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大众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来源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feng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含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大众化,传媒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大众化发挥积极传播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女性弱势群体关注不够、某种程度上存在偏离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情况、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理论创新力度不够。
  关键词:传媒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大众化 《中国妇女》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必定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大众化离不开传媒这一载体,本文选取《中国妇女》杂志为样本,具体分析其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大众化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传媒推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大众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国妇女》作为全国妇联的机关刊物,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且其于1939年创刊,至今有七十多年的丰富的创刊经验,坚持弘扬主旋律,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并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运用各种新的形式和方法让中国的妇女大众真正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大众化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最明显的表现为受中国传统封建主义妇女观的影响,有些观点存在着偏离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情况,以及受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对女性弱势群体的关注比较少,而对城市女性的报道相对集中,从大众化强调"量"这一方面的要求来讲还是不够的。
  一、对女性弱势群体关注不够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大众"指的是人民大众,他们具有超越政治、经济、宗教、地域、年龄、职业等界限的特质。[1]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使当代马克思主义成为 "一般平民所共有"的而非为"少数人所得而私" [2]的文化。毛泽东同志曾讲过"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所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有"质"的要求,也有"量"的要求。故而,妇女传媒要不受年龄、职业、地域、经济等因素的界限以广大的妇女群众为主要对象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笔者分别对1995年、2000年和2006年《中国妇女》的人物报道进行了统计。统计发现杂志关注比较多的是女明星、女主持人、女知识分子、女干部的职业、家庭、情感生活,而对大多数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女农民工,农村妇女的生活和生存问题关注则较少。数据显示1995年《中国妇女》对女农民工和农村妇女的报道只占到全部女性报道的12.8%,2000年、2006年這一比例分别是14.2%、6.0%。从目前现实状况看来,女性农民工、农村妇女占我国妇女人口的大多数,而且她们的生活和生存面临着更多复杂的问题,比如女农民工工作条件差,社会地位低,极易遭受性骚扰,身体健康状况差、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社会保险参保率低等。从她们的现实状况来看,《中国妇女》的这一报道比例无疑是偏低的。如果长此以往,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农村妇女将在大众传媒中处于失语的局面,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大众化的实现。从年龄阶段来看,1995年、2000年、2006年《中国妇女》对于中青年女性的报道分别占总报道数量的85.4%、84.5%、96.5%,对于老年妇女的报道偏少,特别是农村老年妇女的报道则几乎没有。而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自2000年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并预测2050年可能达到老龄化的高峰,其中老年妇女占整个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而且她们相对于老年男子来讲,收入及消费水平较低、健康状况差,在社会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弱势位置。[3]在我国女性老年人口规模激增的趋势下,充分关注她们的特殊需求,满足她们的生存和发展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大社会问题。
  《中国妇女》作为一份女性大刊,应对社会中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的女性的生活状态都有所关照,真实、正确地反映她们的生活和生存状态,反映她们的呼声和愿望。同时更应该多一份人性的关怀,对处于弱势群体的妇女多一份关心和帮助,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改善她们的困境。这样才能真正的让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成为广大妇女群众自己的理论,使多数妇女群众受益,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大众化落到实处。
  二、某种程度上存在偏离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情况
  传媒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重要载体,首先要科学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原理,然后正确地运用它去指导我国的妇女运动和妇女问题。《中国妇女》作为全国妇联的机关刊物,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在促进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大众化的过程把显性教育变为隐形教育,通过对诸多对成功女性的访谈和记录反映出妇女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深刻的道理寓于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使妇女大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教育。但是通过深入的研究,笔者发现,《中国妇女》中的个别文本内容或者所刊登的广告,流露出的观点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偏离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现象,总结起来有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把女性局限于家庭之内,难以走出"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这一思想重视女性的家庭角色,而忽视女性的社会角色,不利于妇女参与社会的竞争,实现真正的解放。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认为妇女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只有女性广泛参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事业,才能真正的发展自己,在各个领域作出自己的贡献,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而不是在男权社会下由男子去决定社会的事务,甚至决定女子的命运。从单个的人物采访对象来看,《中国妇女》对她们的报道是成功的,但是从总体的人物形象上来看,《中国妇女》在报道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发现,记者在采访一些名人的时候,会很好奇地去关注被采访者的家庭和感情问题,看她们是否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或者好女儿,强调女人为家庭做出的牺牲,甚至有些记者忽视这些杰出女性的优势或者特长所在,过多地关注她们的情感角色。举一例以述之,《胡常红:涉外税务女税官》一文讲到胡常红作为一个税务官,在专业知识上,对税收从理论、法规到具体操作环节、所征管企业的具体情况,都很清楚。在工作上精明能干,精通业务且彬彬有礼,业绩出色等等出色的表现之外,最后发出疑问:"事业成功了,家庭如何呢?她能做到为贤妻,为良母,为孝顺女儿的许愿吗?请看七个场面,年仅七旬的母亲多病,丈夫也身体瘦弱,不论谁病了,她都端饭、端水、端药道床前,悉心照料;丈夫是省象棋协会会员,嗜棋如命,常常忘了吃饭,她从不怪罪,只是把饭热了又热;平时家里的柴米油盐,儿子的功课,都由她来操持。"[4]这些问题潜意识里流露一种成功女性的标准,即女性不仅要在事业要出色,还要在家里相夫教子,操持教务,孝敬老人。如果她们为了事业,而不愿为家庭做出牺牲,就算不上一个成功的人,而男人成功的标准则在于其事业。   从现实来看,这一观点既不利于女性广泛的参与社会事务,也会增加的男性的事业压力,不利男女两性的和谐发展。从理论上来,这一观念对女性来讲是不平等的,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核心即男女平等是背道而驰的,同时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解放思想,恩格斯认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参加社会事业,同时认为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的工夫的时候,才有可能。
  其二,扭曲女性的外在美,强化其被观看的色彩。《中国妇女》中刊登的一些化妆品广告过度强调女性的外在美,甚至把女性的婚姻和工作成功与否全系于其外貌。诸如《中国妇女》2006年12期刊有一则减肥产品的广告,其标题是"不减肥,我拿什么来拯救我的婚姻",内容讲的是一位丈夫由于妻子身体肥胖对她越来越冷淡,这位妻子减肥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不知道拿什么来拯救她的婚姻。最后,他丈夫给她买了这一产品让她服用,结果是她的身材变得越来越苗条,同时她用了这个产品的祛斑霜,皮肤比十年前还白皙。随之,他丈夫对她也越来越好,婚姻生活也越來越幸福。还有一些化妆品的广告,把女性职场、情场上的失败归因于外貌的不美观,而用了这些产品之后,女性的外貌大大改观,她们在职场、情场上也开始如鱼得水,风声水起。这类广告把女性塑造为一种被观赏的对象,而不是有个性、有思想的完整个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女性拥有美好的形象于人于己都是一件好事情,但并不是说女性的外在美是决定其价值的唯一所在,这些广告无疑传播了一种扭曲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过分强调女性的外在价值,而忽略其内在素质和个人能力的提高。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核心就是实现男女平等,从而达到女性的真正解放。《中国妇女》的这些报道重塑了男女不平等的性别观念,影响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对社会参与的投入,是偏离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
  三、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理论创新力度不够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静止和封闭的教条,而是一个开放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要想掌握于广大群众,必须要有足够的说服力,必须能够正确反映中国当下实践的特点,必须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针对广大妇女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不断探索,做出有信服力的回答,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理论创新成果与妇女群众理论渴求的有效对接。
  《中国妇女》作为权威性的大刊,新出现的现实问题大多都有所关注,但是关注的力度仍有待加强,理论创新水平不足。通过对比1995年、2000年、2006年这三年《中国妇女》的文本内容,可以发现期刊对明星以及白领阶层的婚姻家庭生活的报道逐渐增多,占总报道数量的15%、30%、40%,而对近些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妇女问题,特别是难点、热点问题并没有予以足够的关注,比如对被称为"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的女性农民工关注非常少,1995年、2000年、2006年对她们的报道占总报道量只有3%、5.9%、4.2%。另如在网络上掀起"千层巨浪"发生于2008年8月的艳照门事件和2009年5月的邓玉娇事件,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人们如潮般的各种评论反映出了当下我国复杂多样的妇女观。而《中国妇女》对艳照门事件没有提及,对邓玉娇案件,杂志社派出记者进行专访,发表文章《小镇姑娘邓玉娇的生活真相》[5],对邓玉娇的案发前后的生活经历作了简单的叙述性报道。在网络信息如此发达的当下,《中国妇女》的这一报道并没有什么新意,也没有显示出一本女性大刊应有的深度。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说过:"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对于这类全国性的热点新闻事件,《中国妇女》应当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去引导舆论的狂潮,对落后的封建主义妇女观进行批判,从现实出发进行理论创新,推动妇女工作和生活向前发展,促进妇女的解放。只有如此才能敏锐地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扩大刊物的影响力,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尚庆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J].河北学刊,2008(3).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58.
  [3]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官方网站.
  [4]张力钧.胡常红:涉外税务女税官[J].中国妇女:1995(1).
  [5]杨璐,龙志.小镇姑娘邓玉娇的生活真相[J].中国妇女/法律帮助,2009(7).
  作者简介:李金花(1984-),女,河南濮阳人,现为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教师,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对陶文钊先生的《1946年〈中美商约〉:战后美国对华政策中经济因素个案研究》进行进一步剖析,主要从论文的结构,美国当时的对华政策,以及《中美商约》是否为不平等条约,新旧不平等条约比较等进行阐释。更加深刻的了解当时《中美商约》签订的背景和对国际性条约签订的认识。  关键词:《中美商约》;美国;对华政策;体系  陶文钊先生长期从事于研究中美关系,《1946年〈中美商约〉:战后美国对
期刊
摘要: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不但将《圣经》中所渗透的思想,如博爱、宽容、忠诚等深深融入他所创作的戏剧的主题中,更是运用了大量《圣经》典故在其作品中,丰富了故事情节,增强了戏剧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莎士比亚戏剧 《圣经》典故 巧妙运用  《圣经》对英国文学有着源远流长的影响。许多作家的文艺观,他们的小说、戏剧、诗歌乃至语言风格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圣经》的影响。要了解西方
期刊
摘要:融资租赁作为集"融资"与"融物"的优点,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探讨了在环保设备领域引进融资租赁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期望在环保设备领域能够更好的发挥融资租赁的功能。  关键词:融资租赁、环保设备、环境保护  一、融资租赁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融资租赁交易最早出现于美国。1952年美国人H·杰恩费尔德创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融资租赁公司--裘国国际租赁公司,
期刊
摘要:机器是我们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参考值,本文以此为视角,以《资本论》为文本依据,以此试探性的解读马克思的机器观。  关键词:机器 《资本论》 资本主义  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机器充当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它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要契机点,也是馬克思机器观的理论来源。马克思的机器观在历经了《哲学的贫困》中对蒲鲁东的唯心主义的批判后进一步发展、完善于《资本论》,尤其是
期刊
摘要:20世纪20年代上海大学,是在国共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共产党人为骨干创立和发展起来的⑴。1923年邓中夏创办社会学系,系内汇集瞿秋白、蔡和森、恽代英、任弼时等一批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和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并开课马克思主义相关课程,为促进20年代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作出贡献。  关键词:上海大学,社会学系,马克思主义,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是连接传播者与传播对象的一种中介或载体,麦克卢恩认为,"使人
期刊
摘要:理论应为群众所掌握,并最终成为物质力量改变世界。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实际情况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然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大众化的追求和精英化的倾向的意识形态问题,又或者是理论普及程度不够的窘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理性地分析判断如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让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并最终化为群众力量。  关键词:主体;大众化:精英化:中国
期刊
摘要:正义是公民的最高美德,是文明社会追求的价值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现实实践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非正义性的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再次确定"两个必然"的科学性,从而表达了他的正义思想--共产主义思想。  关键词:正义;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正义观  一、正义的概念界定  正义是人类道德的升
期刊
摘要:批判性是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种深刻地反思模式,是贯穿马克思理论发展始终的思想精髓。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正是借助于深入持久的社会批判,马克思不仅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而且对一般社会发展理论做出了新的阐释。因此,对马克思这会批判理论概念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鉴于这一情况,本文试对近年来有关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概念的论述做一总结
期刊
摘要:新闻标题作为新闻报道的眼睛,一贯是媒体着力"经营"。体育新闻标题精炼,醒目,具有美感以此吸引受众。本文以2010年世界杯新闻标题为例,展现体育新闻标题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手段的言语风格。  关键词:世界杯;新闻;标题;赏析  2010年6月,足坛健儿带给我们赏心悦目足球盛宴的同时, 各路媒体也给我们捧上了多姿多彩的新闻大餐。如果把世界杯报道比作乐章,标题则是对读者的第一声呼唤。中国人民大学
期刊
摘要:唐詩是中华文化的明珠瑰宝,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诗人借助一些意象用诗歌的形式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和志趣。可以说鉴赏和评价唐诗的思想价值主要是从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入手,通过细致分析领会意象的寓意,体味出意象所传达的丰富内涵和诗人的内心感受。本文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出发,通过对孟郊的《游子吟》两个英译本的分析,来说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对唐诗英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文化语言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