的意义,对文本意义的理解缺乏大体统一的标准。教师甘当学生的“伙伴”,而忘记了自己“教”的专业角色。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时,必须明确:尽管“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但毕竟还是林黛玉,而不可能是薛宝钗。同样道理,如果我们在解读文本时没有一定的标准可言,让学生任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将会陷入混乱、无序状态。
尊重个性差异,倡导多元理解,是建立在一定的标准或共识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我们在处理“多元解读”与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与标准导向的辩证关系时,可采用先放后引,先求异后求同的教学策略,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独特性、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的对话,让学生自主建构文本的意义,而这个意义既有其独特个性的一面,也有其共性标准的一面,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新的阅读教学的价值观,这正是本真语文阅读需要的独特体验与价值取向的合融。
三、本真的语文阅读教学是智慧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习的智慧出在学生的指尖上。直立行走、用手劳动是人类进化的标志,“动脑又动手,才会有创造”。语文课堂,理应让学生手脑并用,听说读写并举。然而,现行的语文阅读教学公开课、观摩课,往往是“君子动口不动手”。这样的语文课堂是热闹有余而静思不足,多的是小手如林、议论纷纷,少的是潜心默读、圈圈写写。“写”,成了被语文课堂遗忘的角落,成了课堂之外的功课。“写”,怎样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写”是一种表达方式,需要学生专心阅读、潜心思考、静心书写,因而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有足够的阅读、思考、书写的时间。匆匆而就,所表达的就难免肤浅、草率,达不到教学的目标。因此,阅读教学过程中“写”的训练活动,要做到三个“有”。
有的。每次安排“写”的训练,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为概括故事而写,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可以为感悟课文而写,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更加真切地进行感情朗读;可以为理解表达而写,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写出自己的见解来。这样的写,既有利于学生渐入学习佳境,又有利于学生的均衡发展,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因为写的机会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均等的,人人都能得到训练、得到提高、得到发展。较之“说”,有三个优点:一是消除了部分优秀学生的话语霸权,避免了课堂上少数学生发言、多数学生听讲的弊端;二是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对问题思考得更加深入,表达得更加有序、严密;三是通过书面的展示,给学生和教师进行评点、修改留下了空间,而说话训练,稍不留神,学生的发言就从耳边溜走了,想帮学生订正都没有了凭借。
有法。写的训练,不能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的简单重复,不能是学生已有表达水平的简单再现,应该在原有水平上得到真正的提高和发展。因此,写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写的方法的指导,一是有意识地让学生积极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句式等,逐步掌握一般的表达方法和规律;二是有意识地让学生发现别人思考角度、思想内容的独到之处,开阔写的思路、丰富写的内容。
有情。一是要激发学生写的欲望,写只是让学生“如愿以偿”的一个过程,写得要适时。二是要让学生写真情实感,不能写空话、套话。因此,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写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
当然,写的训练要适时、适度,真正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此,我们教师必须深入解读教材、把握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简约有效,才会变得本真。
四、本真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广博的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有过一段话,他说:“可以说,中小学教育的全部工作和意义,就在于‘为孩子打开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牵着中小学生的手,把他们引导到这些大师、巨人的身边,互作介绍以后,就悄悄地离开,让他们——这些代表着辉煌过去的老人和创造未来的孩子在一起心贴心地谈话,我只躲在一旁,静静地欣赏,时时发出会心的微笑……就为这个瞬间,无论付出什么代价,都是无怨无悔的啊!”而于永正老师在《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中针对如何学好语文也提到了阅读的重要性:“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从这些话语中我们不难明白语文教学的真谛,那就是——信仰阅读!而要做到大量阅读就必须走出课本,走进书海。这就迫使语文教学必须摆脱传统教学的桎梏,以课本为基点,充分开放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举办多种多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由于儿童成长经历不同,性格特点不同,文学感受力不同,他们对不同类别的书就必然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喜好。因此,推荐图书一定要因人而异,投其所好,教师可以在推荐前先进行个别的调查了解;也可以同时推荐几种不同类型的经典书。学生在自己阅读课外书时,读懂其生动有趣的情节,心中再现栩栩如生的形象,体味关于爱、友谊、忠诚、勇敢、正直乃至爱国主义等永恒的人类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促进学生独立、自然、本真地成长。
(薛惠,南京市百家湖小学,211106)
我们都知道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语文教育要坚持语言训练和人文熏陶的统一。小学到高中,漫长的十二年,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小学阶段是基础的基础,理应抓住工具不放,通过工具渗透人文性,这是“本真”语文的基本特点之一。追寻本真的语文课堂,从儿童的成长过程来看,就是保持童心,养成善心,释放潜能,语文综合素养得以习得,合乎规范而自由健康地成长。追寻本真的语文课堂,从教师的教育精神来说,就是希冀通过保留、引导、升华儿童善良、率真、多问、乐学、好动等本性,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打好基础。追寻本真的语文课堂,从师生共同活动来说,就是双方平等的交流,心灵的对话,思想的交换,质朴人性的碰撞,科学价值观的共鸣,在共鸣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得以提升。
那么,语文阅读教学中,究竟怎样演绎“本真”的内涵呢?
一、本真的语文阅读教学是朴实的
语文姓语,小语姓小。语文阅读教学之根是利用文本引领学生理解、感悟、积累、运用语言文字。在语言文字的不断涵咏中品味语言的内涵、内化语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操。
例如最基本的词语教学便最忌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看似已教过,但学生什么也不明白。“要让词语教学生根”,就是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词面义、词中义、词境义和词外义并且理应让学生会写会运用。
阅读教学中可以抓住文中关键的词语,不仅仅将课堂串连起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词语的感悟由静态到动态,由抽象到形象,由孤零零的词到情感丰富的文本内涵的感悟,层层深入,螺旋上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语文课中应一直润浸着语文教学之根即引领学生在语言文字的不断涵咏中品味语言的内涵、内化语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操。这正是本真语文阅读所要追寻的首要境界。
二、本真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合融的
《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时,有一段这样的原话:“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一段简要的描述,存在以下几个逻辑关系:1.因为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是极其丰富多样的,所以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对语文材料的反应自然是多元化的;2.因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化的,所以语文教学应该重视人文内涵对学生多方面的熏陶感染;3.因为课堂出现多元化的独特体验,所以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前两层逻辑关系可以说是大家对“语文教育特点”的共识,问题就出在第三层逻辑关系上: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共识,而且是涉及到具体的教学操作问题——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学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但有时这种体验和价值取向却又偏离文本的指向和正确人生观的形成,理应合融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多元解读的新理念的指导下,学生对一些约定俗成的成语和人物赋予了新的意义。如“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先生是个“审时度势、善于把握时机的人。”“狐假虎威”中的那只狐狸,《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成了“聪明、机智、化险为夷”的楷模。对此,一些教师不但不进行正确的引导,反而对这种解读大加赞赏给学生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试想,如果社会上真的涌现出这么一批“聪明机智”的“狐狸”和“白骨精”以及“把握时机”的“南郭先生”,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有些语文教师为了尊重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采用“放羊式”教学,让学生用个体文本解读的结果来代替文本原本的意义,对文本意义的理解缺乏大体统一的标准。教师甘当学生的“伙伴”,而忘记了自己“教”的专业角色。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时,必须明确:尽管“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但毕竟还是林黛玉,而不可能是薛宝钗。同样道理,如果我们在解读文本时没有一定的标准可言,让学生任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将会陷入混乱、无序状态。
尊重个性差异,倡导多元理解,是建立在一定的标准或共识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我们在处理“多元解读”与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与标准导向的辩证关系时,可采用先放后引,先求异后求同的教学策略,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独特性、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的对话,让学生自主建构文本的意义,而这个意义既有其独特个性的一面,也有其共性标准的一面,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新的阅读教学的价值观,这正是本真语文阅读需要的独特体验与价值取向的合融。
三、本真的语文阅读教学是智慧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习的智慧出在学生的指尖上。直立行走、用手劳动是人类进化的标志,“动脑又动手,才会有创造”。语文课堂,理应让学生手脑并用,听说读写并举。然而,现行的语文阅读教学公开课、观摩课,往往是“君子动口不动手”。这样的语文课堂是热闹有余而静思不足,多的是小手如林、议论纷纷,少的是潜心默读、圈圈写写。“写”,成了被语文课堂遗忘的角落,成了课堂之外的功课。“写”,怎样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写”是一种表达方式,需要学生专心阅读、潜心思考、静心书写,因而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有足够的阅读、思考、书写的时间。匆匆而就,所表达的就难免肤浅、草率,达不到教学的目标。因此,阅读教学过程中“写”的训练活动,要做到三个“有”。
有的。每次安排“写”的训练,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为概括故事而写,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可以为感悟课文而写,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更加真切地进行感情朗读;可以为理解表达而写,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写出自己的见解来。这样的写,既有利于学生渐入学习佳境,又有利于学生的均衡发展,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因为写的机会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均等的,人人都能得到训练、得到提高、得到发展。较之“说”,有三个优点:一是消除了部分优秀学生的话语霸权,避免了课堂上少数学生发言、多数学生听讲的弊端;二是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对问题思考得更加深入,表达得更加有序、严密;三是通过书面的展示,给学生和教师进行评点、修改留下了空间,而说话训练,稍不留神,学生的发言就从耳边溜走了,想帮学生订正都没有了凭借。
有法。写的训练,不能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的简单重复,不能是学生已有表达水平的简单再现,应该在原有水平上得到真正的提高和发展。因此,写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写的方法的指导,一是有意识地让学生积极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句式等,逐步掌握一般的表达方法和规律;二是有意识地让学生发现别人思考角度、思想内容的独到之处,开阔写的思路、丰富写的内容。
有情。一是要激发学生写的欲望,写只是让学生“如愿以偿”的一个过程,写得要适时。二是要让学生写真情实感,不能写空话、套话。因此,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写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
当然,写的训练要适时、适度,真正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此,我们教师必须深入解读教材、把握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简约有效,才会变得本真。
四、本真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广博的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有过一段话,他说:“可以说,中小学教育的全部工作和意义,就在于‘为孩子打开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牵着中小学生的手,把他们引导到这些大师、巨人的身边,互作介绍以后,就悄悄地离开,让他们——这些代表着辉煌过去的老人和创造未来的孩子在一起心贴心地谈话,我只躲在一旁,静静地欣赏,时时发出会心的微笑……就为这个瞬间,无论付出什么代价,都是无怨无悔的啊!”而于永正老师在《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中针对如何学好语文也提到了阅读的重要性:“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从这些话语中我们不难明白语文教学的真谛,那就是——信仰阅读!而要做到大量阅读就必须走出课本,走进书海。这就迫使语文教学必须摆脱传统教学的桎梏,以课本为基点,充分开放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举办多种多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由于儿童成长经历不同,性格特点不同,文学感受力不同,他们对不同类别的书就必然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喜好。因此,推荐图书一定要因人而异,投其所好,教师可以在推荐前先进行个别的调查了解;也可以同时推荐几种不同类型的经典书。学生在自己阅读课外书时,读懂其生动有趣的情节,心中再现栩栩如生的形象,体味关于爱、友谊、忠诚、勇敢、正直乃至爱国主义等永恒的人类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促进学生独立、自然、本真地成长。
(薛惠,南京市百家湖小学,21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