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践行合作学习方式,就能提高历史课堂效果。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合作学习方式;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6-0089-01
一、初中历史课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任务不明确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不甚了解或理解不全面,对合作学习的目的等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
(二)学生参与不均衡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参与的机会往往更多,扮演了一种帮助人的角色,困难的或者内向的学生成了听众,达不到共同学习的效果。
(三)组内气氛不和谐
组员之间不能友好相处,小摩擦不断,学生间不仅不会倾听,甚至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初一学生尤为特出。
(四)时间控制不得当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时间控制上或教师为了“赶”时间,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到几分钟就叫“停”。或给予学生尽可能的时间与空间,学生查找了许多资料,一个小组的汇报就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影响到整个教学的进度。
(五)评价机制不健全
实践中如何对每个小组成员做出客观的评价,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如何将小组合作学习的成绩与学生最后的成绩挂钩,是我一直思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一)营造合作学习氛围
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老师要克服那种枯燥无味的说教式的教学模式,以生为本,营造一个相互尊重、关系和谐的学习环境。调查表明,有近35﹪的学生对于稍微难的问题不愿作深入思考。他们往往缺乏思维的触发点,或者对自己的思维能力缺乏信心,在这样的情况下,用学生之间的讨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尤为重要。
(二)精心组织合作形式
科学合理的学习小组的组建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基础。要建立有一定质量的学习小组,可根据学校每班人数以及“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人数6人左右。分组时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小组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学习水平、守纪状况、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灯方面要有差异,以便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利于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合作小组之间要力求均衡,总体水平大体相当,以便促进组际之间的竞争。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在课前让学生调整好座位,每个小组的成员能够坐在一起,便于活动的开展。
明确目标,合理分工。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责任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分工明确,责任到位能使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并明白各自承担的角色,掌握各自分配的任务,使合作学习有序地进行。
(三)注重传授方法技能
在合作中学会理解、倾听,尊重他人,逐步掌握与人交往、沟通的技能,为学生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这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核心目标。培养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主要包括: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意识和技能;主动表达自己见解的意识和技能;学会小组讨论的意识和技能;尊重别人发言的意识和技能;以友好方式对待争议的意识和技能。把“合作学习的技巧”教给学生,让学生清楚应该怎样进行有效合作,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质疑、学会保留意见、学会主持、学会协调与综合,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四)准确把握合作良机
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教学过程中遇到需要交流问题时,在涉及到复杂的、综合的、难以判断解决的问题时,在需要经过争辩、讨论、质疑或者答案不唯一时,教师如能不失时机地抛出事先精心设计好的,具有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挑战性的问题,将有利于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例如在初三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讨论到战争与科技的关系的问题,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发言热烈。讨论使学生对科技与战争的关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在倾听别人看法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巧妙设计合作主题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活动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时,教学才是可行有效的。因此,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的问题,难度应处于学生群体能思考的“最近发展区”内,才能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讨论的问题要有“时代感”,要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发挥小组共同体的创造性。问题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探究性。教师应鼓励学生就一些科技的利与弊问题,全球化的问题展开讨论。
(六)切实落实课堂管理
制定相关合作规则。合理的合作约束有利于学生合作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助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笔者在小组活动开展前制定了相应的“合作规则”,概括为:听取发言不插嘴,说明理由要充分;分析比较会思考,归纳小结求领会;帮助别人要诚恳,反思敢于承认错;帮助同学要主动,婉转批评多赞誉;分工合作效果好,交往合作争第一。
严格控制合作时间。合作学习的时间也是教师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必须考虑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合作学习的时间,并随时根据情况进行调整,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运作和顺利实施。
适时的监控和介入。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初阶段,教师要将教学主题目标具体化,小组任务具体化。在小组合作活动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既不使学生放任自流,又不越俎代庖,尽量使学生成员自己去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合作学习方式;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6-0089-01
一、初中历史课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任务不明确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不甚了解或理解不全面,对合作学习的目的等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
(二)学生参与不均衡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参与的机会往往更多,扮演了一种帮助人的角色,困难的或者内向的学生成了听众,达不到共同学习的效果。
(三)组内气氛不和谐
组员之间不能友好相处,小摩擦不断,学生间不仅不会倾听,甚至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初一学生尤为特出。
(四)时间控制不得当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时间控制上或教师为了“赶”时间,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到几分钟就叫“停”。或给予学生尽可能的时间与空间,学生查找了许多资料,一个小组的汇报就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影响到整个教学的进度。
(五)评价机制不健全
实践中如何对每个小组成员做出客观的评价,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如何将小组合作学习的成绩与学生最后的成绩挂钩,是我一直思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一)营造合作学习氛围
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老师要克服那种枯燥无味的说教式的教学模式,以生为本,营造一个相互尊重、关系和谐的学习环境。调查表明,有近35﹪的学生对于稍微难的问题不愿作深入思考。他们往往缺乏思维的触发点,或者对自己的思维能力缺乏信心,在这样的情况下,用学生之间的讨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尤为重要。
(二)精心组织合作形式
科学合理的学习小组的组建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基础。要建立有一定质量的学习小组,可根据学校每班人数以及“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人数6人左右。分组时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小组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学习水平、守纪状况、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灯方面要有差异,以便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利于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合作小组之间要力求均衡,总体水平大体相当,以便促进组际之间的竞争。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在课前让学生调整好座位,每个小组的成员能够坐在一起,便于活动的开展。
明确目标,合理分工。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责任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分工明确,责任到位能使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并明白各自承担的角色,掌握各自分配的任务,使合作学习有序地进行。
(三)注重传授方法技能
在合作中学会理解、倾听,尊重他人,逐步掌握与人交往、沟通的技能,为学生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这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核心目标。培养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主要包括: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意识和技能;主动表达自己见解的意识和技能;学会小组讨论的意识和技能;尊重别人发言的意识和技能;以友好方式对待争议的意识和技能。把“合作学习的技巧”教给学生,让学生清楚应该怎样进行有效合作,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质疑、学会保留意见、学会主持、学会协调与综合,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四)准确把握合作良机
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教学过程中遇到需要交流问题时,在涉及到复杂的、综合的、难以判断解决的问题时,在需要经过争辩、讨论、质疑或者答案不唯一时,教师如能不失时机地抛出事先精心设计好的,具有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挑战性的问题,将有利于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例如在初三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讨论到战争与科技的关系的问题,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发言热烈。讨论使学生对科技与战争的关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在倾听别人看法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巧妙设计合作主题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活动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时,教学才是可行有效的。因此,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的问题,难度应处于学生群体能思考的“最近发展区”内,才能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讨论的问题要有“时代感”,要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发挥小组共同体的创造性。问题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探究性。教师应鼓励学生就一些科技的利与弊问题,全球化的问题展开讨论。
(六)切实落实课堂管理
制定相关合作规则。合理的合作约束有利于学生合作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助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笔者在小组活动开展前制定了相应的“合作规则”,概括为:听取发言不插嘴,说明理由要充分;分析比较会思考,归纳小结求领会;帮助别人要诚恳,反思敢于承认错;帮助同学要主动,婉转批评多赞誉;分工合作效果好,交往合作争第一。
严格控制合作时间。合作学习的时间也是教师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必须考虑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合作学习的时间,并随时根据情况进行调整,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运作和顺利实施。
适时的监控和介入。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初阶段,教师要将教学主题目标具体化,小组任务具体化。在小组合作活动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既不使学生放任自流,又不越俎代庖,尽量使学生成员自己去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