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民关键能力事关国家教育总目标,直接体现教育体系的终极追求。经合组织(OECD)公民关键能力是当今令人瞩目的公民素养典范,其建置目的乃指向成功人生与健全社会,其框架包括自主行动、互动地使用工具、与异质团队互动等三大维度,以及相应的九项指标。建置公民关键能力主要经历了五阶段发展历程,综合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这些独具特色的关键能力与严密设计的建置过程,能给予我们若干启示。
关键词:OECD;公民关键能力;建置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1-0008-05
公民素养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教育总目标,界定、选择公民素养的内涵无疑是建立一个国家教育体系的起点。当前世界教育发达国家无不以实现公民素养的内涵为旨归。公民关键能力(Key Competences)是公民素养的核心表征,代表着一个社会所有公民必须具备的基础、必要、重要的统整能力。作为著名国际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的公民关键能力设置独具特色,非常值得关注。
一、公民关键能力建置之背景
OECD绝大多数成员来自欧盟。要考察其公民关键能力,势必要透视欧盟的相关教育发展历史。
20世纪50年代末,欧盟的前身欧洲共同体开始关注经济发展与成员国之间的专业人才流动问题,提出职业训练和学术资格的相互承认。20世纪70年代,欧共体成员国明确强调人力资源的培养以及知识创新,并于1976年首次通过教育领域决议案,提出多项主题,包括提供更好的教育和训练措施,促进欧洲教育系统之间的密切联系等。[1]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经济和货币联盟之后,欧盟加紧了教育领域的合作行动,陆续出台大型的整合性教育与训练计划。这些教育合作计划不仅藉由众多相关人员与教育机构的参与,加强了成员国间的合作,更因为欧洲人民广泛地流动,强化了欧盟在教育中所扮演的重要整合角色。
2000年,欧盟在里斯本举行高峰会,提出2010年欧洲将达成“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知识经济实体”的目标。为求实现此目标,欧盟除了致力于实施各项计划外,更着眼于人力资源的提升与交流。同时,欧盟也深切地认识到在信息时代,专业知识的内涵变化万千,人才培育不能局限于学校教育阶段。
除了欧盟所提出的各种教育合作方案,为了尝试凝聚多数欧盟国家之共同理念,并让欧盟各国体认到个人能力培养与集体褔祉之间的密切关联,进而前瞻性地探索在未来社会中,个人应该具备那些基本知识能力与核心素养,方能够同时促成“成功人生”及“健全社会”,OECD在1997年底开始进行一项名为“能力的定义与选择:理论与概念的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DeSeCo)的大型研究计划。[2]该计划由OECD主持,主要由欧盟多国参与,在很大程度上,OECD公民关键能力的形成归功于DeSeCo计划的努力。
二、建置公民关键能力:指向与历程
(一)公民关键能力的指向
什么是公民关键能力?根据DeSeCo计划的观点,所谓公民关键能力指的是一个人在特定的情境中,能成功地满足情境中的复杂要求与挑战,顺利执行生活任务,强调个体在复杂环境中,如何藉由自我特质、思考、选择及行动,来获致成功生活或健全社会的理想结果。[3]从该界定可以看出,公民关键能力指向成功人生与健全社会。
使受教育者有能力实现个人人生目标是教育目的之一,但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每个人的人生目标都是一样吗?答案可能是各不相同的,而且极可能陷入相对主义的争论。这些问题确实很难回答,DeSeCo计划认为公民关键能力是每个人实现人生目标的必要条件,成功的人生具有一定共性。为此,OECD借鉴了欧盟前身欧共体关于成功人生的八项指标,并把个人要实现下框八项指标作为建置公民关键能力的参考。
成功人生离不开外部社会环境,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健全社会直接决定了评价指标的选择与测量方式,进而决定关键能力的选择。因此,在确定公民关键能力之前,DeSeCo计划提出了健全社会的六项指标:经济生产力(economic productivity);民主程序(democratic processes);团结与社会和谐(solidarity and social cohesion);人权与和平(human rights and peace);公平、平等与免于歧视(equity,equality,and the absence of discrimination);生态永续(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该六项指标为建置公民关键能力提供了指向。
(二)公民关键能力的发展历程
界定好公民关键能力,DeSeCo研究者还必须回答:存在公民关键能力的基本假设正确吗?如果是,这些关键能力是什么?此外,在多大程度上,这些关键能力在不同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背景中具有共性与差异?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做出回应。总体说来,DeSeCo计划主要先后开展五次较大规模行动。
1.国际比较分析不同国家的学习结果。为了解关键能力领域的现状,DeSeCo计划研究人员在1998年开始分析三项有关能力的主要研究。该三项研究是在OECD参与下展开的,分别为:跨课程能力项目(Cross-Curricular Competences Project)、国际成年人素养调查(the International Adult Literacy Survey)、人力资本指标项目(the Human Capital Indicators Project)。通过比较分析三项研究,得到几项基本结论:理想教育结果的范围大于学校里有关学科性知识;能力的发展背景不止于学校,而是贯穿个人一生;教育本身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学生准备将来生活培养能力。研究人员也发现,三项研究基本出于实用考虑,强调测量的可行性,较少关注能力本质及能力构成等议题。这些结论促使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能力”概念,特别是设计出具体的总体概念框架以指导下一步工作。 2.尝试澄清“能力”概念。鉴于术语上的混乱,如存在“能力”、“技能”、“质量”、“标准”、“素养”等多种概念,有关“能力”与“关键能力”的基本分类任务被委托给专业杂志。该专业杂志系统地分析现存的术语,以及社会科学领域内有关“能力”的理论和概念取向。DeSeCo计划研究人员经过讨论,后来采取了韦纳特(Weinert, F. E.)的能力概念,即从功能操作角度来定义能力——能力是知识、技能、情意态度的综合体,它是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之条件,具体评量时可着重从认知方面展开。[4]
3.收集不同学科专家和社会群体的意见。在1999年,DeSeCo计划研究人员调查人类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哲学等领域专家,要求他们依据各自理论背景和学科视角建构出相应关键能力。如哲学家(Canto-Sperber,M., & Dupuy,J.P.)指出,公民关键能力的建构应考虑“好生活是由什么构成”;社会学家(Perrenoud.P.)则认为,界定、选择公民关键能力的核心问题是,在一个多元社会中,为了自由地实践自主性,每个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能力;经济学家(Levy F., & Murnane,R.J.)则从经济学角度来阐述公民关键能力,认为有能力工人是劳动市场成功的关键;人类学家(Goody,J.)对去情境化讨论能力提出反对意见,认为理论总是与实践关联的。[5]这些不同学科和社会群体的意见,为进一步探索来自跨学科和国际视角有关能力的共同概念和模型,提供了理论基础。
4.调查不同国家对“能力”的看法。界定公民关键能力不仅需要科学基础,同样需要与经济和政治领域不同利益者谈判。研究人员发动各国咨询运动,希望通过公共讨论,获得不同国家公众对教育的需求和优先发展内容。调查结束后,经过总结分析发现,各国国民意见更多地趋向共性,各国对能力的观点具有广泛共识,如都强调社会能力、沟通、文化素养、终身学习、个人能力和参与政治生活能力。
5.论证与意见交流从多元视角转向跨学科观点。前述四个流程结束后,DeSeCo面临着一大挑战,即如何克服、整合不同看法。为此,DeSeCo计划研究人员召开了两次国际专题研讨会和各种专家会议。在1999年第一次国际主题研讨会上,参与者有学者、专家,以及论文撰写者。会议成功地打造了一个国际学术圈,提升了大家对“能力”概念的认识,明确了有关能力领域后续研究话题。第二次国际专题研讨会参与者包括政策制定者、政策分析家、评价专家、来自国际研究结构的专业人士与代表,他们进一步明晰公民关键能力的概念与思想,在关于能力与当今社会、经济的关系上达成共识。同时,这次会议为最终发展一致的国际评价方案成功地总结了众多选择与策略。
三、公民关键能力:内容与特色
(一)公民关键能力的内容
DeSeCo计划提出了一个公民关键能力的三维理论,这三个维度分别为:自主行动(Acting autonomously);互动地使用工具(Using tools interactively);与异质团队互动(Interacting in socially heterogeneous groups)。每个维度并非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它们都以反思(reflectivity)作为前提条件(如下图)。之所以把反思作为前提条件,乃是因为每项关键能力内部结构以反思为关联,而且应用关键能力解决问题时,不仅仅是应用知识与技能,还需从道德、公正等方面加以批判。[6]
以反思为前提,三项关键能力各具特色,兹分述如下:
自主行动维度指向在不同社会领域,个体具有决策、选择和行动的能力。自主行动并不意味着个体与社会的分离,而是个体有能力规划自身生活,通过积极行动来改善他们生活和工作条件,从而型塑自身生活与生活意义。自主行动需要定位于将来,需要理解外界环境,以及个人在环境中的角色。
互动地使用工具维度指向在广泛的意义上使用语言、信息、知识,以及物理工具,这些工具不是消极媒介,而是积极对话中的操作性器具。该维度存有两大条件,一是熟悉工具本身,二是理解工具是如何改变个体与世界互动的方式。互动地使用工具的背后假设是,通过我们的认知、社会与物理工具,我们遭遇(encounter)所处世界,在这种遭遇过程中,我们赋予世界以意义,并在互动中发展能力。
与异质团队互动维度则聚焦于与他人、与不同类人的互动。每个个体都有自我身份感、社会价值观,人类之间的联系是以物质与心理因素为纽带。在一个多元社会中,个体应具有与他人共同学习、共同工作、共同生活、共同共存的能力,从而创造社会财富。
这三个维度还是概念性指标,还需要更具体的操作性指标,以便使之具有评估性。实质上,三个维度各自细分为三项子项,这样下表所示的三个维度九项指标构成了公民关键能力。
OECD公民关键能力的构成
(二)公民关键能力的特色
仔细审视OECD公民关键能力,可发现它们具有如下特征。
1.因应时代发展,非常务实。公民关键能力乃因应知识经济、个人自我实现、社会融入与就业需要。这些能力是当前社会发展、个人发展的最基础条件,不仅具有可操作性,更是个人终身学习、社会互动融合的基础。拥有众多会员国的OECD不高谈教育的理想情怀或意识形态,只取众多国家共识部分来处理教育应有的社会功能与经济效益,可谓做法务实。
2.超越知识和技能,强调关键能力的综合运用。大部分OECD会员国重视进取精神,以及个人责任等价值,不仅期望其国民能适应环境,也期望其国民富有革新、创造、自我导向及自发精神。在当今社会,知识累积已不足以帮助个人面对今日挑战,个人要面对这些挑战,必须具备处理复杂心智任务的关键能力,具备这些能力的个人常常需要结合运用不同能力来达到情境要求,不同情境所要求的能力组合亦有所不同,这些情境变异来源可能包括文化规范、科技普及程度,以及社会和权力关系。 3.凸显反思精神,关注个人道德和智能的成熟。反省性的思考涉及相当复杂的心智过程,并且要求个人将思想过程从主体转变为客体。当个人要精熟某项特殊的心智技能时,反省帮助个人思考如何学习与同化此项技术,连结其个人经验,改变与调整此项技术以及后续的实际运用。因此,反省必须运用后设认知技能、创造力及批判力,不仅涉及个人如何进行思考,也包括个人如何建构其思想、感受,以及与社会相关的整体生活经验。
四、启示
公民关键能力实乃勾勒出国家对所培养对象之形象,关系到国家的教育追求与国家基本教育政策。长期以来,我国具有相对明确的教育总目标,也提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公民说,但它们只是原则性要求,对于公民基本素养缺乏明确的规定。考虑其对于教育之重要性,我国宜尽早界定、选择公民关键能力。综观OECD公民核心能力之建置,我们可获得如下若干启示。
(一)建置公民关键能力需设计总体思路,兼顾个体与社会发展
正如上文所述,OECD公民关键能力界定与选择其实设计了一套总体思路。该设计思路指向成功人生与健全社会,先是考察各社会的愿景与生活的需求,然后寻求理论依据构建关键能力之结构,并依托实证数据整合出公民关键能力,最后获致成功人生与健全社会之结果。从各方反映效果看,这种思路被证明是可行的,也是后续诸多国家或国际组织建置公民关键能力之典范。[8]因此,对于我国来说,参考或遵循该建置理路是一种可行选择。
作为启蒙运动的发源地,强调个体发展优先于社会发展,是OECD大多数国家的传统。在个体发展层面,OECD特别强调,个体能够担负起自我学习和行动的责任。同时,DeSeCo计划研究人员在界定关键能力时,促进社会发展是另一个重要出发点。这反映了一个基本现实: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个人或团队之间的合作与共识尤为关键。这也反映了晚近黑格尔、马克思等主张社会发展优先于个体发展的观点开始受到重视。从实际操作看,OECD深刻地认识到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并且辩证地处理了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对于我国来说,因为具有社会本位传统,缺乏个人本位传统,建置公民关键能力应注重二者之间的平衡。
(二)建置公民关键能力需明晰理论依据,开展充分实证调查
OECD经验表明,建置公民关键能力涉及众多理论范畴。与此同时,OECD提出公民关键能力的基本理由,大多是基于事实的社会、经济与教育现状与问题之统计与说明、世界趋势之分析。实际上,关键能力的界定与选择整整花费五年时间。在这五年中,DeSeCo计划研究人员开展了多次大规模调查,在频繁互动对话中,逐步深化公民关键能力的认识,可谓是基于实证数据,超越意识形态。
就我国而言,勾勒我国公民关键能力框架首先需要学界做出努力,而目前鲜见关于公民素养的研究,需要更多学者对此加以关注。其次,在理论指导下,确定公民关键能力同样需要实证数据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公民关键能力的存在预设了一个最基本假设——欧几里得公理法,即由基本公式演绎出大量定理。换句话说,我们可由公民关键能力推导出各门学科之课程目标,但被视为“基本公理”的公民关键能力到底是否存在,在理论上很难自圆其说,有时只能作为一种来自时代发展需求和国民共识产生的规范。因此,调查哪些人、又如何平衡不同调查结果、选择哪些关键能力,都需要以数据与共识为基础。选择、界定关键能力是个漫长过程,调查的充分性最终决定了公民关键能力的合法性和可接受性。
(三)建置公民关键能力需定位于能力导向,凸显能力的整体性
OECD公民关键能力体现的是能力导向的教育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主流。这种能力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也包括情感与态度、价值与动机等因素。反观我国,虽然第八轮课程变革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呼吁教学与评量要同时关注三个维度,但囿于传统考试文化的影响,以及受当前教育选拔制度等的限制,学校教育过多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忽略情意、态度之重要性。
上文亦表明,OECD公民关键能力是整体的。这种整体观认为,各种能力之间是息息相关的,不能孤立地发展某种能力,所有关键能力形成一个系统,必须整体地加以培养。换言之,完整的人需要整体、协调地培育。
最后,必须强调指出,公民关键能力不是客观必然的选择,它本质是种规范,其背后预设了人性论、价值与信仰、历史文化背景与社会脉络。在这个意义上,建置公民关键能力必须基于本土文化传统与现实。如对于我国这样发展中国家,尤其需要提倡创新精神,这在OECD公民关键能力并没有得以显现,似乎成为了某种默认的假设。同时,针对当前严峻的自然环境破坏形势,为加强国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在制定公民关键能力时可对此加以考虑,这也是OECD公民关键能力所欠缺的。
参考文献:
[1]沈珊珊.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改革之探讨[J].教育资料与研究,2005(65).
[2][3]OECD.(2001).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EB/OL].http://www.oecd.org/education/skills-beyond-school/41529556.pdf,2011-02-18.
[4][5]An overarching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key competences in an international context: Lessons from an interdisciplinary and policy-oriented approach[EB/OL].http://www.trainingvillage.gr/etv/Projects_Networks/ResearchLab/,2011-02-18. [6]Franz E. Weinert.(1999).Concepts of Competence[EB/OL].http://scholar.googleusercontent.com/scholar?q=cache:dkKXZ9T9Y20 J:scholar.google.com/+Franz+E.+Weinert.(1999).Concepts+of+Competence&hl=zh-CN&as_sdt=0&as_vis=1,2011-02-28.
[7]Perrenoud,P.(2001).The key to social fields:competencies of an autonomous actor[C]//Rychen, D. S.;Salganik,L.H.(eds) Defining and selecting key competencies: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Gottingen: Hogrefe and Huber:121–150.
[8]Rychen,D.S.& Salganik,L.H. (eds.)(2003).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M]. Cambridge, MA: Hogrefe & Huber Publishers:184.
责任编辑:杨孝如
Construction and Revelation of Citizen Key Competence of OECD
SHAO Chao-you
(Research Institute for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62, China)
Abstract: Citizen Key Competence (CKC)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eneral goal of national education, which directly represents the ultimate goal of educational system. Citizen Key Competence of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is now a noticeable model of citizen qualities, whose objective is aimed at successful life and healthy society, including Acting autonomously, Using tools interactively, Interacting in socially heterogeneous groups, and nine corresponding indicators. Construction of CKC mainly goes through five stages of development, combining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which offers us some salutary revelations.
Key words: OECD; Citizen Key Competence; Construction
关键词:OECD;公民关键能力;建置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1-0008-05
公民素养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教育总目标,界定、选择公民素养的内涵无疑是建立一个国家教育体系的起点。当前世界教育发达国家无不以实现公民素养的内涵为旨归。公民关键能力(Key Competences)是公民素养的核心表征,代表着一个社会所有公民必须具备的基础、必要、重要的统整能力。作为著名国际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的公民关键能力设置独具特色,非常值得关注。
一、公民关键能力建置之背景
OECD绝大多数成员来自欧盟。要考察其公民关键能力,势必要透视欧盟的相关教育发展历史。
20世纪50年代末,欧盟的前身欧洲共同体开始关注经济发展与成员国之间的专业人才流动问题,提出职业训练和学术资格的相互承认。20世纪70年代,欧共体成员国明确强调人力资源的培养以及知识创新,并于1976年首次通过教育领域决议案,提出多项主题,包括提供更好的教育和训练措施,促进欧洲教育系统之间的密切联系等。[1]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经济和货币联盟之后,欧盟加紧了教育领域的合作行动,陆续出台大型的整合性教育与训练计划。这些教育合作计划不仅藉由众多相关人员与教育机构的参与,加强了成员国间的合作,更因为欧洲人民广泛地流动,强化了欧盟在教育中所扮演的重要整合角色。
2000年,欧盟在里斯本举行高峰会,提出2010年欧洲将达成“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知识经济实体”的目标。为求实现此目标,欧盟除了致力于实施各项计划外,更着眼于人力资源的提升与交流。同时,欧盟也深切地认识到在信息时代,专业知识的内涵变化万千,人才培育不能局限于学校教育阶段。
除了欧盟所提出的各种教育合作方案,为了尝试凝聚多数欧盟国家之共同理念,并让欧盟各国体认到个人能力培养与集体褔祉之间的密切关联,进而前瞻性地探索在未来社会中,个人应该具备那些基本知识能力与核心素养,方能够同时促成“成功人生”及“健全社会”,OECD在1997年底开始进行一项名为“能力的定义与选择:理论与概念的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DeSeCo)的大型研究计划。[2]该计划由OECD主持,主要由欧盟多国参与,在很大程度上,OECD公民关键能力的形成归功于DeSeCo计划的努力。
二、建置公民关键能力:指向与历程
(一)公民关键能力的指向
什么是公民关键能力?根据DeSeCo计划的观点,所谓公民关键能力指的是一个人在特定的情境中,能成功地满足情境中的复杂要求与挑战,顺利执行生活任务,强调个体在复杂环境中,如何藉由自我特质、思考、选择及行动,来获致成功生活或健全社会的理想结果。[3]从该界定可以看出,公民关键能力指向成功人生与健全社会。
使受教育者有能力实现个人人生目标是教育目的之一,但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每个人的人生目标都是一样吗?答案可能是各不相同的,而且极可能陷入相对主义的争论。这些问题确实很难回答,DeSeCo计划认为公民关键能力是每个人实现人生目标的必要条件,成功的人生具有一定共性。为此,OECD借鉴了欧盟前身欧共体关于成功人生的八项指标,并把个人要实现下框八项指标作为建置公民关键能力的参考。
成功人生离不开外部社会环境,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健全社会直接决定了评价指标的选择与测量方式,进而决定关键能力的选择。因此,在确定公民关键能力之前,DeSeCo计划提出了健全社会的六项指标:经济生产力(economic productivity);民主程序(democratic processes);团结与社会和谐(solidarity and social cohesion);人权与和平(human rights and peace);公平、平等与免于歧视(equity,equality,and the absence of discrimination);生态永续(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该六项指标为建置公民关键能力提供了指向。
(二)公民关键能力的发展历程
界定好公民关键能力,DeSeCo研究者还必须回答:存在公民关键能力的基本假设正确吗?如果是,这些关键能力是什么?此外,在多大程度上,这些关键能力在不同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背景中具有共性与差异?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做出回应。总体说来,DeSeCo计划主要先后开展五次较大规模行动。
1.国际比较分析不同国家的学习结果。为了解关键能力领域的现状,DeSeCo计划研究人员在1998年开始分析三项有关能力的主要研究。该三项研究是在OECD参与下展开的,分别为:跨课程能力项目(Cross-Curricular Competences Project)、国际成年人素养调查(the International Adult Literacy Survey)、人力资本指标项目(the Human Capital Indicators Project)。通过比较分析三项研究,得到几项基本结论:理想教育结果的范围大于学校里有关学科性知识;能力的发展背景不止于学校,而是贯穿个人一生;教育本身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学生准备将来生活培养能力。研究人员也发现,三项研究基本出于实用考虑,强调测量的可行性,较少关注能力本质及能力构成等议题。这些结论促使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能力”概念,特别是设计出具体的总体概念框架以指导下一步工作。 2.尝试澄清“能力”概念。鉴于术语上的混乱,如存在“能力”、“技能”、“质量”、“标准”、“素养”等多种概念,有关“能力”与“关键能力”的基本分类任务被委托给专业杂志。该专业杂志系统地分析现存的术语,以及社会科学领域内有关“能力”的理论和概念取向。DeSeCo计划研究人员经过讨论,后来采取了韦纳特(Weinert, F. E.)的能力概念,即从功能操作角度来定义能力——能力是知识、技能、情意态度的综合体,它是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之条件,具体评量时可着重从认知方面展开。[4]
3.收集不同学科专家和社会群体的意见。在1999年,DeSeCo计划研究人员调查人类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哲学等领域专家,要求他们依据各自理论背景和学科视角建构出相应关键能力。如哲学家(Canto-Sperber,M., & Dupuy,J.P.)指出,公民关键能力的建构应考虑“好生活是由什么构成”;社会学家(Perrenoud.P.)则认为,界定、选择公民关键能力的核心问题是,在一个多元社会中,为了自由地实践自主性,每个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能力;经济学家(Levy F., & Murnane,R.J.)则从经济学角度来阐述公民关键能力,认为有能力工人是劳动市场成功的关键;人类学家(Goody,J.)对去情境化讨论能力提出反对意见,认为理论总是与实践关联的。[5]这些不同学科和社会群体的意见,为进一步探索来自跨学科和国际视角有关能力的共同概念和模型,提供了理论基础。
4.调查不同国家对“能力”的看法。界定公民关键能力不仅需要科学基础,同样需要与经济和政治领域不同利益者谈判。研究人员发动各国咨询运动,希望通过公共讨论,获得不同国家公众对教育的需求和优先发展内容。调查结束后,经过总结分析发现,各国国民意见更多地趋向共性,各国对能力的观点具有广泛共识,如都强调社会能力、沟通、文化素养、终身学习、个人能力和参与政治生活能力。
5.论证与意见交流从多元视角转向跨学科观点。前述四个流程结束后,DeSeCo面临着一大挑战,即如何克服、整合不同看法。为此,DeSeCo计划研究人员召开了两次国际专题研讨会和各种专家会议。在1999年第一次国际主题研讨会上,参与者有学者、专家,以及论文撰写者。会议成功地打造了一个国际学术圈,提升了大家对“能力”概念的认识,明确了有关能力领域后续研究话题。第二次国际专题研讨会参与者包括政策制定者、政策分析家、评价专家、来自国际研究结构的专业人士与代表,他们进一步明晰公民关键能力的概念与思想,在关于能力与当今社会、经济的关系上达成共识。同时,这次会议为最终发展一致的国际评价方案成功地总结了众多选择与策略。
三、公民关键能力:内容与特色
(一)公民关键能力的内容
DeSeCo计划提出了一个公民关键能力的三维理论,这三个维度分别为:自主行动(Acting autonomously);互动地使用工具(Using tools interactively);与异质团队互动(Interacting in socially heterogeneous groups)。每个维度并非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它们都以反思(reflectivity)作为前提条件(如下图)。之所以把反思作为前提条件,乃是因为每项关键能力内部结构以反思为关联,而且应用关键能力解决问题时,不仅仅是应用知识与技能,还需从道德、公正等方面加以批判。[6]
以反思为前提,三项关键能力各具特色,兹分述如下:
自主行动维度指向在不同社会领域,个体具有决策、选择和行动的能力。自主行动并不意味着个体与社会的分离,而是个体有能力规划自身生活,通过积极行动来改善他们生活和工作条件,从而型塑自身生活与生活意义。自主行动需要定位于将来,需要理解外界环境,以及个人在环境中的角色。
互动地使用工具维度指向在广泛的意义上使用语言、信息、知识,以及物理工具,这些工具不是消极媒介,而是积极对话中的操作性器具。该维度存有两大条件,一是熟悉工具本身,二是理解工具是如何改变个体与世界互动的方式。互动地使用工具的背后假设是,通过我们的认知、社会与物理工具,我们遭遇(encounter)所处世界,在这种遭遇过程中,我们赋予世界以意义,并在互动中发展能力。
与异质团队互动维度则聚焦于与他人、与不同类人的互动。每个个体都有自我身份感、社会价值观,人类之间的联系是以物质与心理因素为纽带。在一个多元社会中,个体应具有与他人共同学习、共同工作、共同生活、共同共存的能力,从而创造社会财富。
这三个维度还是概念性指标,还需要更具体的操作性指标,以便使之具有评估性。实质上,三个维度各自细分为三项子项,这样下表所示的三个维度九项指标构成了公民关键能力。
OECD公民关键能力的构成
(二)公民关键能力的特色
仔细审视OECD公民关键能力,可发现它们具有如下特征。
1.因应时代发展,非常务实。公民关键能力乃因应知识经济、个人自我实现、社会融入与就业需要。这些能力是当前社会发展、个人发展的最基础条件,不仅具有可操作性,更是个人终身学习、社会互动融合的基础。拥有众多会员国的OECD不高谈教育的理想情怀或意识形态,只取众多国家共识部分来处理教育应有的社会功能与经济效益,可谓做法务实。
2.超越知识和技能,强调关键能力的综合运用。大部分OECD会员国重视进取精神,以及个人责任等价值,不仅期望其国民能适应环境,也期望其国民富有革新、创造、自我导向及自发精神。在当今社会,知识累积已不足以帮助个人面对今日挑战,个人要面对这些挑战,必须具备处理复杂心智任务的关键能力,具备这些能力的个人常常需要结合运用不同能力来达到情境要求,不同情境所要求的能力组合亦有所不同,这些情境变异来源可能包括文化规范、科技普及程度,以及社会和权力关系。 3.凸显反思精神,关注个人道德和智能的成熟。反省性的思考涉及相当复杂的心智过程,并且要求个人将思想过程从主体转变为客体。当个人要精熟某项特殊的心智技能时,反省帮助个人思考如何学习与同化此项技术,连结其个人经验,改变与调整此项技术以及后续的实际运用。因此,反省必须运用后设认知技能、创造力及批判力,不仅涉及个人如何进行思考,也包括个人如何建构其思想、感受,以及与社会相关的整体生活经验。
四、启示
公民关键能力实乃勾勒出国家对所培养对象之形象,关系到国家的教育追求与国家基本教育政策。长期以来,我国具有相对明确的教育总目标,也提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公民说,但它们只是原则性要求,对于公民基本素养缺乏明确的规定。考虑其对于教育之重要性,我国宜尽早界定、选择公民关键能力。综观OECD公民核心能力之建置,我们可获得如下若干启示。
(一)建置公民关键能力需设计总体思路,兼顾个体与社会发展
正如上文所述,OECD公民关键能力界定与选择其实设计了一套总体思路。该设计思路指向成功人生与健全社会,先是考察各社会的愿景与生活的需求,然后寻求理论依据构建关键能力之结构,并依托实证数据整合出公民关键能力,最后获致成功人生与健全社会之结果。从各方反映效果看,这种思路被证明是可行的,也是后续诸多国家或国际组织建置公民关键能力之典范。[8]因此,对于我国来说,参考或遵循该建置理路是一种可行选择。
作为启蒙运动的发源地,强调个体发展优先于社会发展,是OECD大多数国家的传统。在个体发展层面,OECD特别强调,个体能够担负起自我学习和行动的责任。同时,DeSeCo计划研究人员在界定关键能力时,促进社会发展是另一个重要出发点。这反映了一个基本现实: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个人或团队之间的合作与共识尤为关键。这也反映了晚近黑格尔、马克思等主张社会发展优先于个体发展的观点开始受到重视。从实际操作看,OECD深刻地认识到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并且辩证地处理了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对于我国来说,因为具有社会本位传统,缺乏个人本位传统,建置公民关键能力应注重二者之间的平衡。
(二)建置公民关键能力需明晰理论依据,开展充分实证调查
OECD经验表明,建置公民关键能力涉及众多理论范畴。与此同时,OECD提出公民关键能力的基本理由,大多是基于事实的社会、经济与教育现状与问题之统计与说明、世界趋势之分析。实际上,关键能力的界定与选择整整花费五年时间。在这五年中,DeSeCo计划研究人员开展了多次大规模调查,在频繁互动对话中,逐步深化公民关键能力的认识,可谓是基于实证数据,超越意识形态。
就我国而言,勾勒我国公民关键能力框架首先需要学界做出努力,而目前鲜见关于公民素养的研究,需要更多学者对此加以关注。其次,在理论指导下,确定公民关键能力同样需要实证数据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公民关键能力的存在预设了一个最基本假设——欧几里得公理法,即由基本公式演绎出大量定理。换句话说,我们可由公民关键能力推导出各门学科之课程目标,但被视为“基本公理”的公民关键能力到底是否存在,在理论上很难自圆其说,有时只能作为一种来自时代发展需求和国民共识产生的规范。因此,调查哪些人、又如何平衡不同调查结果、选择哪些关键能力,都需要以数据与共识为基础。选择、界定关键能力是个漫长过程,调查的充分性最终决定了公民关键能力的合法性和可接受性。
(三)建置公民关键能力需定位于能力导向,凸显能力的整体性
OECD公民关键能力体现的是能力导向的教育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主流。这种能力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也包括情感与态度、价值与动机等因素。反观我国,虽然第八轮课程变革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呼吁教学与评量要同时关注三个维度,但囿于传统考试文化的影响,以及受当前教育选拔制度等的限制,学校教育过多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忽略情意、态度之重要性。
上文亦表明,OECD公民关键能力是整体的。这种整体观认为,各种能力之间是息息相关的,不能孤立地发展某种能力,所有关键能力形成一个系统,必须整体地加以培养。换言之,完整的人需要整体、协调地培育。
最后,必须强调指出,公民关键能力不是客观必然的选择,它本质是种规范,其背后预设了人性论、价值与信仰、历史文化背景与社会脉络。在这个意义上,建置公民关键能力必须基于本土文化传统与现实。如对于我国这样发展中国家,尤其需要提倡创新精神,这在OECD公民关键能力并没有得以显现,似乎成为了某种默认的假设。同时,针对当前严峻的自然环境破坏形势,为加强国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在制定公民关键能力时可对此加以考虑,这也是OECD公民关键能力所欠缺的。
参考文献:
[1]沈珊珊.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改革之探讨[J].教育资料与研究,2005(65).
[2][3]OECD.(2001).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EB/OL].http://www.oecd.org/education/skills-beyond-school/41529556.pdf,2011-02-18.
[4][5]An overarching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key competences in an international context: Lessons from an interdisciplinary and policy-oriented approach[EB/OL].http://www.trainingvillage.gr/etv/Projects_Networks/ResearchLab/,2011-02-18. [6]Franz E. Weinert.(1999).Concepts of Competence[EB/OL].http://scholar.googleusercontent.com/scholar?q=cache:dkKXZ9T9Y20 J:scholar.google.com/+Franz+E.+Weinert.(1999).Concepts+of+Competence&hl=zh-CN&as_sdt=0&as_vis=1,2011-02-28.
[7]Perrenoud,P.(2001).The key to social fields:competencies of an autonomous actor[C]//Rychen, D. S.;Salganik,L.H.(eds) Defining and selecting key competencies: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Gottingen: Hogrefe and Huber:121–150.
[8]Rychen,D.S.& Salganik,L.H. (eds.)(2003).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M]. Cambridge, MA: Hogrefe & Huber Publishers:184.
责任编辑:杨孝如
Construction and Revelation of Citizen Key Competence of OECD
SHAO Chao-you
(Research Institute for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62, China)
Abstract: Citizen Key Competence (CKC)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eneral goal of national education, which directly represents the ultimate goal of educational system. Citizen Key Competence of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is now a noticeable model of citizen qualities, whose objective is aimed at successful life and healthy society, including Acting autonomously, Using tools interactively, Interacting in socially heterogeneous groups, and nine corresponding indicators. Construction of CKC mainly goes through five stages of development, combining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which offers us some salutary revelations.
Key words: OECD; Citizen Key Competence;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