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因为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智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对相同的学习内容,会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在数学上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以下分层施教的做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学习氛围也更加浓厚。
关键词:分层小学数学
在新时代的教育理念的大背景下,为了显著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为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对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以及发展性的要求,同时考虑到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不同领悟能力和接受能力,所有教育事业从事者都对因材施教、分层教育给予了越来越高的关注。分层教育的合理运用要求教师要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根据笔者的经验,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层的差异化教育。
一、对学生进行不同组的划分
对学生的正确划分是进行分层教育的前提条件。对小学生的分层划分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们的自尊心并且不影响他们学习的热情,所以我们应采取隐形分层的方式,即只分层不分班,不在学生头上冠上不同的头衔,不能在学生心中留下自己不如别人的想法。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以及他们在现阶段的认知水平,这样才能保证正确而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层,打好分层教学的基础,保证分层教学良好效果的实现。
二、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的分层设置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期工作,是决定教学活动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各层教学目标要科学准确地设置在相应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定分层目标时,一般制定两类目标:一类是以学期、学年乃至整个学段为长度的长期分层教学目标;一类是以课时或章节为单位的短期分层教学目标。制定两类教学目标时,均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明确提出学生所要获得的基础知识、所要掌握的基本方法、所要发展的基本技能、所要经历的情感过程。同时,还要将两类目标各区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与已经确定的三个学习层次的学生相对应。也就是,学困生教学目标为最低限度的基本要求,中等生教学目标为教材的全部基本要求,学优生教学目标则要在教材基本要求基础上作适当提高、加深。
三、教学内容分层
把学习水平分解成识记、理解、掌握、应用的层次。准确把握知识的层次,哪些需要识记,哪些需要理解,哪些需要灵活运用,分别实施于哪些学生身上。对学困生要转化,使之完成教学的起码要求;对中等生要优化,使之对知识理解深刻,对技能运用熟练;对学优生要强化,使之除完成高层次教学要求外,还注重发展爱好和特长。处理教学内容时可以分为必学内容和选学内容,必学内容体现了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选学内容则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学。教学内容的伸缩、增减,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从而让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共同的提高。
四、教学方法分层
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不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实施有层次的教学方法。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又照顾到个别差异,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比如,针对A类学生,由于这类学生学习基础、学习状态、接受新知识的能力都比较好,因此教师要以指导学生自学为主;针对C类层次的学生,教师要以讲为重点,在内容上側重于一些基础知识、概念和技能,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在指导时再采用领着、扶着走的方法,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加强引导,力争使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五、教学过程分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心中不仅要有优等生,更要有差等生,这也是分层教学的关键。对优等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下等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总之,要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需求。例如,在教学“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的方法”这一知识时,对A层的学生可以提出直接通过自学,总结出规律的要求;对B层的学生可先出示一系列的导学思考题,让他们根据问题进行探讨;对C层的学生则可以先出示求倒数的方法,然后让他们去尝试验证。再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A层的学生可以直接通过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B层的学生可根据课本上的讨论题采用分组讨论,小组合作、交流,以找到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C层的学生则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剪”、“移”、“拼”、“议”等方法,引导学生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六、评价体系分层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把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其进步或倒退的唯一标准,这种评价模式显然有失偏颇、不够科学,也不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标准和要求,因此加以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在新的教育背景之下,教师要秉持发展的眼光,更加综合、全面地去看待和评价学生。具体建议可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点:一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综合的横向评价,看全班同学是进步还是倒退;二是针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横向评价,由于这一评价方式是在层次内进行的,因此不但可有效激发层次内学生的精神和士气,同时还能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起到鼓舞作用;三是针对每个学生进行纵向评价,这样可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到自己的发展状态,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使成绩进步的学生上升到高一层次,使成绩退步的学生降到下一个层次。不仅如此,通过学生个人纵向评价,还可使学生增加危机感,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好胜意识,从而使学生更加用心投入学习当中。
这样通过分层次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同时也避免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自身的潜力,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教师分层指导和个别辅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使学生能从繁重的学习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课外活动中去,能更多的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小议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新课程:教师》2012年.
[2]层教学发展与研究综述》.《成人教育》.2011年
[3]失与追寻——分层教学价值取向的重新审视》.《教育科学论坛》.201lg-.
(作者单位:贵州省松桃县蓼皋街道中坪完小)
关键词:分层小学数学
在新时代的教育理念的大背景下,为了显著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为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对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以及发展性的要求,同时考虑到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不同领悟能力和接受能力,所有教育事业从事者都对因材施教、分层教育给予了越来越高的关注。分层教育的合理运用要求教师要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根据笔者的经验,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层的差异化教育。
一、对学生进行不同组的划分
对学生的正确划分是进行分层教育的前提条件。对小学生的分层划分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们的自尊心并且不影响他们学习的热情,所以我们应采取隐形分层的方式,即只分层不分班,不在学生头上冠上不同的头衔,不能在学生心中留下自己不如别人的想法。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以及他们在现阶段的认知水平,这样才能保证正确而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层,打好分层教学的基础,保证分层教学良好效果的实现。
二、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的分层设置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期工作,是决定教学活动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各层教学目标要科学准确地设置在相应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定分层目标时,一般制定两类目标:一类是以学期、学年乃至整个学段为长度的长期分层教学目标;一类是以课时或章节为单位的短期分层教学目标。制定两类教学目标时,均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明确提出学生所要获得的基础知识、所要掌握的基本方法、所要发展的基本技能、所要经历的情感过程。同时,还要将两类目标各区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与已经确定的三个学习层次的学生相对应。也就是,学困生教学目标为最低限度的基本要求,中等生教学目标为教材的全部基本要求,学优生教学目标则要在教材基本要求基础上作适当提高、加深。
三、教学内容分层
把学习水平分解成识记、理解、掌握、应用的层次。准确把握知识的层次,哪些需要识记,哪些需要理解,哪些需要灵活运用,分别实施于哪些学生身上。对学困生要转化,使之完成教学的起码要求;对中等生要优化,使之对知识理解深刻,对技能运用熟练;对学优生要强化,使之除完成高层次教学要求外,还注重发展爱好和特长。处理教学内容时可以分为必学内容和选学内容,必学内容体现了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选学内容则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学。教学内容的伸缩、增减,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从而让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共同的提高。
四、教学方法分层
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不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实施有层次的教学方法。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又照顾到个别差异,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比如,针对A类学生,由于这类学生学习基础、学习状态、接受新知识的能力都比较好,因此教师要以指导学生自学为主;针对C类层次的学生,教师要以讲为重点,在内容上側重于一些基础知识、概念和技能,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在指导时再采用领着、扶着走的方法,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加强引导,力争使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五、教学过程分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心中不仅要有优等生,更要有差等生,这也是分层教学的关键。对优等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下等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总之,要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需求。例如,在教学“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的方法”这一知识时,对A层的学生可以提出直接通过自学,总结出规律的要求;对B层的学生可先出示一系列的导学思考题,让他们根据问题进行探讨;对C层的学生则可以先出示求倒数的方法,然后让他们去尝试验证。再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A层的学生可以直接通过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B层的学生可根据课本上的讨论题采用分组讨论,小组合作、交流,以找到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C层的学生则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剪”、“移”、“拼”、“议”等方法,引导学生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六、评价体系分层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把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其进步或倒退的唯一标准,这种评价模式显然有失偏颇、不够科学,也不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标准和要求,因此加以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在新的教育背景之下,教师要秉持发展的眼光,更加综合、全面地去看待和评价学生。具体建议可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点:一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综合的横向评价,看全班同学是进步还是倒退;二是针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横向评价,由于这一评价方式是在层次内进行的,因此不但可有效激发层次内学生的精神和士气,同时还能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起到鼓舞作用;三是针对每个学生进行纵向评价,这样可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到自己的发展状态,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使成绩进步的学生上升到高一层次,使成绩退步的学生降到下一个层次。不仅如此,通过学生个人纵向评价,还可使学生增加危机感,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好胜意识,从而使学生更加用心投入学习当中。
这样通过分层次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同时也避免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自身的潜力,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教师分层指导和个别辅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使学生能从繁重的学习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课外活动中去,能更多的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小议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新课程:教师》2012年.
[2]层教学发展与研究综述》.《成人教育》.2011年
[3]失与追寻——分层教学价值取向的重新审视》.《教育科学论坛》.201lg-.
(作者单位:贵州省松桃县蓼皋街道中坪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