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课程教学体系中,语文学科一直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其中阅读教学工作的开展,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需要引起教师高度的重视。在阅读教学方面上多下功夫,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为学生的语文夯实基础。随着新课改的改革推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本文主要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出发,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实践作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实施方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8-0095-02
对小学语文学习来说,阅读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对学生语文的整个学习过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小学生阶段正是刚接触语文系统学习的初始阶段,课堂教学是他们接触语文知识和学习语文知识的主要场所。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对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还可以为其他学科学习奠定基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國小学语文教学迎来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广大教师群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涌现出许多新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推动了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进展。但是在语文阅读实际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阻碍了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1 教师对文本解读能力欠佳
文本解读已经成为目前语文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能力欠缺,多是借助教参的建议解读教材,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深入清晰地把握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就很难游刃有余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很难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一个更加自由、广袤的空间。这种欠缺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深度、厚度和广度。
1.2 教师重知识讲授,轻能力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阅读。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去阅读,让学生在课后能够自主阅读。但在实际阅读教学中,仍大量存在重教材内容分析,轻思维能力培养的现象。过多的理解分析,“标准化”的答案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1.3 阅读教学语文味的缺失
在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进行一篇课文教学的时候,多媒体课件必不可少,学生要唱,要跳,要写,要画,要表演,要合作……殊不知这花样繁多的背后,透露出的是浮躁、盲目和形式化的倾向,大量非语文的东西不断涌进了语文课堂,语文课已经丧失了语文的本质内涵,重人文情感,轻语言训练的现象非常普遍。这样的教学势必会造成语言文字本体的失落。
2.基于语文角度下阅读指导实施方案
2.1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有利于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对小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阅读的最主要的内部动力。为了能让学生广泛地阅读,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读书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的生活方式。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呢?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阅读过程中,只要我们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阅读方式去读,其实学生同样都会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阅读方式,有的喜欢高声朗读,有的喜欢低声咏读,有的喜欢边读边画。所以我们一定要给孩子们一种宽松、自在的阅读环境,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这样学生才会读得高兴,读得投入。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无拘无束享受阅读乐趣,点燃心灵的火花。只有当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时,才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课外书籍。从而真正爱上阅读和爱上语文,这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根据一些针对小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研究表明,小学生更喜欢带有故事情节的阅读素材,如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短篇叙文等等。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教材内容,做好相应的阅读引导工作。
2.2 凸显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有利于积极参与到阅读教学
根据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课堂中要将教学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也不例外,阅读主体是学生,教师起到的是引导作用。阅读教学实质上就是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转化和交流,教师要明确学生才是课堂的中心。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进行教学情景创建,为学生搭建起平等的课堂交流平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挖掘教材的意义,学会如何阅读。
比如在学习《丑小鸭》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在课堂创建对话情境,让学生现场进行阅读表演,通过这种形式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同时,更好的去体验丑小鸭的心理变化过程,掌握课文基调。与此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丑小鸭,你会怎么想呢?怎么做?这种围绕学生开展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的带动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明确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2.3 加强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形成良好阅读习惯
不同的文章需要借助不同的阅读方法开展阅读,要想获得更好的阅读教学效果,提高阅读效率,教师就需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和教育,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引入到课堂中。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忽略了阅读方法的传授,只是将阅读从头用到尾进行分析一遍,教学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很难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要在阅读过程中选取适合的阅读方式,可以采用整体泛读,也可以进行重点深读,还可以让学生课前自读,并在课堂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避免学生出现阅读疲劳,培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与此同时,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投入情感阅读,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比如,针对书刊或者报纸的重点文章,就需要利用精读法,逐字逐句进行阅读,有利于学生集中精神和掌握重点内容。又如一些长篇大论的论文式文章,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利用略读法进行精简导读,掌握文章大意即可,略读追求的是有目的地进行阅读。还有角色体验阅读法,就是通过对文章的掌握和领悟,了解文章中的喜怒哀乐,从而产生共鸣。如阅读《电脑住宅》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请大家阐述一下文章中的电脑住宅设计,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怎么设计呢?通过角色的体验及感同身受,让学生提高阅读的兴趣。
2.4 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字的背后,也就是要读出文章中暗含着的意思。”“用两只眼睛读书”的理论,就是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多问个“为什么”,就是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就是“读思结合”。
受到知识积累与生活阅历的限制,小学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在认识层面还是质疑能力方面都比较薄弱。因此在开展阅读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的教学工作仅仅停留在帮助学生完成字词的听写与句子的背诵层面,很少针对文章的内容与细节进行更深层次的引导,所以阅读教学并没有起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教师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帮助学生分析课文内容上,在分析过程中多提問,用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在阅读中去寻找答案。比如,在学习《秋天的雨》这课时,教师可以先从课文标题下手,提问学生,在作者眼里,秋天的雨是怎么样的,蕴含着什么情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搜集信息,寻找答案。教师通过一个个精心设置的问题,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分析课文内容并且思考问题,让学生爱上思考,学会提问题。
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让广大的教师明白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采用更加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手段来武装自己。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学习,开展系统的多元化的教学,让学生懂得如何去阅读,怎样去阅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与习惯,促进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最终达到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教学目的。“让学生阅读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陈旭远.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J].学周刊,2012,( 29).
[2]李文碧.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J].俪人:教师,2014,(6):23.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实施方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8-0095-02
对小学语文学习来说,阅读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对学生语文的整个学习过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小学生阶段正是刚接触语文系统学习的初始阶段,课堂教学是他们接触语文知识和学习语文知识的主要场所。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对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还可以为其他学科学习奠定基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國小学语文教学迎来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广大教师群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涌现出许多新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推动了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进展。但是在语文阅读实际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阻碍了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1 教师对文本解读能力欠佳
文本解读已经成为目前语文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能力欠缺,多是借助教参的建议解读教材,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深入清晰地把握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就很难游刃有余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很难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一个更加自由、广袤的空间。这种欠缺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深度、厚度和广度。
1.2 教师重知识讲授,轻能力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阅读。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去阅读,让学生在课后能够自主阅读。但在实际阅读教学中,仍大量存在重教材内容分析,轻思维能力培养的现象。过多的理解分析,“标准化”的答案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1.3 阅读教学语文味的缺失
在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进行一篇课文教学的时候,多媒体课件必不可少,学生要唱,要跳,要写,要画,要表演,要合作……殊不知这花样繁多的背后,透露出的是浮躁、盲目和形式化的倾向,大量非语文的东西不断涌进了语文课堂,语文课已经丧失了语文的本质内涵,重人文情感,轻语言训练的现象非常普遍。这样的教学势必会造成语言文字本体的失落。
2.基于语文角度下阅读指导实施方案
2.1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有利于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对小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阅读的最主要的内部动力。为了能让学生广泛地阅读,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读书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的生活方式。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呢?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阅读过程中,只要我们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阅读方式去读,其实学生同样都会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阅读方式,有的喜欢高声朗读,有的喜欢低声咏读,有的喜欢边读边画。所以我们一定要给孩子们一种宽松、自在的阅读环境,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这样学生才会读得高兴,读得投入。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无拘无束享受阅读乐趣,点燃心灵的火花。只有当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时,才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课外书籍。从而真正爱上阅读和爱上语文,这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根据一些针对小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研究表明,小学生更喜欢带有故事情节的阅读素材,如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短篇叙文等等。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教材内容,做好相应的阅读引导工作。
2.2 凸显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有利于积极参与到阅读教学
根据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课堂中要将教学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也不例外,阅读主体是学生,教师起到的是引导作用。阅读教学实质上就是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转化和交流,教师要明确学生才是课堂的中心。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进行教学情景创建,为学生搭建起平等的课堂交流平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挖掘教材的意义,学会如何阅读。
比如在学习《丑小鸭》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在课堂创建对话情境,让学生现场进行阅读表演,通过这种形式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同时,更好的去体验丑小鸭的心理变化过程,掌握课文基调。与此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丑小鸭,你会怎么想呢?怎么做?这种围绕学生开展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的带动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明确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2.3 加强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形成良好阅读习惯
不同的文章需要借助不同的阅读方法开展阅读,要想获得更好的阅读教学效果,提高阅读效率,教师就需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和教育,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引入到课堂中。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忽略了阅读方法的传授,只是将阅读从头用到尾进行分析一遍,教学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很难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要在阅读过程中选取适合的阅读方式,可以采用整体泛读,也可以进行重点深读,还可以让学生课前自读,并在课堂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避免学生出现阅读疲劳,培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与此同时,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投入情感阅读,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比如,针对书刊或者报纸的重点文章,就需要利用精读法,逐字逐句进行阅读,有利于学生集中精神和掌握重点内容。又如一些长篇大论的论文式文章,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利用略读法进行精简导读,掌握文章大意即可,略读追求的是有目的地进行阅读。还有角色体验阅读法,就是通过对文章的掌握和领悟,了解文章中的喜怒哀乐,从而产生共鸣。如阅读《电脑住宅》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请大家阐述一下文章中的电脑住宅设计,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怎么设计呢?通过角色的体验及感同身受,让学生提高阅读的兴趣。
2.4 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字的背后,也就是要读出文章中暗含着的意思。”“用两只眼睛读书”的理论,就是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多问个“为什么”,就是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就是“读思结合”。
受到知识积累与生活阅历的限制,小学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在认识层面还是质疑能力方面都比较薄弱。因此在开展阅读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的教学工作仅仅停留在帮助学生完成字词的听写与句子的背诵层面,很少针对文章的内容与细节进行更深层次的引导,所以阅读教学并没有起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教师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帮助学生分析课文内容上,在分析过程中多提問,用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在阅读中去寻找答案。比如,在学习《秋天的雨》这课时,教师可以先从课文标题下手,提问学生,在作者眼里,秋天的雨是怎么样的,蕴含着什么情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搜集信息,寻找答案。教师通过一个个精心设置的问题,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分析课文内容并且思考问题,让学生爱上思考,学会提问题。
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让广大的教师明白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采用更加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手段来武装自己。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学习,开展系统的多元化的教学,让学生懂得如何去阅读,怎样去阅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与习惯,促进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最终达到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教学目的。“让学生阅读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陈旭远.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J].学周刊,2012,( 29).
[2]李文碧.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J].俪人:教师,2014,(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