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南京市江宁区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阐述了新世纪残疾儿童学校建筑设计中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以残疾学生为本。”同时对建筑师如何在建筑设计上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特殊教育;人性化设计;整体化建筑
1,概況
据统计,我国现有残疾人总数已超过8300万(2009年),其中学龄儿童人数约600万人,根据南京市江宁区政府与区教育局的要求,按照南京市残校设点布局规划,在江宁区建设一所近期24个班,远期涵盖学前教育,小学、初中、普高和职高各学龄阶段的现代化特殊教育学校,学校主要对听力残疾、脑瘫残疾人和其他残疾学生实行系统完整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使其能在毕业后根据残疾程度的不同,或可以实现生活基本自理,或能在毕业后进一步接受职业技能教育,为今后就业创造条件。学校规划用地面积3.74公顷,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建设标准为国家级示范学校。
2,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2.1功能分区
本规划为了顺应现代教育内涵的变化,遵循本校特殊受教育人群的学习、生活规律,着重加强校园交往空间的设计,包括外部开敞空间和建筑内部的驻留空间的设计,校园内为师生提供多层次的,亲切宜人的学习、交流和游戏的场所,并通过各种层次交流环境的潜移默化,有力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本规划将校园分为教学区、运动区和生活区,三者有机结合成最为合理的三角关系,既相互距离最短,又不互相干扰。
●教学区--教学区位于校园的北部,以校前区广场为核心,以广场中间的绿地、升旗台为依托,形成教学区。报告厅布置在广场西面。各部分教学建筑由连廊相接,将整个教学区有机组合在一起。
●体育运动区--学校的绿茵操场是学生最喜欢的室外活动空间,也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必不可少的场所,运动区规划在校园的东中部,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运动锻炼的要求。运动区由一片200米跑道运动场、3片蓝球场和一个风雨操场组成。运动区既集中又相对分散地布置在校园内部,与教学区既有便捷的联系,又适当分散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的室外运动,并使这部分资源全校共享。
●生活区--设计在校园的东北部,保证教学区至生活区的距离最短,由1个供住校学生及教师就餐的食堂、1幢可容纳120床位的宿舍楼组成。
此外,在远期规划中将安排幼儿园,职业培训中心等附属设施,拟放在校园西南部,毗邻环镇路,最终达到残疾学生自幼儿园至高中职业教育一条龙的特教新模式。
2.2 交通组织分析
●出入口-校园设置一个主入口,一个次入口,分别位于校园南部及西部所对的城市次干道上,使师生进入校园后能快速地进入各教学用房。
●道路系统-沿教学区周边布置环形机动车道,教学区内部为步行区,平时不允许车辆入内,特殊情况下可供消防车进入,保证人车分流。
●静态交通-风雨操场底层设一个机动车停车场,临近主入口处。师生的其他交通工具,停放在主入口东侧自行车停车场内。
3 单体设计
建筑单体(一期综合楼)以全围合的四合院为基本单元,围绕空间主轴-公共廊分布,形成多个富于变化的室内外空间,鉴于本校特殊的受教育群体,为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种种不便,设计从孩子的心理、生理的双重角度出发,将教学、办公、康复训练及生活设施融合为一体,形成一个空间开放,多元化及园林化的一体性建筑。
在平面设计中,我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性能:灵活性、紧凑性、可发展性、舒适性、安全性,教学单元根据残疾学生教育小班化的特点,按每班12名学生的规模,普通教室平面7.2x6.6米,课桌椅根据需要成圆弧形布置,除普通教室用房外,还结合各种残疾孩子的教学特点,布置了音乐律动、统感教室、体育康复等训练用房,家庭式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们受到更多关爱,更好的掌握知识和技能,摆脱心理上的阴影,自立自强,走上社会。
结 语
南京市江宁特殊教育学校于 2008年底开工,2010年9月开学正式投入使用,回顾建设历程,设计始终以对残疾孩子的人文关怀为主线,从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的双重角度出发,以细致的笔触把握总体,推敲细节。步入校园,校园空间开合有序,尺度宜人,建筑与环境互为烘托,自然相融,整个校园充盈着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南京市江宁特殊教育学校自建成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反响,教育部等国内教育界同行多次来校参观访问,学习交流。江宁特殊教育学校已成为国内一流的特殊教育学校,成为特殊教育领域的示范性单位和形象展示窗口。
关键词:特殊教育;人性化设计;整体化建筑
1,概況
据统计,我国现有残疾人总数已超过8300万(2009年),其中学龄儿童人数约600万人,根据南京市江宁区政府与区教育局的要求,按照南京市残校设点布局规划,在江宁区建设一所近期24个班,远期涵盖学前教育,小学、初中、普高和职高各学龄阶段的现代化特殊教育学校,学校主要对听力残疾、脑瘫残疾人和其他残疾学生实行系统完整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使其能在毕业后根据残疾程度的不同,或可以实现生活基本自理,或能在毕业后进一步接受职业技能教育,为今后就业创造条件。学校规划用地面积3.74公顷,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建设标准为国家级示范学校。
2,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2.1功能分区
本规划为了顺应现代教育内涵的变化,遵循本校特殊受教育人群的学习、生活规律,着重加强校园交往空间的设计,包括外部开敞空间和建筑内部的驻留空间的设计,校园内为师生提供多层次的,亲切宜人的学习、交流和游戏的场所,并通过各种层次交流环境的潜移默化,有力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本规划将校园分为教学区、运动区和生活区,三者有机结合成最为合理的三角关系,既相互距离最短,又不互相干扰。
●教学区--教学区位于校园的北部,以校前区广场为核心,以广场中间的绿地、升旗台为依托,形成教学区。报告厅布置在广场西面。各部分教学建筑由连廊相接,将整个教学区有机组合在一起。
●体育运动区--学校的绿茵操场是学生最喜欢的室外活动空间,也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必不可少的场所,运动区规划在校园的东中部,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运动锻炼的要求。运动区由一片200米跑道运动场、3片蓝球场和一个风雨操场组成。运动区既集中又相对分散地布置在校园内部,与教学区既有便捷的联系,又适当分散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的室外运动,并使这部分资源全校共享。
●生活区--设计在校园的东北部,保证教学区至生活区的距离最短,由1个供住校学生及教师就餐的食堂、1幢可容纳120床位的宿舍楼组成。
此外,在远期规划中将安排幼儿园,职业培训中心等附属设施,拟放在校园西南部,毗邻环镇路,最终达到残疾学生自幼儿园至高中职业教育一条龙的特教新模式。
2.2 交通组织分析
●出入口-校园设置一个主入口,一个次入口,分别位于校园南部及西部所对的城市次干道上,使师生进入校园后能快速地进入各教学用房。
●道路系统-沿教学区周边布置环形机动车道,教学区内部为步行区,平时不允许车辆入内,特殊情况下可供消防车进入,保证人车分流。
●静态交通-风雨操场底层设一个机动车停车场,临近主入口处。师生的其他交通工具,停放在主入口东侧自行车停车场内。
3 单体设计
建筑单体(一期综合楼)以全围合的四合院为基本单元,围绕空间主轴-公共廊分布,形成多个富于变化的室内外空间,鉴于本校特殊的受教育群体,为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种种不便,设计从孩子的心理、生理的双重角度出发,将教学、办公、康复训练及生活设施融合为一体,形成一个空间开放,多元化及园林化的一体性建筑。
在平面设计中,我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性能:灵活性、紧凑性、可发展性、舒适性、安全性,教学单元根据残疾学生教育小班化的特点,按每班12名学生的规模,普通教室平面7.2x6.6米,课桌椅根据需要成圆弧形布置,除普通教室用房外,还结合各种残疾孩子的教学特点,布置了音乐律动、统感教室、体育康复等训练用房,家庭式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们受到更多关爱,更好的掌握知识和技能,摆脱心理上的阴影,自立自强,走上社会。
结 语
南京市江宁特殊教育学校于 2008年底开工,2010年9月开学正式投入使用,回顾建设历程,设计始终以对残疾孩子的人文关怀为主线,从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的双重角度出发,以细致的笔触把握总体,推敲细节。步入校园,校园空间开合有序,尺度宜人,建筑与环境互为烘托,自然相融,整个校园充盈着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南京市江宁特殊教育学校自建成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反响,教育部等国内教育界同行多次来校参观访问,学习交流。江宁特殊教育学校已成为国内一流的特殊教育学校,成为特殊教育领域的示范性单位和形象展示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