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然而,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比较滞后,社会诚信缺失问题依然很突出。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健全社会主义信用体系,刚刚闭幕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也要求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十二五”期间要以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主要任务之一是:大力培养社会诚信意识。加强诚信教育,确立人无信不立的理念,不断提高全民道德素质,激发民族创新精神,增强国家竞争力。本文对当前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存在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建立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推进高校诚信体系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诚信体系建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全面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主要任务之一是:大力培养社会诚信意识。加强诚信教育,确立人无信不立的理念,不断提高全民道德素质,激发民族创新精神,增强国家竞争力。这是加强社会诚信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优化诚信环境、维护正常秩序、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作为社会思想到建设的前沿阵地,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重要责任。这就要求教育者要站在时代前列,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弘扬诚信文化,培养出具有诚信素质、诚信精神的人。但当前大学生诚信意识受社会各方面因素影响,失信想象越来越严重,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1 我国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分析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长久以来,中国古人在日常生活、风俗、道德伦理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但是,现在我国的国民素质却亟待提高。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文革”对优良传统文明的破坏还有后遗症;二是改革开放以后西方资产阶级的腐朽成分大量傳入,也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传统伦理道德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比如在所谓竞争旗号下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自私自利等等。大学生是社会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是时代的精英,在文化素养、道德诚信等方面理应走在时代的前列。但受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所看到的考试作弊、拖欠学费、弄虚作假等现象却在当今高校内屡屡发生,为此失信于家长、朋友、学校和社会。
1.1 造假、作弊行为普遍存在
诚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重要基础,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作为大学生,诚实守信应成为最基本的品质。然而。长时间来,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中,造假、作弊行为广泛存在,考试作弊、“枪手”代考、抄袭作业等现象频繁发生。网络的发展也为造假行为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论文造假、作业抄袭拼凑越演愈烈;作弊者手段越来越高,手机、各式接收设备无所不用,考试内容提前写在桌面上、身体上,更有甚者,猖狂的寻找找“枪手”代考,将诚信的约束完全抛到了脑后。
1.2 恶意拖欠学费和助学贷款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部对高等教育的关注和支持力度不断增加,国家坚持实行“不允许任何一个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高等教育原则。各大高校也提供了诸如助学贷款、贫困补助、励志奖学金等高额补助。但是,面对众多来自农村贫困地区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的学生,学校再具体执行各项奖、贷、助、免、补等一系列的政策时,常常被虚假资料所蒙蔽,许多补助资源被非贫困学生占用。更有甚者,恶意拖欠学费和助学贷款,许多毕业生助学贷款的追缴工作成为各大高校的梦魇。据统计,每年按时缴纳学费的比例只有70%左右。许多学生有钱也不主动缴纳,欺骗家长说交了,对学校说家庭困难。
1.3 大学里的“代听、代写”现象普遍
学生逃课现象严重,大学里开展的选修课程能让学生学到本专业以外很多领域的知识,但部分学生却以各种形式逃避。有的为了应付老师的考勤或检查,甚至花钱找人代其听课,代其完成作业,代其撰写论文。作为一名学生能有什么事情比上课更重要,还需要找人代课,这不仅是一种弄虚作假行为,更是对社会和家长的不负责任。学校的课程安排肯定与专业学习有关系,对专业学习有一定的帮助,根据自己的好恶决定是不是上课,这在主导思想上就是不对的。至于拿着父母的钱雇人上课,就更不可取了。
1.4 简历造假、随意违约现象普遍
社会中部分不良思想日渐侵淫到高校中,功利主义思想大行其道。许多大学生入党动机不纯、评优造假情况频发。特别是在就业问题上,诚信缺失情况更为严重,很多毕业生为了得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刻意夸大自身在高校中任职、实践经历,各种虚假获奖证书、资格证书、学生干部履历证书充斥在毕业生就业简历中,更有部分高校为了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对于以上造假行为听之任之,助长了毕业生的诚信缺失行为。另外,部分学生与多家单位签约,并随意毁约,有的甚至撕毁就业协议。
1.5 网络诚信严重缺失
大学生成为网络使用的最为频繁,网络摄入杜最高的群体,网络购物、网上银行使用越来越多。不能否认,网络为我们的生活特别是高校学生带来的诸多的便利,然而消极的影响,特别是是虚假信息和道德缺失非常严重。由于大部分高校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对于网络欺诈、虚假信息辨别能力不足,结实很多网友、获取很多虚假信息,被骗的同时也产生了欺骗别人的动机,网络中传统道德的制约机制被严重弱化,撒谎、诈骗等行为普遍存在,造成大学生网络诚信严重缺失。
2 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诚信本是每个人应有之品德。大学生作为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也理应是道德素质较高的群体。但当代大学生失信现象却十分严重,与其知识层次极不相符。
2.1 整个社会诚信缺失,对高校学生产生错误引导
近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与相对滞后的社会思想冲突明显。社会环境对于社会诚信的作用呈两极化发展。政治腐败、经济制假贩假、人与人交往中的诚信缺失对于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明显的消极影响。整个社会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滋长蛊惑了很多人的诚信观。当整个社会将金钱、物质满足看成人生的最大追求时,诚信的缺失也就不足为奇。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必然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在物质利益和个人利益之前,诚实守信被越来越多的忽视和淡忘。 2.2 高校诚信教育缺失,助长了学生的造假行为
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前沿阵地,是社会诚信教育的重要渠道。然而多年来,我国高校教育德育教育缺失,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缺乏实践性和开放性。过分看重分数,缺少人文教育,忽视德育激励,导致诚信教育弱化。更有部分高校,本身学术功利学术腐败严重,商业氛围过于浓厚,科研学术氛围浮躁,许多老师甚至是知名学者自己开办公司,参与过多社会商业活动,忽视教育本身;学校从招生、各类评估以及毕业生就业等各个方面纵容甚至是帮助学生造假,不仅助长了学生的诚信缺失行为,更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错误的引导。
2.3 父母家庭忽视诚信教育,滋生了错误的价值观
我国目前的社会现实状况决定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物质生活水平,忽视或是缺失对孩子诚信教育、道德观念的引导和培养。很多家庭中,只要孩子成绩好,其余方面家长都听之任之,任由孩子自由成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很多家长自身就不具备较高的诚信品德,自己错误的言行本身就对孩子诚信的认知产生错误引导,这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都产生消极的影响。
2.4 诚信缺失已成普遍现象,“从众心理”促使大学生接受失信行为
其实在大多数学生心中,诚实守信仍然是最为重要的道德品质,诚信的意义和社会价值本身未被忽视。但在现实生活中,行为和认知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距离。特别是当诚信缺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时,内心的坚持和认知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变得微不足道。迟到旷课、带人点名、论文抄袭代写屡禁不止;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为了谋取一份心仪的工作,伪造证书、夸大简历成为一种必须,随波逐流的从众心理使得选择失信比坚守内心的道德底线要容易的多,久而久之也就成为一种普遍行为。
3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推进高校诚信体系建设
高校作为诚信教育的前沿讲台,有责任也有义务,采取各种措施推进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建设,通过建立科学的诚信评价机制和激励制度完善诚信教育养成环境。社会、家庭也应充分重视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关注和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引导。大学生自身也要加强对自身的要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将诚实守信放到立身处世的重要位置。
3.1 建立完善的诚信教育体系,从根本上加强大学生诚信认知
诚信教育体系的建立是一项系统性工作,简单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脱离实际的诚信教育方式缺乏真正的说服力和引导性。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诚信认知和道德素质,需要重视大学生责任感、公平竞争意识的培养,建立大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和诚实守信的高尚品质,必须要将道德教育科学合理的融入整个高校教育体系,将诚信教育更好的融入到专业课程的讲授和日常激励、评价体系中,甚者在教学计划中单独开设诚信教育课程,设置学分,纳入正式的考核体系中来。同时,应该充分重视校园网络教育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发挥校园网络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建立更加科学的诚信教育体系,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3.2 建立科学的诚信奖惩机制,将誠实守信纳入考核体系
诚信奖励机制是把奖、补、贷、免、评、推、入党、研究生保送等与大学生的诚信情况挂钩。而失信惩罚机制的主要作用在于防患于未然,大学生如果出现行为失范和不诚实守信等行为,失信惩罚机制就发展作用,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学生的失信行为,加大其失信成本,从而对大学生的行为起到制约作用。同时,加大对大学生的奖惩力度,大张旗鼓的宣传表彰诚信者,通过对守信和失信的奖励和惩处,让“诚信无价,信用有价”成为大学生的共识。奖惩制度对失信者的惩戒作用还体现在,将对失信者惩戒的范围扩大,使其“一处失信,处处受制”;延长对失信者的惩戒时间,将失信者在一时一事上的失信,延长为一个历史记录,使其“一时失信,时时受制”。真正从根本上杜绝失信行为的发生。
3.3 建立全面的诚信评价体系,从制度层面约束失信行为
大学生诚实守信品德的塑造,并非一日之功,也不是仅仅靠诚信教育和简单的奖惩就能达成的,而应当辅以健全的评价体系。现在之所以大学生考试作弊、简历造假现象普遍存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科学的评价和约束机制,从而无法营造诚信的教育环境。应付出足够的人力物力,将学生在校期间各项违反诚信的行为和遵守契约精神的诚信行为认真总结分析,建立科学全面的诚信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学生们的诚信指数和守信行为进行科学评估,作为学生评优的重要依据,加强对失信行为的约束,从而从制度层面完善诚信教育的体系,更好的促进高校诚信教育体系的建设。
3.4 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实现诚信教育管理信息化
在高校诚信教育体系中,构建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信息档案库,逐步实现高校学生诚信档案的电子信息化管理,从而不断加强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深化。同时,学校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需充分参考诚信档案,对于有违约等失信行为记录的学生,在申请助学贷款及各项奖励资助时,要加以限制,取消当年的评优和资助,从而以示警示。更为重要的是,要不断规范诚信档案的的建设,将学生个人信息资料、承诺行为书、品行诚信记录等信息纳入档案管理,充分考虑学生在校期间各项信用记录,帮助学生随时关注自身的守信情况,履行个人诚信承诺。当然,大学生诚信档案必须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可参与性和针对性,方便对学生各项行为的描述、激励和预测时进行参考。
4 结束语
诚信,方可成人。良好的社会信用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是每个单位和社会成员立足于社会的必要条件。“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以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契机,弘扬传统信用文化,建立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推进高校诚信体系建设,让诚信成为诚信者的“通行证”,让诚信成为高校的蔚然风尚。
参考文献
[1]邓红彬.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01).
[2]朱乐喜.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1(10).
[3]杨军.浅析如何加强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J].教育与职业,2011(23).
[4]陈国敏.大学生诚信认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8).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诚信体系建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全面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主要任务之一是:大力培养社会诚信意识。加强诚信教育,确立人无信不立的理念,不断提高全民道德素质,激发民族创新精神,增强国家竞争力。这是加强社会诚信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优化诚信环境、维护正常秩序、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作为社会思想到建设的前沿阵地,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重要责任。这就要求教育者要站在时代前列,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弘扬诚信文化,培养出具有诚信素质、诚信精神的人。但当前大学生诚信意识受社会各方面因素影响,失信想象越来越严重,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1 我国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分析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长久以来,中国古人在日常生活、风俗、道德伦理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但是,现在我国的国民素质却亟待提高。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文革”对优良传统文明的破坏还有后遗症;二是改革开放以后西方资产阶级的腐朽成分大量傳入,也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传统伦理道德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比如在所谓竞争旗号下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自私自利等等。大学生是社会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是时代的精英,在文化素养、道德诚信等方面理应走在时代的前列。但受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所看到的考试作弊、拖欠学费、弄虚作假等现象却在当今高校内屡屡发生,为此失信于家长、朋友、学校和社会。
1.1 造假、作弊行为普遍存在
诚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重要基础,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作为大学生,诚实守信应成为最基本的品质。然而。长时间来,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中,造假、作弊行为广泛存在,考试作弊、“枪手”代考、抄袭作业等现象频繁发生。网络的发展也为造假行为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论文造假、作业抄袭拼凑越演愈烈;作弊者手段越来越高,手机、各式接收设备无所不用,考试内容提前写在桌面上、身体上,更有甚者,猖狂的寻找找“枪手”代考,将诚信的约束完全抛到了脑后。
1.2 恶意拖欠学费和助学贷款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部对高等教育的关注和支持力度不断增加,国家坚持实行“不允许任何一个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高等教育原则。各大高校也提供了诸如助学贷款、贫困补助、励志奖学金等高额补助。但是,面对众多来自农村贫困地区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的学生,学校再具体执行各项奖、贷、助、免、补等一系列的政策时,常常被虚假资料所蒙蔽,许多补助资源被非贫困学生占用。更有甚者,恶意拖欠学费和助学贷款,许多毕业生助学贷款的追缴工作成为各大高校的梦魇。据统计,每年按时缴纳学费的比例只有70%左右。许多学生有钱也不主动缴纳,欺骗家长说交了,对学校说家庭困难。
1.3 大学里的“代听、代写”现象普遍
学生逃课现象严重,大学里开展的选修课程能让学生学到本专业以外很多领域的知识,但部分学生却以各种形式逃避。有的为了应付老师的考勤或检查,甚至花钱找人代其听课,代其完成作业,代其撰写论文。作为一名学生能有什么事情比上课更重要,还需要找人代课,这不仅是一种弄虚作假行为,更是对社会和家长的不负责任。学校的课程安排肯定与专业学习有关系,对专业学习有一定的帮助,根据自己的好恶决定是不是上课,这在主导思想上就是不对的。至于拿着父母的钱雇人上课,就更不可取了。
1.4 简历造假、随意违约现象普遍
社会中部分不良思想日渐侵淫到高校中,功利主义思想大行其道。许多大学生入党动机不纯、评优造假情况频发。特别是在就业问题上,诚信缺失情况更为严重,很多毕业生为了得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刻意夸大自身在高校中任职、实践经历,各种虚假获奖证书、资格证书、学生干部履历证书充斥在毕业生就业简历中,更有部分高校为了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对于以上造假行为听之任之,助长了毕业生的诚信缺失行为。另外,部分学生与多家单位签约,并随意毁约,有的甚至撕毁就业协议。
1.5 网络诚信严重缺失
大学生成为网络使用的最为频繁,网络摄入杜最高的群体,网络购物、网上银行使用越来越多。不能否认,网络为我们的生活特别是高校学生带来的诸多的便利,然而消极的影响,特别是是虚假信息和道德缺失非常严重。由于大部分高校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对于网络欺诈、虚假信息辨别能力不足,结实很多网友、获取很多虚假信息,被骗的同时也产生了欺骗别人的动机,网络中传统道德的制约机制被严重弱化,撒谎、诈骗等行为普遍存在,造成大学生网络诚信严重缺失。
2 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诚信本是每个人应有之品德。大学生作为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也理应是道德素质较高的群体。但当代大学生失信现象却十分严重,与其知识层次极不相符。
2.1 整个社会诚信缺失,对高校学生产生错误引导
近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与相对滞后的社会思想冲突明显。社会环境对于社会诚信的作用呈两极化发展。政治腐败、经济制假贩假、人与人交往中的诚信缺失对于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明显的消极影响。整个社会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滋长蛊惑了很多人的诚信观。当整个社会将金钱、物质满足看成人生的最大追求时,诚信的缺失也就不足为奇。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必然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在物质利益和个人利益之前,诚实守信被越来越多的忽视和淡忘。 2.2 高校诚信教育缺失,助长了学生的造假行为
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前沿阵地,是社会诚信教育的重要渠道。然而多年来,我国高校教育德育教育缺失,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缺乏实践性和开放性。过分看重分数,缺少人文教育,忽视德育激励,导致诚信教育弱化。更有部分高校,本身学术功利学术腐败严重,商业氛围过于浓厚,科研学术氛围浮躁,许多老师甚至是知名学者自己开办公司,参与过多社会商业活动,忽视教育本身;学校从招生、各类评估以及毕业生就业等各个方面纵容甚至是帮助学生造假,不仅助长了学生的诚信缺失行为,更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错误的引导。
2.3 父母家庭忽视诚信教育,滋生了错误的价值观
我国目前的社会现实状况决定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物质生活水平,忽视或是缺失对孩子诚信教育、道德观念的引导和培养。很多家庭中,只要孩子成绩好,其余方面家长都听之任之,任由孩子自由成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很多家长自身就不具备较高的诚信品德,自己错误的言行本身就对孩子诚信的认知产生错误引导,这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都产生消极的影响。
2.4 诚信缺失已成普遍现象,“从众心理”促使大学生接受失信行为
其实在大多数学生心中,诚实守信仍然是最为重要的道德品质,诚信的意义和社会价值本身未被忽视。但在现实生活中,行为和认知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距离。特别是当诚信缺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时,内心的坚持和认知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变得微不足道。迟到旷课、带人点名、论文抄袭代写屡禁不止;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为了谋取一份心仪的工作,伪造证书、夸大简历成为一种必须,随波逐流的从众心理使得选择失信比坚守内心的道德底线要容易的多,久而久之也就成为一种普遍行为。
3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推进高校诚信体系建设
高校作为诚信教育的前沿讲台,有责任也有义务,采取各种措施推进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建设,通过建立科学的诚信评价机制和激励制度完善诚信教育养成环境。社会、家庭也应充分重视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关注和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引导。大学生自身也要加强对自身的要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将诚实守信放到立身处世的重要位置。
3.1 建立完善的诚信教育体系,从根本上加强大学生诚信认知
诚信教育体系的建立是一项系统性工作,简单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脱离实际的诚信教育方式缺乏真正的说服力和引导性。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诚信认知和道德素质,需要重视大学生责任感、公平竞争意识的培养,建立大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和诚实守信的高尚品质,必须要将道德教育科学合理的融入整个高校教育体系,将诚信教育更好的融入到专业课程的讲授和日常激励、评价体系中,甚者在教学计划中单独开设诚信教育课程,设置学分,纳入正式的考核体系中来。同时,应该充分重视校园网络教育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发挥校园网络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建立更加科学的诚信教育体系,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3.2 建立科学的诚信奖惩机制,将誠实守信纳入考核体系
诚信奖励机制是把奖、补、贷、免、评、推、入党、研究生保送等与大学生的诚信情况挂钩。而失信惩罚机制的主要作用在于防患于未然,大学生如果出现行为失范和不诚实守信等行为,失信惩罚机制就发展作用,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学生的失信行为,加大其失信成本,从而对大学生的行为起到制约作用。同时,加大对大学生的奖惩力度,大张旗鼓的宣传表彰诚信者,通过对守信和失信的奖励和惩处,让“诚信无价,信用有价”成为大学生的共识。奖惩制度对失信者的惩戒作用还体现在,将对失信者惩戒的范围扩大,使其“一处失信,处处受制”;延长对失信者的惩戒时间,将失信者在一时一事上的失信,延长为一个历史记录,使其“一时失信,时时受制”。真正从根本上杜绝失信行为的发生。
3.3 建立全面的诚信评价体系,从制度层面约束失信行为
大学生诚实守信品德的塑造,并非一日之功,也不是仅仅靠诚信教育和简单的奖惩就能达成的,而应当辅以健全的评价体系。现在之所以大学生考试作弊、简历造假现象普遍存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科学的评价和约束机制,从而无法营造诚信的教育环境。应付出足够的人力物力,将学生在校期间各项违反诚信的行为和遵守契约精神的诚信行为认真总结分析,建立科学全面的诚信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学生们的诚信指数和守信行为进行科学评估,作为学生评优的重要依据,加强对失信行为的约束,从而从制度层面完善诚信教育的体系,更好的促进高校诚信教育体系的建设。
3.4 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实现诚信教育管理信息化
在高校诚信教育体系中,构建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信息档案库,逐步实现高校学生诚信档案的电子信息化管理,从而不断加强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深化。同时,学校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需充分参考诚信档案,对于有违约等失信行为记录的学生,在申请助学贷款及各项奖励资助时,要加以限制,取消当年的评优和资助,从而以示警示。更为重要的是,要不断规范诚信档案的的建设,将学生个人信息资料、承诺行为书、品行诚信记录等信息纳入档案管理,充分考虑学生在校期间各项信用记录,帮助学生随时关注自身的守信情况,履行个人诚信承诺。当然,大学生诚信档案必须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可参与性和针对性,方便对学生各项行为的描述、激励和预测时进行参考。
4 结束语
诚信,方可成人。良好的社会信用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是每个单位和社会成员立足于社会的必要条件。“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以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契机,弘扬传统信用文化,建立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推进高校诚信体系建设,让诚信成为诚信者的“通行证”,让诚信成为高校的蔚然风尚。
参考文献
[1]邓红彬.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01).
[2]朱乐喜.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1(10).
[3]杨军.浅析如何加强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J].教育与职业,2011(23).
[4]陈国敏.大学生诚信认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