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爱玲——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才气也最具争议的女人,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大多写的是旧上海没落淑女的传奇故事,她将自己的小说集命名为《传奇》,而她的身世本身也是一部苍凉哀婉的女性传奇。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在美国洛杉矶被发现离开了人世,到现在,已经16年了。
她比烟花寂寞 只因太早绽放
张爱玲有一句名言:“啊,出名要趁早呀,来的太晚,快乐也不那么痛快。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她的一生就像是一场绚烂的烟花,迸发出耀眼的光芒,却绽放得太快太早。
张爱玲原名张瑛,家世显赫,她的祖父张佩纶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而她的祖母李菊耦则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父亲风雅能文,耳濡目染的张爱玲从小就会背唐诗。同时也受母亲向往西方文化的影响,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西洋化的。父亲娶了姨太太后,母亲毅然出洋留学,年幼的张爱玲在失去了母爱之后,还要承受旧家庭的污浊。这种渗入骨髓的伤痛让张爱玲后来在文学创作中总是以“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作为背景。后来,张爱玲在《私语》一文中写到,母亲曾回国来看她,倔强的她不曾在母亲面前留下一滴眼泪,直到母亲走后,看着母亲离开的背影,她才忽然间“在寒风中大声抽噎着,哭给自己看”。
张爱玲17岁的那年,母亲再次回国,向父亲提出让张爱玲留学英国的要求,遭到拒绝,后母借此与张爱玲发生冲突,父亲歇斯底里地将张爱玲禁闭在家中。张爱玲病在床上,多日无人照应,几乎丧命。
命运似乎从未眷顾过这个太过清醒的女孩。1938年,张爱玲再一次接受了命运的考验。她虽然考取了英国的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事激烈无法前往。1939年的秋天,终于时来运转,她得到了改入香港大学文学系的机会。此时,《西风》月刊也发表了她的散文处女作《天才梦》。然而张爱玲仍然未能摆脱多舛的命运,1942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攻香港,香港大学停办,张爱玲未能毕业就与她的终生好友炎樱同船返回上海。后报考上海圣约翰大学,又因“国文不及格”而未被录取。于是,为了生活的自立,只得为《泰晤士报》和《20世纪》等报纸杂志撰稿。
倾城一恋 萎谢一生
1943年,10月,南京。一个男人正在翻看一本叫《天地》的杂志,一篇叫《封锁》的文章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把整篇小说看完,然后又翻回来,重看。他看了一遍又一遍,仍然觉得不足,这些文字背后的那个作者,似乎在疯狂地牵引着他。回到上海后,他打听到作者是一个女人,也得到了她的住址。这个男人,就是在汪伪政府中任职的胡兰成,彼时的他已有妻室且是二婚。
胡兰成第二天就兴冲冲地去了张爱玲家,可张爱玲不见生客。胡兰成却不死心,从门缝里递进去一张字条,写了自己的拜访原因及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并乞爱玲小姐方便的时候可以见一面。第二天,张爱玲忽然主动去拜访了胡兰成。谁知,一段让张爱玲刻骨铭心的倾城之恋就此拉开了序幕。
那一次见面,两人一见如故,竟然一谈就是5个小时。 “因为相知,所以懂得”,两人已有了知交之感。次日,胡兰成回访张爱玲,那天张爱玲穿了一件宝蓝绸袄裤,戴了嫩黄边框的眼镜。多年后,胡兰成对这些细节都有着清晰的回忆。一天,他向张爱玲提起刊登在《天地》上的照片,张爱玲便取出来送给他,还在后面题上几句话: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这一年,胡兰成38岁,张爱玲24岁。两人的感情就像那一年盛夏攀附在高墙上的藤蔓,茂密滋生。
1944年8月,胡兰成与第二任妻子离婚。旋即,张胡二人结婚,但是他们的婚姻没有法律程序,只是一纸婚书为凭,因为胡兰成怕日后时局变动,自己的身份会拖累张爱玲。没有任何仪式,只有张爱玲的好友炎樱为证。这一段时间,也是张爱玲创作生涯中的黄金时间。甜美的爱情让张爱玲的写作灵感源源不断。但张爱玲一生中最美好的光景却转瞬即逝,就在他们新婚当年的11月,时局动荡,汪伪政府恐将不保。为了避风头,胡兰成离开张爱玲到了湖北。
分开以后,胡兰成立刻与当地一个17岁的小护士成婚。直到次年,张爱玲才得知这一切,她很震惊,可是她深爱着这个男人,于是她选择默默忍受。第二年,日本投降,胡兰成逃到了浙江温州,在那里,他再次纠缠上了另一个女人。已有半年未曾与胡相见的张爱玲抑制不住思念,去到温州寻找胡兰成,可是寻到的,只是再一次的打击。
离开温州的时候,张爱玲已经绝望。临别时,她对胡兰成说:“你到底是不肯。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够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耗尽半生缘熬不到小团圆
离开胡兰成之后,张爱玲真的如自己所说,像一朵重重垂落枝头的花,迅速萎谢,之后的她,少有作品问世。这一场爱情耗尽了张爱玲所有的精力,曾经的她已经死掉了,她再也写不出惊世骇俗的文字。胡兰成的离开犹如一场熊熊烈火,把张爱玲烧成了灰烬,她已经枯萎。
在往后漫长的岁月里,张爱玲偶有编写一些电影剧本,并仍接济着身处困境的胡兰成。1955年,张爱玲移民美国,次年与年长她29岁的美籍德国男人赖雅结婚,也许,这段婚姻是独处异乡的张爱玲,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
彼时的赖雅已是贫病的老人,中风、瘫痪、大小便失禁,张爱玲必须用很多的精力来照顾自己这个年迈的丈夫,她已没有太多的时间用于专心写作,为了挣钱,自视清高的她甚至只好写些“烂稿”维持生计。1967年,贫病交加的赖雅离开了人世。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被发现在位于洛杉矶的公寓里已去世多日。这一天,恰逢中国人阖家团圆的中秋节。一代传奇的女人,最终熬不过这个团圆。甚至连她的死,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日期。
她的一生,真如一场烟花,如此绚丽又如此凄凉。就像她自己在《金锁记》的开头说的:“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应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纸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后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在美国洛杉矶被发现离开了人世,到现在,已经16年了。
她比烟花寂寞 只因太早绽放
张爱玲有一句名言:“啊,出名要趁早呀,来的太晚,快乐也不那么痛快。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她的一生就像是一场绚烂的烟花,迸发出耀眼的光芒,却绽放得太快太早。
张爱玲原名张瑛,家世显赫,她的祖父张佩纶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而她的祖母李菊耦则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父亲风雅能文,耳濡目染的张爱玲从小就会背唐诗。同时也受母亲向往西方文化的影响,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西洋化的。父亲娶了姨太太后,母亲毅然出洋留学,年幼的张爱玲在失去了母爱之后,还要承受旧家庭的污浊。这种渗入骨髓的伤痛让张爱玲后来在文学创作中总是以“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作为背景。后来,张爱玲在《私语》一文中写到,母亲曾回国来看她,倔强的她不曾在母亲面前留下一滴眼泪,直到母亲走后,看着母亲离开的背影,她才忽然间“在寒风中大声抽噎着,哭给自己看”。
张爱玲17岁的那年,母亲再次回国,向父亲提出让张爱玲留学英国的要求,遭到拒绝,后母借此与张爱玲发生冲突,父亲歇斯底里地将张爱玲禁闭在家中。张爱玲病在床上,多日无人照应,几乎丧命。
命运似乎从未眷顾过这个太过清醒的女孩。1938年,张爱玲再一次接受了命运的考验。她虽然考取了英国的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事激烈无法前往。1939年的秋天,终于时来运转,她得到了改入香港大学文学系的机会。此时,《西风》月刊也发表了她的散文处女作《天才梦》。然而张爱玲仍然未能摆脱多舛的命运,1942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攻香港,香港大学停办,张爱玲未能毕业就与她的终生好友炎樱同船返回上海。后报考上海圣约翰大学,又因“国文不及格”而未被录取。于是,为了生活的自立,只得为《泰晤士报》和《20世纪》等报纸杂志撰稿。
倾城一恋 萎谢一生
1943年,10月,南京。一个男人正在翻看一本叫《天地》的杂志,一篇叫《封锁》的文章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把整篇小说看完,然后又翻回来,重看。他看了一遍又一遍,仍然觉得不足,这些文字背后的那个作者,似乎在疯狂地牵引着他。回到上海后,他打听到作者是一个女人,也得到了她的住址。这个男人,就是在汪伪政府中任职的胡兰成,彼时的他已有妻室且是二婚。
胡兰成第二天就兴冲冲地去了张爱玲家,可张爱玲不见生客。胡兰成却不死心,从门缝里递进去一张字条,写了自己的拜访原因及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并乞爱玲小姐方便的时候可以见一面。第二天,张爱玲忽然主动去拜访了胡兰成。谁知,一段让张爱玲刻骨铭心的倾城之恋就此拉开了序幕。
那一次见面,两人一见如故,竟然一谈就是5个小时。 “因为相知,所以懂得”,两人已有了知交之感。次日,胡兰成回访张爱玲,那天张爱玲穿了一件宝蓝绸袄裤,戴了嫩黄边框的眼镜。多年后,胡兰成对这些细节都有着清晰的回忆。一天,他向张爱玲提起刊登在《天地》上的照片,张爱玲便取出来送给他,还在后面题上几句话: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这一年,胡兰成38岁,张爱玲24岁。两人的感情就像那一年盛夏攀附在高墙上的藤蔓,茂密滋生。
1944年8月,胡兰成与第二任妻子离婚。旋即,张胡二人结婚,但是他们的婚姻没有法律程序,只是一纸婚书为凭,因为胡兰成怕日后时局变动,自己的身份会拖累张爱玲。没有任何仪式,只有张爱玲的好友炎樱为证。这一段时间,也是张爱玲创作生涯中的黄金时间。甜美的爱情让张爱玲的写作灵感源源不断。但张爱玲一生中最美好的光景却转瞬即逝,就在他们新婚当年的11月,时局动荡,汪伪政府恐将不保。为了避风头,胡兰成离开张爱玲到了湖北。
分开以后,胡兰成立刻与当地一个17岁的小护士成婚。直到次年,张爱玲才得知这一切,她很震惊,可是她深爱着这个男人,于是她选择默默忍受。第二年,日本投降,胡兰成逃到了浙江温州,在那里,他再次纠缠上了另一个女人。已有半年未曾与胡相见的张爱玲抑制不住思念,去到温州寻找胡兰成,可是寻到的,只是再一次的打击。
离开温州的时候,张爱玲已经绝望。临别时,她对胡兰成说:“你到底是不肯。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够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耗尽半生缘熬不到小团圆
离开胡兰成之后,张爱玲真的如自己所说,像一朵重重垂落枝头的花,迅速萎谢,之后的她,少有作品问世。这一场爱情耗尽了张爱玲所有的精力,曾经的她已经死掉了,她再也写不出惊世骇俗的文字。胡兰成的离开犹如一场熊熊烈火,把张爱玲烧成了灰烬,她已经枯萎。
在往后漫长的岁月里,张爱玲偶有编写一些电影剧本,并仍接济着身处困境的胡兰成。1955年,张爱玲移民美国,次年与年长她29岁的美籍德国男人赖雅结婚,也许,这段婚姻是独处异乡的张爱玲,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
彼时的赖雅已是贫病的老人,中风、瘫痪、大小便失禁,张爱玲必须用很多的精力来照顾自己这个年迈的丈夫,她已没有太多的时间用于专心写作,为了挣钱,自视清高的她甚至只好写些“烂稿”维持生计。1967年,贫病交加的赖雅离开了人世。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被发现在位于洛杉矶的公寓里已去世多日。这一天,恰逢中国人阖家团圆的中秋节。一代传奇的女人,最终熬不过这个团圆。甚至连她的死,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日期。
她的一生,真如一场烟花,如此绚丽又如此凄凉。就像她自己在《金锁记》的开头说的:“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应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纸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后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