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流动摊点密布于城市大街小巷,繁华的城市每天都在演绎“猫捉老鼠”的无奈游戏。如何有效消除流动摊点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步化解引发的社会矛盾,成为了城市管理工作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难题。笔者认为,坚持疏导为主、治理为辅、管疏结合,是促使现有的流动摊点规范化、科学化的良策。
一、更新理念,化“堵”为“疏”
在构建和谐社会越来越成为国人共识的今天,如果任由城管与摊贩之间的“猫鼠游戏”继续玩下去,损耗的不仅是政府的资源与形象,更会导致失业问题加剧与社会不稳定风险上升。与其让城管和摊贩长年累月打街头游击战,不如更新管理理念,精细化推进城市管理,适度允许摊贩存在,变“堵”为“疏”,合理引导流动摊贩有序经营,达到双赢、共赢。
(一)创新实践,推动流动摊点事实上合理化
流动摊点游走于城市大街小巷,四处流窜寻求“地下”生存,最根本的原因是其一直没有合法身份。长期的猫鼠游戏尴尬局面,其法律“依据”源于1987年实施的《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很显然,面对铺天盖地的流动摊点,同时参照发达国家城市管理经验,推动其逐步实现身份上的合法化是必然趋势。2011年,上述《条例》、《细则》废止,《个体工商户条例》、《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办法》实施,其中,《条例》第二十九条明确:无固定经营场所摊贩的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规定。上述条款为流动摊点的合法化从法律法规上正式打开了缺口。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各地特别是基层城区理应果敢实践、先行先试,变“赶”摊为“设”摊,大力推进流动摊点合理化建设,为流动摊点的最终合法化提供先期实践和有益借鉴。
(二)优化市场布局,推动流动摊点规范经营
一个客观事实是,目前全国各地成熟的集贸市场,基本上是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且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的老建城区区域内,目前都处于饱和状态。随着城市化的加快推进,新的人群密集区、新建居住区附近的集贸市场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急需配套建设。因此,应大力推进集贸市场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建立实施《集贸市场建设标准》,并开辟集贸市场建设绿色审批通道,分批次对现有集贸市场进行改扩建或新建,确保每个集贸市场的基础设施、经营设施、管理服务设施都能满足实际需要。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大财政补贴,丰富市场经营管理模式,降低市场摊位费和准入门槛,最大程度推动流动摊点进场经营。
(三)因地选址,建设一批临时集中疏导点
目前部分地区探索实施的流动摊点临时疏导点,从运行情况来看,深受广大流动摊贩和居民的欢迎。建议进一步简化申报审批程序的同时,要按照“总量控制、合理布局、规范管理”的原则,全面推进各地流动摊点的设置管理。对所有流动摊点要开展普查登记、建档备案,建立详细的动态管理台账。各地根据所在地实际需求,选择2-3条非主要街道,建设一批分区域、分地段、定时段的临时疏导点。临时集中疏导点的设置,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做到不影响交通、不影响市容市貌、方便群众生活。临时摊区规范管理所需费用由相关方财政共同承担,对经营户原则上只收取基本环卫保洁费。
二、综合执法、管放结合
(一)加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
据了解,按照每平方公里3名城市管理执法人员的最低配备标准,目前,各地城区城市执法人员均严重不足。可采取逐年招录的方式,逐步增加扩充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力量,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城市管理工作需要。与此同时,要结合新形势下执法工作的实际需要,不断加强执法队伍自身建设,提升执法队伍业务素质,加强综合执法,推行“人性化执法”、“精细化管理”。对私自收取“管理费”、与流动摊贩私下建立“利益链”、粗暴式执法等现象坚决予以打击,做到发现一起,严肃惩处一起,纯洁执法队伍,塑造执法队伍新形象。
(二)建立流动摊点联动长效整治机制
大多数流动摊贩在选择经营地点和时间时有明显的从众心理,城市管理盲区或薄弱区,通常是由一个或几个流动摊点最后发展成集中区,成为整治的困难区。要实现整治效益的最大化,整治时间安排上,开展早6时至晚12时的不定时巡查,做到定人、定时、定岗、定责任。针对摊贩在上下班高峰时段占道经营,造成道路拥堵现象,实行“错时工作制”和徒步巡逻管理,填补早、中、晚三个休息时段管理空档和漏洞。同时,要强化联动执法,市级层面以数字化城管为平台,实现各城区间的密切协调和联动;各城区范围内,建立城市管理执法联席会议制度,城管、执法、工商、交通、环保、卫生防疫、公安等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联合执法,形成合力,拉长管理服务的链条。
(三)科学管理,加强疏导
流动摊点“安家落户”后,要着重抓好环境卫生、食品安全和经营形象三个重点环节的长效管理。对于环境卫生,要建立卫生包干制度,发现违章,及时纠正整改,直至没收摊位,以促进摊主确保摊点整洁卫生。对于食品安全,卫生防疫部门要严查严管,坚决杜绝有害食品或让身体状况不佳甚至有传染疾病的人经营饮食摊。对于经营形象,城市管理部门可以在疏导点搭设统一帐篷,发放统一简易服装,树立公示牌,明确设置摊贩活动范围、摊点数量和种类、管理责任人、监督和举报电话。
三、加强宣教,服务就业
(一)开展全方位、全覆盖的宣传教育
以城市管理执法联席会议为牵头工作力量,整合市容执法、工商公安、交通运输、媒体舆论、镇街村社等所有宣传资源,开展现身说法、投放公益广告、发放宣传单、倡议书、编演话剧小品等各种形式的宣传,宣传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宣传管理流动摊点的政策举措,引导文明经营、文明消费。要通过宣传动员,逐步让广大市民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念,形成自觉进店进场购物的良好生活习惯,形成自觉抵制不文明经营的良好氛围,使违法违规的流动摊点失去买方市场,失去生存土壤。
可尝试通过健全流动摊贩工作台账和临时疏导点,建立流动摊贩行业组织,推动流动摊贩自律管理。如成立摊贩协会,制定流动摊贩自治公约。同时,试行 “摊点长制度”,在疏导点,由摊贩通过抽签方式来进行摊位排序,解决互相争抢摊位的问题,并由其自行投票选出“摊点长”,督促摊贩维护摊点群的经营秩序和摊点周围环境卫生,实现摊贩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同时城管部门应通过与摊贩签订市容环卫责任书等形式,及时会同“摊点长”,查处不服从管理和扰乱经营秩序的摊贩,在摊贩自律的同时辅之以他律。
(二)夯实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
要积极推进新兴产业岗位开发,大力推动以社区服务业、物业管理业、现代物流业、餐饮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鼓励新办服务型企业,开发各种就业岗位。要进一步加大就业培训力度,以深入开展文化走基层学艺培训等各类活动为契机,发挥大中专院校、职校等技术培训优势,采取财政补贴、社会资助等形式,以优惠价格面向未就业人员定期开展电算会计、制冷维修、家政服务、美容美发、服装裁剪等专业的培训,提升待就业人群和失业人群的整体技能水平。
(责任编辑:李利)
一、更新理念,化“堵”为“疏”
在构建和谐社会越来越成为国人共识的今天,如果任由城管与摊贩之间的“猫鼠游戏”继续玩下去,损耗的不仅是政府的资源与形象,更会导致失业问题加剧与社会不稳定风险上升。与其让城管和摊贩长年累月打街头游击战,不如更新管理理念,精细化推进城市管理,适度允许摊贩存在,变“堵”为“疏”,合理引导流动摊贩有序经营,达到双赢、共赢。
(一)创新实践,推动流动摊点事实上合理化
流动摊点游走于城市大街小巷,四处流窜寻求“地下”生存,最根本的原因是其一直没有合法身份。长期的猫鼠游戏尴尬局面,其法律“依据”源于1987年实施的《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很显然,面对铺天盖地的流动摊点,同时参照发达国家城市管理经验,推动其逐步实现身份上的合法化是必然趋势。2011年,上述《条例》、《细则》废止,《个体工商户条例》、《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办法》实施,其中,《条例》第二十九条明确:无固定经营场所摊贩的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规定。上述条款为流动摊点的合法化从法律法规上正式打开了缺口。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各地特别是基层城区理应果敢实践、先行先试,变“赶”摊为“设”摊,大力推进流动摊点合理化建设,为流动摊点的最终合法化提供先期实践和有益借鉴。
(二)优化市场布局,推动流动摊点规范经营
一个客观事实是,目前全国各地成熟的集贸市场,基本上是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且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的老建城区区域内,目前都处于饱和状态。随着城市化的加快推进,新的人群密集区、新建居住区附近的集贸市场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急需配套建设。因此,应大力推进集贸市场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建立实施《集贸市场建设标准》,并开辟集贸市场建设绿色审批通道,分批次对现有集贸市场进行改扩建或新建,确保每个集贸市场的基础设施、经营设施、管理服务设施都能满足实际需要。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大财政补贴,丰富市场经营管理模式,降低市场摊位费和准入门槛,最大程度推动流动摊点进场经营。
(三)因地选址,建设一批临时集中疏导点
目前部分地区探索实施的流动摊点临时疏导点,从运行情况来看,深受广大流动摊贩和居民的欢迎。建议进一步简化申报审批程序的同时,要按照“总量控制、合理布局、规范管理”的原则,全面推进各地流动摊点的设置管理。对所有流动摊点要开展普查登记、建档备案,建立详细的动态管理台账。各地根据所在地实际需求,选择2-3条非主要街道,建设一批分区域、分地段、定时段的临时疏导点。临时集中疏导点的设置,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做到不影响交通、不影响市容市貌、方便群众生活。临时摊区规范管理所需费用由相关方财政共同承担,对经营户原则上只收取基本环卫保洁费。
二、综合执法、管放结合
(一)加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
据了解,按照每平方公里3名城市管理执法人员的最低配备标准,目前,各地城区城市执法人员均严重不足。可采取逐年招录的方式,逐步增加扩充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力量,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城市管理工作需要。与此同时,要结合新形势下执法工作的实际需要,不断加强执法队伍自身建设,提升执法队伍业务素质,加强综合执法,推行“人性化执法”、“精细化管理”。对私自收取“管理费”、与流动摊贩私下建立“利益链”、粗暴式执法等现象坚决予以打击,做到发现一起,严肃惩处一起,纯洁执法队伍,塑造执法队伍新形象。
(二)建立流动摊点联动长效整治机制
大多数流动摊贩在选择经营地点和时间时有明显的从众心理,城市管理盲区或薄弱区,通常是由一个或几个流动摊点最后发展成集中区,成为整治的困难区。要实现整治效益的最大化,整治时间安排上,开展早6时至晚12时的不定时巡查,做到定人、定时、定岗、定责任。针对摊贩在上下班高峰时段占道经营,造成道路拥堵现象,实行“错时工作制”和徒步巡逻管理,填补早、中、晚三个休息时段管理空档和漏洞。同时,要强化联动执法,市级层面以数字化城管为平台,实现各城区间的密切协调和联动;各城区范围内,建立城市管理执法联席会议制度,城管、执法、工商、交通、环保、卫生防疫、公安等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联合执法,形成合力,拉长管理服务的链条。
(三)科学管理,加强疏导
流动摊点“安家落户”后,要着重抓好环境卫生、食品安全和经营形象三个重点环节的长效管理。对于环境卫生,要建立卫生包干制度,发现违章,及时纠正整改,直至没收摊位,以促进摊主确保摊点整洁卫生。对于食品安全,卫生防疫部门要严查严管,坚决杜绝有害食品或让身体状况不佳甚至有传染疾病的人经营饮食摊。对于经营形象,城市管理部门可以在疏导点搭设统一帐篷,发放统一简易服装,树立公示牌,明确设置摊贩活动范围、摊点数量和种类、管理责任人、监督和举报电话。
三、加强宣教,服务就业
(一)开展全方位、全覆盖的宣传教育
以城市管理执法联席会议为牵头工作力量,整合市容执法、工商公安、交通运输、媒体舆论、镇街村社等所有宣传资源,开展现身说法、投放公益广告、发放宣传单、倡议书、编演话剧小品等各种形式的宣传,宣传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宣传管理流动摊点的政策举措,引导文明经营、文明消费。要通过宣传动员,逐步让广大市民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念,形成自觉进店进场购物的良好生活习惯,形成自觉抵制不文明经营的良好氛围,使违法违规的流动摊点失去买方市场,失去生存土壤。
可尝试通过健全流动摊贩工作台账和临时疏导点,建立流动摊贩行业组织,推动流动摊贩自律管理。如成立摊贩协会,制定流动摊贩自治公约。同时,试行 “摊点长制度”,在疏导点,由摊贩通过抽签方式来进行摊位排序,解决互相争抢摊位的问题,并由其自行投票选出“摊点长”,督促摊贩维护摊点群的经营秩序和摊点周围环境卫生,实现摊贩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同时城管部门应通过与摊贩签订市容环卫责任书等形式,及时会同“摊点长”,查处不服从管理和扰乱经营秩序的摊贩,在摊贩自律的同时辅之以他律。
(二)夯实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
要积极推进新兴产业岗位开发,大力推动以社区服务业、物业管理业、现代物流业、餐饮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鼓励新办服务型企业,开发各种就业岗位。要进一步加大就业培训力度,以深入开展文化走基层学艺培训等各类活动为契机,发挥大中专院校、职校等技术培训优势,采取财政补贴、社会资助等形式,以优惠价格面向未就业人员定期开展电算会计、制冷维修、家政服务、美容美发、服装裁剪等专业的培训,提升待就业人群和失业人群的整体技能水平。
(责任编辑: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