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文阅读的主要障碍在于古今词义的差异上,因此揭示汉语词汇古今词义的变化特点是古汉语词汇教学一个重要任务。传统训诂学关于文献中词语意义的训释成果丰富,但是表达形式非常零散。一般工具书中义项罗列详尽,但是又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它不能清晰地揭示词义之间的联系。现代词汇学关于语义场、义位、义素以及构词法理论等均可尝试应用于古汉语词汇教学与研究之中。
关键词:义素分析;语义场;古汉语词汇
古汉语词汇的理解直接关乎古代书面语的阅读,词汇教学自然在古汉语教学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由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历史变迁、文化革新以及语言自身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词汇又是语言中变化最为迅速的部分,古汉语书面语词汇的语义和用法大都发生了变化,文言文阅读的主要障碍便体现于古今词义的差异性理解上。传统训诂学积累了丰富的关于古籍文献中词语尤其是疑难词语意义的训释成果,然而解释零散,其义项的排列缺乏词汇理论的相应支持,多义词各义项间的联系就无法揭示出来。而现代词汇学的一些理论可以运用于古汉语研究和教学之中。比如,现代语义学中关于语义场、义位、义素理论以及构词法理论等均可以有选择地应用于古汉语教学与研究之中。
一、传统训诂学对于词语的解释及其局限
传统训诂学对古代汉语具有指导意义,训释词语尤其重视字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分析。单音词“间”是一个词义纷繁的典型例证,例如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上册分析 “间”有近20个义项,具体如下:
【间】①夹缝,间隙。本义。
②中间;③差距,区别;④房屋单位;⑤参与,介入;⑥隔阂,嫌隙;⑦离间;⑧间隔,间断;⑨间或,断断续续地;⑩交错,更迭;病情好转;空闲,閒暇; 闲适,安适;隐微,细小;秘密地,私下;伺间,窥探;○17间谍;○18顷刻;○19近来。[1]97教材采用传统词汇学分析方法将词义概括为两类,引申义又分为九组:(一)②——④;(二)⑤;(三)⑥——⑦;(四)⑧——⑩;(五);(六)——;(七)——;(八)——;(九)——。据此,还可以对语音的变化归类分析:表示本义第①条和、条读作jiān;第3、12、13一组读作xián;其余均读作jiàn。关于“间”的各条解释,从词典编纂角度来看收集词义可谓精辟而详尽。但是,“间”的19条意义之间的关联怎样,从学习词汇角度学生应该怎样系统地看待和理解这一现象,古代汉语教材即便进行了归类总结,也因方法论局限止步于此。
另如,【道】①道路。本义。如《论语? 泰伯》:“任重而道远。”以下8条均为“道”的引申义:
②河道。如《史记?河渠书》:“通九道,陂九泽。”
③途径、方法。如《孟子?梁惠王上》:“交邻国有道乎?”
④量词,条。如《齐民要术?柳槐桐梓梧柞》:“至冬,竖草于树间令满,外复以草围之,以葛十道束之。”
⑤道理、规律。如《庄子?养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⑥好的政治措施和局面。如《论语卫灵公》:“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主张,学说。如《庄子?盗跖》:“子之道岂足贵哉?”
⑧引导。如《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⑨述说。如司马迁《报任安书》:“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教材充分认识到了这个多义词词义的复杂性,将上述这些意义分为本义和引申义,又对引申义进行了区分。具体划分为:① ②两条是一词多义现象,彼此分别属于本义和引申义;③——⑧条它们与本义的关系情况虽然复杂,但总体上属于引申义。
上述教材和工具书分析的优点在于采用分析字形而求本义的方法,纲举目张,能够比较直接分理并确定出词的本义与引申义来,然而这种分析也停止于此,对于本义与引申义之间以及众多引申义之间的内在关系不再予以探讨和说明。其明显不足在于不能说明上述两个词语8条或20条义项之间的相互关系。其实,王力先生早就指出:“词典里某些词共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意义,其实从引申的观点看,许多词义都可以合并。”[1]97
比如,以“解”为例,《辞海》共有4个读音,27个意义。其中旧版《辞海》所收的前9个意义分别是:
①剖分;②离散;③析言事理;④免除;⑤开放;⑥晓悟;⑦意识;⑧消除怨隙;⑨达也。这九个意义进行归为三类:①、②可以合并为一大项;③、⑥、⑦三条可以先合并为上层一大项,表思想认识类;⑤、⑧、⑨三条合并,这样合并后变为三个意义。
古汉语词汇教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词汇现象需要厘清,即同义词之间的差别复杂多样,其辨析也是较难把握的问题。传统辨析同义词的方法是借鉴训诂成就,平面地分析各个同义词的范围、性状、程度、感情、语法、侧重点等方面的不同。但是如果遇到需要辨析的词群较多,文字叙述就比较繁杂,不易做到一目了然。比如,对两个一组的同义词“饥”“饿”和“恭”“敬”的辨析就需要分别做一些描述说明,前者侧重饥饿的深浅程度不同,后者注重体现外貌与内心以及对人与对事的不同。如果三个以上或者更多的同义词和近义词需要辨析语言文字叙述就可能较长,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的接受,同时还有可能存在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叙述分析,则更有失简明。
二、现代词汇理论在古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一) 运用义位理论,能够宏观考查和认识词义。
贾彦德《汉语语义学》指出:“在汉语的总语义场里,包含着大量的不同类型的子语义场和更多的义位。……语义场中各个因素(即义位)并非一堆乱麻,而是处在各种关系之中。这种关系至少有五种:对立关系、重合关系、包含关系、上下义关系、相对无关关系。” [3]175—177比如,【河】上位义是河流,下位义是黄河。古汉语常用义是后者,即下位义黄河。【菜】上位义是菜肴,下位义是蔬菜,当然还可以再做细分。古汉语书面语中常用义往往是它们的下位义,古今词义的区别非常明显。【宫】上位义是房子,下位义帝王居住的宫殿,供文化娱乐活动的大型建筑,古汉语书面语中常用义是其上位义。古汉语词汇部分教学一般在本科大二阶段,现代汉语课程已经学过,语言学概论课程也已经在学习之中。此时在古代汉语词汇教学中适当运用引进现代语言学义位理论,不仅能帮助学生打通古今汉语,理解词义演变现象的实质,还有利于区分古今词义的差别和不同,进而加深对古汉常用词常用意义的准确认识和理解。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较为复杂的词义系统分析,义位理论也是有局限的。它要依赖丰富的语义场类别的建设,而目前语义场分类还不细致;再者是词的上位义、下位义关系只是众多复杂的义位关系中的一类,它只适合于类和种属的义位群,不能解决所有词义分析问题。比如上文例子中【道】本义之外的另8个义项就无法简单运用这一理论来做对应的分析。
(二)运用义素分析的方法,科学地揭示词义变化的特征。
张志毅、张庆云在《词汇语义学》中指出:“义素是结构主义语义学用来描写语义的最小的意义单位,是义位的组成部分,也叫区别性语义特征。”[4 ]23义素分析法的优点是:有利于分析、确定义位的语义特征;有利于义位对比,辨析义位的异同;简明扼要。[4]39今天汉语中大部分词汇都源于古汉语词汇,古今汉语在传承的过程中词汇形态发生了较大变化。现代语义学将词义的历史演变归结为三种演变方式的变化,即义位及相关义素的增减与替换,替代了传统词义分析中词义的扩大、词义缩小与词义转移三种演变形式。因此,涉及词义的增、减、转移现象的某些词,在古汉语词汇教学中可以尝试运用义素分析法具体准确地描写词汇的变化。比如:古汉语中“物”是一个词,主要有以下几个意义:
【物】本指杂色牛。引申指毛色不同的各种牲畜:
《周礼?地官?牧人》:“牧人掌牧六牲,而阜藩其物,以供祭祀之牲牷。”孙诒让正义:“凡牲畜,区别毛色,各为种类,通谓之物。”
由杂色牛引申指各种杂色的物品:
《周礼?春官?司常》:“杂帛为物。”
由此又引申出色,颜色:
《周礼?春官?保章氏》:“以五云之物辨吉凶。”
引申指东西,事物:
《荀子?正名》 :“物也者,大共名也。”
王充《论衡?自然》:“春观万物之生,秋观其成。”
引申指别人,众人。
陶渊明:《与子俨等疏》:“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我们对“物”上述几个意义进行分析总结,至少可以归并为三个义位,其词义范围是在逐步扩大,这是义位之间的比较。各义素之间的主要关系如下:
【物】①杂色牛;②各种牲畜;③各种物品;④各种事务;⑤别人,众人。
现代汉语中“物”作语素使用,上述各个意义在古汉语中体现为词义,在现代汉语中就变成为语素义,即词的义项了。“物”的词义演变大体可以表述为以下形式:
物=古[ +牛,+颜色,+人,+事物]——今[+事物]
再如,上文第一部分中所举例词“道”的第⑧和第⑨条义项又可以做如下分析:
道:⑧引导=[带着+人+走路]
道:⑨述说=[用话+表达+事情]
运用义位分析的时候需要分两步进行:1、确定该词语的义位增减情况;2、区分中心义素和限定义素,选取古今有联系的义位进行分析。在古代汉语词汇教学中,如果能够适当引进这种现代语言学关于义素理论,不仅能帮助学生精确分析部分词的词义,还有助于学生认识汉语词义演变的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现代语言学的义素分析法也有其局限。贾彦德先生说:“义素分析就是分析矛盾。”[3]134凡矛盾就有麻烦和复杂性。因此,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如需运用义素分析法,也应充分认识这一理论的短板和局限。正如张志毅指出的:“义素分析法标并不适合于所有的词,只适用于一些普通名词、一些形容词和一些动词,不适用于综合词(如汉语的‘伟大’)、泛义词(如汉语的‘打 、做 、东西’), 甚至对普通名词‘牛’、形容词‘红’、 动词‘爱、恨’都很难作义素分析。”[4]39分析古汉语词语也是如此。
(三)运用构词法理论,分析古汉语复音词的结构,加强对现代汉语词汇的认识。古代汉语单音词占优势,现代汉语双音词最多。单音词向双音词发展这是汉语词汇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点。就古汉语词汇中复音词的存在情况来看,重要有四种情况:连绵词、叠音词、复合词、附加词。对于后两类复音词和理解非常适合运用构词法理论来认识和分析其结构。比如:
钟鼓、社稷、消息、斟酌、缓急、异同、饥穰——联合式;
布衣、诸侯、匡正、鲁缟、纨绔、布衣、小人——偏正式;
执事、稽首——动宾式;
人定、狼顾——主谓式;
有夏、阿瞒、喟然、率尔——附加式。
运用现代语言学构词法理论分析古汉语中的复音词,会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词汇观,对一个具体古汉语词汇和复音词的认识,不仅停留在对其常用词义的一般理解层面,还将增加对古今词义差别的体悟和词语结构认知。
[参考文献]
[1]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
[2]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一)[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贾彦德.汉语语义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6]张联荣.古汉语词义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重排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8]周荐.汉语词汇结构论[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9]马清华.文化语义学[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关键词:义素分析;语义场;古汉语词汇
古汉语词汇的理解直接关乎古代书面语的阅读,词汇教学自然在古汉语教学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由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历史变迁、文化革新以及语言自身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词汇又是语言中变化最为迅速的部分,古汉语书面语词汇的语义和用法大都发生了变化,文言文阅读的主要障碍便体现于古今词义的差异性理解上。传统训诂学积累了丰富的关于古籍文献中词语尤其是疑难词语意义的训释成果,然而解释零散,其义项的排列缺乏词汇理论的相应支持,多义词各义项间的联系就无法揭示出来。而现代词汇学的一些理论可以运用于古汉语研究和教学之中。比如,现代语义学中关于语义场、义位、义素理论以及构词法理论等均可以有选择地应用于古汉语教学与研究之中。
一、传统训诂学对于词语的解释及其局限
传统训诂学对古代汉语具有指导意义,训释词语尤其重视字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分析。单音词“间”是一个词义纷繁的典型例证,例如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上册分析 “间”有近20个义项,具体如下:
【间】①夹缝,间隙。本义。
②中间;③差距,区别;④房屋单位;⑤参与,介入;⑥隔阂,嫌隙;⑦离间;⑧间隔,间断;⑨间或,断断续续地;⑩交错,更迭;病情好转;空闲,閒暇; 闲适,安适;隐微,细小;秘密地,私下;伺间,窥探;○17间谍;○18顷刻;○19近来。[1]97教材采用传统词汇学分析方法将词义概括为两类,引申义又分为九组:(一)②——④;(二)⑤;(三)⑥——⑦;(四)⑧——⑩;(五);(六)——;(七)——;(八)——;(九)——。据此,还可以对语音的变化归类分析:表示本义第①条和、条读作jiān;第3、12、13一组读作xián;其余均读作jiàn。关于“间”的各条解释,从词典编纂角度来看收集词义可谓精辟而详尽。但是,“间”的19条意义之间的关联怎样,从学习词汇角度学生应该怎样系统地看待和理解这一现象,古代汉语教材即便进行了归类总结,也因方法论局限止步于此。
另如,【道】①道路。本义。如《论语? 泰伯》:“任重而道远。”以下8条均为“道”的引申义:
②河道。如《史记?河渠书》:“通九道,陂九泽。”
③途径、方法。如《孟子?梁惠王上》:“交邻国有道乎?”
④量词,条。如《齐民要术?柳槐桐梓梧柞》:“至冬,竖草于树间令满,外复以草围之,以葛十道束之。”
⑤道理、规律。如《庄子?养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⑥好的政治措施和局面。如《论语卫灵公》:“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主张,学说。如《庄子?盗跖》:“子之道岂足贵哉?”
⑧引导。如《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⑨述说。如司马迁《报任安书》:“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教材充分认识到了这个多义词词义的复杂性,将上述这些意义分为本义和引申义,又对引申义进行了区分。具体划分为:① ②两条是一词多义现象,彼此分别属于本义和引申义;③——⑧条它们与本义的关系情况虽然复杂,但总体上属于引申义。
上述教材和工具书分析的优点在于采用分析字形而求本义的方法,纲举目张,能够比较直接分理并确定出词的本义与引申义来,然而这种分析也停止于此,对于本义与引申义之间以及众多引申义之间的内在关系不再予以探讨和说明。其明显不足在于不能说明上述两个词语8条或20条义项之间的相互关系。其实,王力先生早就指出:“词典里某些词共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意义,其实从引申的观点看,许多词义都可以合并。”[1]97
比如,以“解”为例,《辞海》共有4个读音,27个意义。其中旧版《辞海》所收的前9个意义分别是:
①剖分;②离散;③析言事理;④免除;⑤开放;⑥晓悟;⑦意识;⑧消除怨隙;⑨达也。这九个意义进行归为三类:①、②可以合并为一大项;③、⑥、⑦三条可以先合并为上层一大项,表思想认识类;⑤、⑧、⑨三条合并,这样合并后变为三个意义。
古汉语词汇教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词汇现象需要厘清,即同义词之间的差别复杂多样,其辨析也是较难把握的问题。传统辨析同义词的方法是借鉴训诂成就,平面地分析各个同义词的范围、性状、程度、感情、语法、侧重点等方面的不同。但是如果遇到需要辨析的词群较多,文字叙述就比较繁杂,不易做到一目了然。比如,对两个一组的同义词“饥”“饿”和“恭”“敬”的辨析就需要分别做一些描述说明,前者侧重饥饿的深浅程度不同,后者注重体现外貌与内心以及对人与对事的不同。如果三个以上或者更多的同义词和近义词需要辨析语言文字叙述就可能较长,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的接受,同时还有可能存在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叙述分析,则更有失简明。
二、现代词汇理论在古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一) 运用义位理论,能够宏观考查和认识词义。
贾彦德《汉语语义学》指出:“在汉语的总语义场里,包含着大量的不同类型的子语义场和更多的义位。……语义场中各个因素(即义位)并非一堆乱麻,而是处在各种关系之中。这种关系至少有五种:对立关系、重合关系、包含关系、上下义关系、相对无关关系。” [3]175—177比如,【河】上位义是河流,下位义是黄河。古汉语常用义是后者,即下位义黄河。【菜】上位义是菜肴,下位义是蔬菜,当然还可以再做细分。古汉语书面语中常用义往往是它们的下位义,古今词义的区别非常明显。【宫】上位义是房子,下位义帝王居住的宫殿,供文化娱乐活动的大型建筑,古汉语书面语中常用义是其上位义。古汉语词汇部分教学一般在本科大二阶段,现代汉语课程已经学过,语言学概论课程也已经在学习之中。此时在古代汉语词汇教学中适当运用引进现代语言学义位理论,不仅能帮助学生打通古今汉语,理解词义演变现象的实质,还有利于区分古今词义的差别和不同,进而加深对古汉常用词常用意义的准确认识和理解。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较为复杂的词义系统分析,义位理论也是有局限的。它要依赖丰富的语义场类别的建设,而目前语义场分类还不细致;再者是词的上位义、下位义关系只是众多复杂的义位关系中的一类,它只适合于类和种属的义位群,不能解决所有词义分析问题。比如上文例子中【道】本义之外的另8个义项就无法简单运用这一理论来做对应的分析。
(二)运用义素分析的方法,科学地揭示词义变化的特征。
张志毅、张庆云在《词汇语义学》中指出:“义素是结构主义语义学用来描写语义的最小的意义单位,是义位的组成部分,也叫区别性语义特征。”[4 ]23义素分析法的优点是:有利于分析、确定义位的语义特征;有利于义位对比,辨析义位的异同;简明扼要。[4]39今天汉语中大部分词汇都源于古汉语词汇,古今汉语在传承的过程中词汇形态发生了较大变化。现代语义学将词义的历史演变归结为三种演变方式的变化,即义位及相关义素的增减与替换,替代了传统词义分析中词义的扩大、词义缩小与词义转移三种演变形式。因此,涉及词义的增、减、转移现象的某些词,在古汉语词汇教学中可以尝试运用义素分析法具体准确地描写词汇的变化。比如:古汉语中“物”是一个词,主要有以下几个意义:
【物】本指杂色牛。引申指毛色不同的各种牲畜:
《周礼?地官?牧人》:“牧人掌牧六牲,而阜藩其物,以供祭祀之牲牷。”孙诒让正义:“凡牲畜,区别毛色,各为种类,通谓之物。”
由杂色牛引申指各种杂色的物品:
《周礼?春官?司常》:“杂帛为物。”
由此又引申出色,颜色:
《周礼?春官?保章氏》:“以五云之物辨吉凶。”
引申指东西,事物:
《荀子?正名》 :“物也者,大共名也。”
王充《论衡?自然》:“春观万物之生,秋观其成。”
引申指别人,众人。
陶渊明:《与子俨等疏》:“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我们对“物”上述几个意义进行分析总结,至少可以归并为三个义位,其词义范围是在逐步扩大,这是义位之间的比较。各义素之间的主要关系如下:
【物】①杂色牛;②各种牲畜;③各种物品;④各种事务;⑤别人,众人。
现代汉语中“物”作语素使用,上述各个意义在古汉语中体现为词义,在现代汉语中就变成为语素义,即词的义项了。“物”的词义演变大体可以表述为以下形式:
物=古[ +牛,+颜色,+人,+事物]——今[+事物]
再如,上文第一部分中所举例词“道”的第⑧和第⑨条义项又可以做如下分析:
道:⑧引导=[带着+人+走路]
道:⑨述说=[用话+表达+事情]
运用义位分析的时候需要分两步进行:1、确定该词语的义位增减情况;2、区分中心义素和限定义素,选取古今有联系的义位进行分析。在古代汉语词汇教学中,如果能够适当引进这种现代语言学关于义素理论,不仅能帮助学生精确分析部分词的词义,还有助于学生认识汉语词义演变的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现代语言学的义素分析法也有其局限。贾彦德先生说:“义素分析就是分析矛盾。”[3]134凡矛盾就有麻烦和复杂性。因此,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如需运用义素分析法,也应充分认识这一理论的短板和局限。正如张志毅指出的:“义素分析法标并不适合于所有的词,只适用于一些普通名词、一些形容词和一些动词,不适用于综合词(如汉语的‘伟大’)、泛义词(如汉语的‘打 、做 、东西’), 甚至对普通名词‘牛’、形容词‘红’、 动词‘爱、恨’都很难作义素分析。”[4]39分析古汉语词语也是如此。
(三)运用构词法理论,分析古汉语复音词的结构,加强对现代汉语词汇的认识。古代汉语单音词占优势,现代汉语双音词最多。单音词向双音词发展这是汉语词汇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点。就古汉语词汇中复音词的存在情况来看,重要有四种情况:连绵词、叠音词、复合词、附加词。对于后两类复音词和理解非常适合运用构词法理论来认识和分析其结构。比如:
钟鼓、社稷、消息、斟酌、缓急、异同、饥穰——联合式;
布衣、诸侯、匡正、鲁缟、纨绔、布衣、小人——偏正式;
执事、稽首——动宾式;
人定、狼顾——主谓式;
有夏、阿瞒、喟然、率尔——附加式。
运用现代语言学构词法理论分析古汉语中的复音词,会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词汇观,对一个具体古汉语词汇和复音词的认识,不仅停留在对其常用词义的一般理解层面,还将增加对古今词义差别的体悟和词语结构认知。
[参考文献]
[1]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
[2]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一)[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贾彦德.汉语语义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6]张联荣.古汉语词义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重排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8]周荐.汉语词汇结构论[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9]马清华.文化语义学[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