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了解大学生依恋类型与职业选择倾向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1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和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评。结果:1、在大学生群体中,人数最多的依恋类型为安全型依恋,比例高达42.6﹪,其次是迷恋型依恋,比例为27﹪,接下来,分别是冷漠型和恐惧型,比例分别是19.2﹪和11.2﹪。2、在大学生群体中,选择职业倾向的过程中,实际型占18.4﹪、调查型占12.1﹪、艺术型占15.7﹪、社会型占25.4﹪、事业型占13.7﹪、常规型占14.7﹪.3、职业选择倾向同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均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大学生依恋类型同职业选择倾向存在密切关系
关键词:成人依恋;依恋回避;依恋焦虑;职业选择
一、引言
依恋理论从Bowlby 创立以来,已经逐渐成为西方儿童社会化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Hazan 和Shaver 在研究中发现在成人的行为模式中也存在着和母婴关系相似的依恋关系,因而研究者的注意力也从最初的母婴关系转变到后来的青少年甚至成人后的行为方式。Bowlby曾经指出,安全的依恋者在面临压力时能保持健康的心态,而不安全依恋者则可能导致心理问题。鉴于这样的观点,许多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与安全的依恋者相比,不安全的依恋者更容易焦虑、敌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成年人在职业选择方面的不同倾向。
本研究从大学生的成人依恋模式入手,探讨了大学生群体的成人依恋类型及其与职业选择倾向之间的关系,试图从大学生群体的内部工作模式去认识并且了解大学生职业选择过程当中的心理倾向,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工具与方法
(一)被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西安某所高校四个年级、三个不同专业的220名本科学生,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211份,回收率为95.9℅,有效问卷197份,有效率为89.5℅
(二)研究工具
1、亲密关系经历量表
成人亲密关系经历量表( 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Inventory,ECR) ,采用李同归等人修订的ECR 量表,回避维度和焦虑维度的€%Z 系数,分别是0. 8055 和0. 8025,经检验修订后的量表具有较好的同质性信度和重测信度。
该量表包含两个维度,分别是:依恋回避维度和依恋焦虑维度。计分时通过计算被试分别在这两个维度上面得分的高低来确定依恋类型。
安全型--低回避 低焦虑;迷恋型--低回避 高焦虑
恐惧型--高回避 高焦虑;冷漠型--高回避 低焦虑
2、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量表
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量表是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的职业理论,其核心假设是人可以分为六大类,即技能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事务型,职业环境也可以分为相应的同样名称的六大类。本测验共有七个部分,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三) 测试过程
以班级为单位对被试进行团体施测,使用统一的指导语控制情境,要求被试仔细阅读指导语,然后按要求完成问卷。问卷填写采用无记名方式,全部数据采用SPSS17. 0 进行统计分析。
三、讨论
(一)大学生成人依恋的分布
按照依恋理论,Brennan 的研究发现成人依恋模式中存在两种基本的维度。一个关键变量被称为依恋回避,另一关键变量被称为依恋焦虑。在ECR 中各有18 个题目分别是用来测试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在计算得出依恋回避和焦虑两个维度的得分后,按照Brennan 教授( 1998) 依据1082 人的样本,从分类系数( Fisher 判别公式) 来计算依恋风格类型。
研究发现,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的分布情况为:安全型42.6﹪、迷恋型27﹪、恐惧型11.2﹪、冷漠型19.2﹪。这种依恋类型的分布与国外成人依恋测量的比例有所不同,在Bartholomew 对美国的大学生依恋类型的研究中,发现安全型的比例为46%,恐惧型占20%,迷恋型15%,冷漠型19%。从数据上我们容易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被试的成人依恋类型的比例有所差异。本研究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可能有如下几个因素: 1. 使用的测量工具的差异。虽然都是用两个维度转变成依恋类型,但用来测试依恋类型的工具不同。2. 取样的代表性不够。在本研究中,对一所高校的宿舍进行分学校类型、专业群、年级以及性别进行分层抽样,对选取确定的对象,以宿舍为单位,采用统一指导语进行小集体测试,这样的样本代表性相对而言对取样的过程相对简便,对测试结果可能会有一些影响。3. 经济条件、就业、恋爱、考研等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4. 中外被试由于文化背景差异较大,思想观念差别显著
(二) 不同依恋类型大学生职业选择倾向的类型分布
通过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量表的测查,研究表明,大学生职业选择倾向的类型分布为:实际型18.4﹪、调查型12.1﹪、艺术型15.7﹪、社会型25.4﹪、事业型13.7﹪、常规型14.7﹪。
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是倾向选择社会型的职业方向,喜欢与人交往、不断结交新的朋友、善言谈、愿意教导别人。关心社会问题、渴望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寻求广泛的人际关系,比较看重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
而选择方向最少的就是调查型,思想家而非实干家,抽象思维能力强,求知欲强,肯动脑,善思考,不愿动手。喜欢独立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知识渊博,有学识才能,不善于领导他人。考虑问题理性,做事喜欢精确,喜欢逻辑分析和推理,不断探讨未知的领域。
(三)不同依恋类型同职业选择倾向的相关分析
研究中发现,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群体在职业类型选择上有着显著差异。依恋回避同职业选择倾向中的I(调查型)、C(常规型)存在显著相关。依恋焦虑同职业倾向选择中的S(社会型)、E(事业型)存在显著正相关
依恋回避是指在父母教育子女的过程当中,仅仅保证了孩子的生理需要,而忽略了同孩子之间的感情交流。从心里虚角度来讲,这类宝宝在其安静的外表下面隐藏着很多将来进一步发展的隐患。如果在依恋回避这一维度得分较高,他们在日后的人际关系中倾向于退缩、被动,对各钟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很有可能成为独行侠。
依恋焦虑是指一个人如果没有很好的完成依恋的满足,就会在人生各阶段、各种情形下,想办法去完成他依恋的满足,他基本是在焦虑的状态下去寻求,也可能对依恋对象不加分辨,最后是再次的失望,在心底里激发出更大的焦虑,循环往复。在依恋焦虑这一维度得分较高的学生,他们的依恋没有得到满足,所以更倾向于在外界继续探寻自己的依恋对象和依恋的方式,所以更倾向于选择社会型或者是事业型的工作,比如:教育工作者(教师、教育行政人员),营销管理人员、政府官员、企业领导、法官、律师。更倾向于在外界与人交往,来寻找他们所缺失的依恋。
参考文献:
[1]李同归,加藤和生.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 ECR) [J].心理学报(中文版),2006,(3).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1999,( 4).
作者简介:杨梦雅(1989.11-),女,西北大学2012级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和企业管理。
关键词:成人依恋;依恋回避;依恋焦虑;职业选择
一、引言
依恋理论从Bowlby 创立以来,已经逐渐成为西方儿童社会化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Hazan 和Shaver 在研究中发现在成人的行为模式中也存在着和母婴关系相似的依恋关系,因而研究者的注意力也从最初的母婴关系转变到后来的青少年甚至成人后的行为方式。Bowlby曾经指出,安全的依恋者在面临压力时能保持健康的心态,而不安全依恋者则可能导致心理问题。鉴于这样的观点,许多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与安全的依恋者相比,不安全的依恋者更容易焦虑、敌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成年人在职业选择方面的不同倾向。
本研究从大学生的成人依恋模式入手,探讨了大学生群体的成人依恋类型及其与职业选择倾向之间的关系,试图从大学生群体的内部工作模式去认识并且了解大学生职业选择过程当中的心理倾向,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工具与方法
(一)被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西安某所高校四个年级、三个不同专业的220名本科学生,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211份,回收率为95.9℅,有效问卷197份,有效率为89.5℅
(二)研究工具
1、亲密关系经历量表
成人亲密关系经历量表( 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Inventory,ECR) ,采用李同归等人修订的ECR 量表,回避维度和焦虑维度的€%Z 系数,分别是0. 8055 和0. 8025,经检验修订后的量表具有较好的同质性信度和重测信度。
该量表包含两个维度,分别是:依恋回避维度和依恋焦虑维度。计分时通过计算被试分别在这两个维度上面得分的高低来确定依恋类型。
安全型--低回避 低焦虑;迷恋型--低回避 高焦虑
恐惧型--高回避 高焦虑;冷漠型--高回避 低焦虑
2、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量表
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量表是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的职业理论,其核心假设是人可以分为六大类,即技能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事务型,职业环境也可以分为相应的同样名称的六大类。本测验共有七个部分,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三) 测试过程
以班级为单位对被试进行团体施测,使用统一的指导语控制情境,要求被试仔细阅读指导语,然后按要求完成问卷。问卷填写采用无记名方式,全部数据采用SPSS17. 0 进行统计分析。
三、讨论
(一)大学生成人依恋的分布
按照依恋理论,Brennan 的研究发现成人依恋模式中存在两种基本的维度。一个关键变量被称为依恋回避,另一关键变量被称为依恋焦虑。在ECR 中各有18 个题目分别是用来测试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在计算得出依恋回避和焦虑两个维度的得分后,按照Brennan 教授( 1998) 依据1082 人的样本,从分类系数( Fisher 判别公式) 来计算依恋风格类型。
研究发现,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的分布情况为:安全型42.6﹪、迷恋型27﹪、恐惧型11.2﹪、冷漠型19.2﹪。这种依恋类型的分布与国外成人依恋测量的比例有所不同,在Bartholomew 对美国的大学生依恋类型的研究中,发现安全型的比例为46%,恐惧型占20%,迷恋型15%,冷漠型19%。从数据上我们容易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被试的成人依恋类型的比例有所差异。本研究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可能有如下几个因素: 1. 使用的测量工具的差异。虽然都是用两个维度转变成依恋类型,但用来测试依恋类型的工具不同。2. 取样的代表性不够。在本研究中,对一所高校的宿舍进行分学校类型、专业群、年级以及性别进行分层抽样,对选取确定的对象,以宿舍为单位,采用统一指导语进行小集体测试,这样的样本代表性相对而言对取样的过程相对简便,对测试结果可能会有一些影响。3. 经济条件、就业、恋爱、考研等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4. 中外被试由于文化背景差异较大,思想观念差别显著
(二) 不同依恋类型大学生职业选择倾向的类型分布
通过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量表的测查,研究表明,大学生职业选择倾向的类型分布为:实际型18.4﹪、调查型12.1﹪、艺术型15.7﹪、社会型25.4﹪、事业型13.7﹪、常规型14.7﹪。
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是倾向选择社会型的职业方向,喜欢与人交往、不断结交新的朋友、善言谈、愿意教导别人。关心社会问题、渴望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寻求广泛的人际关系,比较看重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
而选择方向最少的就是调查型,思想家而非实干家,抽象思维能力强,求知欲强,肯动脑,善思考,不愿动手。喜欢独立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知识渊博,有学识才能,不善于领导他人。考虑问题理性,做事喜欢精确,喜欢逻辑分析和推理,不断探讨未知的领域。
(三)不同依恋类型同职业选择倾向的相关分析
研究中发现,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群体在职业类型选择上有着显著差异。依恋回避同职业选择倾向中的I(调查型)、C(常规型)存在显著相关。依恋焦虑同职业倾向选择中的S(社会型)、E(事业型)存在显著正相关
依恋回避是指在父母教育子女的过程当中,仅仅保证了孩子的生理需要,而忽略了同孩子之间的感情交流。从心里虚角度来讲,这类宝宝在其安静的外表下面隐藏着很多将来进一步发展的隐患。如果在依恋回避这一维度得分较高,他们在日后的人际关系中倾向于退缩、被动,对各钟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很有可能成为独行侠。
依恋焦虑是指一个人如果没有很好的完成依恋的满足,就会在人生各阶段、各种情形下,想办法去完成他依恋的满足,他基本是在焦虑的状态下去寻求,也可能对依恋对象不加分辨,最后是再次的失望,在心底里激发出更大的焦虑,循环往复。在依恋焦虑这一维度得分较高的学生,他们的依恋没有得到满足,所以更倾向于在外界继续探寻自己的依恋对象和依恋的方式,所以更倾向于选择社会型或者是事业型的工作,比如:教育工作者(教师、教育行政人员),营销管理人员、政府官员、企业领导、法官、律师。更倾向于在外界与人交往,来寻找他们所缺失的依恋。
参考文献:
[1]李同归,加藤和生.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 ECR) [J].心理学报(中文版),2006,(3).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1999,( 4).
作者简介:杨梦雅(1989.11-),女,西北大学2012级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和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