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儿与母亲的战争
女儿要么是母亲的翻版,要么与她们截然不同。1910年代后期的美国年轻女孩儿,要推翻的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标准,而她们第一个对抗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母亲。这种“战争”,是她们取得自身认同,与社会固有习俗争斗的开始。
1915年5月22日,在如潮水般的媒体闪光灯和举着签名簿的粉丝包围中,尤金妮娅‘凯莉(Jareckinia Kally)慢慢地、惬意地站到了纽约曼哈顿上东区约克维尔地方法庭的被告席。这位年仅19岁,漂亮迷人、大方自信的女孩儿,是纽约银行业著名家族的唯一继承人。令人吃惊的是,状告她的人,竟然是她的母亲海伦·凯莉,一位气质庄重、举止严谨的典型维多利亚时期女性。
母女两人不同的趣味和喜好,从衣着上轻易显露。开庭之日,尤金妮娅穿着暗绿色套装,内衬白色丝绸上衣,衣领竖着,并系着一条鲜红色的领带,她的蜷曲秀发上戴着黑色的三角形无檐草帽,上缀一朵黄花和一个玫瑰花结做装饰;而凯莉夫人则穿着老式的黑色高领服装,全身上下包裹严实,整套装束的唯一亮色来自于衣领四周的一圈白色蕾丝,虽高贵却颇为沉闷。请多加注意,作为新女性的尤金妮娅与母亲衣着的迥异风格具有重大意义,可以说,新女性首先是从衣着上将自己与母亲一代区别开的,它的起始点可以追溯到1913年,纽约的社交名媛玛丽·费尔普斯·雅各布斯用两条白手帕、一条丝带和一根绳子设计了无背式胸罩,它取代了用鲸须支撑的既僵硬又限制妇女自由活动的紧身胸衣。正如1920年代著名的时尚评论家玛奇加兰曾经说的:“西方文明世界中女性的整体地位,她们争取平等和成功所作的斗争,都反映在了她们的穿着上面。”
回到上面的案件,开庭的几天前,凯莉夫人向警方罗列了自己女儿的种种罪状,并要求他们逮捕她。当天晚上,两个便衣警察在宾夕法尼亚车站的餐厅找到了尤金妮娅,并把她在警局扣押了整晚,直到她的姐姐前去保释。母亲对女儿控状是:“数月以来,天天流连干百老汇的舞厅,沉迷干爵士乐,香烟、苦艾酒和白兰地。”更为严重的是,“她和一个已婚的老男人艾尔·戴维斯关系暧昧,而他是一个专对懵懵懂懂的富家女孩下手的骗子”。
为了制止女儿的堕落行为。凯莉夫人用尽了各种方法:增加女儿的零用钱、缩减她的零用钱;恳请她待在家里、命令她待在家里……她甚至在午夜之后将宅邸的大门锁上,心想着女儿不会冒险晚归而在门廊的台阶上度过寒冷的夜晚,但这一切终究毫无作用。尤金妮娅会砸开铜把手上方的玻璃窗,然后从里面打开门。迫于无奈,凯莉夫人将女儿告上了法庭,并强调了她“所犯罪行”的“反社会性”。
尤金妮娅在家里时,对母亲的质问只有简单的一句回答:“哎呀,如果我有一晚上不跑起码六家夜总会,我就会失去社会地位。”在法庭上,面对律师的种种诘问,她反驳道;“我不会回我母亲那儿的,我不准备为我做的任何事向任何人道歉。我不准备和艾尔‘戴维斯划清界限。我母亲挑起了这件事,我会奉陪到底的。”她态度坚决。审判后的第三天,尤金妮娅的态度发生了陡转,“诚恳地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因为她意识到顽抗到底的结果只会失去那1000万美元的遗产继承权。看上去官司以凯莉夫人的胜利结束,但不到三个月后,尤金妮娅就和“骗子”私奔并举行了婚礼,两年后,她继承了巨款,虽然她后来还是离了婚,但她的生活已经跟母亲凯莉夫人的生活完完全全地不同了。
这场法庭上的母女之争,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她们之间的角力,是现代女性和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较量。凯莉夫人的时代,女性受到严格礼仪规范的熏陶,它们被称为“女士禁则”:“没有女士端坐时会交叉双腿;没有女士会把背部靠在椅背上;没有女士出门时不在包里带块干净的亚麻布手帕;没有女士不扣上手套纽扣就出门;没有女士赤足踩在不铺地毯的地板上……”
这些母亲的恋爱时代,和男朋友的关系是经过仔细斟酌的,在这个问题上,她们也喜欢听命于父母的安排和意见。十几岁的她们在自家前厅门廊或客厅接待文质彬彬的男宾时,一举一动都在成年人的注视之下。她们习惯于在这种“监护”下,和男朋友玩上几个小时的投圆片游戏或者只是单纯地聊天,偶有两人独处的时间,他们会去参加教堂活动或是听场音乐会,然后规规矩矩地“3点半到家”,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恋爱是在被看管和限制下进行的。然而到了她们的女儿一代,女孩们“和停在路边漂亮汽车里的游手好闲的小伙子晚上出去兜风,就他们两人舒舒服服地待在车子里,想上哪儿就上哪儿,一路上除了他们俩,没有任何人”。
凯莉夫人对于女儿尤金妮娅行为的“反社会性”并非危言耸听而是一语中的,尤金妮娅这一代新女性要追求的,是张扬的个性和绝对的自由,浪漫的爱情和激情的性爱。在与母亲的家庭战争中,她们找寻自我的身份认同,她们要挑战的,正是已有的社会传统。
缔造和传播新生活
新女性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其风靡程度令人难以想象。作为新一代女性,她们坚定地寻找着生活的真谛,创造着鲜明区别于以往任何时代的生活方式,并且把它传播给更多的女孩。
成为她,你能做到哪一步?
新女性成为一种风尚,无论城市、乡村,女孩个个要做新女性。少不经事的她们,甚至为此付出难以挽回的代价。
在上文提到的庭审几年之后的1920年,比尤金妮娅更为大胆的新女性(New women)在美国的大街小巷已经随处可见。她们的显著特征是:剪着短款波波头,画着大胆的妆容,穿着短裙招摇过市。她们喜欢手夹香烟,嗜饮杜松子酒,在爵士乐酒吧度过一夜又一夜,频繁更换着一拨又一拨的男伴。她们大多数自己养活自己,喜欢和男性平起平坐,偶尔热情高涨,还会积极参加投票(她们当中绝大多数人并不关心政治,这也是她们被女权主义者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时,《新共和国报》的编辑布鲁斯·布利文就曾经特别撰文描写了她们中的一位叫做珍(Jane)的女孩:“19岁的她代表了年轻一代,是美国新女性的典型。她‘可怜的’牧师指责她是一个极端可怕的野孩子,她涂脂抹粉、抽烟,喝酒,喜欢参加派对。在两小时开了60英里后+将车子停在一边,从她父母郊外住宅的草坪上慢悠悠地走过……珍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她化妆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达到一种完全不真实的效果——苍白的脸色、鲜红的双唇、涂着浓浓的眼线。”当别人对她如此打扮和出格的行为发问时,珍总是轻松地对答,但语气中带着明显的挑战和宣誓意味:“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正好说明我们不喜欢遮遮掩掩。或许这种打扮和独立、自谋生计以及投票等等所有这类事更为匹配。像遮着你的手臂和腿部这样的事情,总有点被养在深宫后院的意味,你不这样认为吗?女性仍然渴望被爱,但她们希望这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她们真正拥有的品质能够得到尊崇。如今 的女性从古老的桎梏中已抖落下了片片尘埃。”
在整个上世纪20年代,这样的新女性是主导公众视线的热门话题。她们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影响力深入到美国的每个农场、小镇和乡村,当然,这跟当时美国迅速发展的时尚杂志、电影和广告产业息息相关。从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女孩,人人都想成为她们中的一员。在芝加哥,有一个14岁的小女孩由于母亲不让她穿标志着新女性的服装而自杀,在报道中读者得知,“她班里的其他女孩都穿长筒袜、剪着短头发、自称新女性,她也想成为一名新女性。但是她母亲思想古板,和蔼但坚决地对她说了‘不’,于是这个女孩把煤气管塞进嘴里,打开了煤气”;1922年,宾夕法尼亚州艾伦镇的中年妇女安娜梅斯姆在给自己23岁的女儿望风时被捕,她女儿在市场的一家服装店偷了价值150美元的衣服、长筒丝袜和内衣裤。梅斯姆太太涕泪交加地向法官解释:“我没有钱给女儿买她想要的衣服。艾达特别想做个新女性,为了给她搞到那些衣服,我们就决定去偷。我怕她用其他更糟的办法得到衣服,所以我就帮她偷衣服来让她打扮得和其他人家的女孩一样体面。”
美国社会到了1918年的时候,时尚杂志成了最受女性欢迎的杂志,她们着迷于封面女郎的瘦削身材和靓丽服装,还为当中的女性专栏文章深深陶醉。如果自己没有足够的钱买下那些流行的衣物、不能出入灯红酒绿的酒吧,那么在照片和文字的世界里,她们可以做一次免费的旅行。只要选对了杂志,那么她们所获得的资讯是绝对权威和令人信服的,因为它们出自真正的新女性之手。
给你“美梦和幻想”
新女性的革命,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变革,她的最初代表者几乎都是中产阶级以至上流社会的女孩,她们具有良好的品位和极强的号召力,如果握有足够的才华,那么影响世人便轻而易举。
1910年后直至20年代初的杂志封面上印刷着时髦,瘦削的新女性,她们的裙裾在风中飘扬,优雅的衣服自然服帖地衬托着迷人的身段,它们给予其他女性的,是要模仿和成为的对象。针对杂志的这一作用,《名利场》的资深编辑弗兰克克朗宁希尔德曾总结,杂志图片给予美国妇女的唯一礼物,是“美梦与幻想”。但在戈登·康威(Gordon Conwell)身上,这句话可以改写为,艺术带给女性“美梦和幻想”。
彼时的美国,有两位非常著名的封面设计艺术家,一位男性,一位女性。约翰-赫尔德早于戈登·康威出名,和后者相比,赫尔德这位男性对新女性的自由和轻薄感兴趣,他笔下的人物喜欢光着双腿和胳膊,短裙四处飘扬,在他那里,她们都长着圆圆的脑袋和既圆且亮的眼睛。她们热衷于悬在半空中像是踩着查尔斯顿舞步,要么就是被他置于某种颇为尴尬的可笑境地。康威却是另一个路数,她更注重表现女性的服装和风格,她画笔下的女性苗条,时髦且高傲无比,她们的穿着被她描绘得纤毫毕现,面部表情和无关特征反而变得模糊、给人远隔万里之感,康威要表现的是新女性优雅、婀娜多姿的形体和现代装束。
可以这么说,康成笔下的新女性,都是她的一个个变体。她似乎生而为新女性,但她的风格是优雅、别致且教养良好,这区别于其他人的大胆和放纵。康威的父亲是位富商巨贾,母亲是位优雅且开明的女性,从小到大,康威整日生活在歌剧、芭蕾,现代舞、古典与现代诗歌以及交响乐之中,她练习钢琴、演讲和舞蹈,还能自如地说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法语。就外表而言,她同样无可挑剔:身材修长,黑发,举止优雅,地的好朋友这样形容她: “就像小鹿一样优雅。地并不是她母亲那样的古典美,但当她在肩上披上一条老式披肩时,简直是魅力四射。而我们这些人就像晒在晾衣绳上还没晒干的衣服。”长期的都市上流社会生活经验,赋予了康威饱经世故的头脑,对于欧洲绘画所具备的渊博知识和娴熟技巧,广阔的人际关系网络,让她引起了海沃斯·坎贝尔的注意,坎贝尔是贡迪·纳斯出版公司众多高端出版物的艺术总监,包括《哈珀芭莎》、《名利场》和《时尚》。
康威成为专业的封面设计艺术家后,不少于110家的时尚工作室,包括顶级的巴黎时装店都邀请她为自己的作品设计图样;百货商店委托她设计广告;百老汇的经理们聘请她设计布景和服装;伦敦和巴黎的导演在为自己的默片女演员配衣服时,都会向她咨询。任何一个人只要看过欧洲电影,只要在当地看过伦敦或百老汇的戏剧,都会了解她的风格。她就这样,在艺术界和出版界发挥着自己的才能,通过自己的作品,影响着新女性的生活。
比纽约更纽约
首期杂志面世于1925年2月的《纽约客》,在夏天刚过,即面临关门的窘境,多亏创始人罗斯发现并启用了洛伊斯·朗。这位笔名为“口红”的小镇女孩,改变了杂志的命运,并且在新女性生活方式的推广上,走得更远。
和出身上流社会的戈登·康威不同,洛伊斯·朗(Lois Long)是个名副其实的小镇姑娘,正因为如此,来到大城市后,成为新女性的她,在杂志上所写的专栏,是她身体力行后的产物,她是在边认真体会新女性的生活,边把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读者的,和康威的高高在上相比,她胜在亲和力。
20岁时,朗离开家乡瓦萨尔,来到梦想中的纽约。在成为《纽约客》的知名专栏作家之前,她做过《时尚》的低级广告文案、演员和《名利场》的戏剧评论员。她和一位女演员共同租住在曼哈顿上东区的一套狭小公寓里,在那儿,两个女孩晚上要么举办小晚会,要么在时髦的夜总会里穿梭,她的生活,比纽约女性还要纽约。
1924年,纽约知名的社交绅士哈罗德罗斯和妻子筹资45000美元,创办了《纽约客》,“宗旨就是欢乐、机智和讽刺,它就是为大都市的读者出版的。它是大家所说的世故,将对读者起到颇有助益的启蒙作用”。和所有时尚类杂志一样,他口中的启蒙,是指对读者生活方式的指导。在出版没几个月后,杂志发行数量停滞不前,面临关门打烊的命运。幸亏有朋友跟他推荐了朗。面试之后,这位向来不喜欢女编辑的老板当即决定录用朗,他看重的,正是朗新女性的生活方式,那种当下美国社会人人关注的焦点。此后,朗在《纽约客》供职到1968年,40多年间,杂志的宗旨几经改变,但朗从未跟杂志一起转型,她的作品仍然轻松明快、毫不正经,但她的辉煌却永远定格在了20年代。
在《纽约客》担任数年编辑的布兰登·吉尔作为朗的同事,对她的回忆是这样的:“朗是《纽约客》创刊伊始几年中冲劲最足的人。罗斯对杂志的看法常常并不是很明确,但他从未怀疑过,理想的《纽约客》作家。更不用说理想的《纽约客》读者了,都应该尽可能向洛伊斯·朗靠拢。他认为自己是纽约的外来户,有点土,在他眼里朗小姐正是魅力四射的纽约人的体现。”
“朗小姐身材特棒、高个、黑发。她长相惹眼,有一双紫灰色的眼睛……她有无穷的精力,言谈举止都充满了情感,原来就该是典型的 新女性。”在《纽约客》,罗斯每周付给她50美元,而她的职责就是每周撰写一篇关于纽约夜生活的专栏,专栏的名称是“双人桌”,而朗的笔名是“口红”。
一个普通的夜晚,朗和朋友们从市中心的戏院、餐厅转场出来,在路上拦下一辆出租车,在先后去了“21”和托尼酒吧后,她又前往某处“私人俱乐部”,打打乒乓球,麻将或是下下双陆棋……朗的夜夜安排虽然并不都如此,但她每天必定会在城里玩上整个通宵。之后,地会回到《纽约客》的办公室。这时,她的衣着依然考究,但因为整晚的饮酒而脸色很红,她用钥匙打开工作间的门把手后,喜欢跟已经来上班的同事们开心地打招呼,然后径直走到自己的打字机前,开始码字。
朗跟只单纯寻求享乐的新女性也是不同的,她善于明察秋毫,极为幽默,虽然她的文字朴素,却难得的思想尖锐。专栏里的她,时而轻佻、时而咆哮、时而大起大落,她惯用冷幽默:“我总在怀念所有那些真正兴奋的时刻,但情况不妙。我以女孩子那种尽心尽责的方式,整个晚上不辞辛劳地去各种各样的地方,只有那些在乱哄哄的酒吧里如鱼得水的人才会跟着我,而我却一无所获……星期六和星期二我在‘猫头鹰’,而星期一晚上讨厌的匪徒刚把这儿打劫了一通。简直太不妙了…一句话,所有这些我都觉得糟透了。”朗这样向读者描述她一周的生活。
或许朗认为,“王婆卖瓜”似的美好并不可佶,反而是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方式更容易吊足读者的胃口。总之,她在用自己深更半夜在外面喝酒、吃饭、跳舞的经验和在城里经历的各种冒险故事款待着她的读者,俘获她们的心。
新女性的世界性
美国新女性生活的年代,在一战结束后不久。战后,美国的经济很快复苏,广告业、电影业大规模发展,消费时代来临。在“高歌”新女性的同时,广告商们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塑造着心目中的女性形象。这和现今世界的所有现代女性一样,她们的生活很大程度上是被大众媒体左右的结果。
新女性三巨头
1910年代至20年代,好莱坞的电影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从维多利亚时代的卫道士转向青年文化的供应商。新女性成为导演的拍片核心,当时有三位女明星最著名,被称为好莱坞新女性三巨头。然而,作为职业是演员的女性。三人被展露于外的形象有着明显区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新女性类型。
1923年年中,毁誉参半的电影《激情年轻人》上映。被电影评论家批评为“电影所拍摄的新女性大有伤风化。其中还有洗澡的场面,这肯定会让审查机构震惊不已”。令评论家和观众欣喜的是,影片的女主角帕特·芬特丽斯在经历了“新鲜刺激”的生活之后,回到了正常的轨道,结局是令人满意的。这个出生在富有家庭的女孩,模仿父母的放荡行为,和年长的小提琴手一起离开了家,乘船去了欧洲。当对方要诱奸她的时候,她跳进了大海,并被一位正派的水手救起,在他的帮助下,得到教训的芬特丽斯回到了父母身边。影片公映后,女主角的扮演者考林·摩尔(Collen Mcore)成为好莱坞最当红的女星。
摩尔出生在中产阶级家庭,优越的家庭条件给予她的最大优点是天真和无忧无虑;在结婚之后,虽然她每天有18个小时需要待在片场,根本没有时间给先生做早餐、烤蛋糕,但她声称:“我不认为自己天生就能成为家庭好主妇,但突然之间我觉得订牛奶、付肉铺账单都是很有意思的事!”这是电影公司要求她展现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她是好莱坞打造的规规矩矩的新女性代表。
考林·摩尔之后的第二位好莱坞新女性是克拉拉鲍(Clara Bow),她是粗俗型新女性的象征。鲍没摩尔那般幸运,她出生在贫民窟,父亲是个酒鬼,母亲是个情绪极不稳定的少女。成名后,她对自己的童年生活三缄其口,只是略微表示:“我知道什么叫饥饿,相信我。我们只是活着,仅此而已。”这样的女孩,必须从小就掌握生存的规则。“在这段孤零零的时期,我一无是处,也没有朋友。只有一个地方我可以去。可以忘却家里的悲惨处境和上学时的痛苦,那就是电影院。”1921年,16岁的鲍参加了《电影》杂志赞助的“名誉与财富”比赛,从此踏入了电影界。然而,虽然她以“新女性”题材的电影逐渐声名鹊起,而且凭借良好的演员道德而闻名,她总是准时到达片场,和导演合作愉快,也从不抢镜头。“她说哭就哭,而且你也会绝对相信她的能力。一个漂亮的女演员,真的漂亮。我经常纳闷,这年轻姑娘是从哪儿得到这些知识、这些理解力、这些感情的呢?”一位著名电影公司的道具师说。
但鲍却更以品行不佳的轶事出名,尤其是以她那颇为放荡的生活方式出名。银幕上,鲍饰演的新女性比摩尔式天真的爱尔兰新女性狂野得多,性方面更为开放,而且她自己在生活中身体力行,成为许多年轻女孩的榜样。从1925年到1929年的短短4年间,她先后和五个男人订婚,且都无疾而终。或者可以说,在贫民窟长大的小女孩,大概很难成为淑女,特别是在那样一个社会等级仍然严格的时代。
与两位女星同时期的另一位女演员,是真正的新女性。她的名字是路易斯·布鲁克斯(Louise Brooks)。三人之中,她是进入电影界最晚却也是离开最早的一位。她的特征是墨黑的短发、锐利的眼光和舞蹈演员柔软的身姿,影片内外,她都过着完全的新女性生活。作为法律顾问的女儿,她从小饱览文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著作,在同学们还不知道贡迪·纳斯这样大型的出版公司为何物的时候,她已经是《芭莎》和《名利场》的长期订户了。她陪母亲听音乐会、看舞蹈表演,并接受了专业的现代舞训练。之后,她成为专业的舞蹈演员。1922年,她在日记中写道:“如果我要把自己塑造成自己梦想中的女人,我就得学会上流人士的礼仪,而且也要学会打扮自己。”1925年,她的情人之一推荐她拍摄了电影《被遗忘者之衡》,影片上映后反响强烈,随之,她也成为好莱坞名副其实的新女性。
好莱坞的这三位新女性巨头,在银幕上大放异彩,占据着现实中新女性们的心。如果说明星是电影吸引女性的创造物,那么广告商的计策却更为高明。
创造欲望,才有消费
“有独特想象力的人能够想象出任何一件商品,他能将商品变为情感的对象……因此要创造欲望,而不是仅仅创造感觉或想法。”美国新女性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充斥欲望的时代,她们被引导着不断消费,及时行乐。
那时的美国民众,曾被这样的一则广告吸引,一位年轻、新潮的女明星站在一辆高级轿车面前,美女与商品的组合,带给大家第一次震撼神经的刺激。究竟是新女性推销产品,还是新鲜出炉的商品烘托新女性,当时的人们分不清,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依然难辨,因为两者相互交缠的效果,正是广告商的目的。
有人曾这样描述当时的美国:报纸和杂志是市场,专栏文章是通衢大道,刊登的广告是十字路口,商贩和顾客在那儿相遇。任何一期全国 发行的杂志都是一个世界集市,新世界的商品琳琅满目。服装,钟表和烛台;汤、肥皂和香槟,内衣和豪华轿车——所有新女性需要的最好商品都在那儿。广告商们用循循善诱的语气赞扬着这些商品,那是一个消费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希望女性们为自己的产品掏空荷包。
“对那些无法改变自己整个生活或职业的女性而言,甚至一款服装新品都可以成为一种慰藉。当对丈夫、家庭或工作厌倦的妇女看到一件直筒筒的裙子变成一件宽松的衣服,或灰色变成了米色时,就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得到了提升。”20年代的新女性虽然前卫,却终究逃不出聪明的广告商的魔咒。
妇女被塑造的最成功例子
“战争使我们懂得了宣传的力量,如今不管有什么东西要向美国民众推销,我们都知道该怎么做。“1921年,一位著名的商业分析家洋洋得意地说。广告商们深谙此遒,比如他们20年代打造出的贝蒂’克罗克,影响了几代美国人,直到今天,她仍然是不少美国人心中“最完美的家庭主妇”,是美国人最为信赖和熟悉的名字之一。
前面提到,新女性之所以能够从大都市迅速地传遍美国的每一个农场、小镇和乡村,那是因为广告业和电影业的迅猛发展。这些影像和随处可见的广告,唤起了乡村女孩的美梦,20年代,她们越来越多地来到大城市,凭借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女性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些许经济来源之后,一旦成了家、有了子女,总是需要在事业和家庭之中作出选择。
作为美国最为民众欣赏的理想女性类型的贝蒂。克罗克(Batie Kroc),影响力在今天依然还在,据调查显示,用克罗克的名字和形象做广告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是最为成功的市场营销活动之一。她的形象,得到了90%的家庭主妇的认可。
1921年,美国明尼苏达州的沃斯本·克罗斯公司为推出旗下的“金牌”面粉而举办了一次促销活动。活动得到了数千名女性消费者的积极响应,她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关于面包烘烤的问题,答案都由公司虚拟的妇女形象贝蒂·克罗克给出。通用磨坊公司成立后,广受欢迎的克罗克成为了公司的形象代言人,用以提高它们在产品销售上的自信。
此后的1924年,“贝蒂·克罗克空中烹饪学校”第一次在电台播出,并成为全国广播公司广播网中备受青睐的节目。一直到1996年,克罗克的形象发生了多次改变,但始终为全美人民所喜爱。其实,克罗克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她在产品营销学上的影响。尤其在20年代后半叶她形象的几次变化,显示了那一时期女性生活的变化。
起初,克罗克只是推销面粉的一个符号,到后来,她身上被赋予的含义越来越丰富,她代表了试图平衡女性的独立和承担家庭责任的代名词。几年来,克罗克的一系列形象为妇女提供了一面可供参考的镜子,它反映出了美国女性形象在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之外,也要兼顾家庭的现状。然而,克罗克轻松缓解了这一矛盾,因此她能够深受女性的推崇。因为她们个个希望自己就是克罗克。
从20年代开始。美国社会中女性角色和女性美的观念,在日益扩大的大众传媒市场中,成为了广告商赚取利润的最大法宝。1921年举办的首届美国小姐选美比赛的动机,和克罗克当初的被虚构一样,她们反映了女性如何被看待,以及社会需要她们成为怎样的人。
告诉你什么是“最漂亮”
选美小姐们经过严格的筛选进入比赛,是为了告诉世人,什么是“最漂亮”,“女性应该什么样”。“美是一个被大众认同的类型,公开比赛提供了使选美过程合法化的方法,更加有力地宣布妇女应该怎样示人”。
1921年9月5日,美国小姐评选盛会正式开始,从此,这一习俗在美国流传至今。比赛的组织者规定,美国小姐的参赛选手应该具备健康、自然的气质,还特别坚持不能够化妆和剪短发。和这些保守的组织人员不同,比赛的评委由几位著名的报纸编辑和漂亮的女性插画画家担任,他们在1500名选手中选出了华盛顿特区小姐、15岁的玛格丽特·戈尔曼(Marguerite Goleman)。她金发蓝眸,身材娇小,当时的装束是过膝的泳衣。美国劳工联盟主席塞缪尔·甘波斯对戈尔曼非常看好,他在《纽约时报》上对她大加赞赏,并把她描述成“美国需要的那种女性类型——强壮,热血,能担负起主持家庭与母亲角色的责任。国家的希望就在她这一类型的女性身上”。或许是71岁高龄的甘波斯人生经验丰富,能够看出15岁的戈尔曼十几年后的成功家庭妇女生涯,但他对她是“美国需要的那种女性类型”是十分肯定的。而塑造这种被需要,则正是选美活动举办方的目的。
“到1921年,美国美女文化的基本机制已初具规模。在物质生活日渐富足,快乐行为准则发展、广告日趋成熟与提高的基础上,所有这些都在以后的数十年里继续发展。”此后每一年的美国小姐比赛,选手们的服装越来越大胆,举止越来越活泼、自信,她们在主办方和广告赞助商的标准之下,向世人展露着被要求的美丽和智慧。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美国的女性文化很大程度上是由大众媒体创建的,是他们塑造了理想中的女性形象,然后使得美国妇女对银幕上、广告里和选美比赛中富有魅力的女性甘心认同。虽然现代女性是最富有个性的一代,但同时也是最没个性的一代,因为她们被统一的标准所限,这也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最大特点:世界大同。在消费主义思想盛行的今天,我们生活中现代女性的种种境遇,和当初的她们何其相似!
女儿要么是母亲的翻版,要么与她们截然不同。1910年代后期的美国年轻女孩儿,要推翻的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标准,而她们第一个对抗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母亲。这种“战争”,是她们取得自身认同,与社会固有习俗争斗的开始。
1915年5月22日,在如潮水般的媒体闪光灯和举着签名簿的粉丝包围中,尤金妮娅‘凯莉(Jareckinia Kally)慢慢地、惬意地站到了纽约曼哈顿上东区约克维尔地方法庭的被告席。这位年仅19岁,漂亮迷人、大方自信的女孩儿,是纽约银行业著名家族的唯一继承人。令人吃惊的是,状告她的人,竟然是她的母亲海伦·凯莉,一位气质庄重、举止严谨的典型维多利亚时期女性。
母女两人不同的趣味和喜好,从衣着上轻易显露。开庭之日,尤金妮娅穿着暗绿色套装,内衬白色丝绸上衣,衣领竖着,并系着一条鲜红色的领带,她的蜷曲秀发上戴着黑色的三角形无檐草帽,上缀一朵黄花和一个玫瑰花结做装饰;而凯莉夫人则穿着老式的黑色高领服装,全身上下包裹严实,整套装束的唯一亮色来自于衣领四周的一圈白色蕾丝,虽高贵却颇为沉闷。请多加注意,作为新女性的尤金妮娅与母亲衣着的迥异风格具有重大意义,可以说,新女性首先是从衣着上将自己与母亲一代区别开的,它的起始点可以追溯到1913年,纽约的社交名媛玛丽·费尔普斯·雅各布斯用两条白手帕、一条丝带和一根绳子设计了无背式胸罩,它取代了用鲸须支撑的既僵硬又限制妇女自由活动的紧身胸衣。正如1920年代著名的时尚评论家玛奇加兰曾经说的:“西方文明世界中女性的整体地位,她们争取平等和成功所作的斗争,都反映在了她们的穿着上面。”
回到上面的案件,开庭的几天前,凯莉夫人向警方罗列了自己女儿的种种罪状,并要求他们逮捕她。当天晚上,两个便衣警察在宾夕法尼亚车站的餐厅找到了尤金妮娅,并把她在警局扣押了整晚,直到她的姐姐前去保释。母亲对女儿控状是:“数月以来,天天流连干百老汇的舞厅,沉迷干爵士乐,香烟、苦艾酒和白兰地。”更为严重的是,“她和一个已婚的老男人艾尔·戴维斯关系暧昧,而他是一个专对懵懵懂懂的富家女孩下手的骗子”。
为了制止女儿的堕落行为。凯莉夫人用尽了各种方法:增加女儿的零用钱、缩减她的零用钱;恳请她待在家里、命令她待在家里……她甚至在午夜之后将宅邸的大门锁上,心想着女儿不会冒险晚归而在门廊的台阶上度过寒冷的夜晚,但这一切终究毫无作用。尤金妮娅会砸开铜把手上方的玻璃窗,然后从里面打开门。迫于无奈,凯莉夫人将女儿告上了法庭,并强调了她“所犯罪行”的“反社会性”。
尤金妮娅在家里时,对母亲的质问只有简单的一句回答:“哎呀,如果我有一晚上不跑起码六家夜总会,我就会失去社会地位。”在法庭上,面对律师的种种诘问,她反驳道;“我不会回我母亲那儿的,我不准备为我做的任何事向任何人道歉。我不准备和艾尔‘戴维斯划清界限。我母亲挑起了这件事,我会奉陪到底的。”她态度坚决。审判后的第三天,尤金妮娅的态度发生了陡转,“诚恳地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因为她意识到顽抗到底的结果只会失去那1000万美元的遗产继承权。看上去官司以凯莉夫人的胜利结束,但不到三个月后,尤金妮娅就和“骗子”私奔并举行了婚礼,两年后,她继承了巨款,虽然她后来还是离了婚,但她的生活已经跟母亲凯莉夫人的生活完完全全地不同了。
这场法庭上的母女之争,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她们之间的角力,是现代女性和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较量。凯莉夫人的时代,女性受到严格礼仪规范的熏陶,它们被称为“女士禁则”:“没有女士端坐时会交叉双腿;没有女士会把背部靠在椅背上;没有女士出门时不在包里带块干净的亚麻布手帕;没有女士不扣上手套纽扣就出门;没有女士赤足踩在不铺地毯的地板上……”
这些母亲的恋爱时代,和男朋友的关系是经过仔细斟酌的,在这个问题上,她们也喜欢听命于父母的安排和意见。十几岁的她们在自家前厅门廊或客厅接待文质彬彬的男宾时,一举一动都在成年人的注视之下。她们习惯于在这种“监护”下,和男朋友玩上几个小时的投圆片游戏或者只是单纯地聊天,偶有两人独处的时间,他们会去参加教堂活动或是听场音乐会,然后规规矩矩地“3点半到家”,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恋爱是在被看管和限制下进行的。然而到了她们的女儿一代,女孩们“和停在路边漂亮汽车里的游手好闲的小伙子晚上出去兜风,就他们两人舒舒服服地待在车子里,想上哪儿就上哪儿,一路上除了他们俩,没有任何人”。
凯莉夫人对于女儿尤金妮娅行为的“反社会性”并非危言耸听而是一语中的,尤金妮娅这一代新女性要追求的,是张扬的个性和绝对的自由,浪漫的爱情和激情的性爱。在与母亲的家庭战争中,她们找寻自我的身份认同,她们要挑战的,正是已有的社会传统。
缔造和传播新生活
新女性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其风靡程度令人难以想象。作为新一代女性,她们坚定地寻找着生活的真谛,创造着鲜明区别于以往任何时代的生活方式,并且把它传播给更多的女孩。
成为她,你能做到哪一步?
新女性成为一种风尚,无论城市、乡村,女孩个个要做新女性。少不经事的她们,甚至为此付出难以挽回的代价。
在上文提到的庭审几年之后的1920年,比尤金妮娅更为大胆的新女性(New women)在美国的大街小巷已经随处可见。她们的显著特征是:剪着短款波波头,画着大胆的妆容,穿着短裙招摇过市。她们喜欢手夹香烟,嗜饮杜松子酒,在爵士乐酒吧度过一夜又一夜,频繁更换着一拨又一拨的男伴。她们大多数自己养活自己,喜欢和男性平起平坐,偶尔热情高涨,还会积极参加投票(她们当中绝大多数人并不关心政治,这也是她们被女权主义者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时,《新共和国报》的编辑布鲁斯·布利文就曾经特别撰文描写了她们中的一位叫做珍(Jane)的女孩:“19岁的她代表了年轻一代,是美国新女性的典型。她‘可怜的’牧师指责她是一个极端可怕的野孩子,她涂脂抹粉、抽烟,喝酒,喜欢参加派对。在两小时开了60英里后+将车子停在一边,从她父母郊外住宅的草坪上慢悠悠地走过……珍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她化妆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达到一种完全不真实的效果——苍白的脸色、鲜红的双唇、涂着浓浓的眼线。”当别人对她如此打扮和出格的行为发问时,珍总是轻松地对答,但语气中带着明显的挑战和宣誓意味:“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正好说明我们不喜欢遮遮掩掩。或许这种打扮和独立、自谋生计以及投票等等所有这类事更为匹配。像遮着你的手臂和腿部这样的事情,总有点被养在深宫后院的意味,你不这样认为吗?女性仍然渴望被爱,但她们希望这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她们真正拥有的品质能够得到尊崇。如今 的女性从古老的桎梏中已抖落下了片片尘埃。”
在整个上世纪20年代,这样的新女性是主导公众视线的热门话题。她们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影响力深入到美国的每个农场、小镇和乡村,当然,这跟当时美国迅速发展的时尚杂志、电影和广告产业息息相关。从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女孩,人人都想成为她们中的一员。在芝加哥,有一个14岁的小女孩由于母亲不让她穿标志着新女性的服装而自杀,在报道中读者得知,“她班里的其他女孩都穿长筒袜、剪着短头发、自称新女性,她也想成为一名新女性。但是她母亲思想古板,和蔼但坚决地对她说了‘不’,于是这个女孩把煤气管塞进嘴里,打开了煤气”;1922年,宾夕法尼亚州艾伦镇的中年妇女安娜梅斯姆在给自己23岁的女儿望风时被捕,她女儿在市场的一家服装店偷了价值150美元的衣服、长筒丝袜和内衣裤。梅斯姆太太涕泪交加地向法官解释:“我没有钱给女儿买她想要的衣服。艾达特别想做个新女性,为了给她搞到那些衣服,我们就决定去偷。我怕她用其他更糟的办法得到衣服,所以我就帮她偷衣服来让她打扮得和其他人家的女孩一样体面。”
美国社会到了1918年的时候,时尚杂志成了最受女性欢迎的杂志,她们着迷于封面女郎的瘦削身材和靓丽服装,还为当中的女性专栏文章深深陶醉。如果自己没有足够的钱买下那些流行的衣物、不能出入灯红酒绿的酒吧,那么在照片和文字的世界里,她们可以做一次免费的旅行。只要选对了杂志,那么她们所获得的资讯是绝对权威和令人信服的,因为它们出自真正的新女性之手。
给你“美梦和幻想”
新女性的革命,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变革,她的最初代表者几乎都是中产阶级以至上流社会的女孩,她们具有良好的品位和极强的号召力,如果握有足够的才华,那么影响世人便轻而易举。
1910年后直至20年代初的杂志封面上印刷着时髦,瘦削的新女性,她们的裙裾在风中飘扬,优雅的衣服自然服帖地衬托着迷人的身段,它们给予其他女性的,是要模仿和成为的对象。针对杂志的这一作用,《名利场》的资深编辑弗兰克克朗宁希尔德曾总结,杂志图片给予美国妇女的唯一礼物,是“美梦与幻想”。但在戈登·康威(Gordon Conwell)身上,这句话可以改写为,艺术带给女性“美梦和幻想”。
彼时的美国,有两位非常著名的封面设计艺术家,一位男性,一位女性。约翰-赫尔德早于戈登·康威出名,和后者相比,赫尔德这位男性对新女性的自由和轻薄感兴趣,他笔下的人物喜欢光着双腿和胳膊,短裙四处飘扬,在他那里,她们都长着圆圆的脑袋和既圆且亮的眼睛。她们热衷于悬在半空中像是踩着查尔斯顿舞步,要么就是被他置于某种颇为尴尬的可笑境地。康威却是另一个路数,她更注重表现女性的服装和风格,她画笔下的女性苗条,时髦且高傲无比,她们的穿着被她描绘得纤毫毕现,面部表情和无关特征反而变得模糊、给人远隔万里之感,康威要表现的是新女性优雅、婀娜多姿的形体和现代装束。
可以这么说,康成笔下的新女性,都是她的一个个变体。她似乎生而为新女性,但她的风格是优雅、别致且教养良好,这区别于其他人的大胆和放纵。康威的父亲是位富商巨贾,母亲是位优雅且开明的女性,从小到大,康威整日生活在歌剧、芭蕾,现代舞、古典与现代诗歌以及交响乐之中,她练习钢琴、演讲和舞蹈,还能自如地说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法语。就外表而言,她同样无可挑剔:身材修长,黑发,举止优雅,地的好朋友这样形容她: “就像小鹿一样优雅。地并不是她母亲那样的古典美,但当她在肩上披上一条老式披肩时,简直是魅力四射。而我们这些人就像晒在晾衣绳上还没晒干的衣服。”长期的都市上流社会生活经验,赋予了康威饱经世故的头脑,对于欧洲绘画所具备的渊博知识和娴熟技巧,广阔的人际关系网络,让她引起了海沃斯·坎贝尔的注意,坎贝尔是贡迪·纳斯出版公司众多高端出版物的艺术总监,包括《哈珀芭莎》、《名利场》和《时尚》。
康威成为专业的封面设计艺术家后,不少于110家的时尚工作室,包括顶级的巴黎时装店都邀请她为自己的作品设计图样;百货商店委托她设计广告;百老汇的经理们聘请她设计布景和服装;伦敦和巴黎的导演在为自己的默片女演员配衣服时,都会向她咨询。任何一个人只要看过欧洲电影,只要在当地看过伦敦或百老汇的戏剧,都会了解她的风格。她就这样,在艺术界和出版界发挥着自己的才能,通过自己的作品,影响着新女性的生活。
比纽约更纽约
首期杂志面世于1925年2月的《纽约客》,在夏天刚过,即面临关门的窘境,多亏创始人罗斯发现并启用了洛伊斯·朗。这位笔名为“口红”的小镇女孩,改变了杂志的命运,并且在新女性生活方式的推广上,走得更远。
和出身上流社会的戈登·康威不同,洛伊斯·朗(Lois Long)是个名副其实的小镇姑娘,正因为如此,来到大城市后,成为新女性的她,在杂志上所写的专栏,是她身体力行后的产物,她是在边认真体会新女性的生活,边把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读者的,和康威的高高在上相比,她胜在亲和力。
20岁时,朗离开家乡瓦萨尔,来到梦想中的纽约。在成为《纽约客》的知名专栏作家之前,她做过《时尚》的低级广告文案、演员和《名利场》的戏剧评论员。她和一位女演员共同租住在曼哈顿上东区的一套狭小公寓里,在那儿,两个女孩晚上要么举办小晚会,要么在时髦的夜总会里穿梭,她的生活,比纽约女性还要纽约。
1924年,纽约知名的社交绅士哈罗德罗斯和妻子筹资45000美元,创办了《纽约客》,“宗旨就是欢乐、机智和讽刺,它就是为大都市的读者出版的。它是大家所说的世故,将对读者起到颇有助益的启蒙作用”。和所有时尚类杂志一样,他口中的启蒙,是指对读者生活方式的指导。在出版没几个月后,杂志发行数量停滞不前,面临关门打烊的命运。幸亏有朋友跟他推荐了朗。面试之后,这位向来不喜欢女编辑的老板当即决定录用朗,他看重的,正是朗新女性的生活方式,那种当下美国社会人人关注的焦点。此后,朗在《纽约客》供职到1968年,40多年间,杂志的宗旨几经改变,但朗从未跟杂志一起转型,她的作品仍然轻松明快、毫不正经,但她的辉煌却永远定格在了20年代。
在《纽约客》担任数年编辑的布兰登·吉尔作为朗的同事,对她的回忆是这样的:“朗是《纽约客》创刊伊始几年中冲劲最足的人。罗斯对杂志的看法常常并不是很明确,但他从未怀疑过,理想的《纽约客》作家。更不用说理想的《纽约客》读者了,都应该尽可能向洛伊斯·朗靠拢。他认为自己是纽约的外来户,有点土,在他眼里朗小姐正是魅力四射的纽约人的体现。”
“朗小姐身材特棒、高个、黑发。她长相惹眼,有一双紫灰色的眼睛……她有无穷的精力,言谈举止都充满了情感,原来就该是典型的 新女性。”在《纽约客》,罗斯每周付给她50美元,而她的职责就是每周撰写一篇关于纽约夜生活的专栏,专栏的名称是“双人桌”,而朗的笔名是“口红”。
一个普通的夜晚,朗和朋友们从市中心的戏院、餐厅转场出来,在路上拦下一辆出租车,在先后去了“21”和托尼酒吧后,她又前往某处“私人俱乐部”,打打乒乓球,麻将或是下下双陆棋……朗的夜夜安排虽然并不都如此,但她每天必定会在城里玩上整个通宵。之后,地会回到《纽约客》的办公室。这时,她的衣着依然考究,但因为整晚的饮酒而脸色很红,她用钥匙打开工作间的门把手后,喜欢跟已经来上班的同事们开心地打招呼,然后径直走到自己的打字机前,开始码字。
朗跟只单纯寻求享乐的新女性也是不同的,她善于明察秋毫,极为幽默,虽然她的文字朴素,却难得的思想尖锐。专栏里的她,时而轻佻、时而咆哮、时而大起大落,她惯用冷幽默:“我总在怀念所有那些真正兴奋的时刻,但情况不妙。我以女孩子那种尽心尽责的方式,整个晚上不辞辛劳地去各种各样的地方,只有那些在乱哄哄的酒吧里如鱼得水的人才会跟着我,而我却一无所获……星期六和星期二我在‘猫头鹰’,而星期一晚上讨厌的匪徒刚把这儿打劫了一通。简直太不妙了…一句话,所有这些我都觉得糟透了。”朗这样向读者描述她一周的生活。
或许朗认为,“王婆卖瓜”似的美好并不可佶,反而是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方式更容易吊足读者的胃口。总之,她在用自己深更半夜在外面喝酒、吃饭、跳舞的经验和在城里经历的各种冒险故事款待着她的读者,俘获她们的心。
新女性的世界性
美国新女性生活的年代,在一战结束后不久。战后,美国的经济很快复苏,广告业、电影业大规模发展,消费时代来临。在“高歌”新女性的同时,广告商们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塑造着心目中的女性形象。这和现今世界的所有现代女性一样,她们的生活很大程度上是被大众媒体左右的结果。
新女性三巨头
1910年代至20年代,好莱坞的电影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从维多利亚时代的卫道士转向青年文化的供应商。新女性成为导演的拍片核心,当时有三位女明星最著名,被称为好莱坞新女性三巨头。然而,作为职业是演员的女性。三人被展露于外的形象有着明显区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新女性类型。
1923年年中,毁誉参半的电影《激情年轻人》上映。被电影评论家批评为“电影所拍摄的新女性大有伤风化。其中还有洗澡的场面,这肯定会让审查机构震惊不已”。令评论家和观众欣喜的是,影片的女主角帕特·芬特丽斯在经历了“新鲜刺激”的生活之后,回到了正常的轨道,结局是令人满意的。这个出生在富有家庭的女孩,模仿父母的放荡行为,和年长的小提琴手一起离开了家,乘船去了欧洲。当对方要诱奸她的时候,她跳进了大海,并被一位正派的水手救起,在他的帮助下,得到教训的芬特丽斯回到了父母身边。影片公映后,女主角的扮演者考林·摩尔(Collen Mcore)成为好莱坞最当红的女星。
摩尔出生在中产阶级家庭,优越的家庭条件给予她的最大优点是天真和无忧无虑;在结婚之后,虽然她每天有18个小时需要待在片场,根本没有时间给先生做早餐、烤蛋糕,但她声称:“我不认为自己天生就能成为家庭好主妇,但突然之间我觉得订牛奶、付肉铺账单都是很有意思的事!”这是电影公司要求她展现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她是好莱坞打造的规规矩矩的新女性代表。
考林·摩尔之后的第二位好莱坞新女性是克拉拉鲍(Clara Bow),她是粗俗型新女性的象征。鲍没摩尔那般幸运,她出生在贫民窟,父亲是个酒鬼,母亲是个情绪极不稳定的少女。成名后,她对自己的童年生活三缄其口,只是略微表示:“我知道什么叫饥饿,相信我。我们只是活着,仅此而已。”这样的女孩,必须从小就掌握生存的规则。“在这段孤零零的时期,我一无是处,也没有朋友。只有一个地方我可以去。可以忘却家里的悲惨处境和上学时的痛苦,那就是电影院。”1921年,16岁的鲍参加了《电影》杂志赞助的“名誉与财富”比赛,从此踏入了电影界。然而,虽然她以“新女性”题材的电影逐渐声名鹊起,而且凭借良好的演员道德而闻名,她总是准时到达片场,和导演合作愉快,也从不抢镜头。“她说哭就哭,而且你也会绝对相信她的能力。一个漂亮的女演员,真的漂亮。我经常纳闷,这年轻姑娘是从哪儿得到这些知识、这些理解力、这些感情的呢?”一位著名电影公司的道具师说。
但鲍却更以品行不佳的轶事出名,尤其是以她那颇为放荡的生活方式出名。银幕上,鲍饰演的新女性比摩尔式天真的爱尔兰新女性狂野得多,性方面更为开放,而且她自己在生活中身体力行,成为许多年轻女孩的榜样。从1925年到1929年的短短4年间,她先后和五个男人订婚,且都无疾而终。或者可以说,在贫民窟长大的小女孩,大概很难成为淑女,特别是在那样一个社会等级仍然严格的时代。
与两位女星同时期的另一位女演员,是真正的新女性。她的名字是路易斯·布鲁克斯(Louise Brooks)。三人之中,她是进入电影界最晚却也是离开最早的一位。她的特征是墨黑的短发、锐利的眼光和舞蹈演员柔软的身姿,影片内外,她都过着完全的新女性生活。作为法律顾问的女儿,她从小饱览文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著作,在同学们还不知道贡迪·纳斯这样大型的出版公司为何物的时候,她已经是《芭莎》和《名利场》的长期订户了。她陪母亲听音乐会、看舞蹈表演,并接受了专业的现代舞训练。之后,她成为专业的舞蹈演员。1922年,她在日记中写道:“如果我要把自己塑造成自己梦想中的女人,我就得学会上流人士的礼仪,而且也要学会打扮自己。”1925年,她的情人之一推荐她拍摄了电影《被遗忘者之衡》,影片上映后反响强烈,随之,她也成为好莱坞名副其实的新女性。
好莱坞的这三位新女性巨头,在银幕上大放异彩,占据着现实中新女性们的心。如果说明星是电影吸引女性的创造物,那么广告商的计策却更为高明。
创造欲望,才有消费
“有独特想象力的人能够想象出任何一件商品,他能将商品变为情感的对象……因此要创造欲望,而不是仅仅创造感觉或想法。”美国新女性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充斥欲望的时代,她们被引导着不断消费,及时行乐。
那时的美国民众,曾被这样的一则广告吸引,一位年轻、新潮的女明星站在一辆高级轿车面前,美女与商品的组合,带给大家第一次震撼神经的刺激。究竟是新女性推销产品,还是新鲜出炉的商品烘托新女性,当时的人们分不清,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依然难辨,因为两者相互交缠的效果,正是广告商的目的。
有人曾这样描述当时的美国:报纸和杂志是市场,专栏文章是通衢大道,刊登的广告是十字路口,商贩和顾客在那儿相遇。任何一期全国 发行的杂志都是一个世界集市,新世界的商品琳琅满目。服装,钟表和烛台;汤、肥皂和香槟,内衣和豪华轿车——所有新女性需要的最好商品都在那儿。广告商们用循循善诱的语气赞扬着这些商品,那是一个消费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希望女性们为自己的产品掏空荷包。
“对那些无法改变自己整个生活或职业的女性而言,甚至一款服装新品都可以成为一种慰藉。当对丈夫、家庭或工作厌倦的妇女看到一件直筒筒的裙子变成一件宽松的衣服,或灰色变成了米色时,就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得到了提升。”20年代的新女性虽然前卫,却终究逃不出聪明的广告商的魔咒。
妇女被塑造的最成功例子
“战争使我们懂得了宣传的力量,如今不管有什么东西要向美国民众推销,我们都知道该怎么做。“1921年,一位著名的商业分析家洋洋得意地说。广告商们深谙此遒,比如他们20年代打造出的贝蒂’克罗克,影响了几代美国人,直到今天,她仍然是不少美国人心中“最完美的家庭主妇”,是美国人最为信赖和熟悉的名字之一。
前面提到,新女性之所以能够从大都市迅速地传遍美国的每一个农场、小镇和乡村,那是因为广告业和电影业的迅猛发展。这些影像和随处可见的广告,唤起了乡村女孩的美梦,20年代,她们越来越多地来到大城市,凭借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女性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些许经济来源之后,一旦成了家、有了子女,总是需要在事业和家庭之中作出选择。
作为美国最为民众欣赏的理想女性类型的贝蒂。克罗克(Batie Kroc),影响力在今天依然还在,据调查显示,用克罗克的名字和形象做广告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是最为成功的市场营销活动之一。她的形象,得到了90%的家庭主妇的认可。
1921年,美国明尼苏达州的沃斯本·克罗斯公司为推出旗下的“金牌”面粉而举办了一次促销活动。活动得到了数千名女性消费者的积极响应,她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关于面包烘烤的问题,答案都由公司虚拟的妇女形象贝蒂·克罗克给出。通用磨坊公司成立后,广受欢迎的克罗克成为了公司的形象代言人,用以提高它们在产品销售上的自信。
此后的1924年,“贝蒂·克罗克空中烹饪学校”第一次在电台播出,并成为全国广播公司广播网中备受青睐的节目。一直到1996年,克罗克的形象发生了多次改变,但始终为全美人民所喜爱。其实,克罗克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她在产品营销学上的影响。尤其在20年代后半叶她形象的几次变化,显示了那一时期女性生活的变化。
起初,克罗克只是推销面粉的一个符号,到后来,她身上被赋予的含义越来越丰富,她代表了试图平衡女性的独立和承担家庭责任的代名词。几年来,克罗克的一系列形象为妇女提供了一面可供参考的镜子,它反映出了美国女性形象在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之外,也要兼顾家庭的现状。然而,克罗克轻松缓解了这一矛盾,因此她能够深受女性的推崇。因为她们个个希望自己就是克罗克。
从20年代开始。美国社会中女性角色和女性美的观念,在日益扩大的大众传媒市场中,成为了广告商赚取利润的最大法宝。1921年举办的首届美国小姐选美比赛的动机,和克罗克当初的被虚构一样,她们反映了女性如何被看待,以及社会需要她们成为怎样的人。
告诉你什么是“最漂亮”
选美小姐们经过严格的筛选进入比赛,是为了告诉世人,什么是“最漂亮”,“女性应该什么样”。“美是一个被大众认同的类型,公开比赛提供了使选美过程合法化的方法,更加有力地宣布妇女应该怎样示人”。
1921年9月5日,美国小姐评选盛会正式开始,从此,这一习俗在美国流传至今。比赛的组织者规定,美国小姐的参赛选手应该具备健康、自然的气质,还特别坚持不能够化妆和剪短发。和这些保守的组织人员不同,比赛的评委由几位著名的报纸编辑和漂亮的女性插画画家担任,他们在1500名选手中选出了华盛顿特区小姐、15岁的玛格丽特·戈尔曼(Marguerite Goleman)。她金发蓝眸,身材娇小,当时的装束是过膝的泳衣。美国劳工联盟主席塞缪尔·甘波斯对戈尔曼非常看好,他在《纽约时报》上对她大加赞赏,并把她描述成“美国需要的那种女性类型——强壮,热血,能担负起主持家庭与母亲角色的责任。国家的希望就在她这一类型的女性身上”。或许是71岁高龄的甘波斯人生经验丰富,能够看出15岁的戈尔曼十几年后的成功家庭妇女生涯,但他对她是“美国需要的那种女性类型”是十分肯定的。而塑造这种被需要,则正是选美活动举办方的目的。
“到1921年,美国美女文化的基本机制已初具规模。在物质生活日渐富足,快乐行为准则发展、广告日趋成熟与提高的基础上,所有这些都在以后的数十年里继续发展。”此后每一年的美国小姐比赛,选手们的服装越来越大胆,举止越来越活泼、自信,她们在主办方和广告赞助商的标准之下,向世人展露着被要求的美丽和智慧。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美国的女性文化很大程度上是由大众媒体创建的,是他们塑造了理想中的女性形象,然后使得美国妇女对银幕上、广告里和选美比赛中富有魅力的女性甘心认同。虽然现代女性是最富有个性的一代,但同时也是最没个性的一代,因为她们被统一的标准所限,这也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最大特点:世界大同。在消费主义思想盛行的今天,我们生活中现代女性的种种境遇,和当初的她们何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