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的诞生

来源 :小天使·语数英初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爱的同学们,数字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了,但是数字是怎么出现的呢,它最初是个什么形态,又是怎么演变成我们现在所见的这个样子的呢?这些问题也许我们从来就没在意过。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一个有关数字的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探探数字神秘的起源吧!
  
  明明和巧巧是同学,又是好朋友,明明的爸爸牛伯伯是一位数学教师,经常给明明和巧巧讲一些数学的故事.一天,牛伯伯问他们:“明明、巧巧,你们知道数是从哪来的吗?”明明和巧巧都愣住了:“数是从哪来的?”他们天天要数数,天天要算数,可是数到底是从哪来的,还真的没想过!
  牛伯伯说:“你们现在从1数到成千上万,都不成问题,不过你们知道吗,原始人根本就没有‘数’这个概念,他们只知道‘有’和‘没有’,后来他们知道了‘多’和‘少’,再后来他们才明白了‘一个’和‘多个’的区别.”
  牛伯伯说,“在很长时间里面,人们除了一、二、三之外,就数不出别的数来了.有个传说,一个埃及国王让一个恶鬼给缠住了,要他把全部手指都给数出来.国王好不容易给数了出来,就被看成是天才了呢!”
  巧巧问牛伯伯:“那后来人是怎么学会数更多的数的呢?”牛伯伯说:“后来,他们就用在兽骨等东西上划杠或者用绳子系扣子的方法,来把两个东西一一对应起来.比如说,打来四只兔子,就在绳子上系四个扣子,根据绳子的颜色、系扣的大小,来代表不同事物的数目.”
  这种计算方法就特别的麻烦.不过,不知道过了多少年,人类才学会使用抽象的符号来表示数目.抽象符号的出现,就标志着数字诞生了.比如,古埃及人使用过一种象形文字作数字符号,而古巴比伦人用的是三角形的符号.
  我们中国人,现在发现最早用的是甲骨文.在四千年前,中国人就已经会用十进制了.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就有从1到10的全部数字了.不过,我们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是印度人在两千三百多年前发明的,后来经过上千年的演变,又传到阿拉伯,再从阿拉伯传到欧洲,再经过演变,最后才成为像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
其他文献
[基础写作指要]    材料是表现主题的依据,没有好的材料,再好的立意也没法体现。著名作家茅盾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得好:“园艺家常常把太多的蓓蕾摘去,只留下两三个,这样就得到了特别大的花朵。”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说明写作过程中对材料选择的重要性。  作文选材首先要切题,要能够表现和突出主题。二是要典型。材料越典型,文章主题就表现得越充分、越深刻。三是新颖,即选择那些别人没用过或很少用过的材料。    
期刊
一、基础积累。(27分)  1.抄写下面的句子,并根据拼音寫出相应的汉字。(3分)
期刊
一、选择题(3×10=30分)  1.|-1/3|的相反數是( )
期刊
1.多喝水,這对你的健康有好处。  Drink more water.It ____ ____ ____ your health.
期刊
我们都知道,根据句子的使用目的,句子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疑问句是常考的重點,也是要掌握的难点,这里我们先重点讲一下疑问句中难掌握的反意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
期刊
本讲主要讲一下感嘆句,祈使句,再顺便提一下强调句。
期刊
There be句型的基本用法是表示“某地(或某时)有某人(或某物)”,其形式为“There be+代词或名词(短语)+地点/时间状语”。这里there是引导词,没有词义,be是谓语动词,代词或名词(短语)是主语。be要与主语保持人称和数的一致。否定句是在be后加not;一般疑问句是将be放在句首;反意疑问句中的簡短问句是由“be(或其否定式)+there”构成。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句式“有某人
期刊
【典故解读】:可望不可即   解释: 望:远看 ; 即:靠近、接触。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   出处: 刘基《登卧虎山写怀二十八韵》诗:“白云在青天,可望不可即。浩歌梁甫吟,忧来凭胸臆。”  近义词: 望尘莫及  反义词: 垂手可得、力所能及    【史料链接】  元统元年(1333年)二十三岁的刘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从此他便步入坎坷曲折、跌宕起伏的仕途生涯。刘基考
期刊
“修辞是作文的魔水”,在作文中若能巧妙运用,不仅会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还能增强语言的气势和感情,使得文章越发光彩夺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比喻的天地,去感受它迷人的芬芳。  请大家先看下面一组例句,并思考其相同点与不同点:  1.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2.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期刊
段落由一组共同表达一个中心思想的许多句子组成。它雖是一篇文章中的一部分。但它本身具有一定的完整性。这种完整性首先是指思想内容的一致,其次是指各个句子的前后连贯性。请看下列段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