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府山在雨中静默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hao_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雨,你是清明节亲人飘飞的眼泪?风,你是路上行人断肠的哭泣?
  清明是一个祭祀的日子,早上莫名地醒得早,而且竟然感觉伤脚骨折处竟是如此疼痛,即使睡着也隐隐作痛。昨天因为伤膏过敏,我想放弃继续去医院贴膏药的治疗。然后,现在这难以承受的伤痛,迫使我离开温暖的被窝,因为我今天答应妈妈一起上去清明祭祀。于是只能临时改变计划,先去医院换药,然后看时间再开车上去。
  老天似乎很懂人的心理。出门还只是阴沉的天,感觉天闷闷的,似乎要沉下来似的。清明本应该法定的节假日,我也不指望一个87岁的老中医继续留守在一线的窗口。然后,当我走进医院的一刹那,我看见满屋子等候的人,不知是惊喜还是失望,喜的是医生总算在,失望的是那么多人肯定又要等几个小时,至少在一个半小时以上了。看来要上去有点儿困难了,因为后面几天都是上班,而且都是一整天的活动安排,根本没时间看病,除了今天还是自己的。
  与其傻傻地等待,还不如去旁边的府山公园走走看看。虽然近在眼前,然而那么多年,我似乎从没单独进去过。府山,在我的记忆中,那是我带儿子成长的公园。那时带他一起看各种展览,或者爬山看看里面的风景,抑或是为了寻找作文素材,带儿子去现场感受。
  府山,又称种山、卧龙山。与绍兴古城内蕺山、塔山鼎足而立,为水巷古城平添气势,以盘旋回绕、形若卧龙而得名。越大夫文种葬此,又名种山。康熙南巡,驻跸于此,易名兴龙山。旧时府治据东麓,故俗称府山。旧时越国王宫,南宋临时皇宫都在此。府山在南宋前称为卧龙山,南宋福建莆田人宋进士副都统黄府在此山剿匪平倭,战功赫然。理宗下诏诰授光禄大夫、太师后,绍兴百姓为纪念黄府公的平寇丰功伟绩,便将卧龙山易名为府山。山上文物古迹众多,今为府山公园。
  然而,今天的府山,当我独自一人直面它的时候,却竟然找不到进去的大门。门被封锁了,显然正在整修。我沿着民居绕了一个大圈,依据找不到进去的门。问了里面的一位大伯,他告诉我应该在门口的井边进去。我原路返回,仔细寻找,果真发现门口有一口井,而这此前我似乎一直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我找了半天,依旧没有找到进去的入口。
  “哪里能进去?”一位母亲带着一个孩子,手里捧着一大束白色的鲜花正在问旁边的穿米黄色夹克的男人。
  “你们来献花?”男的问了一下,就从遮挡的木板边钻进去。于是旁边迷惘的几个人也跟着进去,正在井边傻站的我愣愣地也尾随而入。钻过几块木板,终于到达熟悉的正门口,但被堵上了木板,旁边有一个小小的缺口,只容许一人侧身而过。因为下雨,脚踏在烂泥地上,免不了挤出一汪汪水,顺着鞋帮往上涌,进过了一截这样的小径,脚才踏在平时熟悉的水泥地上。
  雨中的府山异常安静,没有晨练的人们。甚至只有少量的像我一样从木板缝中钻进来的游客。沿着悠长的石板路一直往前,此前我一直没有走过这条路,也不知路的尽头是什么?细长的竹子临墙而立,一丝风骨勾勒成了一幅素描,简约大气,素雅高洁。对面一块大石刻着越王勾践“苦身焦思,置胆于座”的画面,旁边配以相应的文字。竹的魂魄,石的刚硬,唯有高洁的竹子才配得上这刻在石上的卧薪的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铸就了古越大地千年的魂魄。越王殿,不正是对勾践卧薪尝胆复国的永恒缅怀?
  不知为何,我突然有了想去看烈士英雄纪念碑的冲动。先前,因为脚骨折,我一度止步在那高而长的石级前。我缓缓地移步,从台阶的右面的小路绕行,虽然远了很多,但至少缓和了不少。
  依稀看到跑动的身影,耳边传来稚嫩的声音。我感觉今天的清明节,烈士纪念碑前不寂寞。走了一会儿,终于看到了林立的花圈,一群穿着校服的孩子自动排队每人献上手中的那枝不同颜色的菊花。
  “你们是哪个学校的?一起来合个影,好嗎?”一个30岁左右的男子问。
  “一初的。”一个男生应答。并自动在纪念碑前排队合影。
  “你们能给弟弟妹妹讲一下烈士纪念碑的的来历吗?这里有班长吗?”男的继续提出请求。
  “这些都是班干部,应该会讲,马上百度。”孩子们欣然应答,并做好了讲述的准备。孩子们拿出手机开始搜寻。但男的似乎等不及了,要不我们先默哀吧。小的在前,我们家长在后。”
  “好!听你的。”
  孩子们自动排好队,家长站后,我这个刚到的自由人,自然归入家长行列。大家静静地默哀了3分钟,庄严肃穆。
  “下面听大姐姐给你们讲来历吧。”男家长对两个4-6岁的小女孩说。
  “位于府山南麓的烈士墓,绍兴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1953年4月,安葬着解放浙江渡海作战和剿匪战斗中英勇献身的60多位烈士尸骨。南向,条石砌筑,长方体,长5.35米,宽11.8米,高0.95米,上覆封土,墓前青砖墙正中嵌青石碑一块,横1.75米,高0.80米。墓前的烈士纪念碑建于1959年,高10.5米,碑座5层,方形,边长4.5米,四周设石栏杆。碑正面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右为“浩气长存“,左为“万古流芳“大字,碑阴镌烈士的英勇业绩。80年代,在府山的整修和建设中,增设了樱花园、盆景园和紫翠亭等景点。”女生手拿手机百度,口中给两个妹妹讲述着。两个孩子抬头专注地听着。
  “现在还能看到他们吗?”突然大一点女孩问。
  “看不到了,已经葬在下面了。”男家长答。
  “恐龙都还有化石呢。”女孩显然不甘心。
  天突然下起了大雨,大家一起躲到了凉亭里。
  历史纪念碑在雨中静默着。假若苍天有灵,看着眼前这温馨的一幕该会莞尔一笑。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家长以及学校和各级单位每年自发缅怀先烈,并积极传诵着先烈的英雄事迹。献花、默哀、讲述英雄事迹,这样的课堂难道是平时在学校里能见到的吗?德育,何尝只是来自课堂,它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
  雨中,沿着小径原路返回,路上陆续碰到前来祭拜的学生。
  “孩子们,你是哪个学校的。”我忍不住问。
  “昌安实验学校。”孩子们答。
  家长带着孩子,手捧鲜花,不断地迈上石级,走向烈士英雄纪念碑……
  今天是清明节,但是小长假,没有老师的带队,但孩子们自动组织前来。家长冒雨带着孩子,挤过窄窄的木板来到纪念碑前献花、默哀。
  清明节,当我们为自家的亲人扫墓的时候,我们的学校、家长与孩子,以及各级单位的人们依旧记着这些人民的烈士、祖国的儿女,绍兴的赤子。
  清明节,不经意间,在府山听了这一堂别样的“课”,暖心,温馨!
  清明节,府山不寂寞。
其他文献
公元1279年,在风雨飘摇中,一只小船到了广东珠江口的零丁洋上,船上一人枷锁紧缚却神态自若,对着江水从容吟道:“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舟中之人就是民族英雄——文天祥。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也就是现在的江西吉安人。二十岁中进士,二十八岁任江西提刑,之后仕途一路顺畅。宋
期刊
苏 轼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东坡先生、坡仙。四川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外出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读到《范滂传》时,为之慨然太息,苏轼说:“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母亲回答:“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母贤儿慧,传为佳话。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欧阳修看到苏轼《刑赏
期刊
从伟大心灵的日常记录,到中国文人的生生不息,传统的严肃,沙龙的自由。它在这里。  从百家争鸣到年轻一代的思想争锋,道与术的思辨在创意中获得新生。  感受历代王朝的宏大历史,思考古时陪都与当代雄安新区的异同。  时代风雨搅动英雄潭水,当今演说者重新讲述历史辙脉。  这里有艺术,这里有思想。这里有先锋,这里有后秀。  此刻北平落雨了,也许是想涤清这座城市不断惹上的尘埃,也许更是为了滤净这群学子心中的杂
期刊
他旅行 他回来  他经识了废墟的晕眩  驼铃的寂寞  帐下寒冷的醒寤  同情中断了的辛辣  ——福楼拜《情感教育》  一  “还是穿那件塔夫绸的吧。”  “红的?”  “嗯。”  恍惚中听见了这样的对话,我慢慢翻了下身。不认识,这两个人我都不认识。  “夫人,那个小姑娘好像睡醒了。”  “是吗?快给她梳洗打扮下。”  我刚想问“你们是谁,这是哪里”,突然发现自己没法说话。这时,那个漂亮的贵妇人已经
期刊
月亮是很美的。在古代文人的诗歌里,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忧伤凄美;有“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的静谧悠然;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彷徨悲戚。于古人,花前月下是最美的景,镜中水月是最绚烂的梦。  我却曾对月亮有过深深地误解。  小时候觉得,月亮上有一棵大大的桂花树,还有个不知疲倦的吴刚在拼命砍树,可大树纹丝不动。月光并不刺眼,满月时看去似乎真的能看见一棵树的影子,是暗色
期刊
窗外的枇杷褪去青色,明黄色的外皮,勾走了教室里專注的目光。  虽然早已是即将成年的高中生,但不知是枇杷的酸甜滋味,还是那诱人的黄色,鬼使神差,惹我们伸出手,想悄悄地摘下一个,让酸甜萦绕在舌间,浸入犯困的血液。  教室里,风扇转得飞快,老式的空调发出噪音。是“年少气盛”吧,教室里的温度堪比火焰山。有人在习习凉风中奋笔疾书,有人在呼吸中酣然入睡,有人小心翼翼地看着闲书,有人呆呆地盯着某处。互相不打扰,
期刊
据报道,科学家已经研究出了删除痛苦记忆的方法。科技的进步竟然可以将痛苦删去,只给人们留下美好。让大家开心地活在世上,这简直是科技造福人类啊。可是冷静思考后,我认为,删除痛苦记忆实不可取。痛苦,无论对个人还是国家都意义重大。  对于个人来说,痛苦可以激发人的潜能。人生在世,苦乐相伴,快乐让人喜悦,痛苦让人忧伤。但是痛苦会激发人的潜能,使人战胜困难,化痛苦为喜乐。正如澳大利亚的尼克胡哲,他天生没有四肢
期刊
我喜欢你,彼得堡的俄罗斯同学们。与我相伴了三年的时光,如果缺少这些并不多的交集,这三年就太不完整了。  模范学生兼老师宠儿的“班长”。虽然她不是我心中聪明的那种学生,却绝对是最努力的。“勤能补拙”这句成语是对的。上课的时间第一排永远是她的专用座位——尽管考试的时候她爱往后躲——但这也没有影响到她在老师和同学们心中的权威性。能以满分毕业,拿到一等荣誉学位,她是当之  无愧的“班长”。  天才兼自大狂
期刊
翻阅不久前的《生活》杂志,看到一个名为卡尔特哈尔(应该是这样,准确的名称是Caltojar)的西班牙小村庄的照片。这个村庄位于马德里西北大约一百六十公里外,人口为两百零七人,全村只有一部电话。人们靠种豆子或牧羊维持生计。是个非常平凡的村落。  这么一个平凡的村子被登在《生活》上面,是因为村民们亲手将村里所有的墙壁都画上了毕加索的名画,从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作品到名作《格尔尼卡》都有,水品之高更是令
期刊
前面诸章略述协和医院的百年历史,为的是帮助读者理解本书的主角“协和大院”所具有的极其深邃、独特,甚至可以说极其惊艳的厚度。从本章开始,我们将正式推开协和大院那扇已历经百年沧桑的大铁门,步入大院中,看看她的花与草,听听她的人与事,体味她的冬夏与春秋。  近日某网上挂着的一则售楼消息,可把我们大院的人笑翻了:说是协和大院里有一户卖了一套四层的单元房,顶层,东南,128.5平方米,价一千多万元。是的,我
期刊