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古城阆中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ulong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阆中胜事可断肠,阆州城南天下稀”。唐朝大诗人杜甫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阆中灿烂的文化和秀美山川。曾作为清朝四川省会达17年之久的阆中,有回、藏、纳西、汉等19个民族聚居,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川北高原上,熠熠生辉。它以风格独特的民俗建筑、厚重的历史、别具一格的川北高原旖旎风光,吸引着中外游客纷至沓来。
  享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称号的阆中古城,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四座古城(四川阆中、山西平遥、云南丽江、湖南凤凰)之一;亦是从公元前314年秦惠王置阆中县治起,迄今2300多年来全国惟一仍一直保持原名的历史古城。
  阆中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幅员面积1878平方公里。若非亲眼目睹,你很难相信在地处川北高原的崇山峻岭间,竟还有一座保存如此完好的古城。阆中位置独特,早在秦汉时期,阆中就是由秦(指陕西和甘肃,特指今陕西)入蜀的交通要道;东枕巴山余脉,西倚剑门雄关,是巴蜀通中原的米仓大道、金牛大道的交会处;加之嘉陵江纵贯南北,既是川、陕、甘、鄂和京、广等地的物资集散地,又是进退自如、攻守咸宜的兵家必争之地。
  
  别具特色的阆中旧城
  
  阆中分新城与旧城。为了保护阆中古城的历史旧貌,阆中历届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保护古城;机动车辆一律严禁驶入,也不许拆旧房建新房或在古城建工矿企业,城市建设一律另辟新地。环视整个古城,构思巧妙,规划严谨,形体完整的城池加上城内古寺、庙宇,星罗棋布的明清民宅,鳞次栉比,蔚为壮观。在1200年前,阆中古城以商贸为主,因此,房屋均以平房建造,临街门面经商,内为居室,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当年外店内宅的建筑风格,展示了一幅明清风情的画卷。
  在繁华的古城中,面店、饮食店、日杂古玩店、客栈林立,门前高挂的各类招牌和红灯笼竞相辉映。往来穿梭于大街小巷的人力三轮车和车夫们统一的黄色马甲,成为古城又一道亮丽的风景。
  晨游旧城,家家户户门前挂的红灯笼仍然亮着,门房旁摆放着三轮车、摩托车,从门缝里传出来小孩睡梦呢喃声,“磨剪刀、磨菜刀”、“卖豆腐”及卖菜的叫声此起彼伏,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首古城清晨的交响曲。极富韵律的乡音土语,把浓浓的川北人家的乡土气息展现得淋漓尽致;三轮车压在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上,发出“哐当、哐当”的声音;“叮当、叮当”的自行车铃声合奏出的古老音律与隔江相望的道教胜地锦屏山深沉、悠远的钟声遥相呼应……浓郁的川北高原的生活在古城日复一日地延续着。
  
  民居院落古色古香
  
  阆中的古街巷大大小小、宽宽窄窄、曲曲折折、长长短短,有上百条。这些错落有致、纵横有序的大街小巷首尾相连,左右交叉形成旧城,全都保留着康熙、乾隆年间建筑风貌的座座四合院,以一条条高大厚实的土墙串联起来,或两进、三进、四进、五进,或大院套小院、天井连天井,青一色的石板路,移步换景,典雅别致,古城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民俗建筑博物馆。
  走进阆中古城就如同走进了历史。秦、汉、唐、宋、元、明、清的城市建筑风格,在这里随处可见。整体保存基本完好的明清民居令人叹为观止,我们重点拍摄了有代表性的杜家大院。
  杜家大院位于下新街,始建于唐,盛于明清,迄今1000多年,占地1100平方米。街门呈八字形,门中置照壁。前抵下新老街,后接南津古渡,右邻华光楼,左望锦屏山,俯视嘉陵江。大院呈串株式四合院格局,大院套小院,天井连天井,形成院中院、门中门。七道天井,47间房间,整个古院系穿透式合抬梁式结构建筑。前庭屋宇高大,气势宏伟,梁柱粗直,雕饰精美,楹联匾额,古玩字画,名贵花木,庭院曲径通幽,别有洞天。古院的街门、吊檐、瓦当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令人叫绝。满院红灯笼高悬,喜庆而又神秘,给人以古朴之美。据史载,杜甫、陆游、李商隐、司马光、苏东坡等文人墨客,都曾流连于此,并留下许多墨迹华章。
  
  珍贵的文化典籍
  
  转学道街瞻川北贡院,这是全国仅有保存完好的清代考棚。它是清初举行四川乡试的场所,曾举行过四科乡试。自隋唐科举以来,此贡院先后考出了四名状元,116名进士。目前,我国尚存的两个省级考棚之一的贡院即在阆中古城。
  经状元街到武庙街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恒侯祠(张飞庙),这是纪念三国蜀汉五虎上将之一张飞的寺庙。顺上新街、下新街到古城中心的华光楼,系在唐滕王元婴南楼旧址所建。这里是古城的最高景点,登楼俯瞰,古城尽收眼底。只见青瓦院落连片,石板古街纵横,南可见风景名胜区锦屏山与奎星楼隔江相望,东可睹东山园林绰约风姿,无论从何种角度拍照,均不失为一幅优美的风光画,活脱脱一座我国古代民居建筑艺术的博物馆。
  从滨江路渡嘉陵江,沿着1000步石梯缓慢上行,可饱览大佛寺、状元洞、白塔、锦屏山、东山园林。摩崖大佛为弥勒坐佛,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建,历时20余年凿成。大佛高约10米,是四川十大石佛之一。
  阆中古城山清水秀,碧绿的嘉陵江水,环绕古城,造就了一个花园般的环境。北有蟠龙山屏风,南有锦屏山照面,东有白塔山拱卫,西有群山戍守,中间是一个小盆地。盆地中土质肥沃,田畴阡陌,桑麻如海,绿波荡漾,一派秀美的山水风光,加之,阆中旧城鬼斧神工的造化,无论是摄影家、艺术家、旅游家,还是建筑家、史学家前往造访,都将激发美好的创意,产生回味无穷的亘古遐想……
  
  相关链接
  △气候:阆中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光照适宜,年平均气温17℃,全年有雾日不足20天,尤以春、夏、秋三季拍摄为宜。
  △交通:至广元150公里;至成都329公里;每日有数十班长途豪华大巴往返两地。
  △住宿:星级宾馆两处,招待所100余家。
  △特产名小吃:张飞牛肉、白糖蒸馍、油香腚子锅魁、油茶、糖烧馍等;川北凉粉更是令人嘴馋。
其他文献
何谓老年性耳聋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不同组织与各种器官都进行着缓慢的老化过程。累及内耳的听觉感受器时,即出现双耳听力逐渐缓慢地进行性下降。这种听力减退,就称之为老年性耳聋。但听觉感受器的老化程度却因人而异,有的50岁就呈现严重耳聋,也有80岁以上者听力仍然较好。因此,老年性耳聋既是生理性的,也是病理性的,受内在机体和外在环境多方面的影响。     引起老年性耳聋的原因     归纳起来,
期刊
房性早搏的调治用药      熊××同志:    从来信及所附检查报告单,知你患高血压、冠心病已20多年,且近有心绞痛发作,动态心电图有频发性房性早搏,伴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经用心律平、舒血宁等治疗,早搏未减反增并有阵发性房速、房颤出现。此种情况,只能说明心律平对你的病未产生疗效。如果肯定是它的副作用,则宜停服心律平,改服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异搏定、慢心律等)。    心律平不单是治疗室性早搏,房
期刊
被人们誉为“余姚的海灯法师”的裘汝骏,今年88岁,仍鹤发童颜,精神矍铄。   裘老原在上海工作,从1963年起,常去淮海公园,跟全国著名的武术大师海灯学武术。2年后,他随单位内迁四川江油县。1966年下半年,海灯因受“文革”冲击,也回江油老家。两人相距5公里,但每逢星期天,裘汝骏必造访海灯,前后14年,结下了深深的师友之情,也使裘老探索到了武术的奥秘。   1978年12月,裘老退休回余姚定居,当
期刊
在湘赣毗邻的修水县大桥镇沙湾中学旁的一栋民宅门口,经常坐着一位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太婆。她笑眯眯地看着门前来来往往的行人,不知底细的人还以为她是一位健康的老人。与她一交谈,才得知她因脑血栓半身偏瘫了8年。她说:“不是我哲猛,我骨头早打鼓了。”这话不假,有经验的医师都说,这位病人的身体状况是精心护理下出现的奇迹。   她叫卢新秀,1914年7月10日出生,今年92岁了,丈夫27年前病逝。她儿子樊哲
期刊
时刻保持良好心态   ○廖鹄声     两年前,我在《八十自寿杂感》中写着:“古云七十世所稀,今称八十入老期,我道九十人不老,立下雄心奔期颐……”事实上,我现在的一言一行都朝着“百岁”的目标而极力奋进!目前我的健康状况是:头脑清晰、记忆不衰、耳聪目明、牙坚齿利、双腿有劲、健步如飞、心情舒畅、脸颊双绯。   21年前,党给我落实了政策,从那时起,长期压在心头的重石放下了,忧郁的心病也解除了。当时我在
期刊
健康水平取决于生活方式     任教于中国第四军医大学的著名医学专家、全国健康教育首席专家万承奎说:“21世纪是长寿时代,任何人都可享受健康100年。21世纪是自我保健维护时代,人们要健康,就要靠自我保健。现在,人们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或知之而不为之。原来说身体好没有病就是健康,不然,健康不健康有四条标准:身体健康、体质坚强、精力充沛、情绪乐观。有人说21世纪社会节奏快压力大。日本是经济发展
期刊
又要过年了,长年在外的我早就筹划着给父母捎一样东西,以表一个18岁就离开父母的儿子的一片孝心。   父亲好说,两瓶酒,老人家就满足了。母亲就不一样了,她为我们兄妹操劳半生,至今还要和老父操持田里的农活和家务。母亲平时又没啥嗜好,给她买点滋补品吧,现在保健品真假难辨,买到了假货不是害了她老人家吗?二来母亲又不愿享受,前年我为她买的“阿胶”,去年还原封不动地放在柜子里。给她买一身衣服吧,母亲更不愿意穿
期刊
2005年11月22日上午,我采访了老同志吕良、何恒夫妇。吕良、何恒夫妇住在南昌市一个僻静的小院里,院子里的樟树枝繁叶茂,在冬日的阳光下散发出阵阵清香。老人的家很简朴,木制的老门窗、老地板,旧式的老家具,使人仿佛置身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穿过客厅,走进书房,两位朴素、慈祥的老人已坐在藤椅上等候了。   两位老人年近九旬,吕老有点耳背,何老咽喉发炎,嗓音有些沙哑,但他们思维清晰,言谈间透出一股儒雅之气
期刊
30多年前我就认识刘老。不过他那时是铁路局领导,开会坐在主席台上,我坐在台下,远距离相识,我认得他,他不认得我。头次近距离认识刘老是在他离休后不久的一次座谈会上。   那时,我任上饶机务段党委书记,召开了一次有离退休老同志和站段领导参加的座谈会。座谈会气氛热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无所不谈。有位老同志说,现在是一代比一代强,我们当家时买辆自行车报销都困难,如今你们当家了,出门就坐轿车,潇洒得很,也该让
期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在中小学读书,经历的“年味”是现在的青少年所体会不到的,尤其是“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那苦涩的“年味”更是难以忘记的。   记得1958年大炼钢铁放“卫星”,我刚读初一,食宿在学校。大年30前一天,全校师生还在远离学校的山上大肆砍伐树木。“落其芬芳”后,两三个同学抬一棵树,运到学校,又砍又锯又劈,肢解成一节节或一块块的形状,就这样湿漉漉的往“土法上马”的炼钢高炉里投。年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