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创新 闽宁协作焕发新活力

来源 :中国扶贫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k29001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在国务院扶贫办的关心指导下,在闽宁两省区党委、政府的强力推动下,闽宁两省区互学互助对口扶贫协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政府推动、社会参与、企业合作、市场运行”和“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落实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十六、十七次联席会议纪要所确定的各项对口扶贫协作目标任务,紧紧围绕六盘山片区宁夏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和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两大战略,以打好35万生态移民和65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两场硬仗为重点,以新的思路和举措,进一步巩固完善互学互助长效机制。加大帮扶协作力度,充分发挥闽宁扶贫资金的杠杆作用和示范带动效应,坚持闽宁协作项目资金重点投放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建设、生产性项目及生态移民改善民生项目建设上,在对口帮扶、招商引资、劳务输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年来,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和两省区领导的要求,两省区抓住国家支持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重大机遇,特别是在福建省各级领导、对口帮扶市县(区)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下,第十六次联席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福建省级财政援助宁夏资金3000万元,对口市县区援助资金7257万元,社会各界捐助折款4418万元,用于支持宁夏生态移民、“黄河善谷”、优势特色产业、菌草、教育卫生文化等项目,有效地改善了中南部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坚持联席会议制度
  2013年10月23日,闽宁互学互助对口扶贫协作第十七次联席会议在宁夏银川市召开。福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尤权,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建华出席会议并讲话,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刘慧主持会议,两省区有关领导、有关部门以及结对帮扶市县(区)负责人、福建省第八批援宁挂职干部出席了会议。


  尤权在会议讲话中指出,进一步深化闽宁对口协作,要坚持承前启后、开拓创新,要把两省区历任党委政府在对口协作中创造出的好思路好做法巩固下来、传承下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解放思想,创新扶贫模式,拓宽扶贫领域,推动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协作。一是产业协作要有更多拓展,整合各自优势,共同开拓市场,实现互惠互利;二是改善民生要更有实效,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受援地区大多数群众能长期受益的基本民生项目上;三是人才交流要有更大力度,把“人才援宁”、“科教援宁”等落实得更好。
  李建华在讲话中指出,17年来,闽宁两省区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开展对口帮扶,加强交流协作,积极探索创新,不断完善机制,闽宁协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当前,宁夏与福建的合作发展已站在新的起点上,两地在产业发展、市场融合等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有比较好的合作前景。希望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思路、提升水平,推进闽宁协作从宁南山区9县(区)为主向全区转变,从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以企业和社会为主体的方向转变,从经济扶贫合作为主向全方位合作转变,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交流合作。
  在讲话中,李建华还就双方合作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加大合作力度,扩大经贸、旅游、金融、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务实合作,努力为两省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二是连接开放通道,宁夏可以借助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平台,吸引港澳台客商来宁投资发展;福建可以借助中阿博览会的平台,吸引阿拉伯国家及世界其他地区国家的客商到闽投资发展,共同开拓中亚、中东等国际市场。三是推进产业扶贫,共同建设闽宁产业城,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四是加强人才交流,继续互派挂职干部,开展职业教育联合招生、合作办学,鼓励支持福建科技、教育等领域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到宁夏创业。五是共同开发旅游,共同做大做强两省区文化旅游产业。
  会议期间,两省区政府共同签署了闽宁互学互助对口扶贫协作第17次联席会议纪要,召开了福建省第八批援宁挂职干部座谈会。两省区教育、金融、旅游等对口部门(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宁夏永宁县政府与亚通创新、银丰铝业、成功红酒业等5家福建企业签订了总投资52.5亿元的合作合同,与8家福建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
  帮扶基础建设 着力改善民生
  一年来,福建省及对口市县(区)援助1215万元用于支持宁夏18个生态移民新村和小城镇示范点建设,援助1229万元用于支持设施农业基地和城乡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泉港区捐助100万元援建了泉港生态移民村,有效解决了340户1308名贫困群众的居住问题;晋江市援助250万元建设晋江商贸市场,为当地卫生院捐赠急需的医疗卫生设备,为弘德新村1480户移民提供了生活便利;厦门市集美区援建了六盘山镇集美新村,建设生态移民住房360套,安置移民360户1700人;福建闽侯县援建了沙塘镇清泉移民新村,建成移民安置房204套,安置移民204户847人。通过闽宁生态移民示范村建设,使迁出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保护,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为移民群众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
  2013年,福建省及对口市县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多渠道争取社会力量参与对口帮扶事业,投入资金3243万元,为宁夏山区援建学校、医院23所,资助贫困大中学生1434名,举办各类培训班42期,培训3426人次,其中干部及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培训1049人次,劳动力输出培训2377人次。
  福建省第14批47名中学优秀教师到宁夏南部山区开展了为期1年的支教工作。福建省省属高校面向宁夏跨省招生计划353人。晋江市援助545万元,建设了红寺堡区晋江中学18700平米标准化操场,为壹基金捐款50万元用于帮助500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援助200万元用于宁夏敬老院红寺堡区分院建设。福建河仁慈善基金会捐资1189万元,帮助西吉县建设儿童福利院和固原市7所自治区级示范性普通高中420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厦门水也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捐资200多万元,持续资助泾源县、海原县50名贫困小学生至大学毕业。泉港区投入100万元建设了原州区锦绣幼儿园一所。厦门市红十字会捐赠了价值50万元的书包、背包、鞋子、衣物等物资。此外,对口帮扶县区开展党政干部挂职交流49人次,互派科教文卫专业技术人员交流学习90人次,领导干部考察互访362人次,选送了18名大学生、研究生参加志愿支教工作。   扶持特色产业 增强造血功能
  一年来,福建省及对口市县区投入资金2886万元,帮助宁夏中南部地区发展设施农业、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增收产业,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在红寺堡区投资370万元,建成了城东现代农业示范区600吨生鲜果蔬冷藏库;在太阳山镇沙泉村投资1800万元,建设了千亩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在彭阳县投资180万元,对闽宁现代食用菌产业示范园进行改(扩)建,使其日生产能力提升到7.2万袋,日产鲜菇15吨,实现年产值8000万元,增加项目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000元,该园区目前成为宁夏现代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的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也是闽宁协作帮扶项目的新亮点;在盐池县设立了青年创业园基金和盈德村滩羊产业基金项目,在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的同时有效解决青年就业创业问题;在原州区扶持马铃薯、胡麻、红梅杏等特色产业,发展瓜果蔬菜拱棚设施农业;在同心县投资建设清真食品基地、中草药基地,扶持发展红枣、红葱、枸杞等特色产业;福建农林大学与闽企皇达公司校企合作,在泾源县设立林业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为宁夏苗木研发的重要力量;在隆德县扶持发展中药材、花卉示范基地和千亩节水拱棚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从福建等地引进推广一批花卉、果蔬新品种,提升园区现代化水平。
  此外,福建还积极扶持宁夏发展劳务产业,大力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对接福建劳务需求,通过举办专业培训班、专场招聘会等方式,向福建有组织地输送劳务人员8897人,劳务收入达3亿元。
  促进合作共赢 升华协作层次
  企业合作是闽宁互学互助对口扶贫协作的重点之一,也是双方协作长期发展的潜力所在。一年来,宁夏先后在福州、厦门、泉州邀请200余名当地企业家召开了“宁夏·福建经贸合作座谈会”。组织开展了“福建百名企业家宁夏行”活动,活动期间,召开项目座谈会和推介会6场,签约项目22个,项目总投资74.8亿元,涉及城市建设、能源开发、商贸物流、农业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食品加工等多个领域,特别是钢结构和风塔柱及升降停车平台生产、城市燃气开发等新领域的合作,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
  2013年,福建省共有86 批914 人次企业家来宁夏考察,签约项目89 个,总投资 248.4 亿元,其中签订合同项目 39 个,总投资 131.7亿元,一批房地产开发、农产品深加工、能源化工、服务业等项目落户宁夏。西吉、盐池、隆德、红寺堡闽宁产业园和永宁县闽宁镇扶贫产业园、望远镇闽宁产业园的相继开工建设,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内涵,为全国统筹发展、东西协作、共奔小康、共建和谐积累了宝贵经验。
  福建省第八批21名援宁干部,认真贯彻落实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十六次联席会议精神,立足宁夏中南部贫困地区实际,提出“争取帮扶资金一个亿,招商引资超百亿,人才培训三千人次以上,着力实施新建一个闽宁产业园区、落实一批生产性项目、援建一批社会事业项目、建设一批设施农业基地、帮扶一批生态农业示范村、引进一个专业市场、培训一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输出一批劳务人员、搭建一个助学平台、扶助一批困难群体‘十个一’工程”的工作目标,不断拓宽帮扶思路,突出工作重点,狠抓项目落实,创新工作机制,推动了闽宁互学互助对口协作取得新的进展。一年多来,共争取帮扶资金10952.9万元,组织实施各类帮扶项目112个,已完成 61 个,正在实施 51项,已投入资金3468 万元;募集社会各界捐款捐物累计价值5259.8 万元,扶助困难群众 120317户 250055 人次。福建援宁挂职干部的倾情帮扶,有力地支持了宁夏中南部地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
  优势互补 再创业绩
  2013年,闽宁互学互助对口扶贫协作工作在两省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动下,取得了较好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如对口扶贫协作机制创新还不够深入和宽广,协作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等。
  下一个时期,闽宁两省区将认真贯彻落实闽宁互学互助对口协作第十七次联席会议及《纪要》精神,继续坚持“政府推动、社会参与、企业合作、市场运行”和“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围绕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战略思路,紧紧抓住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和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实验区以及银川综合保税区的发展机遇,不断推进两地在经济、技术、文化等事业上的交流与合作,再创两地互学互助对口协作新业绩。力争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第一,建设闽宁产业城,在建立产业扶贫“造血”机制上实现新突破。在宁夏永宁县建设的闽宁产业城包括望远镇闽宁产业园和闽宁镇扶贫产业园,望远镇闽宁产业园重点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轻工纺织业、电子信息等高端产业;闽宁镇扶贫产业园重点发展葡萄酒及配套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福建将继续开展福建企业家宁夏行活动,集中引进一批福建、台湾重点和龙头企业落户宁夏。
  第二,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在促进贫困群众增收上实现新突破。2014年,福建省财政援助资金由3000万元增加到3300万元,重点支持宁夏中南部地区发展设施农业(含菌草)、草畜、马铃薯、枸杞、红枣、中药材等扶贫到村到户增收产业。福建省承担对口帮扶任务的市(县、区)安排一定资金,突出产业发展和技能培训,帮助扶贫重点县建设一批产业扶贫示范村,培育一批产业扶贫先行示范户。
  两省区将继续支持福建民间资本和闽台企业向宁夏生态移民安置区、中南部地区特色产业基地集中,参与宁夏西吉、盐池、隆德、红寺堡闽宁产业园建设,开展特色果品、绿色有机蔬菜、六盘山马铃薯、酿酒葡萄、清真牛羊肉等优势农产品深加工,穆斯林用品等轻工产业的开发和生产合作,共同开拓向西开放市场。
  第三,加大推进产学研合作共赢,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新突破。2014年,福建将选派第15批中小学骨干教师赴宁支教,福建教学名师、专家将定期赴宁开展师资培训,宁夏也将定期组织教师赴闽培训学习。与此同时,扩大福建省属高校面向宁夏二本、大专和高职跨省招生计划,每年增幅不低于10%。鼓励支持厦门大学、福州大学与宁夏大学、宁夏医科大学、宁夏师范学院开展多领域交流合作,鼓励支持厦门大学与宁夏联合开展重大理论、发展规划和专项课题研究。继续开展福建大学生赴宁志愿者服务活动,鼓励支持福建科技、教育等领域人才和学科带头人赴宁夏创业。
  第四,推进金融服务机构跨区域发展,在建立闽宁台、港澳侨多方合作机制上实现新突破。兴业银行将于2014年申请在宁夏设立分支机构,其子公司也将进一步加强与宁夏的合作。福建省地方金融机构、大型企业将在宁夏设立村镇银行或投资组建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同时,宁夏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将在福建设立分支机构,参与当地金融市场资本运作。
  下一步,福建省将借助与台湾的地缘、人脉关系,及时向宁夏提供各类重大涉台活动信息,拓宽宁夏各行业、各领域与台湾的交流渠道。
  第五,加大旅游文化合作,在推进文化旅游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以海峡旅游博览会为载体,福建省将为宁夏免费提供展位展台,推介宁夏旅游线路。加强协商,努力促成媒体定期发布对方旅游广告,为对方设立旅游推介专栏,在酒店、机场、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投放对方的旅游广告。鼓励支持闽宁企业开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民俗文化等文化产业合作开发,培育打造会展游、文化观光游、乡村休闲游等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第六,加强部门联动, 在推动闽宁协作向纵深发展上实现新突破。继续开展闽宁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合作,建立完善与两省区产业对接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拓展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的培训合作。进一步深化闽宁两省区干部挂职机制。继续加强对宁夏中南部地区基层医疗机构的对口帮扶,鼓励和扶持福建社会资本来宁创办医疗服务机构,组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赴闽进修培训。

其他文献
2014年8月15日,由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联合举办的教育扶贫项目——“贸大高远在线农村初中英语教师(陕西榆林和云南勐腊)培训计划”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举行了结业仪式。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郭东坡、谷永江、温克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王玲,原副校长、贸大高远在线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黄震华出席了结业仪式。  仪式开始之前,与会领导、嘉宾与学员们一同观看了《贸大高远在线农村初中英语教师集
期刊
《水浒》里的英雄人物宋江,乐善好施,家喻户晓,人送外号“及时雨”。在江苏泰兴市姚王镇十里甸村,一个77岁的古稀老人戴恒义,有着同样的称号。  戴恒义出生于1937年11月,中共党员。近年来,他克服自家老伴多病、儿子患肌肉萎缩症等困难,真情帮助当地30多户贫困家庭,获得群众一致好评,被亲切称为“及时雨”。  扶贫小组长自己也不富裕  一套旧棉衣、一双传统的大棉鞋、一个旧皮包,眼前的戴恒义老人,全身“
期刊
根据中办、国办印发的 《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部署,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实践也证明,在坚持政府主导扶贫的前提下,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济困,是加大扶贫攻坚力度、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  社会扶贫覆盖全地域  甘肃省在向贫困宣战的进程中,进一步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广泛联系中央、国家机关以及
期刊
山西省代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全县总人口21.5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8万人,贫困人口7.81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4098元。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代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多措并举,合力攻坚,扶贫开发工作迈出了新步子。  万人移民 踏上新型城镇化之路  代县县城滹沱河湿地公园西侧,建筑工地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去年开工的万人移民滨河新区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当中。“保护一座文
期刊
2014年,重庆彭水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在县各个部门组建了59个捆绑驻村帮扶工作队,由59个县级部门联手乡镇,“一对一”对口帮扶59个贫困村推进整村扶贫工作,让村村都有县部门帮扶工作队,县各个部门都有帮扶贫困村,从而进一步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村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最终实现整村脱贫。  彭水县委十三届四次全委会决定,精准化推进扶贫开发,扎实推进产业、教育、设施、生态、创业和社会扶贫。按照县
期刊
牛羊养殖在我国是一个传统的产业,养牛不仅在牧区比较常见,在我国的一些农业种植区也较为普遍。随着百姓消费水平的提高,牛肉和牛奶的消费量逐年攀升,可见,养牛是一项有“钱”景的项目,但一定要注意科学饲养,将养殖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内。  牛舍环境  牛的饲养由放牧变为集约化养殖,实现了密度高、省力、生产性能优越、讲究卫生等目标,并正在达到各种各样的技术指标。  舍饲牛管理上有个重点是饲料的提供能否满足牛的
期刊
居住在深山里的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往往都能练出一副“飞毛腿”,外人看来辛苦,但对他们来说,这就是习以为常的生活。  在位于云贵高原苗岭山脉深处的龙井小学,有的学生每天要花费4个小时穿梭在学校与家之间的深山里。顶着8月的酷暑,记者决定和在当地支教的老师一起,跟着几个低年级的学生走走他们回家的路。  尽管每天都有毒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然而狭窄盘绕的山路却多半积着雨水,形成大小不一的坑坑洼洼,一脚下去,
期刊
近十年来,湖南怀化职业技术学院以“三农”工作为己任,将“教学做合一、产训研同步”理念落到实处,探索基于“隆平精神”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投身扶贫培训事业,已累计培养高素质农村科技骨干逾万人。著名杂交水稻专家、“野败”发现者李必湖,北方棉花大王李玉才,我国第一位食品科学博士生导师陈锦屏,杂交水稻专家、安农S-1选育者邓华凤等一大批优秀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都曾在这里学习过。  学院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
期刊
“头枕赤水,脚踏乌江,你自是八百年打鼓场。玉水金山,盐茶古道,铃声唤起穿梭的马帮……”  伴随着《爱在金沙》的旋律,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在民进中央的帮扶下,与毕节试验区一起走过了20多年。  从毕节试验区建立的那天起,民进中央就与毕节人民、金沙人民一起,围绕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积极开展以教育、医疗、卫生为重点、以人员培训为主要形式的帮扶活动,有力地推动了金沙县教育、医疗卫
期刊
兼具北国浑厚和南国灵秀的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是国务院1998年确定的中国文联定点扶贫地区。十六年来,中国文联发挥自身优势,为武都区早日脱贫致富做出了不少积极的努力,犹如一双温暖的大手从北京伸向甘肃,紧紧握住武都贫困地区群众的手。这双手传递着关怀,传递着支持和力量,激励着贫困地区群众战胜贫困的决心和信心。  武都位于甘肃东南部,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自然条件严酷,农业基础脆弱,地方财政十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