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导师恽代英

来源 :党员生活·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geyi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恽代英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武汉地区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人和湖北地区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始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黄埔军校政治教官,是大革命时期最具影响力之一的青年导师,被周恩来誉为“中国青年的楷模”。
  赤诚爱国心   探索救国路
  恽代英祖籍江苏武进,祖父恽元复被湖广总督张之洞招为幕僚,从武进迁居武昌。1895年8月12日,恽代英出生在武昌家中。其父恽宗培曾任光化县老河口盐税局局长,一度举家迁往老河口。辛亥首义后,其父失业,1913年全家迁回武昌,同年夏恽代英考入私立武昌中华大学预科,后在该校继续深造,毕业留校任教。
  十月革命爆发后,恽代英开始与马克思主义结缘。“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把恽代英从书斋推向民族斗争的前线。1919年5月,为响应北京爱国学生号召,恽代英起草了爱国传单《四年五月七日之事》。
  5月7日,中华大学举行了大规模的运动会,在运动场上学生争先恐后地抢恽代英起草的传单。5月9日,这份传单刊登在武汉《大汉报》上,一场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在江城爆发了。当天,武昌各学校代表齐集中华大学,商讨声援北京学生事宜,拟定成立学生团,公推恽代英起草宣言书。恽代英当晚起草了4000余字的《武昌学生团宣言书》。《武昌学生团宣言书》对北京爱国学生的五四运动行动予以高度评价,愤怒痛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恶行径,深刻揭露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险恶嘴脸,号召广大学生积极行动起来,投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中去。
  5月17日武汉高校联合会成立,发行《学生周刊》,恽代英提出办刊宗旨“唤起国民爱国热忱,提倡国货坚持到底”。6月10日,汉口商人举行了罢市。为了发动更多商人响应罢市,当天恽代英写了《为什么要罢市》《罢市的目的和方法》等传单。
  从五四运动中恽代英看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他在日记中称这是“最大的觉悟……中国唯一可靠的救星”。恽代英决定将具有共同理想和革命抱负的青年聚集在一起,实行一种独立的自供自给的共同生活,从而为改变社会创造条件。
  恽代英对共同生活的憧憬,得到林育南等11人的熱烈响应。他们商定创办一个经销各种书报的利群书社。1920年2月1日,利群书社开张。书社陈列了《共产党宣言》《共产主语ABC》《资本论入门》《社会主义史》《克鲁泡特金思想》等书籍和《新青年》《共产党》《少年中国》等期刊,让武汉教育界、文化界、新闻界人士,特别是进步青年大开眼界。律师施洋来到利群书社,主动提出愿意义务担任利群书社的法律顾问。《大汉报》记者萧楚女来到利群书社,自报家门,主动请求加入利群书社。
  1919年7月,恽代英帮助支持从中华大学毕业的林育南回家乡黄冈创办浚新小学,向青少年宣传新文化、新思想。随后陈潭秋等人又在黄冈农村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1年7月16日至21日,恽代英、林育南、林育英、李求实等24人在黄冈八半湾召开会议,成立了布尔什维克组织共存社。共存社是湖北先进知识分子独立创建共产主义政党的实践探索,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农村组织。党的一大后,共存社自行结束,所有成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员。
  
  创办《中国青年》   做青年引路人
  1923年10月20日,青年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恽代英为第一任主编。从《中国青年》创刊到1927年10月间,恽代英根据自己在团中央工作、革命运动和考察了解工农青年工作的经验,在《中国青年》上发表文章和通信220多篇,教育引导青年。
  为了使《中国青年》能够成为青年真正的指路者,恽代英不仅自己发表文章,同时还组织了一支强有力的作者队伍,陈独秀、瞿秋白、毛泽东、邓中夏、任弼时、陈潭秋、沈泽民、沈雁冰、萧楚女、张太雷、林育南、李求实、刘仁静等都经常为《中国青年》供稿。
  《中国青年》是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教育青年的刊物之一,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千百万追求真理的青年的道路。许多青年都是从《中国青年》中初步认识和了解马克思主义。在波澜壮阔的大革命时期,恽代英利用《中国青年》这个阵地,向青年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他们走上革命道路。
  恽代英每天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耐心细致地解答全国各地青年读者的来信和问题,热情无私地关怀着广大青年,引导他们学会正确处理各种矛盾,正确认识社会,自觉服从改造国家、变革社会的大局,通过研究与实践树立革命信念,走上革命道路。
  恽代英在《中国青年》上对农民问题作了大量的宣传,发表过《四川合江农民的情况》《湖北黄陂农民的生活》等文章。同时,恽代英鼓励青年到民间去,从事农村文化运动,关心农民生活,联络乡村小学教师,注意工农团结等问题。尤其是在恽代英到南昌、安源、长沙进行社会调查之后,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工农群众的生活,进一步唤起了他对中国当代革命力量的思考。
  恽代英在创办《中国青年》期间,得知毛泽东要回湖南老家养病,专门带着《中国青年》拜访了毛泽东,并与毛泽东就中国革命与农民问题进行了一次深谈。恽代英介绍了在安源见到的工人们“朝气蓬勃,焕发出了阶级力量”。毛泽东说,安源的工人不少是破产农民,农民只要组织起来,就无敌于天下。毛泽东答应下次再见,一定向恽代英交一个详细的报告。毛泽东说:“你当年用你的《阶级斗争》这本书启发了我,我也得用一些革命实践回答你。”
  
  受命于黄埔军校   潜心于政治教育
  中山舰事件之后,黄埔军校内部的斗争十分激烈。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自东征结束后,实际上已调离了黄埔军校,军校政治部的工作由副主任、中共党员熊雄负责。为了加强中国共产党对黄埔军校的领导,熊雄向中共广东区委陈延年、周恩来汇报,请求党组织派得力的干部来军校开展工作。周恩来当即推荐了时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恽代英去黄埔军校任职。   经中共中央批准,恽代英于1926年5月赴黄埔军校,担任政治主任教官兼中共党团书记。恽代英到任后,临危不惧,坚决反对国民党右派的反共篡权活动,沉着冷静地与蒋介石等进行有理有节的斗争,利用政治教育课程和其他一切方式,教育学员要站稳革命立场,坚决贯彻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恽代英对周恩来创建的黄埔军校政治工作制度和政治教育经验极为重视。在周恩来的赞成和指导下,他先后组织编写了《本党重要宣言训令之研究》《国民革命》《政治学概念》《政治讲义大纲》等教材,还撰写了《党纪与军纪》《军队中政治工作的方法》等著名论文,将周恩来关于创建新型的“为人民所用的军队”的思想,发展得更臻完善。
  恽代英在黄埔军校负责的主要工作是政治科。从这个科毕业的学生大部分可以去做党代表,多数是连级的,也有营、团、师一级的党代表、师政治部主任。步、炮、工、辎四科中除了军事知识、军事训练以外的政治课程、政治教育工作也由恽代英负责。另外还有入伍生部两个团将近4000人的政治教育工作。
  恽代英特别重视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黄埔军校的学员,大多是青年学生,他们有革命热情和积极性,但存在小资产阶级的各种缺点。恽代英以政治主任教官身份写过一篇《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学序》,对黄埔军校的学员提出殷切希望“‘黄埔’是新中国的建造者,‘黄埔’的学生人人都预备牺牲他们的精力生命,为被压迫的中国四万万人杀开一条血路”,“我们一定要唤起全国被压迫工农群众,为完成国民革命与实现三民主义而奋斗”。
  在黄埔军校,恽代英教授的各门课程特别受欢迎。下课后,经常还有学生围着恽代英问问题,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恽代英还设置了一个政治问答箱,学生们遇到疑难问题随时写纸条投到箱子里,请政治教官解答,答题在《黄埔日刊》上发表。政治部把恽代英、萧楚女、张秋人等人解答的问题编成一本长达10多万字的《政治问答集》,成为一本针对性很强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教材,具体生动,富有指导意义。
  恽代英在黄埔军校期间做了大量的政治教育工作。他去毛泽东主持的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作时事政治报告,讲《中国史概要》;他去邓中夏任院长的劳动学院讲《中国民族革命运动史》;他去李富春任班主任的中国国民党政治讲习班讲《五卅运动》,讲《中国政治经济状况》。
  1926年底,北伐军抵达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随之迁往武昌。恽代英受筹建委员会负责人邓演达委托,担任学校政治总教官、教育委员会主任和中共党团负责人,并成为该校的实际负责人。他与邓演达携手合作,创设了中国近代以来军事院校的第一支女生队。由于邓演达身兼数职,军校的日常事务性工作都由恽代英担当,邓演达对恽代英也是十分信任和倚重。 1927年4月以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邓演达与恽代英同心合力,共同领导军校师生参与反对和声讨蒋介石反革命活动的斗争。7月,恽代英奉中央之命赴九江,任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委员,参与组织和发动南昌起义。12月,他参与领导广州起义,任广州苏维埃政府秘书长。
  1928年6月,恽代英从香港赴广西贵县,作为党中央的代表出席了中共广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同年秋,恽代英奉命从香港调到上海党中央组织部任秘书,协助部长周恩来工作。
  1929年初,恽代英任党中央宣传部秘书长,负责编辑党刊《红旗》。同年6月,恽代英在中共六届二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委员。
  
  誓死忠于信仰   献身革命事业
  1930年5月6日,恽代英在上海开展工人运动时不幸被捕。恽代英在狱中千方百计托人給党组织带信,信中他详细汇报了被捕、受审以及假口供的内容。党组织通过看守,与恽代英取得了联系。恽代英以他的坚定、沉着、机智,闯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审讯。国民党当局一直没有得到任何人证和物证,恽代英的供词又无懈可击,最后只能以“煽动集会”的罪名判了恽代英5年徒刑,关在漕泾河监狱。
  1930年8月,周恩来、瞿秋白从莫斯科回国,得知恽代英被捕,决定利用一切关系,不惜用重金,救出恽代英。党中央决定,由周恩来主持营救工作,并责成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具体执行。
  正在营救工作进行到关键时刻,具体执行营救恽代英工作的顾顺章在汉口被捕。顾顺章为了保全自己,向国民党供出:关押在南京中央军人监狱的王作林就是恽代英。1931年4月28日,恽代英被带走。国民党想用收买顾顺章的办法对付恽代英。恽代英义正言辞地拒绝了,“我是共产党员,必须革国民党反动派的命。这是我现在的庄严任务”。1931年4月29日,恽代英身中数弹,英勇就义,时年36岁。
  1950年5月6日,周恩来为纪念恽代英烈士殉难19周年题词,对恽代英的一生作了高度概括:“中国青年热爱的领袖——恽代英同志牺牲已经十九年了,他的无产阶级意识,工作热情,坚强意志,朴素作风,牺牲精神,群众化的品质,感人的说服力,应永远成为中国革命青年的楷模。”
其他文献
郧西县安家乡长岗岭村曾有着亮眼的过去:凭借3000亩黄姜产业,许多村民在21世纪初成为“万元户”,是有名的“全国黄姜第一村”。但随着对环境保护的重视,黄姜加工带来的污染注定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曾经富裕的小山村再度沉寂。  面对产业转型带来的挑战,长岗岭村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发展,探索出一条符合村情的特色产业道路。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近30万元,菌菇、桑蚕等产业合作社固定资产达270万元,成为“
期刊
“三会一课”制度是黨的组织生活的基本制度,是健全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制度。对于这一经过长期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党组织生活制度,需要基层党组织严格遵循,关键就是要抓好“常”“长”二字。  一、什么是“三会一课”。“三会”是指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委会、党小组会。党员大会一般每季度召开一次,由支部书记主持召开。党支部委员会一般每月召开一次,由支部书记、主持工作的支部委员主持。
期刊
红色名片  红四军、红六军会师旧址位于荆州市公安县南平镇的南平文庙。南平文庙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至今棂星门、状元桥、大成殿等部分建筑仍保留原貌。1930年7月,红四军、红六军在此合编成立红二军团。  编者按:  1930年7月4日,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历史时刻,红四军和红六军突破敌人层层阻挠,在公安县城南平的文庙内,实现了盼望已久的会师。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两军合编为红二军团,由贺
期刊
春回牵动千万家,  盛世尤尊富貴花。  姹紫嫣红仙弄巧,  天香国色誉中华。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十堰市6位退休干部相约到郧阳区广电局杨道德家众手共绘一幅牡丹画,经过2个小时的合作,终于完成了作品。图为6位老人一起与牡丹画合影。
期刊
近日,當阳市河溶镇创新宣讲形式,活化宣讲载体,开办“板凳课堂”,以鲜活生动的故事讲党史,用乡音传递“党音”。“板凳课堂”坚持面向基层群众,从党员干部、退伍军人等中选拔130余人,组建了25支灵活性强、贴近群众的党史宣讲小分队。同时,将党史宣讲“搬出”会议室、报告厅,选择村民广场等小微户外平台开展宣讲。此外,结合群众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变“普通话”为“地方话”,变“纯理论”为“活故事”。截至目前,
期刊
党建今经百周年,十亿神州换新颜。  改天换地江流截,富民强国港澳还。  海晏河清歌盛世,年豐人寿谱华篇。  喜看新程来临日,奋力康庄笑语喧。
期刊
我的爷爷是个老红军  十五六岁他就参了军  黄麻起义响彻大别山  他转戰建功鄂豫皖  1932年他离家去远行  跟随红军一起去西征  四姑墩集结号声响  爷爷出发前他就入了党  我的爷爷是个老红军  他一直跟党一条心  西征东征他走长征  当兵是他难忘的光阴  南征北战他戎马一生  将军勋章爷爷留英名  他常常给我们讲故事  他说 红色基因要传承  我的爷爷如今已离世  他留给我们的太多太多  他
期刊
在谷城县紫金镇花园村,有一位“鸡倌”书记,名叫钟吉波。两年多时间,钟吉波通过发展以生态土鸡养殖为主的林下经济,让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一举甩掉了“空壳村”的帽子。  花园村地处鄂西北大山深处,山高路偏,土地贫瘠,老百姓除了外出务工,基本没有其他经济收入。  2018年11月,鐘吉波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上任后,他便想发挥花园村山场面积大的优势,大力发展养鸡产业。刚开始,妻子
期刊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关键,重点是要做好干部培育、选拔、管理、使用工作。”其中干部培育是基础工作,是造就高素质干部的“摇篮”,是一个长期工程。  但培育一名干部却殊为不易,从政治、经济、社会、民意这
期刊
走进大山深处的宣恩县万寨乡罗针田村五组叶家坨,91岁老党员叶立本家门口,一面鲜艳的国旗迎风飘扬,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从1990年起,叶立本老人每天在自家门口升国旗,31年如一日,风雨无阻。随着年龄增长,叶立本的身体每况愈下。年前的一次意外摔倒,令老人连行走都有些困难,升国旗对于他来说已有心无力。  “刚开始腿疼的时候我还能拄拐升旗,但后来我的脚已经走不起路了,不过我的小女儿很积极,她帮我升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