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通过正常培养可以具备的。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应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对一年级学生的创新意识该如何培养呢?当然,方法固然很多,在这里我仅谈谈在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挖掘教材资源,设计发散式问题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灵活与否与学生的发散思维水平密切相连。而学生的个体存在差异,智力水平和反应能力不均衡。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合理地设计发散式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着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例如,在新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109页第4题练习题中,教材原意是让学生把游泳池中的人和池边的人合起来。为了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除了刚才我们想到的方法外,求一共有多少人还有不同的方法吗?”于是学生积极思考,想出了很多办法。一个学生说:“把一个老师和13个小朋友合起来也是14人,1 13=14(人)。”紧接着另一个学生又举起了手,说:“老师,还可以把男的7人和女的7人加起来就是7 7=14(人)。”“有12个人有游泳圈,有2个人没有,12 2=14(人)也可以的。”……这一双双期盼的眼睛,闪耀出的是那一朵朵智慧的火花呀!当然如果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会更高。
又如,在“认识钟表”的练习课中,前两节课已经认识了整时和半时,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巩固和应用,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紧密联系生活的问题:“如果你没有表,又想知道时间,你会怎么办呢?”学生开动脑筋,立即想出了许多办法,如看公交车上的钟表、手机上可以看时间、去火车站看大钟等。面对这么多的选择,我说:“你们想的方法又多又好,可如果你马上想知道时间呢?”经过思考、讨论、交流,学生得出最佳的方法:就近有礼貌地询问有手表或手机的人。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点,设计发散式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抓住教材的重、难点,创设探索条件
目前,国内甚至是国外多种教学方法在尝试和探索,但不管是提倡怎样的教学方式,强调的是必须与“双基”相结合,“双基”在教学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对于重点内容和关键部分,要放在突出的地位,使学生切实掌握,对于难点可以采取适当分散。如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第一课“认识立体图形”时,教材的重点是让学生会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了解它们的特征。教材上提供了魔方、球、墨水瓶、茶杯等物体图画让学生辨认,但教师在备课时觉得如果只让学生认图,没有实物的感知和触摸是无法完成教学目标的,更别说突出重点了。因此,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准备了这些形状的物体,同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辨认圆柱体和区别长方体、正方体,还为每组准备了一个颇似圆柱的饮料瓶,一个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模具。课始,我就说:“同学们,看见桌子上的那个塑料袋吗?这是今天听课的老师给你们带来的礼物,想知道里面是什么吗?”学生说:“想。”“请同学们把袋子里的东西轻轻地倒出来,把袋子轻轻地放进抽屉里。”学生带着兴奋的心情,小心翼翼地把东西倒出来。我又说:“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多数学生在操作时把塑料瓶和圆柱归为一类,把两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看作正方体。这时候我选取了两组作为代表,一对分错了,另一组分对了,把塑料瓶分为一类,两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分在长方体里。分对了的这一组说出了理由:塑料瓶有点像这种(圆柱体),但形状不一样,如果锯掉了上面这部分就一样了。而那个(两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看上去是长长方方的,不是(正方体)正正方方的。这时,我赶快肯定了这种说法:“对,X小组想得好分得对,XXX说得棒极了,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这四种形状,像(塑料瓶)这种形状我们以后再认识。”
教学中的难点,通常出现在新知识、新方法、新模式上,而在“认识整时”的第二节课中,因大多数学生对整时只是在第一节课上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时间的顺序还不太清楚,总是有学生会出现把8时说成是下午时刻这一类型的错误。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学生在会认、会拨后,学习小组内每一位成员都拨一个时刻考一考组内其他成员,之后把钟面集中放在小组中心的桌面上,四个合作编一个小故事,必须把这四个时刻按顺序说进去,最后选一名代表上台来讲。有的学生说:“QQ在北极看见有一间小屋,它就走进去了。8时它听见门在咚咚的响,它以为是风,等啊,等啊,9时它又听在门在响,它以为又是风就没开门,10时它又听在门在响,它还是不开,11时它终于去开门了,原来是房子的主人回来了!”还有的学生说:“早上,我起来的时候一看,时间是7时,我心想再睡一会儿,睡了一觉一看,还是7时,哎呀,原来是我的钟坏了,我赶快起床去学校,可是到学校已经8时了,我迟到了!”……当然还有些出现了时间错误的同学,在他讲故事时,全班同学帮助了他,指出他说得不对的地方。在这开放又轻松的氛围下,学生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创造。
三、进行联想思维训练,拓展思维空间
要有创新精神,需先有创新意识。低年级学生的创新意识主渠道来自想象。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
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
如在一年级上册数学活动课“我们的校园”中有一道统计跑步者名次和人数的练习题,但是教师不局限于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问:“大家想,如果继续往前跑,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生1:“可能排在第二的男孩子会超过第一的女孩子,因为他抬起头向前冲,而跑第一的女孩子回过头笑嘻嘻的,她骄傲了就会落后。”生2:“跑在第一的女孩还是第一名,因为她跑得很轻松。”生3:“跑在第三穿红衣服的男孩子会超过跑在第二穿蓝衣服的男孩,因为他跑得很轻松,那个第二的男孩子好像没力气了。”……教师因势利导:“小朋友们想想,跑在最后的小女孩有可能会跑在第一吗?”学生想了一下,一学生说:“如果跑得很远,可能会跑在第一。”教师立刻说:“是呀,学习就像赛跑,如果你不努力,就一定会落后,别人会赶上你的。如果现在你只是暂时的落后,别着急,加加油,你一定能走在最前面的。”学生颇有感悟的点点头。这样的设计,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还教育了学生要不怕困难,努力学习。
再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时,在课尾教师设计了一道开放式的练习题:() ()=75。新旧知识相结合,学生开动脑筋,想出了各种答案,如71 4=75、74 1=75、72 3=75、55 20=75……这样的练习不仅能巩固相关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从教师入手,即先有创新型教师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再有创新型人才的茁壮成长,所以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与开拓创新,为了下一代的未来而努力!
一、挖掘教材资源,设计发散式问题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灵活与否与学生的发散思维水平密切相连。而学生的个体存在差异,智力水平和反应能力不均衡。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合理地设计发散式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着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例如,在新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109页第4题练习题中,教材原意是让学生把游泳池中的人和池边的人合起来。为了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除了刚才我们想到的方法外,求一共有多少人还有不同的方法吗?”于是学生积极思考,想出了很多办法。一个学生说:“把一个老师和13个小朋友合起来也是14人,1 13=14(人)。”紧接着另一个学生又举起了手,说:“老师,还可以把男的7人和女的7人加起来就是7 7=14(人)。”“有12个人有游泳圈,有2个人没有,12 2=14(人)也可以的。”……这一双双期盼的眼睛,闪耀出的是那一朵朵智慧的火花呀!当然如果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会更高。
又如,在“认识钟表”的练习课中,前两节课已经认识了整时和半时,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巩固和应用,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紧密联系生活的问题:“如果你没有表,又想知道时间,你会怎么办呢?”学生开动脑筋,立即想出了许多办法,如看公交车上的钟表、手机上可以看时间、去火车站看大钟等。面对这么多的选择,我说:“你们想的方法又多又好,可如果你马上想知道时间呢?”经过思考、讨论、交流,学生得出最佳的方法:就近有礼貌地询问有手表或手机的人。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点,设计发散式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抓住教材的重、难点,创设探索条件
目前,国内甚至是国外多种教学方法在尝试和探索,但不管是提倡怎样的教学方式,强调的是必须与“双基”相结合,“双基”在教学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对于重点内容和关键部分,要放在突出的地位,使学生切实掌握,对于难点可以采取适当分散。如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第一课“认识立体图形”时,教材的重点是让学生会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了解它们的特征。教材上提供了魔方、球、墨水瓶、茶杯等物体图画让学生辨认,但教师在备课时觉得如果只让学生认图,没有实物的感知和触摸是无法完成教学目标的,更别说突出重点了。因此,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准备了这些形状的物体,同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辨认圆柱体和区别长方体、正方体,还为每组准备了一个颇似圆柱的饮料瓶,一个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模具。课始,我就说:“同学们,看见桌子上的那个塑料袋吗?这是今天听课的老师给你们带来的礼物,想知道里面是什么吗?”学生说:“想。”“请同学们把袋子里的东西轻轻地倒出来,把袋子轻轻地放进抽屉里。”学生带着兴奋的心情,小心翼翼地把东西倒出来。我又说:“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多数学生在操作时把塑料瓶和圆柱归为一类,把两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看作正方体。这时候我选取了两组作为代表,一对分错了,另一组分对了,把塑料瓶分为一类,两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分在长方体里。分对了的这一组说出了理由:塑料瓶有点像这种(圆柱体),但形状不一样,如果锯掉了上面这部分就一样了。而那个(两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看上去是长长方方的,不是(正方体)正正方方的。这时,我赶快肯定了这种说法:“对,X小组想得好分得对,XXX说得棒极了,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这四种形状,像(塑料瓶)这种形状我们以后再认识。”
教学中的难点,通常出现在新知识、新方法、新模式上,而在“认识整时”的第二节课中,因大多数学生对整时只是在第一节课上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时间的顺序还不太清楚,总是有学生会出现把8时说成是下午时刻这一类型的错误。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学生在会认、会拨后,学习小组内每一位成员都拨一个时刻考一考组内其他成员,之后把钟面集中放在小组中心的桌面上,四个合作编一个小故事,必须把这四个时刻按顺序说进去,最后选一名代表上台来讲。有的学生说:“QQ在北极看见有一间小屋,它就走进去了。8时它听见门在咚咚的响,它以为是风,等啊,等啊,9时它又听在门在响,它以为又是风就没开门,10时它又听在门在响,它还是不开,11时它终于去开门了,原来是房子的主人回来了!”还有的学生说:“早上,我起来的时候一看,时间是7时,我心想再睡一会儿,睡了一觉一看,还是7时,哎呀,原来是我的钟坏了,我赶快起床去学校,可是到学校已经8时了,我迟到了!”……当然还有些出现了时间错误的同学,在他讲故事时,全班同学帮助了他,指出他说得不对的地方。在这开放又轻松的氛围下,学生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创造。
三、进行联想思维训练,拓展思维空间
要有创新精神,需先有创新意识。低年级学生的创新意识主渠道来自想象。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
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
如在一年级上册数学活动课“我们的校园”中有一道统计跑步者名次和人数的练习题,但是教师不局限于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问:“大家想,如果继续往前跑,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生1:“可能排在第二的男孩子会超过第一的女孩子,因为他抬起头向前冲,而跑第一的女孩子回过头笑嘻嘻的,她骄傲了就会落后。”生2:“跑在第一的女孩还是第一名,因为她跑得很轻松。”生3:“跑在第三穿红衣服的男孩子会超过跑在第二穿蓝衣服的男孩,因为他跑得很轻松,那个第二的男孩子好像没力气了。”……教师因势利导:“小朋友们想想,跑在最后的小女孩有可能会跑在第一吗?”学生想了一下,一学生说:“如果跑得很远,可能会跑在第一。”教师立刻说:“是呀,学习就像赛跑,如果你不努力,就一定会落后,别人会赶上你的。如果现在你只是暂时的落后,别着急,加加油,你一定能走在最前面的。”学生颇有感悟的点点头。这样的设计,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还教育了学生要不怕困难,努力学习。
再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时,在课尾教师设计了一道开放式的练习题:() ()=75。新旧知识相结合,学生开动脑筋,想出了各种答案,如71 4=75、74 1=75、72 3=75、55 20=75……这样的练习不仅能巩固相关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从教师入手,即先有创新型教师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再有创新型人才的茁壮成长,所以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与开拓创新,为了下一代的未来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